最新空巢老人的調查報告範文

  “空巢老人”,一般是指由於子女離家後獨守在家的中老年夫婦,或單獨的老人。隨著社會老齡化程度的不斷加深,空巢老人也越來越多,無論從比重還是數量上,都已經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歡迎閱讀。

  篇1

  為了更好地落實老年人優待政策,提高為老服務水平,真正掌握全縣空巢老人基本生活現狀,我縣組成21個工作組以鄉鎮和社群為單位,每個鄉鎮選定條件各異的2個村通過進村社入戶、深入訪談,分別從空巢老人的基本情況、社會成因、精神慰籍、生活照料、家政服務等問題進行問卷調查,現將情況總結報告如下:

  基本情況

  目前,全縣共有老年人6.31萬人,佔總人口的12.09%,高於國際上規定的老齡化社會標準2個百分點。其中空巢老人19435人,佔老年人口的30.8%;身體狀況較差的有1.4萬人,佔總數的22.19%;經濟狀況較困難的有1.2萬人,佔總數的19.01%;特困的有3827人,佔總數的6.06%。現在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正處於轉型時期,越來越多的青壯年外出經商、務工,空巢老人也隨之與日俱增,這種現象在農村尤為突出。

  基本現狀

  空巢老人的養老意願主要為居家養老。有些老人目前居家生活但有社會養老意願;居家養老的空巢老人考慮到將來的身體狀況下降、需要別人照顧及自身安全出現問題時,表達了將來的養老意願為僱傭保姆、居家養老或機構養老,但對機構養老尚存在一些心理顧慮,包括不習慣、受限制、入住難、服務差、費用貴、對家庭的名聲影響不好等因素。

  空巢老人的日常生活困難較多。包括在家料理家務困難、外出購物困難、參加社會活動困難;當老人遇到困難時,首先會選擇依靠自己的力量或夫婦分工合作來解決問題,當超出自己的能力範圍而不能自行解決時,會選擇求助子女、親戚、鄰居來應對困難;空巢老人都表示遇到困難時會盡量自己解決,不願求助別人,主要原因是認為對其不放心、自己也覺得不大習慣;更不想欠親戚鄰居的人情。面對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他們希望村社群能夠解決老人生活上的困難、豐富業餘生活、掌握基本資訊、幫其出謀劃策等。

  在情感方面表現複雜化。多數空巢老人大都處於 出門一把鎖、進門一盞燈 獨出獨進的生活狀態,面對著冷清淒涼的家,老人很容易產生寂寞、孤獨之感,導致情緒低落、焦躁不安、無精打采、鬱鬱寡歡、孤僻抑鬱等心理問題,常常表現出焦慮恐懼、孤獨、抑鬱、恐病、情感飢餓等特徵的 空巢綜合症 。空巢老人在遇到情緒不好時會採取各種措施進行調適,但是他們的娛樂方式單調,只能向家人、鄰里、親朋好友傾訴心中苦悶。

  在醫療治病方面希望以鄉村衛生所為主,鄉鎮衛生院為輔。空巢老人首選到農村衛生所看病就醫,是因為農村衛生所便捷、費用低,能夠診斷治療常見疾病,可以取到常規的基本藥品。空巢老人希望政府加大力度建設鄉村衛生所和鄉鎮衛生院,他們真心希望農村衛生所在醫療條件、服務水平、服務內容等方面都能得到提高和改善。

  形成原因

  有女無兒戶。女兒出嫁,嫁出去女兒潑出去的水,很難經常照顧孃家,剩下老人,形成空巢老人家庭。由於女兒出嫁它村距孃家較遠,除去生活照料不方便、精神慰籍不及時、家務料理靠自己外,在身體允許的情況下,老年人還要承擔生產勞動,自食其力。

  有兒有女戶。女兒出嫁,男孩成家,因為代際關係造成的生活習慣不同,尤其是婆媳關係難處,兩代人選擇分家單過,形成空巢老人家庭。這部分佔大多數。

  經濟社會發展正處於轉型時期,青壯年等主要勞動力人員外出經商、務工,留下老人在家,既要幹農活,又要幫助照料教育孩子,形成空巢老人。

  存在問題

  精神慰籍問題。一是國情與風俗習慣決定我們的老年人,不僅生活上依賴子女,精神上也一樣,兒孫繞膝是最大的安慰,所以空巢老人的晚年生活比較寂寞。分家單過的情況還稍好,畢竟兒女都在身邊,隔三岔五還能見著。關鍵是外出務工、經商不常回家的這些人,一年到頭跟父母見面的時間比較少,老人們確實很可憐,盼來盼去,也就過年過節時能見到兒女。平日裡,只能老倆口說說話,或者和村裡的老人們在一起聚聚聊聊,這在農村是常見的現象。如果老伴去世,只剩下一個人的,就更加孤單寂寞。空巢老人普遍缺少親情,感到晚年生活淒涼孤獨,缺乏精神安慰,常常表現出焦慮恐懼、孤獨、抑鬱、恐病、情感飢餓等的 空巢綜合症 。 二是子女不孝是對老人最大精神打擊。老人因為子女不孝而苦悶。農村大部分老年辛苦一輩子把子女拉扯大,兒女成雙成對,有了自己的家庭,老人卻成了子女的負擔,於是就另家單過,平時不幫耕幫種,病時不虛寒問暖,雖在同村居住,但視同路人,老死不相往來,往往兒子想管老人,兒媳婦不允許,甚至有的兒媳沆瀣一氣,拒不贍養老人;還有少數兒女不僅不贍養不孝順甚至打罵自己老人;有的子女只在過年時才來看望父母,這種現象在農村比較普遍。一位老人感慨地說 能幹活,是兒女的勞力;不能幹,就成了兒女的累贅;能動一天就得幹,不能幹躺下就等死。

  生活照料問題。對於低齡老人來說,影響不是太大,因為老年人身體條件還相對較好,生活還能自理,大多還能參加生產勞動,除非生病,不存在生活照料問題。但對於高齡老人、尤其是身體狀況不太好的老人,日常生活照料確實成為大問題。

  看病難困難。空巢老人中,常年患病的比率非常高,大多數患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等老年性疾病,有的甚至多病纏身。由於醫療費用高,只能是小病忍,大病拖。雖然絕大部老年人蔘加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但仍有大部分的老人有病沒錢醫治。有的老人患頭疼腦熱、身體不適等一般的病痛時選擇忍著,扛一扛就過去了,只有扛不過去的病痛才去買點便宜的退熱止痛類藥物。

  經濟困難問題。空巢老人普遍經濟收入不高或缺乏獨立的經濟收入。絕大部分農村空巢老人把一生勞作收入都奉獻給了社會和子女,到年老時卻沒有什麼積蓄,經濟收入低,養老問題得不到有效保障。空巢老人的支出集中在飲食、水電、日用品等必須品的開銷上。既使有農村低保、五保供養和臨時救助等社會保障,但由於保障水平較低,也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對策建議

  加大《老年法》的宣傳力度,維護老人合法權益。

  要通過廣播、電視、報刊、網路大力宣傳、表彰和推廣老年優待先進典型,加大普法宣傳教育力度,推動《老年法》宣傳進社群、進農村,形成敬老法制觀念,讓全社會形成尊老、助老、敬老的良好氛圍。加大對《老年法》和涉及老年人的優待政策的宣傳落實,讓更多的老年人在物質生活、精神文化生活,醫藥保健以及維護權益等方面享有實惠,弘揚中華民族敬老、助老、養老的美德,形成全社會樹立尊重、關心、幫助老年人的社會風尚。加大執法維權力度,依法處理和打擊侵犯老年人合法權益的不法行為。基層老年組織要經常開展法制教育,幫助老年人學法、懂法、守法、用法,依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廣泛開展對老年人家庭的 一訪四查 活動,對不盡贍養義務的家庭、子女進行批評教育,責其改正。建立健全老年法律服務網路,拓展老年人申請和獲得法律援助渠道,擴大老年人法律援助覆蓋面,積極為老年人提供法律服務。縣、鄉司法機關和法律援助機構對老年人提出的法律援助申請,要給予 優先審查、優先受理、優先指派 服務。司法機關繼續推行和完善涉老案件優先立案、優先審理、優先執行制度,提高涉老案件辦案質量和效率。有效地維護老年人的合法權益,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進一步建立健全養老保障體系,讓空巢老人安度晚年。

  一是政府要繼續加快推行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以解決農村家庭養老的不穩定性和脆弱性,使農民在年老時,也能像機關企事業單位退休人員一樣領取養老金,這是解決農村養老問題的主要途徑。我縣去年已開始實現農村養老保險試點工作,每位老年人每月可領取60元的養老保險金,但標準較太低,60元根本解決不了什麼問題,應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不斷提高養老金額度。二是要進一步擴大農村低保和五保供養範圍,提高低保標準,讓生活困難的老年人都能得到低保待遇。三是應加大對農村老年人的生活補助力度,可考慮對80歲以上老年人發放一定數額的生活補貼,因為這個年齡段的老年人,一般都喪失了勞動能力,沒有獨立生活能力和經濟來源,政府應當給予適當的高齡老人生活補助。

  進一步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提高醫療救助水平。

  儘管大多數的老年人蔘加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但住院需首先墊付醫療費,受藥品報銷目錄、起付線和封頂線限制,報銷額也較低。針對這種情況,應進一步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加快探索實現降低老年人醫保報銷起付線和封頂線、擴大藥品報銷目錄、提高醫療費報銷補償比例、門診藥費報銷,解決醫療費墊付問題,減輕老年人醫療費用負擔,讓老年人看得起病。對生活困難的空巢老人,其參加合作醫療費用應予全免。要有組織有計劃地開展城市醫療衛生下鄉巡迴義診等活動,為年老體弱、經濟困難的農村老年人送醫上門。農村地區大多數散居,特別是空巢老人重病後無力上醫院,甚至無人知曉。應建立農村公共醫療上門服務制度,實行區域管理,與村醫生、鄉鎮衛生院簽訂責任書,定時為空巢老人免費體檢,重病時減免一定的費用。解決其老有所養,老有所醫,從根本上緩解農村因病致貧、返貧問題。

  不斷完善和拓展居家養老服務專案,滿足空巢老人的生活需要。

  面臨人口老齡化的挑戰,隨著家庭功能的弱化,養老方式是現在急需探索和解決的問題。目前我們應該推崇以居家養老為主,社會養老為輔的養老方式,因此要著力打造居家養老服務中心這個平臺,同時逐步向農村延伸。認真總結試點村社群居家養老服務工作經驗,在條件成熟的村社群加以推廣,力爭擴大居家養老服務範圍和專案,為老年人提供優質的服務平臺。整合社會和村社群資源,建立老年人基本情況、求助熱線和為老服務資訊的網路平臺,形成縣、鄉鎮、村三級聯網的基本養老服務資訊系統,為老年人提供便捷實用的養老資訊服務,促進居家養老服務標準化、規範化、集約化發展。各鄉鎮要建立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各村要建立居家養老服務站,以老年人的生活需求為重點,提供助餐、助潔、助醫、助行、助急等服務,兼顧老年人的多種需求,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務、醫療保健、康復護理、緊急援助、心理諮詢、文化學習、體育健身、娛樂休閒、精神慰藉、代購代辦等無償、低償、有償的全方位、多層次的服務,為老年人居家養老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對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可採取專人上門包戶的方式提供服務。對孤寡等特殊老年人,鼓勵和倡導政府購買、志願者、鄰里互助等多種方式實施服務。

  興辦農村養老福利事業,走家庭養老與社會化養老相結合的路子。

  繼續加大投入,進一步調整結構,完善服務功能,增加養老機構床位供應量,切實提高入住率和服務水平。部分空巢老人喜歡住進養老機構,也有相當一部分的子女願意將老人送到養老機構。老人到了養老機構有人管理,有人照顧,老人舒心,子女放心,但是我縣目前還沒有一處自費代養福利機構。如今農村集中供養僅限於五保老人,孤兒。空巢老人無法進入此行列,應適度拓寬集中供養範圍,特別是對農村空巢老人實行集中供養制度,建立有償服務機制,其子女向供養機構提供生活補貼,讓高齡空巢老人受到妥善的照顧。有條件的地方,可由鄉、村組織牽頭,通過招商引資及當地能人投資等多渠道興辦養老院、託老所。要大力新、改擴建鄉鎮敬老院,接納更多的生活困難空巢老人、五保戶、鰥寡孤獨老人,國家負責這些老人的基本生活費。老人們在這裡實行個人開灶,自己煮飯,生活上可以互相照顧,互相幫助。應鼓勵已經富裕起來的村民興辦家庭托老院,為老人提供日間照料服務,白天老人聚在一起學習、娛樂,晚上回家休息。

  充分發揮政府、社會、家庭的作用,構築全方位多層次為老服務大格局。

  要讓 家家有老人,人人都要老 理念深入人心,要樹立 關心今天的老人 就是 關心明天的自己 道德理念,老年人問題不僅僅是單個家庭問題,更應該得到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援和幫助,要形成黨政主導、社會參與、全民關懷的執行管理機制,要充分發揮政府、社會、家庭各自的職能和作用,任何環節都不缺位,努力構築全方位多層次為老服務大格局,保證老年人工作層層有人抓,老年人的事有人管,老年人的需要有人知,老年人的困難有人幫良好社會風尚,這樣才能弘揚 老吾老及人之老 的傳統美德,才能真正實現 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老有所樂 的目標,使我們的社會更加的諧、更加美好。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將會進一步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也必將使農村空巢老人越來越多,這是農村經濟社會轉型時期的必然現象。這決定了她們很難依靠自己的力量解決養老問題,需要廣泛動員全社會力量共同參與,才有可能實現他們安享晚年的願望。我們堅信,只要全社會共同努力為老年人營造一個好的贍養環境,空巢老人就不再是一個沉重的話題。

  篇2

  據全國老齡辦資料統計,我國現在已有老齡人口1.69億,佔總人口數的12%。專家預計,到2030年我國老齡人口將近3億,而空巢老人家庭比例或將達到90%,這意味著屆時將有超過兩億的空巢老人。而就整個武漢市而言,據其老齡委相關負責人介紹,截止2015年5月,武漢市有老年人130餘萬人,空巢老人約佔30%,約39萬人。並且隨著獨身子女的父母步入老年,可以預見,武漢市老年人家庭的 空巢化 也將成為一種不可避免的趨勢。近年來,以漢口百步亭社群為代表,武漢的一些社群正在大力倡導空巢老人關愛服務,開展了針對空巢問題的 結對子 等志願服務活動,引起了社會的積極反響和政府的關注,但是目前關於武漢市空巢老人的研究卻鮮見報道。因此,對武漢市空巢老人目前的生活狀況和心理健康方面問題的調查與研究,對今後關愛空巢老人這一方面,具有可參考的現實意義。

  調查方法及過程

  調查目的

  調查地點及調查物件

  我們走訪了武昌的珞桂、方桂圓、廣八路、儀表廠、四眼井等社群及其周邊的大街小巷;漢口的榮東、榮西、榮華、玉帶、集賢等社群及其周邊的大街小巷;漢陽的自立、青石橋等社群及其周邊的大街小巷,共獲得有效問卷284份。其中A卷58份,B卷142份,C卷84份。在A部分針對空巢老人的調查中,男性佔46.6%,女性佔51.7%,其中60-70歲的佔39.7%,70-80歲的佔44.8%,80-90歲的佔22.4%,其整體文化程度較低,高中及以上的只佔12.1%。資訊缺失1.7%;在B部分針對18歲以上不同群體的調查中,男性佔54.2%,女性佔45.1%,初中及以下的佔49.3%,高中的佔26.8%,大學及以上的佔23.2%,資訊缺失0.7%,而在年齡分佈上,18-25歲的佔22.5%,25-35歲的佔18.3%,35-45歲的佔14.1%,45-60歲的佔36.6%,60歲以上的非空巢老人佔8.5%。

  調查方式

  調查限制

  首先,由於客觀條件限制,我們此次調查雖然遍及了武漢三鎮,但都是區域性調查,主要以武昌的洪山區、江夏區,漢口的礄口區,漢陽的漢陽區腰路堤為調查範圍,因此調查出來的結果只具有代表性意義的參考,並不能詳盡地代表整個武漢市的情況;其次,為了避免空巢老人對我們的突然來訪存在著心理上的驚恐和不信任,我們小組成員決定採取戶外調查的形式,在社群及其周圍尋找調查物件,這種調查方式的侷限是難於調查到那些高齡行動不便的或臥病在床的空巢老人,只能通過在調查其他空巢老人的過程中間接獲得他們的資訊。最後,受老人們年齡和知識的侷限,調查問卷絕大部分需要我們調查組成員根據其回答內容代填,且受其吐字的清晰度和本地武漢方言的影響,每一份問卷和一份心理測量表的題目問下來所需時間過長,平均需要一個小時左右。因此在單獨調查空巢老人群體這一部分,我們只能根據不同的空巢型別,有針對性地調查了武漢三鎮的58位空巢老人,其樣本容量不夠充足,調查出來的結果也只能是代表性意義的參考。

  資料分析與調查個案

  空巢老人的生活狀況

  在生活來源和醫療保障方面

  由表1得知,因為武漢市的空巢老人大都年輕時候在某企業上班,退休之後享有退休金,其生活來源63.2%來自退休金只有剩下的極少部分是來自子女負擔和自己的積蓄,大致在1000-1200左右,但退休老幹部或者公務員的退休金一般都較高,在2015-3000左右。且部分較貧困的空巢老人享有國家的200-400元不等的低保。而在醫療費用問題的解決上,有56.1%是來自醫保,但每個月的醫保費用只有90塊錢;29.8%是單位或者街道社群部分報銷;極少部分是由子女負擔的。空巢老人們普遍覺得醫療費用高,生不起大病。具體資料如下圖所示。

  從整個情況上來看,武漢市的養老措施實行得較好,基本上滿足了老人們的生活需要。另外,我們還了解到:武昌、漢口和漢陽區的空巢老人們的生活水平差別較大,武昌漢口的空巢老人大多退休金較高,生活水平較高,而漢陽區的空巢老人大都退休金較低,且醫保也較低,生活大都只處於溫飽水平。

  在生活開支和經濟壓力方面

  如圖2、3可知,空巢老人們生活開支總體處於中低等水平,除了害怕生病,大部分空巢老人不覺得有什麼經濟壓力。但對於經濟發達,商業中心城區,如漢口礄口區,消費水平較高,空巢老人們經濟壓力相對較大。

  圖 2 圖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