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父母必讀的書有哪些

  雖然做父母不用上學,但能做好父母,除了愛以外,也是一門學問。不管怎樣,借鑑實際適當學習學習,還是很有必要的。以下是小編分享給大家的教育孩子父母必讀的書,希望可以幫到你!

  教育孩子父母必讀的書

  《親暱》:幼兒時期的兒童是非常喜歡溫馨的親暱舉動的,親一下媽媽,和小夥伴們拍拍手,抱著自己喜歡的玩具等都是親暱舉動的表現。一起來感受親暱帶來的彼此的親密和信賴吧。

  《寶寶的出生》:寶寶可能經常會好奇自己是怎樣來到這個世界上的,那麼就用這本書讀給他,關於自己降生的那個美麗故事。

  《家庭》:世界上60多億人,大約存在著十億個家庭,每個孩子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家庭,但是有很多複雜的家庭關係我們是不知道的,所以就需要通過書去了解自己家族的族譜並且找到自己的位置。

  《傷心》:每個人都有心情不好的時候,可能會非常傷心,不想玩,不想笑,會流淚,會破壞。本書和幼兒一起面對生氣時的心理活動和狀況,指導他們正確疏導傷心的情緒。

  《害怕》:各種各樣的人有著各種各樣的害怕。但是害怕這種感覺總是讓人不好受,本書從幼兒害怕的的各種生活方面出發,鼓勵他們去勇敢面對和克服害怕。

  《生氣》:其實對生氣的人來說,充滿怒氣也是很痛苦的,但生氣也有著有助更加理解的正面作用,本書帶領幼兒學會正確對待生氣和平息怒火。

  《羞恥》:羞恥,一個經常讓孩子不理解的詞語,幼兒日常生活中經常會感受到那種不好的情緒,但並不知道它就是羞恥的感覺,本書講了羞恥產生的各種狀態和感覺並且提供幼兒擺脫那種感覺的指引和方法。

  教育孩子的建議

  第一步:培養良好的親子關係

  良好的親子關係,有助於孩子的自信心。好的關係勝過許多教育,這就要求我們的家長學會傾聽,學會請教。在與孩子溝的過程中要不斷地點頭表示贊同。經常聽孩子說話,孩子認為你是他的朋友。這是培養良好溝通渠道的關鍵一步。你只要耐心地、用心地聽孩子說話。這樣我們的父母就會走近孩子的心靈。親子之間學會了溝通,孩子就會把心裡話說出來。我們就能從孩子的話中聽出孩子正式的心聲。瞭解了孩子的心思,很容易發現孩子的自信和自卑的地方,我們就可以給孩子能量。讓孩子建立自信。如果沒有良好的關係,孩子的內心痛苦家長就沒有辦法瞭解,孩子把痛苦藏在心中,這樣就會產生自閉,自閉導致自卑,自卑導致失去信心。而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其關鍵在於“定位”:

  ◆1、不當“法官”,學做“律師”

  有些父母看到孩子出了問題,便迫不及待地當起了“法官”,這是很危險的。孩子的內心世界豐富多彩,父母要積極地影響與教育孩子,不瞭解其內心世界便無從談起。而瞭解孩子的第一要訣是呵護其自尊,維護其權利,成為其信賴和尊敬的朋友。即父母對待孩子,要像“律師”對待自己的當事人一樣,瞭解其內心需求,並始終以維護其合法權利為惟一宗旨。

  ◆2、不當“裁判”,學做“拉拉隊”

  在人生競技場,孩子只能自己去努力。父母既無法替代孩子,也不該自作主張去當“裁判”,而應該給予孩子一種保持良好競技狀態的力量,即“拉拉隊”的力量。這樣更能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而這正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務。父母做孩子的“拉拉隊”,既要善於發現和讚美孩子,還要引導孩子正確面對失敗,在挫折前做孩子的戰友。

  ◆3、不當“馴獸師”,學做“鏡子”

  孩子只有認識自己才能戰勝自己,但他們通常只能依據他人的反饋來認識自己,這時父母的“反饋”作用即鏡子的作用就很重要了。不做“馴獸師”,學做“鏡子”,才能幫助孩子提高自我意識,才能讓孩子不害怕父母的“權威”,轉而和父母溝通。教育是三分教,七分等。“等一等”是很有用的。比如我們被蚊子叮一下,不管它,很快就會沒事,若總去撓,卻要很長時間才能好。原因就是人體有一定的自我治癒功能,被蚊子叮一下自己很快就會好,施加外力只會適得其反。教育也是這個道理。停下來,等一等,給孩子傾訴的機會,和孩子有效地溝通,不用教育就能解決問題。

  第二步: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

  習慣貴在養成,習慣決定一切。父母如果不注重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無疑是在葬送孩子美好的未來。

  ◆1、一切從習慣培養開始

  養成教育是管一輩子的教育。智育是良好的思維習慣,德育是細小的行為習慣,素質教育更加體現在人的細小的行為上。大量事實證明,習慣是一種頑強的力量,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孩子的一切都從習慣培養開始。

  ◆2、習慣養成絕非一日之功

  習慣是個大問題,是大智慧。良好習慣的養成絕非一日之功,其主要原則是:低起點,嚴要求,小步子,快節奏,多活動,求變化,快反饋,勤矯正。習慣養成關鍵在頭三天,決定在一個月。父母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權利,讓孩子在習慣養成中發揮主人作用。

  ◆3、通過習慣培養鑄造品格

  教育猶如海上行船,必須按正確的航線行駛,否則,船越大越有觸礁沉沒的危險。人的品質,決定了人的發展方向。家庭教育的一個核心任務就是培養孩子成為一個真正的人。但人格的培養問題通常很難落實到具體操作上來。不過,研究者發現,習慣與人格相輔相成,習慣影響人格,人格更會影響習慣。正派、誠實、責任心、愛心、合作精神、講究效率等品格都可以通過習慣培養來鑄造。

  教育孩子的案例

  案例一:被強迫的交往

  女兒桐桐2歲時,我通過看書認識到她應該多交朋友,所以總是特別熱情地拉著她跟小朋友打招呼。可桐桐偏偏不愛說話,急性子的我就替她說,不想玩遊戲我就替她參加,桐桐總是默默地跟在後面。後來,我發現桐桐一個人的時候,竟然不知道自己玩什麼,而且特別在乎別人是否把她當朋友。上幼兒園之後,她經常說不想去幼兒園,因為沒有好朋友。我開始意識到我強迫孩子交往已經給她帶來了深深的焦慮和不安。

  我再也不強迫桐桐了,開始帶她出去慢慢引導她自己玩。我的轉變也帶來了孩子的轉變,她變得越來越自信,跟小朋友打招呼也很自然,朋友逐漸多起來。這件事讓我深深感到:每個孩子有他獨特的個性,他需要按照自己的節奏成長,父母只要適宜呵護就好,而不是去幹涉甚至包辦他的人生。

  專家點評:

  孩子各有不同,教育沒有統一標準,更不可能從書本中找到適合每個孩子的方法。家長與其抱著書本焦慮,不如蹲下來傾聽孩子的心聲,只有尊重了孩子,孩子才會獲得安全自信,自然而然地學會交往。

  案例二:為什麼不給爺爺奶奶吃?

  侄子有什麼好東西總願意和我分享,老爸對此“頗有微詞”:“什麼東西都要給姑姑吃,爺爺奶奶要嚐嚐都不給,這孩子白疼了。”其實,侄子原來是很大方的,有好吃的都願意和爺爺奶奶分享。但爺爺奶奶卻經常逗他:“好吃的也給爺爺奶奶分點啊!”孩子的手馬上遞了過去,他們趕緊又說:“爺爺、奶奶不吃,你自己吃吧!”幾次之後,孩子就不再當回事兒了。而當侄子與我分享時,我會道謝並真的與他分吃,還誇他的東西好吃,侄子也樂得與我分享。老爸甚至還責怪我說:“大人怎麼還吃孩子的東西!”

  專家點評:

  孩子的心是單純而美好的,他會把成人世界的每個要求都當真。作為成人,最重要的是尊重孩子的這份單純和美好,而不是為了好玩或者表示親暱逗弄孩子。生活中很多對待孩子看似搞笑的無意之舉,背後卻是對孩子深深的不尊重。愛孩子,就請將他作為一個平等的人來對待。

  案例三:“揠苗助長”的孩子能幸福嗎?

  對於即將升入小學的幼兒,重要的是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但很多家長卻過於重視知識和技能。“老師,今天你們學習了7的分解吧?怎麼孩子回來就只會兩種呢?我朋友的孩子都學到13的分解了,她是不是太笨了?上小學跟不上怎麼辦?今天教她認識鐘錶,教了很多次,她都不認識,我還拍了一個視訊,您看看她的表現怎麼是這個樣子?!”視訊中,孩子趴在桌子上使勁地哭泣。聯想到平時,這個小女孩在班裡一遇到小小的困難就退縮:“老師,這個太難了,我不想參加。”我終於明白,生活在這樣急迫、焦慮和否定的環境中,孩子能自信起來嗎?

  專家點評:

  趕在前面的未必就是最好的,早或晚不應成為孩子成長的標尺。父母望子成龍的心情再迫切,也不要讓互相攀比和盲目跟風矇蔽了自己的心,否則最終傷害的是孩子的心。給孩子充分的時間和空間,用微笑靜待他的綻放,才是給孩子最好的愛!

  案例四:“蝸牛”帶我去散步

  早晨,我像往常一樣催促兒子快點起床去幼兒園,然後好去練車,第二天要考試了。我心急火燎,卻發現兒子把牙刷咬在嘴裡,站在玩具架前玩玩具。我氣壞了,大聲喊他的名字,並狠狠打了他屁股一巴掌。兒子被我突如其來的舉動嚇壞了,傻傻地站在那兒,眼裡充滿了恐懼,手裡還拿著沒拼好的磁力棒。等我批評完,兒子怯怯地說:“媽媽,我想拼一個太陽花,你對著太陽花許願,明天考試就一定會通過。”我愣住了,一把把他擁在懷中,說不出話來。

  工作和生活的壓力常常讓我身心俱疲、浮躁焦慮,難免遷怒於兒子。可我的“小蝸牛”卻用他的愛和善良把我浮躁的心熨平了。

  專家點評:

  當孩子表現出不符合成人期望的行為時,成人常常會簡單、粗暴地加以批評,甚至打罵,這是對孩子極大的不尊重。其實,如果耐心傾聽孩子“為什麼要這樣做”,你會發現,回報你的,一定是像“太陽花”一般溫暖幸福的愛和驚喜。

  案例五:還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

  女兒朵朵還沒出生,我就開始規劃她的未來。7個月起開始識字,把所有的傢俱都貼上漢字標籤;從《三字經》、《千字文》到唐詩,一字一句地教她背誦。朵朵的記憶力非常好,背得又快又準。這令我驕傲不已。可等她3歲,問題卻來了:她太安靜了,同齡孩子都在外面玩,她卻一個人在角落裡看書。這讓我開始反思:我的操之過急會不會毀掉她本該快樂的童年?我小時候和小夥伴快樂無憂地玩耍,和神奇的大自然親密接觸……哪有什麼早教?哪認得什麼字?現在我不是也很好嗎?

  我決定改變,不再強迫朵朵額外學太多知識,而朵朵的成績卻一直名列前茅。每天看著朵朵自由、開心的笑臉,我感到無比知足。

  專家點評:

  童年生活具有獨特、不可替代的價值。可孩子的童年卻常常揹負成人太多的期望,未出生時就提前“規劃”,7個月就提前教識字、背唐詩……“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代價就是犧牲孩子的快樂和自由。可喜的是,媽媽及時反思了自己的問題,果斷“放棄”,讓女兒迴歸了快樂童年,獲得了健康成長。

1.教師必讀的教育書籍有哪些

2.有關教育類書籍讀書心得體會3篇

3.孩子不愛看書父母該如何教育

4.家庭教育讀書心得體會3篇

5.怎樣教育孩子情商書籍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