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低階語文預習方法

  在孩子小學低年級階段,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要比掌握多少書本知識重要的多。良好的學習習慣是要通過好的學習方法來養成的。下面小編分享了,供你參考。

  篇一

  1. 字詞句篇——閱讀教學的基礎

  預習一篇閱讀課文,字詞句篇是基礎,課前的預習可以從“讀”、“圈”、“查”、“劃”、“批”、“聯”、“議”、“比”、“記”九字入手,循序漸進,也稱“九字預習法。”

  1讀:反覆讀課文,瞭解課文大致內容,體會語言美,品味句式美,把優美的詞句儲備在自己的摘抄本上,豐富自己的詞彙。

  2圈:課前預習課文時,找出不認識的字,不理解的詞句,用醒目的符號圈出來,以備老師講課時認真聽,仔細記,做到難點突出。

  3查:運用字典、詞典等工具書,弄清圈出字、詞的音、形、義,並將註釋2在該詞的的附近,便於在閱讀中理解詞語,加深印象。也可以藉助練習冊上的預習導航來完成

  4劃:劃出課文的重點詞、重點句、重點段,做到重點突出,在理清課文思路之後,可以用”//”試著給課文分段、分層。

  5批:預習課文時,在感觸深的地方,把自己的體會,看法寫在旁邊,這些體會、看法究竟對不對,可以在聽課中得到驗證。

  6聯:要求預習新課文時要與學過的舊課文聯絡起來,做到“溫故知新”,聯絡舊知,學習新知,使知識系統化。這樣,能培養學生的聯想力合綜合力。

  7議:預習雖然主要是獨立進行的,但有些問題與看法也需要與同學互相討論才能明確,所以有人說:“討論時一劑健腦明目的良藥。”這是有道理的。這裡的議,就是要求把預習時遇到的疑難問題,對課文某些問題的看法,提出來與同學討論,以求解決,糾正。這樣,既可創設探索的氣氛,又可活躍思維,提高預習效應。

  8比:又比較才有鑑別,有鑑別才突出特點,分清優劣。比較法的運用,在單元學習中更為有效。要求在預習總把所閱讀的這篇課文同本單元幾篇課文或不同單元的其他課文進行比較,找出它們在內容題材、人稱、主題、形式文體結構、表現手法、語言特色等方面的異同點,從而正確掌握預習課文的特點,整個理解單元課文,有效地培養學生鑑別欣賞不同文章的能力。

  9記:徐特立說:“不動筆墨不讀書。”預習同樣要動筆墨,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在預習中發現的精彩語句,哲理性強的成語典故、警句,所理解的重要內容,都可摘錄,筆記下來,為進一步研討,聽課和積累資料做好準備,記錄的過程中數量可以自己決定。

  二、感悟質疑——閱讀教學的亮點

  著名特級教師竇桂梅曾說過:“學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槓桿上的支點,對人的發展來說,學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正決定今後能否撬起這個”地球。在課前預習時,教師可以引導、鼓勵學生通過閱讀文字,用內心去感知,甚至是投入到文字所描繪的情景中,和作者的情感形成共鳴,就能無處僅憑語言分析難以真切理解的思想內容。

  在個性化課前預習的過程中,往往還有許多內容是學生一時感悟不了的,教師舊應該鼓勵學生質疑。質疑的能力和水平是逐漸培養提高的,教師要引導學生找準質疑的方向,不要在無關緊要的地方浪費了時間。

  三、相關連結——閱讀教學的延伸

  教師應支援、鼓勵學生通過多種方式獲取與文字相關的資料,如資訊上網查閱、請教家長、採訪專業人士、觀察實驗,合作表演、情感體驗等方式,一次來推動和鼓勵學生學習。

  篇二

  一通讀全文。

  拿到一篇新課文,由於會有一些不認識的字和不理解的詞語。通讀課文時,主要解決三個問題:一是瞭解課文的大概意思,如課文寫了一件什麼事,介紹了什麼人,描寫了一些什麼景,告訴我們哪些知識,抒發了怎樣的感情等等。目的在於對全文獲得一個完整的、初步的印象。二是準確地找出全部生字,劃出不理解或不很理解的語句。三是帶著課後問題通讀全文。

  二讀準字音,瞭解字詞含義。

  參照拼音,讀準生字新詞,多讀幾遍,對於讀不準或不認識的字、不明白字意的字,要查閱工具書,掃清閱讀障礙,過字詞關。

  一篇文章裡,必定或多或少有些同學們不認識的字,不會解釋的詞,不好理解的語句。那麼同學們在閱讀課文的時候,就要眼、腦、手並用,將預習時遇到的這些問題用筆劃出來。如果這些問題書上有註解,那麼閱讀時可以對照註釋,自己弄懂它的意思;書上沒有註釋的問題,那麼就要利用工具書,查一查字典,特別是不要放過那些模糊的字詞,似懂非懂的句子。這種方法不僅適用於小學生,就是一些成年人也常用這種方法學習。

  比如張海迪,她靠自學翻譯出了《海邊診所》這本書。這除了她具有驚人的毅力和勤奮的精神以外,還和她使用工具書有很大關係。她就是靠著工具書,一個字一個字的掃除翻譯上的障礙,最終完成全書的。由此可見,查閱工具書在預習上或在學習上,都是一種有效的方法。

  三朗讀

  反覆大聲誦讀,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記憶都很有好處。預習的朗讀一般可讀三遍,第一遍重在鞏固生字的讀音,要把課文讀通讀順;第二遍注意文章內容,思想意義,文章告訴我們的內容;第三遍要注意文章結構,寫作方法。

  四摘抄

  可以把自己認為應該積累的詞語句子和自己認為值得學習、借鑑的詞句摘錄下來。通過長時間的積累,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語言組織能力都可以得到很大的提高。

  五思考

  通過一系列的預習活動,在對課文初步瞭解的基礎上,思考一下,在文字上、語句上、內容上、思想意義上還有哪些問題不太清楚,需要在上課的時候認真聽老師講或向同學和老師請教的,及時記錄下來。預習時還需要多用心分析,找出疑問,可以記在預習筆記上,這樣才能在上課時帶著疑問聽講,加深對問題的理解和認識。

  篇三

  學生預習能力的形成是一個從不會到會、由低階到高階、由不習慣到習慣、由粗淺到精細的實踐過程。但是在教學實際中,預習往往收效甚微,或許原因不在於預習本身的陳腐,恰恰是在於教學者指導預習的觀念和指導預習的方式與方法的不當。

  預習的形式應該是多種多樣的,最重要的是要使預習具有趣味性、實用性、有效性,這是做好預習的關鍵。採用不同的方式預習,也許會收到好的教學效果。

  猜一猜,在學生初讀課文時,教師可對課文中的一些關鍵字或生字,讓學生自己出個字謎,在課堂上交流,增加識字的興趣。如學習《夜宿山寺》時,學生說出“至尊無上”便是寺廟的“寺”,學習《梅花》時,學生說出“林海無邊”便是梅花的“梅”,這樣學生很快就記住了這個字,為讀通課文打下好的基礎。

  畫一畫,有些課文意境很美,讀來清新自然,宛若一幅畫,如《林海》一課,就可讓學生畫一畫秦嶺的險峻和大興安嶺的溫柔,從而加以對比。有些課文更容易通過圖示讓學生理解內容,如《詹天佑》中的“中部鑿井法”、“人字形線路”等,讓學生自己動手用圖畫展示出來,學生自然就會感到興趣盎然。

  問一問,有的課文中常常會出現一些學生感到好奇的地方,或者說一些難以理解的地方,讓學生設計 “小問號”檔案,指導學生學會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如:《鳥的天堂》一課,既然是寫鳥的天堂,有樹有鳥就行了,為什麼作者又特意寫了這條河?再如《將相和》一課,藺相如為了國家的尊嚴,國家的利益,對敵人寸步不讓,相反,對於居功自傲的廉頗老將軍,卻為什麼總是設法避讓,不跟廉頗會面?解決了這些問題,就可以有效幫助學生整體把握課文內容,培養學生勤于思考的能力。

  查一查,學生在預習時必然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要教會學生學會蒐集資料,通過查閱書籍,網上搜索等方式,找到相關的資料。如《世紀寶鼎》一課中,首先要讓學生弄明白“鼎”是什麼,然後瞭解世紀寶鼎是什麼樣的,這樣才能體會到我國人民向聯合國贈送這一禮品的意義。這也是小學語文預習的方法。

  寫一寫, 預習課文時,如果遇到自己很受感動的地方,就讓學生抒發一下自己的感受,寫在課文旁邊,或者筆記本上,課堂上再與同學交流,有助於相互學習。

  貼一貼,發現報紙或者雜誌上有自己喜歡的與課文有關的小文章、小圖畫,可以剪下下來,貼在本上,圖文並茂,學生會感到很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