鉗工個人實習報告學生

  從鉗工實習中我們掌握了鉗工和車工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操作技能,以及普通車床的加工工藝和操作方法,瞭解了機械製造和零件加工工藝過程,鍛鍊和提高了我們的實踐動手能力,使我們更好的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起來,鞏固了所學的知識。下面,小編在這給大家帶來,歡迎大家借鑑參考!

  1

  時光飛梭,轉眼間我已經在xx公司的鉗工崗位上實習二個月了,在實習期間雖然很累,但我很快樂,因為我們在實習過程中,學到了很多很實用的東西,同時還鍛鍊了自己的動手實踐能力。此外,無論在心態上還是在工作技能上,我都有了許多新的收穫。

  要進行鉗工實習,安全問題肯定是擺在第一位的。剛到公司的第一天,公司就組織安全保衛部的經理為我們進行生產安全條例的講解,之後通過安全知識的考試,得以正式上崗。通過經理的講解,我們瞭解了實習中易犯的危險操作動作。比如在車間裡打鬧嬉戲,不經師傅的許可便私自操作機床,以及操作時方法、姿勢不正確等等。一個無意的動作或是一個小小的疏忽,都可能導致機械事故甚至人身安全事故。講解中的案例,為我們今後的實習實踐,敲響了警鐘。

  在學校的時候,就聽老師說過:“鉗工是最累的,通過這兩個多月來的實習,我終於相信了這句話,也明白了什麼是鉗工。鉗工是以手工操作為主,使用各種工具來完成零件的加工、裝配和修理等工作。與機械加工相比,勞動強度大、生產效率低,但是可以完成機械加工不便加工或難以完成的工作,同時裝置簡單,所以在機械製造和修配工作中,鉗工仍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工種。

  第一天到車間上班,師傅叫我做的第一個零件是螺母。聽完師傅的要求,也黑板上那看似簡簡單單的圖樣,我便開始了我的第一份任務。首先,是把在鐵塊上量好尺寸並畫線。畫線,這工作可馬虎不得,一旦畫錯便會使自己的零件不合尺寸,還好聽了師傅說的注意事項,我按師傅所說的,稍微把尺寸畫大了一點。接著,便是令我一生難以忘懷的鋸削了。我原先以為鋸鋸子嘛,就那麼來回拖啊拖,沒什麼大不了的,小事一樁。但是事實是鋸鋸子也是需要竅門的,如果只是單純的來回拖,無論一個人多少強壯,都會累得兩手發麻、兩眼發慌的。

  我們首先要調節好鋸口的方向,根據鋸口的方向使力,起鋸時應該以左手拇指靠住鋸條,以防止鋸條橫向滑動,右手穩推手柄,鋸條應該與工件傾斜一個鋸角,約10度~15度,起鋸過大鋸齒易崩碎,起鋸角過小,鋸齒不易切入,還有可能打滑,損壞工件表面,起鋸時鋸弓往復程要短,壓力要小,鋸條要與工件表面垂直。

  同時,鋸削時右手握鋸柄,左手輕握弓架前端,鋸弓應該直線往復,不可擺動,前推時加壓均勻,返回時鋸條從工件上輕輕的滑過。往復速度不應該太快,鋸切開始和終了前壓力和速度均減小,以免碰傷手臂和折斷鋸條,還可以加少量機油。

  開始鋸時我實在是吃了大虧,因為我一直都是用力的拉阿推啊,完全是死力的鋸削,結果弄斷了一根鋸條不說,第二天吃飯都成問題,右手像裂開了一樣,經過師傅的講解,我終於學會了怎麼鋸削了。鋸完之後還得銼削,銼削也是一個又累又苦的差事,但是隻要掌握方法,同樣不難了。

  首先,要正確的握銼刀,銼削平面時保持銼刀的平直運動是銼削的關鍵,銼削力有水平推力和垂直壓力兩種。銼刀推進時,前手壓力逐漸減小,後手壓力大然後小,銼刀推到中間位置時,兩手壓力相同,繼續推進銼刀時,前手壓力逐漸減小後壓力加大。銼刀返回時不施加壓力。這樣我們銼削也就比較簡單了。

  接著便是刮削、研磨、鑽孔、擴孔、攻螺紋等。一塊黑沉沉的鐵塊在我們的努力下變成又光又滑又可愛的螺母——雖然不是很標準,但卻是我們汗水的結晶,是我們三天來奮鬥的結果。說起來一件一件的零件的完成都那麼的簡單,其實做起來,我們才會真真正正地體會到作為一名鉗工的苦和累,也體會到為什麼有人把鉗工說成“鉗工是地獄,但是我們也才會切身地體會到作為一名鉗工的喜和樂。

  通過兩個多月的實習,使我更加了解了劃線、鏨削、鋸切、銼削、鑽孔、鉸孔、攻絲、套扣、刮削、研磨等加工過程。同時,也發現了

  自己在鉗工工作過程中的不足,認識到了在加工過程中的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學到了課本上學不到的東西,為今後的工作積累了一些工作經驗。同時,在這階段的實習中,我也總結出了一點心得:

  為了加工出精確的工件,首先要準確的劃出所要求的尺寸。劃線之前要把工件表面清理乾淨,除去飛邊和氧化皮。然後災工件表面均勻塗色,使劃線更加清楚。劃線一定要仔細,如果不仔細就會給後來的加工帶來誤差。凸凹配合工件的凸凹邊和燕尾配合的燕尾邊要對稱,要精準,這樣才能保持配合件正反都能配合。

  根據所需工件剩下的寬度來判斷一下是否用銼削或鏨削之後再銼削,或者先用鋸切之後再銼削。如果剩餘量很小可以直接用銼刀銼削,選用中等齒銼刀,右手心抵著銼刀木柄的端頭,大拇指放在銼刀木柄的上面,其餘四指放在下面,配合大拇指捏住銼刀木柄。左手掌部壓在銼刀的另一端,拇指自然伸直,其餘四指彎曲扣住銼刀尖端。 手握錘左手握鏨子,鏨子後刀面與工件表面成5°~8°,起鏨時後角要稍大點。鏨削時每次鏨削的厚度約為0.5~2毫米,當鏨削大平面時,先用窄鏨開槽,然後用扁鏨鏨平。

  如果所需工件剩餘的寬度較大應先用鋸割。安裝時鋸齒尖向前,鋸條安裝在鋸弓上不要過緊或過鬆。起鋸時鋸條要垂直於工作表面,並以左手拇指靠穩鋸條,使鋸條正確的鋸在所需的位置上。起鋸角度約為10°左右。鋸條前推時起切削作用應給以適當的壓力,返回時不切削,應將鋸稍微抬起或鋸條從工件上輕輕劃過以減少磨損。快鋸斷時,用力要輕以免弄傷手臂。鋸削速度應根據工件材料及其硬度而定,鋸削硬材料時應低些,鋸削軟材料時可高些,通常每分鐘往復40~60次。

  鑽孔前,工件要劃線定心。在工件孔的位置劃出孔直徑圓和檢查圓,並在孔直徑圓上和中心衝出小坑。鑽孔時,先對準樣衝眼試鑽一淺坑,如有偏位,可用樣衝重新衝孔糾正,也可用鏨子鏨幾條槽來加以校正,鑽孔時進給速度要均勻,快要鑽通時,進給量要減小,鑽韌性材料須加切削液。鑽深孔時,鑽頭要經常退出,以利於排屑和冷卻。

  在做60°燕尾角時要用萬能角度尺,劃線時要準確,保證角度正確,一定要注意兩邊對稱。在做圓角時要用圓規,把線劃清楚之後用銼刀修正。

  最後在配合件配合時要修正,修正時要注意不能磨過,每次都剩餘一點,以防止修正鄰邊時將邊磨過。

  鉗工的實習是很枯燥的,可能幹一個上午都是在反反覆覆著一個動作,還要有力氣,還要做到位,那就是手握銼刀在工件上來來回回的銼,銼到中午時,整個人的手都痠疼痠疼的,腿也站的有一些僵直了,然而每每累時,卻能看見師傅在一旁指導,並且親自示範,他也是滿頭的汗水,氣喘呼呼的,看到這每每都會給力竭的我以無盡的動力。看著自己的加工成果,我最想說的就是感謝一直支援、鼓勵我的師傅了。

  兩個多月的鉗工實習,我覺得非常有意義,雖然很苦很累,但我們確實學到了不少鉗工知識,在和鉗工師傅們聊天中,同時也學到了許多工作經驗。我們這些年輕人剛剛參加工作時,不管工作有多艱難一定要耐心,沉住氣,不要一上崗看到工作有點累、有點艱難就不幹,立即跳槽。這樣做是不明智的,也是不正確的。年輕人首先應該學會掌握工作經驗,學好真正的技術知識,這才是最重要的。因此我非常感謝學校和師傅給了我這麼一次難得的實習機會,來鍛鍊我的意志、培養我的能力。明年的我就要離開學校,正式步入社會,通過這次實習使我明白了,也想通了,不管在哪裡工作,不管工作有沒有自己想的好,我都會堅持幹下去,努力去做到最好。

  2

  經過這次鉗工實習,我在這方面學到很多的東西。對“鉗工“這一新的名詞有了更進一步的瞭解,鉗工的含義:手持工具對金屬進行切削加工的操作。在這之前,我的確是對鉗工沒有一個定性的概念,只知是指那個方面,可是就是說不清楚,到現在總算是弄明白了。還有就是,我不光真正意義上的把這個“鉗工”二字的含義弄清外,還學到很多這方面的技術,就說這次鉗工實習的內容是做一個六角螺母吧,真可謂是不要以為看似它很簡單,可是當你真正意義上去做時,你就會發現做它的艱辛了。

  在剛做工物料時,還喜氣洋洋的,不就是叫鋸一小段螺母大的料出來嗎?哎,這個簡單,我一拿到就想開始鋸割了,這時被老師叫住了,聽完指導老師的細心講授後,方知是它並不是一個的“鋸割”,它是必須按一定的規格做的。如果一旦尺寸沒有選對,這將會費很多的工時的,我們所要鋸割的是一個直徑為25mm長為12mm的鋼質物料。

  我也說不上自己花了好多的工時,好不容易才把這下物料規格確定下來,總是害怕出了差錯。確定好後就的開始鋸割了,到現在我才真正意義上的體會了,什麼才叫著“只要功夫深,鐵棒磨成鏽花針”的道理,我總覺得,我還不斷的為之“賣命”的鋸,可是總感覺它鋸不掉,可以這麼說吧,我也不知又花了好多的工時,好不容易才把它鋸割下來,這次一看自己的那手,起了好大個水泡,當時還不覺得它有好痛,到做工完後才發現它痛的真的專心。

  在這實習中,我還遇到一個大問題是在對基本成形的螺母上鑽孔時,總是沒有信心把這個孔鑽好,總是害怕鑽不好,如果要是鑽歪了,那就是可能導致整個螺母看上去不美觀了,還有一點就是有點擔心,這個麻花鑽會不會一不小心跑到我手上來。我考慮很長一段時間,到最後還是打算按指導老師所述,細心的試試。當我真正動手實踐時,發現它並不是想象中的那麼難的,不多時,覺得毫不盡的就把孔鑽“好了”,拿來一看,這才發現已不知把孔鑽歪到那去了。

  這才真正意義的明白“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並不是想象的那麼簡單的。經過鉗工實習,我學到的和體會到的都是無法從課堂上和老師那兒能夠得到的,什麼才叫做“實踐出真知”不管你的理論學的再好,如果要是你的實踐能力差了,這都將是無濟於事的。我相信自己經過這次鉗工實習,將會在很大意義上為自己接下來的正式工作做下堅實的鋪墊。

  身為大學生的我們經歷了十幾年的理論學習,不止一次的被告知理論知識與實踐是有差距的,但我們一直沒有把這句話當真,也沒有機會來驗證這句話的實際差距到底有多少。金工實習給了我們一次實際掌握知識的機會,離開了課堂嚴謹的環境,我們感受到了車間中的氣氛,同學們眼中好學的目光,與指導教師認真、耐心的操作,構成了車間中常見的風景。

  久在課堂中的我們感受到了動手能力重要性,只憑著腦子的思考、捉摸是不能完成實際的工作的,只有在擁有科學知識體系的同時,熟練掌握實際能力,包括機械的操作和經驗的不斷積累,才能把知識靈活、有效的運用到實際工作中。我國現行的教育體制,使得通過高考而進入大學的大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比較薄弱。

  因此,處於學校和社會過渡階段的大學就承擔了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任務。實習就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有效途徑。基於此,同學們必須給予這門課以足夠的重視,充分的利用這個時間,好好的提高一下自己的動手能力。這裡是另外一種學習課堂。

  通過我們自己動手,對掌握的理論知識進行補充與質疑。這與傳統的課堂教育正好相反。這兩種學習方法相輔相成,互相補充,能填補其中的空白,彌補其中一種的一些盲點。通過實習,整體感覺實際生產方式還是相對落後,書本中介紹的先進裝置我們還是無法實際操作,實習中的裝置往往以勞動強度大為主要特徵,科技含量較低,但還是有一些基本知識能夠在實踐中得到了應用。

  3

  在鉗工實訓以來,發現了自己在鉗工過程中的不足,認識到了在加工過程中的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學到了課本上學不到的東西。作為一名鉗工所必備的知識。而且也讓我更深刻地體會到偉大的詩人—李白那一名言: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的真正!通過幾周的學習我感覺鍛鍊了我們手感,提高了我的整體綜合素質,使我們不但對鉗工實習的重要意義有了深刻的認識,而且提高了我們的實踐動手能力,使我們更好的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

  剛開始上課時,老師先給我們講解了一下鉗工的基本概念,然後我們只是利用劃規和劃針劃出一些簡單額草圖,但因為是在鋼板上劃出來的,這就需要我們在劃得時候需要付出更加大的細心。

  接著就是鋸割下料,我剛開始學的時候彎腰躬背累得滿頭大汗,不時地手上還會出現一些紅色的“圖案”,下料時想把料鋸成一條直線竟然崩斷好幾條鋸片,並且又有點歪,不受自己控制,開始可能是沒有正確理解老師所教授鋸割的要點和技巧,所以下料時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但是在請教了其他下料鋸割線條比較直的同學後,在鋸的時候要注意鋸條是否成直線的往返。後來自己在鋸的時候注意到這些要點後鋸出來的線也比較直了,只是在深度鋸割那裡掌握的還是不太熟悉,鋸出來還是有點偏離劃線的路徑。

  鉗工看似簡單,但實訓起來很枯燥,保持一個動作站就是一天,而且保持一個驗動作,拉鋸或推銼,這就要求像馬一樣的腳力,幹一整天下來腰痠背痛,可能一件活都沒幹完,可能還會有報廢的可能,要不想有報廢的可能就要做得很細心,就得反覆的測量,反覆驗證。

  做到心細還是遠遠不夠的,還要膽大幹活,就像做工件,如果下料鋸時不盡量留小余量,推銼時就費上一倍或幾倍的時間和精力才能把工件做好,所以作為一名合格的鉗工必須具備“膽大心細”。 在銼削時,容易在銼削怎麼端都端不平銼刀,往往都是一邊高一邊低,把一邊銼下去,另一邊尺寸又小了;好不容易都把尺寸搞好,表面粗糙度又不行了,回頭看看自己的勞動成果,則感覺與自己的付出不成正比,就會感覺越來越煩躁。

  但是越是這樣就越能鍛鍊我們的耐心,在平面銼削時應該用交叉銼法、順銼法和推銼法這幾個方法來銼,還得注意自己的銼削姿勢、銼刀的握法和銼削時的施力變化,這樣才能銼削好平面。再來就是磨鑽頭,在磨的時候要注意磨出頂角要有120°、后角要前高後低、刀尖要左高右低、橫刃的斜角要有60°左右,最重要的還是兩切削刃等長,旋轉180°後兩刀尖處等高。

  這些都是在磨的時候通過左手的操作和鑽頭的擺放角度來完成。,只要在磨的時候注意這些細節,就會很容易的磨出想要的鑽頭來了。一提到鉗工許多人都會認為,沒有什麼用,什麼時代了誰還會學那東西,又髒又累,還不如學數控`加工中心等。

  鉗工,看似簡單的工種,但是有著豐富的,有著“車工是偉大的,鉗工是萬能”的說法。它不是簡單的磨和銼,這只是基本功,它更可以鍛鍊我們的意志。任何一個小小的技術都是一門學問,都要經過不斷的學習和細緻的研究,看似簡單的磨鑽頭,也是需要下苦功來研究的。要把鉗工做好首先必須有足夠的耐心,再有充足的體力,最後是要有靈活的頭腦。因為鉗工是以手工作為主要加工,勞動強度高,生產效率低,操作手藝要求較高的工種。他使用的工具簡單,加工多樣矯健,適應性強,能完成某些加工中不能或難以進行的工作,在當今加工業發達的時代,雖然落後也取代不了的工種。

  在科學日益發展的今天,企業之間的競爭就是人才的競爭,只有不斷地培養技術人才,提高員工隊伍的技術水平,才能更加適應當前企業的發展需要。作為新世紀的大學生只有多多參加實踐並掌握一門技能,才能保證在未來的社會競爭中有自己的位置。實訓雖然只有短短的幾周,但意義是深遠的。

  4

  實習帶給我們很多感觸和體會,我們承受了辛酸,卻享受了快樂,有過挫敗,但是我們最終還是收穫了成功的喜悅,所以我們很感謝指導老師。以下是我的實習報告:

  一、實習目的

  金屬加工工藝是從事各種物質生產的人們所不可缺少的基礎生產知識。通過獨立實踐操作,可以接觸生產實際知識,掌握鉗工和車工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操作技能,學會使用鉗工工具和普通車床,瞭解機械零件加工工藝,將有關機械製造的基本工藝知識、基本工藝方法和基本工藝實踐結合起來,訓練工程實踐綜合能力,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和思想水平。

  二、實習原理

  鉗工是指利用鉗工工具或裝置對原材料、金屬工件、機械裝置等按技術要求進行加工、製作、修理的加工方法,以銼刀,刮刀,手電鑽,鉸刀,臺虎鉗,小型鑽床,電動砂輪機為主要工具。一般以手工為主,具有裝置簡單、操作方便、適用面廣等特點,但生產效率低,勞動強度大,適合於單件小批量製作或裝配、維修作業。鉗工基本操作技能有劃線,鏨削,鋸削,銼削,鑽孔,擴孔,鍃孔,鉸孔,攻螺紋,套螺紋,矯正和彎形,鉚接,刮削,研磨,機器裝配除錯,裝置維修,測量和簡單的熱處理。

  三、操作步驟

  一錘頭的加工

  1、觀察並熟悉產品設計圖紙一把小錘,準備原料高約700mm、直徑約為40mm的圓柱體和鉗工工具。

  2、畫矩形: 根據大一小一的原則,按照設計圖紙要求的尺寸在圓柱體底面上畫一個長23mm、寬19mm的矩形。

  3、鋸削初始模型:用鋼鋸以在圓柱體底面上畫的矩形為底鋸削一個與圓柱體等高的長方體。

  4、粗略研磨:鋸削好了初始模型後,用銼刀將模型表面打磨平整以便下一步的操作。

  5、畫錘子輪廓:根據大一小一的原則在長方體700x22的兩個面上畫出錘子輪廓,並在22*18的一個面上畫出相應的線。

  6、鋸削實樣模型:用鋼鋸以長方體上所畫錘子輪廓線鋸削出跟設計圖樣一樣的錘子外形。

  7、精確研磨:鋸削好了實樣模型後,用銼刀將模型表面打磨平整,並達到設計要求尺寸。

  8、鑽孔:畫出錘子柄孔的位置,利用鑽孔機鑽出錘子柄孔。

  9、攻螺紋:利用旋紋工具慢慢地旋出螺紋。

  10、研磨稜角:用銼刀將錘頭所有的稜角磨成45度的斜面。

  二錘柄的加工

  利用普通車床在老師的精心指導下按照設計要求加工而成,並利用旋紋工具旋出螺紋。

  三組裝:將錘柄旋進錘頭上的柄孔,至此,整個過程結束。

  四、實習心得

  從實習中我們掌握了鉗工和車工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操作技能,以及普通車床的加工工藝和操作方法,瞭解了機械製造和零件加工工藝過程,鍛鍊和提高了我們的實踐動手能力,使我們更好的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起來,鞏固了所學的知識。

  同時,實習過程中我們發揚了團結互助的精神,大家是一個團體,動手能力強的同學幫助動手能力弱的,大家相互幫助相互學習,既學會了如何合作又增強了友誼。

  5

  x周的實習即將結束,至於總體的感覺只能用八個字來概括“雖然辛苦,但很充實”。

  由於選擇了鉗工,便不得不與銼刀打交道。從第一天的安全教育到拿起銼刀進行“實戰演練”,看似簡單,其實它是一個理論結合實踐的過渡,是理論銜接於實踐的一個重要階段,同時又是一個相對很難的適應性的開始。

  一開始,彎著腰,躬著背累得滿頭大汗,不時地手上還會出現一些紅色的“圖案”。但回頭看看自己的勞動成果,則感覺與自己的付出不成正比,就感覺越來越煩躁。被老師發現後,經過耐心的講解,才知道自己的加工的姿勢和部位均有錯誤之處。經過調整以後才算慢慢進入了狀態。

  但還是漏洞百出,一會兒忘記尺寸公差的控制,一會兒又忘記了平面度、原創: 垂直度的協調。每出現錯誤的時候,老師總是悄悄地來到身邊進行正確地指導。使這樣的錯誤在心中留下一個深刻的印象,避免以後再出現類似的錯誤。就這樣完成了第一個零件。

  當拿到老師那裡檢測時,好多錯誤的地方經老師分析後才恍然大悟。但每次的分析指導都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依次完成了第二件,第三件……。每一次都有進步,但每一次都仍有錯誤,只不過錯誤越來越少而已。這則說明我的鉗工正在一步步向更高層次的邁進,使我又多了一份自信。從這一點,我真正地向老師說一聲“老師!謝謝您!”

  從簡單地阿拉伯數字和方塊字這麼多年的理論學習,一直到現在的公差,製圖專業課程,無一不是在課堂中渡過的,當真正拿出圖紙、材料和工具讓我們去加工時,才感覺到手足無措,並不像課堂三講的那麼容易,那麼簡單。它需要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更需要頭腦和一雙手的配合。只有這樣,才能體現出自己的動手能力和加工水平。

  這幾周的實習看似漫長,其實也很短暫。其間有休息時師生共同的開懷大笑,也有工作時嚴肅的面孔。每天的五個小時很快的就過去了。直到下班時才感覺到累,但內心卻充實了許多。雖然每天只有五個小時,但它讓我感受到了工作的氛圍,工作環境,是以前從未有過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