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節教育孩子的方法

  感恩節雖然是個外來節日,但感恩的美德卻中外相通,感恩節如何教育孩子呢?下面小編收集了一些關於,希望對你有幫助

  篇一

  1 「 教孩子重要的一課——懂得感恩 」

  在美國,很多家庭在晚餐前的祈禱中會感謝上帝;另一些家長則會先讓孩子想一想:擁有今天的幸福生活,美味的食物,好看的衣服,我們應該感謝誰?

  懂得感恩,能讓孩子受益一生。通過學習感恩,孩子更能切身體會別人的感情,發展其他社交能力。有一項調查顯示,懂得感恩的人患抑鬱症和焦慮症的概率更低,不懂感恩的孩子最後總會感覺失望和不滿。

  當孩子學會了發自內心地對身邊所有人表示感謝時,感恩的心態已經滲入了他的內心,最終會內化於心,外化於行。

  2、「 讓孩子為長輩服務,有付出才會感謝」

  讓孩子為長輩服務的過程中,他能體會到長輩的不易,有付出還會更珍惜他們得到的,會充滿感激。需要注意一點的是,如果孩子表達感恩時,比如孩子送父母或爺爺奶奶小禮物的時候,我們一定要回饋感謝,孩子希望看到我們臉上的驚喜和快樂,他們在享受這樣的快樂的同時,也學到了感恩。

  3、「 幫助別人,做一個有愛心的孩子」

  幫助別人,培養孩子的愛心,讓他成為一個充滿善意的人。可以製造一些讓孩子能感受到別人感謝的活動,讓孩子感受到被人“感謝”是一種怎樣的體驗。體會過被人感謝的人,更會不吝嗇自己的感謝。

  幫助別人,可以從幫助身邊的人做起。比如幫奶奶跑腿取封信件,給生病的同學送作業。

  4、「 把“謝謝”當成口頭禪」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會模仿父母的各種行為。所以, 在日常談話中表達感激之情。當你和快遞員、門衛、服務員說話的時候,記得要說“請”和“謝謝”,同時教會孩子說“謝謝”,讓孩子強化感恩的信念。

  篇二

  1、父母要以身作則

  這是肯定的,父母教育孩子百分之八十的效果來自於父母的習慣,父母有什麼習慣,孩子也會有什麼習慣,從小的說,如果媽媽和兒子一起走在街上,媽媽突然掉了一個東西,兒子撿起來了,媽媽就習慣的對兒子說聲:“謝謝!”,那麼兒子肯定也會效仿,下一次兒子就會媽媽說聲:“謝謝!”感恩,有時候就是從一句話感謝的話開始。

  2、多讀書,交友有擇

  為什麼要多讀書呢?書籍,是人類心靈的朋友,小孩子也要多讀書,比如安徒生童話、比如中國國學經典,《弟子規》、《論語》等,事實證明,少年時期喜歡讀書,長大了多半都是社會精英!交友有擇,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是很簡單的道理,因為小學生的性格可塑性非常強,模仿能力也很強,一個很懂事的小朋友跟一個會抽菸的小朋友在一起玩耍一天,說不定就學會抽菸了。

  3、學會剋制自己

  這個是很難的,比如說小朋友都喜歡打遊戲、看電視、也愛玩手機、吃零食等等不好的毛病,你不滿足他,他就跟你鬧,更別說這個時候給你談感恩了。讓孩子學會剋制自己首先自己要會控制自己,父母跟孩子達成一致的事情,當爸媽的不能隨便改變,孩子也不能隨便改變,比如說在寫完作業之前不能看電視,達成了這個口頭協議,就一定要完成,剋制自己玩耍的慾望,一定要讓孩子做到,守時、守信!

  4、開闊視野

  這個世界上再也沒有比“見識”更重要的了,讓孩子開闊視野,經常帶孩子去旅遊,要多去人文景色美好的地方,儘量避開高峰期,一定不能胡亂塗鴉和隨便攀爬這基本的公共道德。帶孩子多遊歷名山大川,多帶孩子接觸社會賢良大德的人士,多培養孩子性格形成重要的內容,比如:勇敢—帶孩子笨豬跳、獻愛心—參加簡單的社會公益等等,讓孩子開拓視野能培養孩子敢擔當,顧大局的意識。自古以來,中外偉人名士小時候多半都有一個共同點——他們小時候是受到了某種積極向上的影響,影響了他們一生!

  5、良好品格培養和堅持

  生活中我見到擁有這個特點的小朋友不是很多,大約十分之一左右,這些小朋友是那種讓任何人見了都會為之稱讚的小朋友,他們擁有我們對少年所期望的幾乎一切的優點:成績好、懂禮貌、疼愛父母、照顧同學等等,這樣的小朋友是很討人喜歡的。

  但是,隨著年齡的成長和社會環境的變化,性格也會發生變化,良好的習慣受到的挑戰就越來越大,我們經常看到小學學習好,到初中成績下降了,初中成績很好,到高中就貪玩了,高中很優秀,到大學就不三不四了,這該怎麼辦?你給他們談感恩,他們可能給你寫出一篇論文來,比你懂的還多,所以說,如何堅持更加重要。那麼,該如何培養孩子堅持自己良好的品格呢?可以在下面的“留言”發表一下你的看法。

  篇三

  換位感受角度

  要讓孩子學會感恩,首先要讓孩子懂得感受他人的情感,能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

  此時,家長可以採取換位感受角度的方式讓孩子擁有一顆柔軟的心,懂得體察別人的情緒。如孩子打人家, 就試著打回孩子,讓孩子感受,並問問你痛不,切身感受讓他明白,自己行為知道錯。

  角色互換,學會設身處地

  可以在家庭中開展“角色互換”的親子游戲,讓孩子當一天家長。你可以學著孩子平時的樣子,比如“快,給我倒杯水,我渴了”,“我身上癢癢,快來給我撓撓”,讓孩子體驗做父母的辛苦,也讓孩子明白,平時自己的這些嬌慣行為是不正確的。通過當一天的家長,他日後在發生類似行為時,就會先想一想:“我這樣叫爸爸媽媽給我做這做那,他們是不是很辛苦?”

  巧用節日,抓住感恩時機

  每年的父親節、母親節、重陽節等節日是對孩子進行感恩教育的最好時機。

  可以跟孩子說:“兒童節是寶寶的節日,爸爸媽媽都給了寶寶禮物。馬上就要到父親節了,你是不是也應該送爸爸禮物,讓爸爸高興高興呢?”接著可以幫助孩子一起動手做一份“專屬父親節禮物”。當收到禮物時,要記得對孩子的努力表示感謝:“謝謝你,你這麼愛爸爸,真讓爸爸感到高興!”這能讓孩子從被感謝中感到快樂,從而更願意去幫助別人。

  言教傳身,樹立榜樣

  要讓孩子成為一個懂得感恩的人,家長自己要做好榜樣作用。家庭成員之間也要學會感謝,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只有家長孝敬了自己的父母,懂得感謝幫助過他的朋友,孩子才會在這個氛圍中受到薰陶。平時可以多跟孩子說說:“那天下雨天,媽媽沒有帶傘,清妮阿姨大老遠地送媽媽回來,這讓媽媽很感動。以後別人幫了貝貝,貝貝也要學會跟別人說‘謝謝’,這樣才會成為讓人喜歡的人。”

  感謝制度,讓孩子在溫暖中成長

  可以在家裡貼一張“謝謝你”的留言版,全家人都把想要感謝的話寫在留言版上,家長可以感謝孩子為他掃了一次地,也可以感謝其他人為他所做的一切。也可以在飯前或是飯後定一個“感謝時間”,家庭成員都來講講今天有什麼開心事,在這些事中,得到了哪些幫助,並表示感謝。

  借用對比,讓孩子關心不幸的人

  當孩子沉浸在幸福中時,可以通過巧妙的方式告訴孩子:“有許多和你同齡的孩子,現在連飯也吃不上。這些鉛筆、橡皮,他們都沒有,更不用說你這漂亮的玩具了。”讓孩子知道,世界上不只有幸福和甜蜜,也有痛苦和不幸。並經常和孩子整理一些他的玩具、衣物、用品等,捐贈給需要幫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