艱苦奮鬥攻難關主題發言稿精選

  艱苦奮鬥是我們黨的政治本色和優良傳統,也是井岡山精神的基石。靠著艱苦奮鬥、攻堅克難,我們黨一步步成長壯大,取得了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勝利。小編為大家整理了艱苦奮鬥攻難關主題發言稿,歡迎大家閱讀。


 

目       錄
艱苦奮鬥攻難關主題發言稿篇1
艱苦奮鬥攻難關主題發言稿篇2
艱苦奮鬥攻難關主題發言稿篇3
艱苦奮鬥攻難關主題發言稿篇4
艱苦奮鬥攻難關主題發言稿篇5
艱苦奮鬥攻難關主題發言稿篇6

  艱苦奮鬥攻難關主題發言稿篇1

  視察江西時,提出了“堅定執著追理想、實事求是闖新路、艱苦奮鬥攻難關、依靠群眾求勝利”的要求,強調不唱高調、不講空話、實打實做,賦予了井岡山精神新的內涵,也為我們樹立了看得見、摸得著的標準。堅定信念是井岡山精神的靈魂,弘揚井岡山精神,堅定執著追理想,省軍區部隊有不可比肩的優勢,也有不可比擬的責任。

  站上精神高地。省軍區轉隸軍委國防動員部領導管理,是、中央軍委對國防動員建設的戰略性設計、根本性變革,必須來一場思想解放的頭腦風暴,從堅持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的政治高度來領會,從支援保障打贏資訊化戰爭的時代高度來理解,從啟用和發揮國防動員體系效能的戰略高度來把握,不斷強化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確保建設發展的正確方向。駐守江西,我們更要大力弘揚井岡山精神所蘊含的堅定信念、敢闖新路、勇於勝利等精神,並以形象、生動、鮮活的方式展示出來,讓廣大官兵在接受革命精神洗禮中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堅定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信念,確保思想上合格、政治上過硬。

  凝聚精神力量。有精神才有力量。歷史和現實充分證明,井岡山精神既高揚著崇高的革命理想,又蘊含著豐富的實踐經驗,更彰顯著強烈的科學理性,是支撐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創新發展的不竭精神動力。大力弘揚井岡山精神,我們要倍加珍惜、努力傳承不怕困難、自我加壓、沉著應對、面對勝利不昏頭、面對失敗不洩氣的寶貴精神,堅定信心,激發幹勁,不僅要在發揮發展優勢上有自信,也要在破解破除困境上有自信。只要我們堅定理想信念,把發自靈魂深處的篤信和堅守,轉化為對奮鬥目標的執著追求、對打贏事業的不懈進取、對高尚情操的篤定堅持、對艱難險阻的勇於擔當,始終保持改革、打贏、強軍的充分自信,與強的比、向高的攀、同先的爭、跟快的賽,就一定能夠交出強軍興軍的合格答卷。

  印證精神品質。弘揚井岡山精神、堅定理想信念,不是一句空話。體現在上下認可上,講“黨中央對江西的工作是滿意的”,是中央對江西的充分認可,省軍區這兩年江西品牌、江西模式、江西經驗的取得,也是上下各級的認可肯定,這是弘揚精神、篤定信念的標誌之一;體現在具體人和事上,圍繞今年的各項年度硬性任務,抓出特色、打響品牌,要用響噹噹的成績來回答;體現在歷史印記上,就是經得起歷史檢驗,寫好“自己的一頁”,講政治、有信念,挺起理想信念的主心骨,引領帶動部隊,不斷開創改革強軍的嶄新篇章。       <<<返回目錄

  艱苦奮鬥攻難關主題發言稿篇2

  艱苦奮鬥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為了把這一重要法寶繼承弘揚下去,剛剛走上黨的崗位的胡錦濤同志,率領書記處的幾位同志一起到革命聖地西柏坡,重溫毛澤東同志倡導的“兩個務必”,明確提出,首先從自身做起,並號召全黨同志特別是領導幹部,大力發揚艱苦奮鬥的作風。在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精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刻,從自身做起,堅持和發揚艱苦奮鬥的作風,其寓意深刻,意義重大。

  第一,艱苦奮鬥精神是我們黨克敵制勝的法寶。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是一部艱苦奮鬥史。建黨初期,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革命先驅者冒著被殺頭的危險,傳播馬列主義,喚起廣大民眾,靠艱苦奮鬥精神點燃革命火種,建立革命根據地。靠艱苦奮鬥精神進行了二萬五千里長徵,開展大生產運動,以“小米加步槍”推翻了三座大山。建國以後,黨領導全國人民艱苦創業、自力更生,把一個一窮二白的國家建設成為一個初步繁榮昌盛的社會主義國家。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帶領全國人民靠艱苦奮鬥精神全面推進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靠艱苦奮鬥精神帶領全國人民不斷開建立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局面,實現了我們黨的第二步戰略目標。事實充分證明,缺乏艱苦奮鬥精神的國家,是沒有前途的;缺乏艱苦奮鬥精神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缺乏艱苦奮鬥精神的政黨,是沒有凝聚力和戰鬥力的。艱苦奮鬥精神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偉大精神力量,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是珍貴的傳家寶。

  第二,艱苦奮鬥精神是拒腐防變的強大思想武器。我們黨面對紛紜複雜的國際國內環境,面對21世紀的挑戰,正在經受著執政和改革開放的嚴峻考驗。繼承發揚艱苦奮鬥精神、堅決反對享樂主義可以使廣大黨員領導幹部保持清醒的政治頭腦、奮發向上的精神狀態,也能抵禦腐朽思想的侵蝕。淡忘了艱苦奮鬥精神,就極可能經受不住考驗,成為金錢、物慾的俘虜。事實上,陳希同、王寶森、胡長清、成克傑等都是從追求享樂開始,到無止境貪佔,最後墮落成腐敗分子的。這一演變過程告誡我們,強調艱苦奮鬥精神絕不是“小事”,絕不是“小題大作”。

  第三,發揚艱苦奮鬥精神是保持黨同人民群眾血肉聯絡的必然要求。艱苦奮鬥是我們黨保持與人民群眾密切聯絡的一個重要法寶,也是領導幹部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艱苦奮鬥精神的本質是黨和人民群眾“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同呼吸、共命運”。可是,我們有些領導幹部凌駕於群眾之上,與人民群眾的感情疏遠了,艱苦奮鬥的精神淡忘了,貪圖享樂的思想滋長了。有的講排嘗比闊氣、揮霍公款、請客送禮、大吃大喝,侵吞群眾創造的財富;有的耍威風、搞特權、推諉扯皮、吃拿卡要,為難基層,刁難百姓,不給好處不辦事,給了好處亂辦事;還有的以權謀私、搞權權交易、權錢交易,群眾對此非常反感,非常痛恨。保持和發揚艱苦奮鬥精神,是廣大人民群眾的迫切願望和根本利益所在。各級領導幹部如果不與群眾一起艱苦奮鬥,必然失去民心、失去群眾的根基,將一事無成,甚至最終將被人民群眾所拋棄。保持和發揚艱苦奮鬥精神,不僅具有經濟意義,更具有十分重大的政治意義;不僅關係到共產黨員的高風亮節,更關係到黨的興旺發達。

  第四,堅持和發揚艱苦奮鬥的作風是保持黨和國家政權永不變質的需要。黨領導的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還面臨著巨大挑戰,應該清醒地認識到黨的任務的艱鉅性。當前,以資訊革命為主要內容的新技術革命,把人類社會推進到經濟全球化的階段,我國不可避免地與資本主義世界的聯絡越來越緊密。中國要想在與資本主義的競爭與鬥爭中發展社會主義,並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其難度之大、任務之重、困難之多是可想而知的。社會主義前途是光明的,但發展道路必然是曲折的。對社會主義事業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要求我們黨必須繼續發揚艱苦奮鬥的精神,勇於面對嚴峻現實,克服一切困難,把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推向新的勝利;從黨的內部來看,在長期執政和改革開放、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一些黨員幹部受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等錯誤價值觀的腐蝕,使黨內出現了以權謀私、貪圖享樂的現象,甚至出現了影響極其惡劣的腐敗大案要案。這種現象的出現,從根本上講,就是一些共產黨員完全背離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淡化甚至忘記了人民利益永遠高於個人利益的艱苦奮鬥的精神實質,是共產黨員品質衰退的表現。鄧小平同志曾經指出,提倡艱苦奮鬥的傳統能抗住腐敗、克服腐敗。我們要正視自身存在的問題,繼續發揚艱苦奮鬥精神,著重加強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改造,提高全體黨員的思想境界,抵禦各種腐朽思想的侵蝕,從而保持黨和國家政權永不變質。      <<< 返回目錄

    艱苦奮鬥攻難關主題發言稿篇3

  艱苦奮鬥,簡單地說就是不畏艱難困苦,為達到一定的目的努力幹。它是我們黨在長期的革命、建設過程中形成的優良傳統和作風,也是我們黨的政治本色。對於我們的黨來說,堅持和發揚艱苦奮鬥的作風,是一個永恆的主題。但是,在不同的時期,堅持和發揚這個作風應該有不同的側重點,不同的時代內涵。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特別是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堅持和發揚艱苦奮鬥作風的涵義著重體現為:

  一艱苦奮鬥的核心在“奮鬥”兩字,主要是指精神狀態

  過去,人們對艱苦奮鬥的理解往往放在“艱苦”兩字上。胡錦濤指出,我們講艱苦奮鬥,“是要大力提倡艱苦奮鬥、自強不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精神,要求每個領導幹部始終保持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這就說明,艱苦奮鬥的內涵不僅僅是指物質生活方面的勤儉節約,更重要的是指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精神力量和價值觀念。艱苦奮鬥作為一種精神力量和價值觀念,它的內涵是不追求安逸、不滿足於現狀的進取精神,不以片面追求物質享受為目標、不片面以物質利益獲取的多少為籌碼的奉獻精神,不等靠要的開拓創業精神,和勇於實踐、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屢敗屢戰、頑強戰鬥的作風。在人民生活有了顯著改善、物質條件比過去相對較好的情況下,胡錦濤同志再次提倡艱苦奮鬥,主要是要全黨保持吃苦耐勞、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狀態,要求共產黨人幹事業時,破除小富即安、小成則止的滿足感,樹立新形勢下的危機感、緊迫感、使命感,破除困惑、等待、無所作為的思想,樹立抓機遇和開拓進娶力爭上游的精神。

  二要有強烈的憂患意識

  保持艱苦奮鬥的優良作風,必須要增強憂患意識,居安思危,始終謙虛謹慎、不驕不躁。胡錦濤指出:“面對複雜多變的國際局勢,國內繁重、艱鉅的改革、建設任務和我們黨肩負的莊嚴使命,我們沒有任何理由陶醉於已有的成績而稍有懈怠,沒有任何理由固步知封而止步不前,沒有任何理由滿足現狀而不思進缺。他警醒全黨:“我們決不能自滿,決不能懈怠,決不能停滯。成績越大,喝彩聲越多,我們越要保持清醒的頭腦”。

  三要有崇尚節儉的生活作風。崇尚節儉是工人階級和勞動人民傳統的生活作風,也是中華民族的一種美德。這種作風和品格主要反映在:一是在生活標準上,處處本著節儉的原則,不要講排嘗比闊氣、揮霍浪費。二是在生活目的上,黨員和幹部活著是為黨和人民的事業作出貢獻,而不是為了追求個人和家庭的物質享受。“我們的黨員幹部,一定要把人為什麼活著這個問題弄清楚。如果只是為自己、為家庭而活著,那這個意義是很有限的。只有為國家、為社會、為民族,為集體的利益而奮不顧身地工作著,毫不保留地貢獻出自己的聰明才智,這樣的人生才有真正的意義,才是光榮的人生、閃光的人生。”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四把發揚艱苦奮鬥的作風落實到加強領導幹部世界觀的改造上,把它作為反腐倡廉的重要途徑

  艱苦奮鬥作為我們的民族精神,作為共產黨人的優良傳統和政治本色,它既是一種生活作風,又是一種工作作風和思想作風。對於共產黨人和領導幹部來說,保持和弘揚艱苦奮鬥的精神,就是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問題。只有從根本上解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問題,牢固樹立群眾觀點,才能使艱苦奮鬥精神在思想上真正紮根,在行動上自覺體現。只有真正做到為黨和人民艱苦奮鬥,才能在思想上作風上真正貼近群眾,也才能在實踐中不斷解決好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問題。艱苦奮鬥是我們必須大力弘揚的工作作風,又是我們必須大力弘揚的思想作風,是共產黨人應有的政治品質。一句話,艱苦奮鬥的直諦就在於“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繫,利為民所謀”。艱苦奮鬥與貪汙腐化是格格不入的,其實質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還是立黨為私、謀求個人或集團的利益,發揚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與作風是懲治腐敗、轉變作風的重要途徑。

  五倡導艱苦奮鬥並不否定合理的物質利益

  胡錦濤指出“我們講艱苦奮鬥,當然不是要人民過清教徒式、苦行僧式的生活,也不是要否定合理的物質利益,而是要大力提倡艱苦奮鬥、自強不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精神,要求每個領導幹部始終保持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胡錦濤這一講話中鮮明地指出:第一,不能形而上學、絕對化地講艱苦奮鬥,艱苦奮鬥在不同歷史階段上具有不同的形式、內容和要求。第二,講艱苦奮鬥,必須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根本觀點,不能否定人民的基本物質利益的合理性,不能搞唯心論。如果像極“左”年代那樣因強調艱苦奮鬥而否定人民包括共產黨人合理的物質利益,那是捨本逐末,必將導致歷史的倒退,黨的先進性也會喪失殆荊。          <<< 返回目錄

下一頁更多精彩的“艱苦奮鬥攻難關主題發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