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觀察學習心得2

  課堂教學觀察學習心得 篇【3】

  自從進入教育戰線,我只是在語文教學、班主任工作方面不斷地學習、提升自己,對於聽課,我只是每次都抱著學習的態度去的,每次都能從不同老師的課上學到一些東西,評課,對我來說僅僅是談談自己學到的東西和一點膚淺的看法。對於專業的聽課評課——課堂觀察,在我看來,一直只是教研員、專家的專利。本學期,學校為了提升全體教師的專業素養,走專業發展的道路,給我們下發了三份課堂觀察的學習資料,還專門組織大家進行學習。通過學習,我對課堂觀察有了初步的認識,也知道了課堂觀察對改善學生課堂學習、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和形成學校合作文化等都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它由明確觀察目的、選擇觀察物件,確定觀察行為、記錄觀察情況、處理觀察資料、呈現觀察結果等一系列不同階段的不同行為構成;課堂觀察是一種研究方法。它將研究回題具體化為觀察點,將課堂中連續性事件拆解為一個個時間單元,將課堂中複雜性情境拆解為一個個空間單元,透過觀察點對一個個單元進行定格、掃描,蒐集、描述與記錄相關的詳細資訊,再對觀察結果進行反思、分析、推論,以此改善教師的教學,促進學生的學習;課堂觀察是一種工作流程。它包括課前會議、課中觀察與課後會議三個階段。從課前會議的討論與確定,課堂中的觀察與記錄,到課後會議的分析與反饋,構成了確定問題——收集資訊——解決問題的工作流程。基於課堂觀察,教師認識、理解、把握課堂教學事件,澄清教學實踐的焦點問題,並在資料分析的基礎之上反思教學行為,尋求新的教學改進策略與方式;課堂觀察是一種團隊合作。它由既彼此分工又相互合作的團隊進行。在課堂觀察的整個過程中,每一個階段都是教師之間多向互動的過程。教師藉助於課堂觀察共同體,探究、應對具體的課程、教學、學習、管理上的問題,開展自我反思和專業對話,在改進課堂教學的同時,促使該合作體的每一位成員都得到應有的發展。

  我知道了要進行課堂觀察,首先要解構課堂,因此,我們研製了《課堂觀察框架》;要持續而有效地開展課堂觀察,必須組建專業合作體;要分析某教師的課,還需要了解該教師,因此,課堂觀察主要是同伴的合作觀察;要使課堂觀察有立足之地,必須針對傳統聽評課的不足;要使課堂觀察具有專業性,觀察者必須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與培訓;要使課堂觀察具有時代性,必須整合人種志等觀察的部分合理元素。

  通過學習,我也初步瞭解了進入現場觀察要注意哪些問題:觀察者要在上課開始前進入現場,最好提前五分鐘進入課堂,同時必須明確進入現場的觀察任務以及可用的觀察工具。觀察者選擇有利的觀察位置,對觀察的順利開展十分重要。一般而言,要按觀察任務來確定觀察位置,以確保能收集到真實的資訊。觀察者要如實地記錄你所看到的與聽到的種種現象,在一些需要連續記錄時,一般不宜當場花時間對現象進行分析或做出判斷,以免影響記錄的程序,或遺漏一些重要的資訊。在觀察過程中,觀察者的行為表現應不影響正常的課堂教學。

  通過學習,我也似乎明白了在整理資料進行必要的推論時應注意些什麼——要理解量表的理念和目的。量表的設計是針對觀察點設定的,所收集的資料關注於點狀問題的解釋,它們在某些方面能進行有效的推論,但可能不適用於另一方面的推論。明確了量表的設計原理,才能在推論時有的放矢;要注意把定量和定性的方法結合起來;要注意資料的信度和效度問題;推論要基於證據,推論程度要適當;要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推論。觀察結果的呈現是供研討、反思之用的,而並非對教師的終結性評價,觀察者在推論時理應抱著同理心,更深入地去理解資料背後的意義。

  我還知道了課後會議著重完成以下三個方面的任務:一是被觀察者進行課後反思,主要圍繞下列問題展開。1這節課的學習目標達成了嗎? 2談談各種主要教學行為的有效性? 3談談有無偏離自己的教案。二是觀察者簡要報告觀察結果。由於課後會議時間有限,這個階段應遵循四個原則。一要簡明;二要有證據;三要有迴應;四要避免重複。再談談形成幾點結論和行為改進的具體建議。結論主要體現三個方面:一是成功之處,即本課中值得肯定的做法;二是個人特色,即基於被觀察者本人的實際情況,挖掘個人特色,逐步澄清該教師自己的教學風格;三是存在問題,即根據本課的主要問題,基於被觀察者的特徵和現有的教學資源,提出幾點明確的改進建議。然後,如有可能,再進行跟蹤遞進式觀察。

  以上是我近段時間的學習收穫,但是知識獲取後都有一個實踐應用的消化過程,這個過程也許還比較漫長,只能一步一個腳印兒慢慢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