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生物學習心得體會感想

  初學生通過生物學習,探究性學習作為新課程所努力倡導的教學策略和學習方式,在生物教學過程中能較好地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在此談談心得體會感想。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歡迎大家閱讀。

  篇1

  經過多次的新課程培訓及自己在實際教學的實踐,結合最近對新課標的重新學習和認真總結,本人感觸頗深,體會如下:新課標用高度概括的語言,表述了生物學的基礎性重要性。生物新課程面向全體學生,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生物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生物新課程的內容要滿足了社會和學生雙方面的需要,生物課程應具有開放性,重視學生的個性化發展以及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充分體現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新課程三維目標。具體心得總結如下。

  第一、要認真學習新課標,深刻領會其精髓,更新科學的教育教學理念 生物課的教學要注重初中學生與生俱來的對周圍世界的探究興趣和需要,強呼叫符合初中生年齡特點的方式學習科學,要注意把對學生“學”的關注轉向對學生周圍世界的關注。要進行科學探究方面的訓練,瞭解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原理、方法、要點,認識科學探究的性質及在科學中的核心作用等。同時還要給他們補充必要的生物基礎知識,所以生物教師必須具有精深而廣泛的基礎知識,必須瞭解主要的生物學基本事實、理解其基本概念,通曉和弄懂某些輔助性的實驗知識和理論知識。此外,教師還要對基礎內容、學習方法、教學方法、學生情況等各個方面都有所瞭解,並把這些知識應用於生物教學。而且生物教師還應該具有指導學生所提問題而進行的探究活動所需要的種種技能,以及改進教學、評價和課程設定等的新方法和新途徑。

  古人講的“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所以,教師只有通過不斷學習,不斷實踐,不斷思考和總結,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學業務水平。

  第二、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

  生物學教學要求大膽改革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提倡和積極實踐啟發式、討論式、合作式、探究式教學,加強生物學實驗教學,積極採用計算機網路等多媒體輔助教學,使生物學和資訊科技整合,使課堂氣氛活躍起來,互動起來。同時注重對學生的個別輔導,使每個學生都真正地成為學習的主人,促進他們的個性發展,新課標和新教材很好地體現了上述的精神。

  第三、大力倡導“開放式”教學

  教育資訊化,使得教育資源共享變成現實,計算機網路作為知識傳播的有效途徑,正得到前所未有的應用,未來的經濟將轉變為網路經濟,知識經濟的產業發展日益全球化和網路化。知識經濟的這些特點呼喚“開放式”教育,以培養一大批具有廣博知識,有較強攝取知識能力和具有開放思想的人才。新課標和新教材就是適當引進了合作式教學,加大了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互動與合作力度,實現了生物學課堂的開放性。例如,探究“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狀”的實驗,課前教師佈置本節課的內容和學習方式後,學生回家調查自己的家族、親人的性狀特徵。課堂上就會相互協作,分小組學習,學生們在探究實驗的過程中熱烈地議論,相互鼓勵和幫助,課堂的知識資訊多向傳遞,學生學得輕鬆、活潑、愉快。在這種開放式課堂中,學生學會了相互協作,學會了在和他人交流中獲得資訊的方法,處理資訊的能力。這對培養學生的開放思想有潛移默化的作用。

  第四、強烈要求學習方式的變革

  新課標要求學生由過去被動、機械、僵化的學習方式變為主動、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由過去“要我學”變為“我要學”。如何實現這一轉變,關鍵是課堂是否能真正交給主體的學生,老師不再是課堂的主宰者、統治者、演講者,而是學生的引導者、組織者、合作者。例如:《影響種子萌發的外界因素》一節進行到種子萌發需要哪些外界因素時,一名學生問到:"老師,我認為種子的萌發一定要土壤,因為我見過農民種小麥、玉米、黃豆等種子時,都是把種子埋入土壤裡,種子才能萌發出來? "我認為種子萌發不一定需要土壤,因為我媽媽生黃豆菜時,是把種子捂在被子下的潮溼的臉盆裡。 "另一名學生緊接著辯解到。需要探

  究的問題在學生的疑問中產生了。經過學生的討論分析,在老師的啟發引導下解決了有爭議的問題。在新課程課堂上象上述這種針鋒相對的提問情況經常出現,老師趁機發動全體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探究式的學習方式就這樣開始了,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得到充分發揮,在激烈的爭論分析中,既解決了問題,又學到了知識,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了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五、新課標要求把實驗到落到實處

  實驗要求培養學生的主動參與、合作探究的能力,不光重視實驗的結果,更要重視實驗的過程,要求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這也是新課程評價的一個重要內容,實驗材料、用具等發動學生自己準備,學生準備的過程就是學習思考的過程,分析辨別的過程。如:"植物的開花"一節,學生從田野、路邊、山上採集的各種花朵,彙集在課堂上,極大的豐富了課程資源,各小組之間分工合作,互相觀察、解剖,做到資源共享。各種花的形態結構、顏色、氣味等學生直觀形象生動的掌握了,比老師用語言描述學生靜坐聽講效果要好的多,類似這樣的例子還很多,比如:學生養植家蠶、蒐集鼠婦、蚯蚓、捕捉蟈蟈、蝗蟲等,不再一一列舉。這種實驗方式,注重了實驗的全過程,讓學生在整個實驗活動過程中學會了分工合作,主動參與,學會了觀察分析,老師的負擔減輕了,學生的實驗能力增強了。

  第六、課堂教學和解決實際問題緊密聯絡 傳統教學往往只重視知識的獲得,而對於知識的獲得過程和獲得知識後的應用重視不夠,因此造成死記硬背、機械記憶的學習狀況,學到的知識是死知識,不能付諸於實踐。現在的課堂無論是學生提出問題,還是老師和學生合作學習,都離不開解決實際問題,學以至用嗎,讓學生從身邊的生活實際中體會到生物知識的重要性。比如:在播種種子之前為什麼要澆地、翻地?為什麼每個品種都有它固定的播種季節?為什麼在小麥的"揚花期"遇到陰雨天會減產?移栽樹苗時為什麼要多帶些土坨?為什麼在小麥即將成熟時下一場雨也會造成減產?貯藏糧食時,為什麼要晒乾?為什麼新疆的哈蜜瓜格外香甜等等問題,學生平時經常遇到的困惑問題,在課堂上經過討論、爭論、在老師幫助解決了,學生的那種成就感溢於言表。

  第七、課堂教學的過程評價

  學生學習積極主動傳統教學只注重期末考試、升學考試這些終結性評價,忽視了過程性評價,這樣造成學生輕視學習過程,只重視學習結果,學習的主動性和合作性差,課改後的評價落實到每節課上,無論學生的提問,回答問題,蒐集資料,做實驗的過程等,這樣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力,把課上課下的每一節環節都做的很認真、很投入,從而強化了學習過程,間接影響了學習結果,使學生的各種技能和能力得到廣泛培養和提高。

  總之, 新課程以學生為中心,以活動為中心,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會合作,學會探究,新課程將以創新為中心,注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激發學生創造的慾望,勇於創新。新課改教師要先行。學高為師,德高為範,在日常教育教學中,教師要不斷充電,學習新知識,提高自身修養,貫徹新課標的指導思想,更新理念,改進教學方法,爭取成為一名合格的、成熟的生物教師 。

  篇2

  在中學生物學教學過程中,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獨立性、自主性和創新精神,引導他們質疑、調查和探究,學會在實踐中學,在合作中學,逐步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這是實踐生物新課程理念的要求,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需要。在生物學課堂教學過程中,動用探究模式組織教學活動,能較大程度地激起學生學習生物知識的興趣,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成果。

  1、關於探究性學習的認識

  探究性學習是在上世紀60年代由美國學者施瓦布倡導的,他主張從學科領域或實際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主題,在教學中創設一種類似於學術或科學研究的情境,通過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實驗、操作、調查、資訊蒐集與處理,表達與交流等探索活動,獲得知識、技能、情感與態度的發展。探索性學習符合現代教育理論提出的“主體性教學原則”和“以人為本,全面發展教育理念”,併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中學生物新課程突出“探究性學習”,有助於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使學生能夠主動地獲取生物學知識,體驗科學方法,理解科學的本質,形成一定的科學探究能力,以及科學態度、情感與價值觀,發展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因此,探究性學習對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探究性學習的基本過程

  探究式教學過程基本上分為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兩個階段。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明確自己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重要性及其價值。因為,在傳統的教育中,學生習慣於去思考、解決教師提出的問題,因而也就大大束縛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這與我們大力提倡探究性學習、自主學習不相符。提出問題實際上是嘗試對一個問題進行識別和解說,發現自己的觀點或認知結構中存在的不足或不協調的過程,它是誘發探究思維的動力和方向。解決問題則是提出假設和檢驗假設的過程,其實質是重新構建自己的觀點或認知結構,使其更加充實和協調。據此具體說來,課堂上學生從事的一個完整的探究過程大致分為:問題、假設、推斷、檢驗、結論、交流、評價等基本環節。但在實際的生物課堂教學中,教師須從教材的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水平出發,不要墨守成規,照搬硬套,否則只有造成教學的公式化,從而降低課堂教學效果。削弱了學生學習的的興趣和慾望。

  2.1探究性討論活動 這種方法主要運用於生物學原理等理論知識的學習,讓學生主動參與獲取新知識的過程。例如“探究生長激素的功能”,教師在學生已經具備了“新陳代謝”和“神經調節”知識的基礎上,介紹有關的背景材料,設定一定的情境:用含有生長激素的飼料來飼養動物,其結果的不同;廣受青少年歡迎的我國藍球運動員姚明的身高之理由;侏儒症、巨人症、肢端肥大症的掛圖和病症介紹等。學生的求知慾和好奇心被激發,產生疑問:這些病症是不是與生長激素分泌異常有關?生長激素與生長髮育有何關係?巨人姚明是巨人症還是正常的發育所致,這其中的原因何在?……然後,要求學生根據相關資料進行討論、分析、類比、歸納出生長激素的功能。最後,通過侏儒症、巨人症、等生長激素分泌失調的病症來驗證結論,澄清疑問。

  2.2探究性實驗 生物科學和其它自然科學一樣,本質上是實驗科學。實驗教學是生物教學的基本形式之一,新課程所倡導的探究性學習,有很多活動也是通過實驗來進行。生物實驗包括驗證性實驗和探索性實驗,驗證性實驗是已知結論的基礎上,學生按部就班完成實驗步驟。而探究性實驗則是學生不知道結論,沒有現成的實驗設計,需要學生通過實驗去探求結論。因此,探究性實驗融知識傳授、技能訓練和科研能力培養於一體。例如“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的實驗由教師出示日常生活一些實際例子,讓學生明確骨既有硬度又有彈性,從而提出問題——骨為何具有這兩重特性,與什麼有關係?之後教師稍微複習初一生物中植物種子成分的鑑定實驗,從而引導啟發學生假設:骨含有無機物有機物。接著,通過骨的鍛燒及其在鹽酸中的浸泡設計實驗方案,進行觀察、記錄;最後,全班交流,得出實驗結論,並據此結論讓學生暢談青少年在進行體育鍛練應注意的事項。

  3.探究性學習與能力培養

  探究性學習作為新課程所努力倡導的教學策略和學習方式,在生物教學過程中能較好地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

  3.1探究性學習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觀察、觀察、再觀察”,前人之言已經明確了觀察的重要性。在生物學教學過程中,倡導探究性學習有助於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因為探究始於問題的發現,而問題的發現又多源於觀察。在教學中應如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呢?首先,教師要以高超的教學藝術激起學生觀察的興趣,使學生主動觀察、樂於觀察、勤於觀察。其二,觀察要有明確的目的和詳盡的計劃。同時,在觀察時,要實事求是地做好記錄。最後,觀察時,要伴於積極的思考,要求學生對所觀察到的現象各觀地加以分析。

  3.2探究性學習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動手實驗能力

  生物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培養學生的動手實驗能力,對學習生物學和從事生物學研究無疑是很重要的。生物新課程中安排了一系列的科學探究活動。其中很大一部分已經給出了實驗設計方案,主要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對實驗結果的分析能力。有的探究活動,如“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嗎?”只給學生提出問題,其他部分如制定方案,實施方案,實驗結果分析,得出結論等都要靠學生獨立完成,這主要是培養學生的綜合實驗探究能力。

  倡導探究性學習有諸多益處。當然,探究性學習活動並不是全部的教學活動。教師應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學生的特點和教師自身的教學素養,採用多種多樣教學策略和方法,達到課程目標。

  篇3

  在中學生物學教學過程中,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獨立性、自主性和創新精神,引導他們質疑、調查和探究,學會在實踐中學,在合作中學,逐步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這是實踐生物新課程理念的要求,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需要。在生物學課堂教學過程中,動用探究模式組織教學活動,能較大程度地激起學生學習生物知識的興趣,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成果。

  1、關於探究性學習的認識

  探究性學習是在上世紀60年代由美國學者施瓦布倡導的,他主張從學科領域或實際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主題,在教學中創設一種類似於學術或科學研究的情境,通過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實驗、操作、調查、資訊蒐集與處理,表達與交流等探索活動,獲得知識、技能、情感與態度的發展。探索性學習符合現代教育理論提出的“主體性教學原則”和“以人為本,全面發展教育理念”,併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中學生物新課程突出“探究性學習”,有助於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使學生能夠主動地獲取生物學知識,體驗科學方法,理解科學的本質,形成一定的科學探究能力,以及科學態度、情感與價值觀,發展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因此,探究性學習對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探究性學習的基本過程

  探究式教學過程基本上分為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兩個階段。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明確自己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重要性及其價值。因為,在傳統的教育中,學生習慣於去思考、解決教師提出的問題,因而也就大大束縛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這與我們大力提倡探究性學習、自主學習不相符。提出問題實際上是嘗試對一個問題進行識別和解說,發現自己的觀點或認知結構中存在的不足或不協調的過程,它是誘發探究思維的動力和方向。

  解決問題則是提出假設和檢驗假設的過程,其實質是重新構建自己的觀點或認知結構,使其更加充實和協調。據此具體說來,課堂上學生從事的一個完整的探究過程大致分為:問題、假設、推斷、檢驗、結論、交流、評價等基本環節。但在實際的生物課堂教學中,教師須從教材的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水平出發,不要墨守成規,照搬硬套,否則只有造成教學的公式化,從而降低課堂教學效果。削弱了學生學習的的興趣和慾望。

  2.1探究性討論活動 這種方法主要運用於生物學原理等理論知識的學習,讓學生主動參與獲取新知識的過程。例如“探究生長激素的功能”,教師在學生已經具備了“新陳代謝”和“神經調節”知識的基礎上,介紹有關的背景材料,設定一定的情境:用含有生長激素的飼料來飼養動物,其結果的不同;廣受青少年歡迎的我國藍球運動員姚明的身高之理由;侏儒症、巨人症、肢端肥大症的掛圖和病症介紹等。學生的求知慾和好奇心被激發,產生疑問:這些病症是不是與生長激素分泌異常有關?生長激素與生長髮育有何關係?巨人姚明是巨人症還是正常的發育所致,這其中的原因何在?……然後,要求學生根據相關資料進行討論、分析、類比、歸納出生長激素的功能。最後,通過侏儒症、巨人症、等生長激素分泌失調的病症來驗證結論,澄清疑問。

  2.2探究性實驗 生物科學和其它自然科學一樣,本質上是實驗科學。實驗教學是生物教學的基本形式之一,新課程所倡導的探究性學習,有很多活動也是通過實驗來進行。生物實驗包括驗證性實驗和探索性實驗,驗證性實驗是已知結論的基礎上,學生按部就班完成實驗步驟。而探究性實驗則是學生不知道結論,沒有現成的實驗設計,需要學生通過實驗去探求結論。因此,探究性實驗融知識傳授、技能訓練和科研能力培養於一體。

  例如“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的實驗由教師出示日常生活一些實際例子,讓學生明確骨既有硬度又有彈性,從而提出問題——骨為何具有這兩重特性,與什麼有關係?之後教師稍微複習初一生物中植物種子成分的鑑定實驗,從而引導啟發學生假設:骨含有無機物有機物。接著,通過骨的鍛燒及其在鹽酸中的浸泡設計實驗方案,進行觀察、記錄;最後,全班交流,得出實驗結論,並據此結論讓學生暢談青少年在進行體育鍛練應注意的事項。

  3.探究性學習與能力培養

  探究性學習作為新課程所努力倡導的教學策略和學習方式,在生物教學過程中能較好地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

  3.1探究性學習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觀察、觀察、再觀察”,前人之言已經明確了觀察的重要性。在生物學教學過程中,倡導探究性學習有助於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因為探究始於問題的發現,而問題的發現又多源於觀察。在教學中應如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呢?首先,教師要以高超的教學藝術激起學生觀察的興趣,使學生主動觀察、樂於觀察、勤於觀察。其二,觀察要有明確的目的和詳盡的計劃。同時,在觀察時,要實事求是地做好記錄。最後,觀察時,要伴於積極的思考,要求學生對所觀察到的現象各觀地加以分析。

  3.2探究性學習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動手實驗能力

  生物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培養學生的動手實驗能力,對學習生物學和從事生物學研究無疑是很重要的。生物新課程中安排了一系列的科學探究活動。其中很大一部分已經給出了實驗設計方案,主要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對實驗結果的分析能力。有的探究活動,如“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嗎?”只給學生提出問題,其他部分如制定方案,實施方案,實驗結果分析,得出結論等都要靠學生獨立完成,這主要是培養學生的綜合實驗探究能力。

  倡導探究性學習有諸多益處。當然,探究性學習活動並不是全部的教學活動。教師應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學生的特點和教師自身的教學素養,採用多種多樣教學策略和方法,達到課程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