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講話一通報個人學習心得

  “三講話”是指在中央政治局第39次集體學習會議、在中央政治局會審議省級黨委和政府脫貧攻堅考核情況彙報時的重要講話,汪洋副在脫貧攻堅考核約談陝西省委省政府主要負責同志時的講話。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關於,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篇一

  “十三五”規劃建議指出:“農村貧困人口脫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鉅的任務。”這是對脫貧攻堅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域性中所處位置的準確判斷。越是任務艱鉅越要迎難而上,確保到2020年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這是補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短板的需要,更是社會主義本質要求的體現。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農村貧困人口脫貧是一個突出短板。短板必須補齊,否則影響全域性。正如同志指出的:“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關鍵在貧困的老鄉能不能脫貧。”“我們不能一邊宣佈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另一邊還有幾千萬人口的生活水平處在扶貧標準線以下,這既影響人民群眾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滿意度,也影響國際社會對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認可度。”我們必須切實增強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感,不辱使命、勇於擔當,只爭朝夕、真抓實幹,加快補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這塊突出短板。

  打贏脫貧攻堅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現實需要,也是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目標的基礎和前提。同志指出:“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我們黨的重要使命。”他還指出,新中國成立前,我們黨領導廣大農民“打土豪、分田地”,就是要讓廣大農民翻身得解放。現在,我們黨就是要領導廣大農民“脫貧困、奔小康”,就是要讓廣大農民過上好日子。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如果貧困地區長期貧困,面貌長期得不到改變,群眾生活水平長期得不到提高,那就沒有體現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就不是社會主義。

  當前我國脫貧攻堅形勢依然嚴峻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實施大規模扶貧開發,使7億多農村貧困人口擺脫貧困,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我國脫貧攻堅形勢依然嚴峻,中西部一些省自治區、直轄市貧困人口規模仍然較大,而且剩下的貧困人口大多數分佈在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和連片特困地區,貧困程度深,致貧原因複雜,減貧難度大,脫貧成本高。扶貧開發進入了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衝刺期。

  貧困人口規模大、貧困程度深依然是我國貧困問題的基本特徵。目前,全國有14個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592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12.8萬個貧困村、近3000萬個貧困戶、7017萬貧困人口。而且,現有貧困人口主要分佈在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自然條件差,基礎設施薄弱,公共服務水平較低,減貧邊際效應不斷下降,增收難度不斷加大,貧困代際傳遞趨勢明顯,是難啃的“硬骨頭”。

  貧困地區貧困人口內生動力和發展能力弱的現象依然十分普遍。2014年,全國592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農民人均純收入6610元,比全國農民平均水平低3282元。老少邊窮地區貧困問題集中,貧困人口普遍存在受教育程度低、健康水平低的“兩低”情況,自我發展能力弱。建檔立卡貧困村70.8%沒有集體經濟,內生髮展動力嚴重不足。貧困人口致貧因素較多,因病致貧、因學致貧突出,缺資金、缺技術普遍,因病返貧、因災返貧、因市場風險返貧常見。

  貧困地區區域性貧困、發展基礎差的狀況還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全國12.8萬個建檔立卡村中,6.9萬個行政村不通客運班車。87.1萬個自然村中,33萬個不通瀝青水泥路。貧困地區農田有效灌溉面積比全國平均水平低近20個百分點。建檔立卡戶中有652萬戶飲水困難,580萬戶飲水不安全。貧困地區公共服務水平偏低,市場主體發育不足,市場體系建設滯後,產業發展處於價值鏈低端。貧困縣的存貸比普遍在40%左右,儲蓄外流嚴重。

  扶貧政策針對性不強、特惠支援不足問題依然存在。現有政策部分落實不到位、財政投入明顯不足、行業支援缺少特惠、工作責任落得不實、社會動員支援體系薄弱等問題還沒有得到很好解決。過去貧困面大,一項普惠政策就可以使許多貧困人口增加收入,越過溫飽線。現在,貧困人口大多數自身能力弱,或者居住在不適宜人類生存的地方,僅靠自己很難參與發展程序、享受發展成果。

  篇二

  召開了傳達貫徹“三講話一通報”工作會及脫貧攻堅“自查自糾、補課補短”安排會。鎮領導班子全員、全體機關幹部、村黨總支部書記和村委會主任、駐村第一書記等100餘人參加了會議。

  會議傳達學習了習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毛萬春同志在渭南市委脫貧攻堅專題會議上的講話、縣委李書記在縣委擴大會議上的講話和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對2016年陝西省扶貧開發工作成效考核情況的通報等精神。宣讀了合陽縣脫貧攻堅整改問題清單以及王村鎮脫貧攻堅“自查自糾、補課補短”整改月專題活動實施方案;安排部署了脫貧攻堅工作,要求補課補短,解決資料資訊不精準問題,做好回頭看,切實解決幫扶工作不到不實問題,扶貧資格做到嚴格管理、嚴格審計、分類審批,解決滿意度不高問題,定期入戶調研瞭解情況,切實落實工作基礎,發展產業,助力脫貧攻堅,提高工作水平,提高認識,積極開展工作,建立常態化督察機制,對脫貧工作進行重點督查,建立資訊化工作機制,用社交網路開展工作。

  鎮黨委要求,脫貧攻堅“自查自糾、補課補短”整改月專題活動,一是思想上重新認識。脫貧攻堅工作要轉變認識,才能推動工作進展;二是行動上更加自覺。一切工作都怕自覺,任何問題都能迎難解決;三是措施上再明確。今年一切工作都是為了脫貧,一切工作成效都看脫貧;四是資料上大“清洗”。對資訊系統進行全面完善;五是監督上越嚴格。進行責任排名,鎮紀委積極發揮監督作用,設立舉報電話,及時通報。全鎮上下同心努力,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篇三

  扶貧開發成效如何,關鍵要看是不是做到了識真貧、扶真貧、真扶貧。日前在部分省區市黨委主要負責同志座談會上強調,扶貧攻堅“特別要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上下更大功夫。”這是我國扶貧開發工作進入攻堅拔寨的衝刺期後,黨中央更有針對性的要求。

  隨著扶貧開發工作的推進,貧困人口的情況也在發生變化,既有集中連片的特殊困難地區,也有零散分佈的貧困村、貧困戶、貧困人口。以來,多次指出,要更多面向特定人口、具體人口,實現精準脫貧,防止平均數掩蓋大多數。這就需要改變以往扶貧工作中存在的福利化、平均主義傾向,通過體制機制的改革創新,真正把好鋼用在刀刃上。扶貧開發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在於精準。

  實現精準扶貧,深入調研、準確識貧是前提。富裕的生活大體相似,而貧困的原因各有不同。各地要改變以往大水漫灌、“手榴彈炸跳蚤”的工作方式,深入調查,把扶貧物件摸清,把家底盤清。一些地方在識貧工作中總結出了“四看法”:一看房、二看糧、三看勞動能力強不強、四看家中有沒有讀書郎,就是實踐中管用的好方法。各地要通過建檔立卡,對扶貧物件實行精確化、規範化管理,做到心中有數、一目瞭然。

  精準扶貧意味著精準施策。各地要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對症下藥、精準滴灌、靶向治療。對那些有勞動能力的,通過扶持生產和就業幫助實現脫貧;對那些居住地“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通過移民搬遷實現脫貧;對那些喪失了勞動能力的,通過低保政策實施兜底扶貧;對那些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通過醫療救助幫扶,做到“一把鑰匙開一把鎖”。

  需要看到,現在大量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由此產生大批農村留守兒童和留守老人。精準扶貧,需要切實解決這一群體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困難,提供更加精準、完善的基本公共服務。各地要通過社會保障、社會救助、大病保險和新農合等政策,確保留守兒童和老人不成為被遺忘的群體。各級黨委政府和基層組織要發揮積極作用,通過更加精準的管理和服務,加強對未成年人的監護和對老年人的關懷照顧,讓他們感受到社會的溫暖。

  但願蒼生俱溫飽,不辭辛苦入山林。實現貧困人口如期脫貧,是我們黨向全國人民做出的鄭重承諾。實現這一承諾,需要各地付出更大努力。貧困不是一兩天產生的,要想根治,也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必須和發展相結合。各地要圍繞“四個全面”戰略部署的相關要求,下定打攻堅戰的決心,以精準扶貧實現精準脫貧,讓真正需要幫扶的群眾享受到扶貧開發的陽光雨露。


的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