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銷時代案例分析

  隨著我國市場的日趨開放以及買方市場的基本形成,我國企業在競爭中逐漸意識到了解消費者需求、掌握市場動態對於企業的重要性,意識到案例分析作為營銷中介的不可或缺性。那麼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就隨小編一起去看看吧,希望能夠有所幫助。

  一:

  水果營行:燒錢催不熟生鮮電商

  自2014年10月開設第一家門店,僅一年多,號稱要做“水果業內的阿里巴巴”的水果營行就在全國20餘個一、二線城市,開設了300多家實體店。然而在2015年12月,幾乎一夜之間,這個迅速膨脹的水果王國轟然倒塌,廣州、深圳、東莞、杭州、南昌等城市的門店大量關門,12月16日,水果營行CEO易德更被警方帶走……

  水果營行,成為O2O死亡名單裡的最新登陸者?它的破滅是否預示著生鮮電商走向頹敗?或許,結論恰恰相反。

  逆向O2O:

  理念正確下光鮮的壞水果

  在水果營行的泡沫破滅中,大量的輿論將關注點投放在它的融資模式——“合夥人眾籌”和“會員預付卡”。

  尤其是前者,據水果營行一份單店投資協議樣本顯示,直營店投資人為公司有限合夥人,不參與門店經營、不擁有門店股份,只參與分紅。直營店投資人自完款第45天起,將獲得每月銷售額10%的回報,直到取得投入本金的2倍為止。同時還獲得投資額10%的原始股權的長期收益。而媒體亦測算,按照水果營行宣稱的單店月銷售額50萬元計算,眾籌參與者的年化投資回報率將高達30%左右。而通常認知下,年化收益率超過10%的產品風險已然極高。

  但這並不屬於本文所要討論的重點,因為由始至終,水果營行所打造的生鮮電商模式,都如同劉伯溫那篇《賣柑者言》所寓意的那樣,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從理論上來說,水果營行提出的專注線下服務,將人才配置和質量管控放在第一位,夯實基礎後再進軍線上的路數,是當下許多浮在網路之上、過度依靠網購模式而缺少實體店推進的生鮮電商所缺失的。但在實際運作過程中,這僅僅是一個正確的理念,沒有切合到地面經營理念之上。

  反之,從它的許多專注線下的行動中,可以為生鮮電商以及其他生活化服務O2O提供反面參考。

  遠離社群的專賣店不叫小業態

  在水果營行2015年11月對外發的一篇軟文中,可以看到這樣的詞句:“7-11、全家等便利店,競相跑馬圈地以便利店、專賣店為主的小型社群零售店,組成小業態商業模式,大有取代大型商超的態勢。毫無疑問,水果營行趕上了小業態商業崛起的時代大勢。”

  顯然,水果營行把自己的線下門店定位為小業態。而媒體披露其“門店選的都是城市黃金地段,租金較高,還要支付工資,不可能達到高利潤,有時還會虧損”。這種佈局黃金地段的思維,與當下立足社群的小業態模式並不相符,反而頗為接近早年的專賣店形態。拋去其或有意為之,以彰顯實力雄厚,好招攬合夥人的可能不說,這樣的開店方案,歷來均是電商實體店或O2O門店所摒棄的。

  理由很簡單,無論何種電商形態,均是以最大化的扁平渠道、降低運營成本為贏利之源,而位於鬧市的門店則加大了這些成本,更直接處於商超商圈的輻射範圍內,極不利於競爭和拓展。

  更為致命的是概念的混淆導致的運營理念的錯亂。在水果營行的早前報道中,其總不忘提及“通過線上下單、門店配送,輻射單店周邊3公里範圍,實現1小時內極速送貨上門,解決水果配送最後一公里的難題”。

  然而這一“網際網路+小業態”的運營模式,在當下的社群O2O門店試點中,也不可避免地遭遇到運營費用昂貴、社群需求挖掘不足的難題。早前耗資10億元、依託順豐強大的物流體系和財力佈局社群的“嘿客”亦難以為繼,而開設在鬧市、按水果營行早前介紹開店成本動輒百萬元的線下體驗店,若真只按運營思路輻射3公里範圍,其收回成本的難度將高出太多。

  何況,它還只賣水果……

  生鮮電商先從爆款玩起

  在水果營行眾多的正面、負面訊息中,有一個資訊一直很缺位,即水果營行的水果到底有怎樣的優勢。

  或許造成這一困擾的理由更奇葩,一直號稱是生鮮電商的水果營行根本就連一個像樣的電子商務平臺都不存在。直到2015年下半年,水果營行在對外宣傳中,依然還在說“待電商系統完善後……”。

  一個線上平臺徒有其表的生鮮電商,其線下的門店只能也只有各自為戰。所謂逆向O2O,最終走向了傳統的水果加盟店模式,只不過是披上了一件“網際網路+”的皇帝新衣而已。生鮮電商,其實不是單行線,而是線上線下同步發展,就像一個蹺蹺板,輕了哪頭,都會接不上地氣。

  但這並非破解生鮮電商迷局的關鍵。至關重要的是,走線下體驗店的水果營行並沒有和周圍商超中的水果櫃檯有太多的區別。

  這都不是早前輿論批判的水果營行不懂水果經營之道,損耗大、價格高、標準化難所能概括的,儘管這是許多生鮮電商創業者不可避免觸碰到的問題。但核心競爭力的缺失則是更加致命的。

  “我必須知道,我為何非要選擇在你這裡購買水果?”對於消費者而言,這個疑問句式裡的“水果”二字可以換成其他任意商品種類。但對於生鮮電商而言,僅僅一句“相較於銷售低端水果的菜市場和中低端水果的商超,生鮮電商主要銷售特色、中高階水果”這樣模糊的定位並不足以解惑。

  之前多個生鮮電商用行動來解答了這個問題,尤其是水果這種消費者更樂意於眼見為實的商品,線上下體驗店輻射力度不足的大背景下,成功崛起的生鮮電商平臺往往都以爆款為強化消費者體驗的突破口。

  如順豐、京東、天天果園和本來生活等電商在2013年打得火熱並延續到2015年的海外直採車釐子大戰,對此,天貓電商平臺喵鮮生負責人樂覺就曾表示,生鮮電商花精力去推1―2款主打商品,是從帶來關注度的角度考慮,基於價格和體驗度,消費者會主動傳播,就能為網站帶來新的使用者。

  更重要的是,這可以彌補線下體驗店不足的缺陷,“奇葩”的水果會更容易形成消費者的購物黏性。由此,再將口碑拓展到其他常見品類之上,逆轉消費者“眼見為實”的習慣。

  燒錢擴大規模不一定能增強黏性

  在整個O2O死亡名單中,一個普適性的死亡規律就是燒錢燒到資金鍊斷裂,而燒錢的主要流向均在盲目擴大規模,意圖以規模覆蓋足夠多人群來獲得黏性和長尾。

  在水果營行案例中,一年內擴展出300家實體店,覆蓋20餘個城市,並計劃在未來3年開設1萬家實體店。如此強度的店面擴張,必然帶來人員儲備、運營模式上的不適應。須知,知名水果連鎖百果園,從2002年起,用了8年時間僅開出了100家門店。之後又用5年時間,才將規模提升到1000家門店。

  即便是在“網際網路+”的極限擴張下,指數級增長的實質,也須完成從0到1的蛻變,或言先種好試驗田,才能將成熟的模板進行復制,實現從1到N。

  一個產品特色不足的生鮮電商或O2O,最終會滑向另一面,即再次通過燒錢的方式,用補貼和特價來吸引消費者“貪便宜”的心態,從而塑造虛假的黏性。而在水果營行身上,各種“會員預付卡”真正對消費者的吸引力,也就在於“充1000送300”,甚至“充5000送3000”的優惠力度上。若運營狀況正常,這類促銷本無可厚非,但一旦本身就是強行在虧本賺吆喝,這樣的預付卡除了吸納資金這一個用處外,更會因為一個店面的崩塌,而形成銀行式的擠兌風潮。這一幕,在水果營行落幕時,已然得到了證實。

  一個忽略了消費者,沒有真正買方市場想法,只是描述了一個好聽的故事,卻無法和周邊的商超、菜場的水果攤點形成差異化競爭格局的生鮮電商,其不敗也難。

  此外,還有幾點教訓值得一點:

  一是生鮮電商和O2O依然要用輕姿態來扁平化渠道。如在線上紅火的本來生活網,目前進軍線下的生活O2O專案“本來便利”就是採取和當地水果店合作,而非重新建店。而更多的生鮮電商要突圍,或可採取一個城市一箇中心體驗店+若干合作自提點的方式,實現有效擴散和覆蓋。最終的客流,依然是在線上,而非體驗店。

  二是使用線上平臺建立大資料體系,至少做到能夠預測某一城市對某一品類水果的預期。這樣的大資料分析,才可以將電子商務所拓展出來的超長尾巴,變成一個核心資料來源,可以確保發往某個城市的水果,不至於過少或過多,徒增損耗或難以滿足需求。這才是區別於各自為戰式的傳統水果店的關鍵。

  三是不斷地差異化自己的特點。生鮮電商要成功,其實就應該按照電商的模式,用商品的長尾來滿足長尾末端的使用者需求,人有我有不是特色,人無我有哪怕只是一個人有需求才能成功。當然,越特色、越稀缺、越小眾的水果賣得貴點,將預訂、眾籌等網際網路模組落在消費者層面上,而非融資層面上,意義更大。

  二:

  “富足”時代的速度與激情

  不只中國,全球商業都在面臨兩個巨大的變化,一個是不確定性增加,另一個是產品的富足性。毫無疑問,各種產能都過剩了。2015年我們能夠感受得到的巨集觀變化是:中國經濟放緩了,而其中最為直觀的現象便是過剩的產能,身邊各種消費品隨之出現,各種產出都供給過剩。

  當市場在擴大、競爭在增加、整體供大於求時,公司應該怎麼辦?

  2015年,我們一直跟蹤觀察的老牌新企業——水塔,靠著速度與激情,抵擋了不斷變化的市場環境衝擊,即便在這個產品富足的領域,也成為無可爭議的創新者。

  不完全盤點,水塔在上一個年度完成了這個行業多年未做的很多事情:

  ● 重新調整供應鏈佈局

  ● 確定品牌主導的方向

  ● 渠道結構與合作的重新設定

  ● 營銷團隊新激勵法則

  ● 找到獲取資料並真正靠近消費者的方式

  ● 新產品設計、測試與推出

  ● 新品類正式入市競爭

  ……

  對於長期依賴自然市場的調味品行業來說,這絕對是超常規的改變速度。而這種新速度,為水塔帶來了全新的開局。

  2015年底,水塔有80個新興的設計單品上市,通過6大區域30個大大小小的獨立銷售團隊,佈局全國;5大細分品類直接插入當地市場,與區域產品 競爭;消費資料反饋複雜多元,成為建立消費連線的最有效渠道……最重要的,水塔的MES製造執行系統與ERP管理資訊系統開始實現慣性連通,各個系統不再是一個個資訊孤島,這個品牌系統的效率在大大提升。

  這正是水塔營銷總經理邊江所期望的,“水塔是快速發展的企業,拼的就是效率”。當然,效率是需要有基礎的。

  站穩腳跟,再加速

  2015年初一次銷售溝通會,讓銷售團隊意識到問題的根源。儘管一直以來,水塔人以生產“好產品”引以為傲,但是當隨意給銷售經理們一個問題“你們做的醋會送給親朋好友嗎?”卻得到了既肯定又否定性的答案。

  “我送還得解釋‘這是好醋,但包裝不行’。”

  這個答案很糾結,但它至少意味著——我認同自己產品的品質,只是缺乏“顏值”時代的競爭利器。缺少了這項“顏值”標準,價格就會弱下來。市場一線調查表明,消費者認為價格和價值是對等的,這導致水塔的利潤跟刀片兒一樣薄,企業擔心已購買消費者體驗不好,所以絕對不會在產品上惜力,但超實惠的價格又給公司帶來了成本負擔。

  水塔還缺乏穩得住市場的核心競爭能力!溢價感、認同感、忠誠度,都有待於進一步提升,而這是品牌的動力。水塔就從提升“顏值”、改變包裝設計開始。這場問題討論歷時3天,而確認這個結論,只用了短短的幾十分鐘。從開始確認到新產品成形、初裝、上市,90天。

  這90天當中,生產線進行了大幅度調整,適配、組裝;形象代言人選擇了蔣雯麗,海報、廣告;與零售終端進行了數次談判,貨架、促銷;與基礎消費者反覆溝通,反對、接受。

  對於新興的網際網路企業來說,這可能算不得快速,90天也許已經有了幾輪產品的生死反覆,但對於一家銷售基礎幾個億、原產品依然在生產線上跑著的企業來說,這,就是個極致。

  水塔人稱之為“準備槍炮階段”。“因為把槍炮準備好以後,才能大規模納入人才。假如產品設計與品牌方面缺乏競爭力,即便找一個強勢的人來,也很難成功,因為他有好功夫卻沒有好武器。”

  學會控制開關

  事實上,每家企業都想控制主開關,無論市場內的還是市場外的。因為失去這項權力之後,公司可能會面臨無數不確定性。

  水塔選擇控制的主開關是:團隊。2015年水塔團隊進行了高效而大規模的調整,整體市場管理費用大大降低。

  與其說是調整,不如說是瘦身。水塔企業內的大部分部門都做了橫向調整,進行合併以提高效率。而且不只銷售團隊,包括物流、供應鏈相關部門,都紛紛進入合併程式,因為有些部門未能互相協助,反而互相牴觸。這種流程上的牴觸,曾經耗費企業相當多的內部資源。打通任督二脈,對團隊協作至關重要。

  一個簡單的例子,以前訂單部門接完單,與物流、銷售管理是脫節的,很可能一個訂單會在那裡停留很久。新的管理規則下,合併了訂單和銷售管理部兩個部門,現在拿到訂單,審的人可以馬上批。就是這種簡單的一次次小變革,把從前互相制約的部門關係理順,然後用第三方財務做監督審查。

  省外的銷售市場,則實行統一的費用考核,比如新開一個區域,年度固定的費用,如果物流費上漲,就得通過從房租、水電中節約來補,包括辦公地點選擇、人員招聘,都由區域人員自行平衡。一方面放權,一方面嚴控,節省成本,鼓勵創新。

  作為企業中的大開關,團隊的流程協作、創新能力對效率提升至關重要,這也是工業4.0時期,除了智慧化以外,最重要的落地部分。

  在富足中找到稀缺

  彼得·戴曼迪斯和史蒂芬·科特勒在暢銷書《富足》中提到,人工智慧、機器人、無限計算能力、寬頻網路、數字製造、奈米材料、合成生物等指數型增長的科學技術,已能夠滿足地球上所有人的基本需求,而且很快就能更進一步——富足時代已經觸手可及。

  好企業的未來在於,能夠在富足時代找得到稀缺。

  有資料表明,山西這個醋產品的消費大省,如果按人均30元的消費額計算,3000萬人口,也至少有10個億的總銷量。2015年,整體醋行業、調味品行業的發展都遇到了困境。幾個曾經受關注的品牌,要麼全面收縮市場,要麼慢慢進行內部“調養”。

  而這,對於已經基本完成升級換代的水塔來說,可能就是個短期的品牌稀缺機會。

  “如果能充分理解這個市場,找到稀缺,無論競爭多激烈,都有機會。”而事實上,醋行業,的確不像其他行業比如奶粉那樣高客單價,這個行業在終端的典型特徵是導購少、自選率高,但利潤並不比奶粉差。通過品牌突出價值,小幅提升客單價,增加自選率,將是適應未來市場的最好方式。

  水塔找到的另一個機會,是細分市場。

  一個高度依賴網路搜尋的時代,有質量的細分市場,本身就機會無限。新興的網際網路人群,對於興趣點,要麼搜品牌,要麼搜品類,不再簡單侷限於區域劃分,而是按照興趣群體。餃子蘸什麼醋好?拌海帶用哪種醋?有沒有清真醋?如何用醋美容?終端之外的商業世界,一定是通過電腦或者手機搜尋來實現的。

  好訊息是,醋的這些問題,和水塔的那些解讀,你都能連線得到。

  橫向做大品牌,縱向做深細分。當新興公司都在不斷用高昂的代價換取使用者、卻使自己陷入價格戰而缺乏辦法將新使用者留下時,水塔選擇了一種相反的商業模式。他們比其他人更早看到了風險。

  2016年,有可能是一個更加漫長的冬季,你能否和水塔一樣,找到真正的贏利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