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實踐論文範例

  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可以促進他們對社會的瞭解,提高他們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現狀的瞭解,從而來實現的書本知識和實踐知識更好地結合起來,以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和價值觀。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社會實踐論文,供大家參考。

  社會實踐論文範文一: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學生社會實踐論文

  1社會實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發揮的功能

  1社會實踐激發了大學生的主體意識

  通過社會實踐可以使大學生突破學校教育的時空限制,到社會的大舞臺上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不斷進行各種形式的技能培訓,對自我的人格進行重新塑造。通過社會實踐可以有效地將學校的各個部門、各種師資力量、學生所學習的系統知識與社會有機結合起來,讓大學生在社會中得到社會身份的強化,培養學生強烈的市場競爭意識,有效地激發大學生的主體意識。通過社會實踐,大學生能不斷地接受來自社會的一手知識,認識到自身某方面的不足,教育者根據社會需求的視角不斷對教育方式做出調整,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整合各種資源,形成合力,共同促進大學生的成長。所以,高校應該努力鼓勵學生多去進行實踐,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

  2社會實踐整合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資源

  優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環境。高校開展多種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可以有效整合學工部、教務處、思想政治理論課教研室、校辦、團委、宣傳部等部門的師資力量,實現學校各相關部門通力合作,可以有效整合校內相關學科資源與社會資源,優化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育人的環境[2]。通過各方面的力量相互聯絡、相互影響、相互滲透,並形成合力,不僅能將學生所學的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起來,更能影響和改變學生的認知結構,使社會實踐教育達到預期的教育效果與目的。通過社會實踐活動,高校會不斷加強硬體與軟體環境建設,在學生的自我發展中,優化思想政治教育環境。

  3社會實踐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平臺

  社會實踐以學生的發展為核心目標,在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作用的基礎上,讓社會共同參與,這不但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間和時間,還有利於實現教育的多元化,這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加寬廣的平臺。通過建立校外實習基地等方式,不僅能把學生送到校外實習,還可以把社會上相應成功人士邀請到學校與學生進行面對面溝通,這增強了學生學習的目的性,加強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有效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平臺。

  2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的現實困境

  儘管社會實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當前大學生的社會實踐實施過程仍不夠理想,存在著以下問題:

  1全體參與性的制度建設不完善

  任何教育行為的落實都需要以制度機制作為保障,否則難以可持續發展,社會實踐也是如此。目前很多高校對大學生社會實踐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的制度設計不夠,對師生參加社會實踐相對缺乏應有的制度建設、過程管理、實踐經費與激勵評價機制等,因此,整體的實踐效果缺乏制度性保障。作為人才培養重要組成部分的大學生社會實踐不是思想政治教育部門單獨完成的事情,更需要各部門通力合作與全面參與,目前高校缺乏各部門的有效溝通協調機制。根據調查,部分學生把參加社會實踐作為一個額外任務,對社會實踐缺乏整體性認識,實際表現為缺乏主動性。他們認為調查報告交上去也沒人看,只要能拿到學分就萬事大吉,甚至有的學生弄虛作假,隨便找個單位蓋章了事。還有,部分教師參與指導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積極性不高,高校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

  2社會實踐的參與面窄,參與程度較低

  當前高校執行的社會實踐活動模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精英實踐”模式。主要以高校的學生幹部、學生黨員、優秀學生等為主體開展社會實踐,這種模式有專門的實踐場所與組織者,有專項實踐經費,是學校或者院系統一安排的假期社會實踐。這種模式由於學校重視、經費有保障等原因能取得較好的成效,但能參加這種模式社會實踐的學生非常有限。在當前學生參與意識逐步增強、重視個體發展的今天,這種組織模式正不斷地暴露出侷限性。因為社會實踐本來應是普遍性的,是應該有更多的人蔘與的,而這種模式僅僅把實踐的機會集中在小部分學生身上,在大眾化教育模式下,這種“精英實踐”的模式忽略了普通學生的發展需求,不能有效滿足社會對大學生人才培養的要求[3]。另一種是“大眾實踐”模式,這是全校學生共同參與的社會實踐活動,即按照教學計劃的安排,由高校團委和院系學工部門在學生寒暑假前所確定的社會實踐活動,學生在假期中按照就近方便的原則自行聯絡實踐單位參加的社會實踐,學校僅進行巨集觀管理與調控。這種實踐模式可以使全體學生參與進來,但在實際執行中,效果並不理想,學生的參與程度相對較低。

  3社會實踐內容、形式單一,缺乏創新

  目前,部分高校把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作為一種任務來執行,對社會實踐的內涵缺乏真正的理解,對待社會實踐活動消極被動。具體表現為實踐活動設計的規劃籠統,實踐活動的形式缺乏創新,實踐的內容相對單調,實踐的實施僅僅流於形式。目前高校採取社會實踐的內容僅僅是假期社會實踐、社會調查、勤工助學等形式,而與學生所學專業知識相聯絡的社會實踐活動相對較少。很多高校開展的社會實踐活動的方案多年不變,沒有特色,無法給學生提供足夠的個性發展空間,這樣使社會實踐缺乏應有的凝聚力、吸引力,無法實現社會實踐應有的效果,更別說將社會實踐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結合了。社會實踐活動要想取得真正的成效,就要結合社會現實,充分發揮所學專業的特長,積極為多數學生提供較多的社會實踐活動機會。

  4缺乏有效穩定的社會實踐平臺。社會實踐當前的困境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很多高校缺乏相對穩定的社會實踐平臺。有的高校考慮的只是實踐的計劃能不能順利完成,學生能否得到實際鍛鍊,而對社會上企事業單位的需要缺乏應有的考慮,結果使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失去了外部支援的動力。由於沒有了穩定的校內外社會實踐平臺,很多學生只能依靠自己的關係聯絡實踐單位,實踐地點比較分散,難以管理,這不利於教師及時指導和解決學生在實踐中出現的問題,學生往往不願意參加實踐活動或僅僅是敷衍應對,實踐的效果可想而知。這不僅影響了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的積極性,也使社會實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有效性大大降低。

  3健全大學生社會實踐教育體系的對策

  面對現實的困境,教育者必須考慮如何健全當前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模式,以確保高校實踐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正常進行。構建大學生社會實踐模式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的大力支援,需要政府與高校在實踐制度建設、師資力量建設、實踐平臺建設與考核評估體系建設等方面努力,也需要學校內部各個部門的通力合作,更需要大學生自覺、積極主動的參與。

  3.1加強全員參與的社會實踐制度建設

  在組織領導上,要成立由學校主要領導、職能部門領導及院系分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領導為成員的社會實踐領導小組,總體負責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制度建設與組織開展等問題,高校要建立定期會議制度,研究大學生的社會實踐工作,在實踐中形成齊抓共管、分工協作的大學生社會實踐執行機制。學校要建立學工部、教務處、思想政治理論課教研室、校辦、團委、宣傳部等部門的定期溝通協調機制,通力合作,共同處理在社會實踐中所面臨的問題。另外政府與高校要保證大學生社會實踐的經費,根據實際的財政狀況儘可能地滿足大學生社會實踐的需求,並逐步加大投入,高校要把學生社會實踐經費列入學校年度教育經費預算,確保專款專用。在以市場為基礎的大環境下,教育者與大學生也可以想辦法通過企業贊助,建立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基金。

  3.2強化社會實踐的師資力量建設

  在大學生社會實踐中指導教師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所以應強化實踐的師資力量建設。實踐指導教師應在學校的統籌下,各部門通力合作,主要以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師、政治輔導員、團委教師為主體,也可聘任工作責任心強、業務水平高的專業教師擔任社會實踐指導教師,同時也可聘請社會實踐基地的校外專家擔任社會實踐的校外指導師。高校要對大學生社會實踐指導教師不斷加強培訓與指導,以提高教師自身的綜合素養與指導學生開展社會實踐的能力,按照“專兼結合、相對穩定”的原則構建大學生社會實踐指導教師隊伍。同時把教師指導學生社會實踐的具體表現和成績與教師自身的職務晉升、職稱評聘有機結合,這樣可以充分調動教師指導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的積極主動性與創造性。同時,鼓勵指導教師積極開展大學生社會實踐的理論和實踐研究,在課題立項、外出考察、經費保障等方面給予支援。

  3.3構建有效的社會實踐平臺

  專業實踐平臺的構建應以學生所學習的專業為依託,強調對學生的專業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構建社會實踐平臺要加強制度化建設,要把這項工作作為一個長期的任務不斷加強,同時應注意加強各部門的協作。主要有以下措施:

  ①高校要明確社會實踐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公共課、專業課結合的平臺建設。結合教學內容,開展以思想教育與服務社會為主的社會實踐教學模式,注重學生素質與能力的培養。藉助產學研相結合,以具體科研專案為內容,建立“校企共建”的人才培養模式,體現大學生所學專業與社會實踐的緊密結合度。

  ②建立與頂崗實習相結合的平臺建設。通過設定勤工助學崗位、黨支部共建、社團共建等形式開展活動,選聘優秀學生擔任助理輔導員、心理諮詢員等,選擇心智相對成熟、綜合素質相對全面的學生擔任學生會幹部,幫助學生解決實際的困難等。

  ③以專業為依託加強校園文化與公益社團的平臺建設。建立與專業緊密結合發揮專業優勢的公益社團,並加強與其他院系與高校社團之間的交流與互動,使公益社團能長期優化發展。

  ④建立與暑期社會實踐結合的平臺建設,並形成專業特色的實踐品牌。根據調查,“志願服務”是學生希望參加的實踐活動形式之一,高校可形成志願服務優化的聯動機制,加強交流與合作,打造社會實踐的品牌。

  3.4積極拓展校外社會實踐

  基地建立穩定的校外社會實踐基地是高校社會實踐得以順利進行的不可或缺的外部條件,這需要地方政府、高校與企事業單位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首先,政府應該建立相關制度,鼓勵更多的企事業單位建立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並給予優惠政策和獎勵措施。其次,高校要積極與各類企事業單位開展產學研合作,藉助社會資源促進高校的人才培養,幫助企事業單位解決實際困難,與企事業單位實現共贏。通過社會實踐,可以在企事業單位中建立勤工助學崗位,並積極地把社會實踐與大學生自身的專業學習與技術管理創新相結合,促進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制度化。最後,企事業單位增強社會責任感,轉變用人觀念和用人機制,主動為大學生提供成長期的就業實習等機會,為大學生社會實踐提供更多的平臺。

  3.5建立科學的實踐評估體系

  建立科學的實踐評估體系直接關係到高校實踐工作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可持續發展,需要整合學校各個部門的有效資源。建立科學的實踐評估體系,首先要對大學生社會實踐方案的制定、開展情況,學生撰寫的社會實踐的報告和社會實踐論文的質量等環節都要建立可以量化的評估考核制度;其次要把對學生的考核成績納入到學生總評成績中來,並記入學生檔案;最後高校應建立一套可操作的獎懲制度,對在社會實踐中表現突出的學生進行表彰與宣傳,並給予相應的物質與精神獎勵,在學生畢業前積極向用人單位推薦該生,同時對於表現優秀的指導教師也要給予表彰與獎勵;對於沒有完成社會實踐或者完成不好的學生,要給予相應的處理等。建立一套科學的、操作性強的社會實踐活動評估體系,對高校有效地開展實踐工作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社會實踐論文範文二:高職院校大學生社會實踐論文

  一、高職院校大學生社會實踐存在問題

  1.1高職院校在大學生社會實踐中管理體制不到位

  在高職院校,社會實踐是培養學生的重要方式之一,雖然思想上有所重視,但組織保障體系不全。因學生安全、合作單位和經費保障等方面的問題,學生社會實踐具有一定的操作難度。在實踐活動上,組織形式單一,教育內容針對性不強。這一問題主要受到傳統實踐模式的影響,實踐多是為了完成而完成,沒有針對不同學生和專業量身定做合適的實踐方式。這樣,一方面難以調動學生的實踐積極性,一方面學生的收穫也會大打折扣。在指導方面,高職院校缺少專業教師的參與。特別是在全員參與社會實踐過程中,學生容易被“放養”。不少院校把主要精力放在學生精英的實踐上,而對大多數分散返鄉或自主活動的學生缺乏及時有力的培訓指導和檢查落實,實踐活動常常流於形式。

  1.2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建設相對滯後

  建立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是開展學生實踐活動的最有效途徑之一。因為它能夠有效的提高社會實踐的效果,但是與我國在校大學生的數量相比,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建設相對滯後,無法滿足大學生高質量地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的要求。另外,部分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存在覆蓋面較窄的問題,只能臨時性的接收部分學生進行精英實踐。

  1.3大學生對社會實踐重視不夠,參與目的不明確

  大學生對社會實踐重視程度不夠,不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即使參加也多是簡單應付任務。此外,部分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的目的不明確。雖然是想通過社會實踐接觸社會,增長見識,但並沒有意識到社會實踐可以培養自己的計劃、組織和協調能力,可以豐富自己的專業知識,增長自己的社會閱歷。

  1.4政府作用發揮不充分,巨集觀指導不足

  當前,政府關於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政策側重製定,但並未創造調動各種社會力量的條件,並未在社會領域形成全面支援社會實踐的系統,實踐環境有待於進一步改善。政府要充分發揮巨集觀調控作用,通過制定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政策和具體辦法,鼓勵企事業單位接納大學生開展社會實踐,為大學生社會實踐創造有利條件。政府在加強資金投入的同時,更要注重政策引導,讓社會各界全員參與,有動力參與。

  二、高職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創新模式———以北京青年

  政治學院宋慶齡故居社會實踐為例宋慶齡故居是北京青年政治學院的社會實踐基地,從2008年開始,已有500餘名學生參加了社會實踐。在實踐過程中,學院充分利用學校、實踐基地、學生志願者和政府之間的聯動機制,實現了社會實踐常態化,增強了實踐活動的時效性。

  2.1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對於宋慶齡故居社會實踐的重視

  為鼓勵廣大學生參與宋慶齡故居社會實踐,按照學院制訂的社會實踐實施細則,將實踐活動納入到學分考評體系。學生畢業時,要完成32學時的社會實踐,共計2學分。為保證實踐活動真實有效落實,系部向每一位同學下發《社會實踐活動手冊》,要求按照指導內容填寫手冊,實踐單位指導老師給與評分認定。學生實踐結束,撰寫實踐報告並附實踐視音訊資料。同時,系部為宋慶齡故居實踐同學配備專門指導老師,對於學生在實踐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給與及時解答。同時,系部通過與故居指導老師的溝通,對於實踐活動中表現突出的同學給與表彰,並作為學生入黨推優的重要參考標準。

  2.2宋慶齡故居對實踐活動給與支援和配合

  為了實現宋慶齡故居實踐全員參與,文祕系在宋慶齡故居成立了實踐基地,學生利用每週末的時間到故居進行常態化志願服務,崗位包括檢票、諮詢臺服務和展廳講解,每週都會有6名同學參與其中,每名同學參加4次。故居設立專門的指導老師,每次交接班,老師都會對新的志願者給與培訓,幫助學生樹立安全防範意識、微笑服務意識和熱情講解意識。此外,故居鼓勵學生參加主題實踐活動,包括海棠文化節,“小先生”培訓,菊石文化節,故居志願者聯合會聯誼,《安多利恆花》電子期刊製作等,一方面加強了學生與他人的交流,另一方面培養了學生的奉獻精神。同時,文祕系學生黨支部與宋慶齡故居黨支部開展共建,通過暑期“紅色1+1”活動,組織學生黨員到故居聆聽老志願者講宋慶齡精神,開展紅色主題教育活動,讓學生黨員增強志願服務意識。

  2.3學生積極參與,將實踐活動作為提升自身的機會

  宋慶齡故居作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為青年接受愛國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平臺。學生來到故居,一方面可以重溫宋慶齡先生的生活點滴,一方面接受宋慶齡先生偉大精神的薰陶,讓他們樂於故居實踐,志願於故居服務。每次實踐前期,負責同學都會將值班表發給同學,明確每天的工作職責。特別是學生黨員實踐,要求做到嚴要求、高標準,起到模範帶頭作用。每組實踐結束,需要撰寫心得體會,並不定期召開宋慶齡精神研討會,讓學生彙報交流實踐心得。實踐活動使同學們受到了很好的愛國主義、革命理想信念、人生觀教育;進一步強化了集體觀念和組織紀律觀念,增強了同學們的崗位責任意識,提高了學生們正確認識、處理、解決突發問題的能力;接觸社會、奉獻社會的價值感和榮譽感也使同學們的自信心、自制力大大提升,學到了課本上不曾有的知識,增強了社會責任感。

  2.4大學生社會實踐政策落實到位

  相關政策規定各級黨委和政府要為高校組織社會實踐活動創造條件,提供便利。為了更好的貫徹落實,北京市政府把支援大學生社會實踐列入政府財政,給予具體支援。每年暑假,北京市委宣傳部、市教工委、文明辦、市教委和團市委在市黨委政府統一領導下,明確各自任務,形成工作合力。學院按照上級部門的巨集觀指導成立由分管領導牽頭的大學生社會實踐領導小組,統籌安排,抓好落實。為確保實踐活動順利進行,學院加強安全教育,制定安全預案,給學生購買意外傷害保險,確保師生參加社會實踐安全,併為活動提供資金保障。實踐活動總結期間,學院鼓勵社會實踐成果申報北京市優秀成果。同時,首都文明辦通過在學院設立學雷鋒志願服務崗來鼓勵宋慶齡故居的實踐活動,為社會實踐的長效性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