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會計的畢業論文

  金融會計工作是企業管理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做好金融會計工作能夠有效幫助企業提高經濟效益,獲得長遠發展。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金融會計準則國際走勢

  一、趨同的必要性分析

  一經濟全球化的趨勢要求金融會計準則走向國際趨同

  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產生於世界經濟一體化和資本流動全球化的背景之下,是各國會計規範走向世界的必然要求。20世紀90年代以後,世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明顯加快,國際貿易、國際投資以及跨國公司均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資本市場日益壯大,跨國兼併活動日益頻繁並愈演愈烈,資本流動也日漸迅速。中國的金融環境與銀行的經營機制也相應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會計準則的國際化和資訊披露的公開化對我國金融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提出了迫切的要求。當前,隨著交通銀行、建設銀行、中國銀行及中國工商銀行的成功上市,工商銀行幾年前已上市、農行今年IPO,我國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已經取得重大進展,而且銀行業已實現人民幣業務全面對外開放,外資金融企業的進入呈加速之勢。同時,國內金融機構尋求海外上市的努力仍在繼續,金融資本的國際流動正在日益加速。在此形勢下,如何應對金融國際化所引致的會計準則國際趨同,成為擺在我國金融業面前的一大挑戰。

  二IASC與FASB的準則制定權

  推動了國際趨同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ASC與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的國際準則制定權推動了會計準則的國際化程序。隨著IASC的“可比性與改進計劃”的成功實施、核心準則的制定以及國際會計準則質量的不斷提高,其在國際中的地位得到了不斷提升,逐漸獲得了國際社會的普遍認同,成為了制定國際通用會計準則的中堅力量。而FASB制定會計準則的歷史悠久,制定的準則最為詳細和完善,準則制定程式也充分、公開和獨立。2001年4月,IASC成功改組為IASB,美國在組織架構中佔據了重要的席位,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由原先作為各國會計準則的“協調者”身份轉變為“全球會計準則制定者”,開始積極致力於推動國際會計準則與美國及其他國家的會計準則的趨同。

  三美國次貸危機對我國會計準則的警示

  美國公認會計准則與國際會計準則存在巨大的空隙,是次貸危機爆發的一個重要原因。2002年9月,美國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就與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ASB接軌問題簽訂了《諾沃克協議》,兩大準則體系開始謀取共同。但是,國際會計準則從“原則”出發,財務會計報告確定了反映會計主體財務狀況真實性的基本準則,而公認會計准則從實務出發,以規則條款形式,具體、詳盡地確定了會計核算的方式和技巧。這樣,在國際基本原則和美國具體會計準則操作之間,形成了巨大的空隙。這種空隙,為企業管理人員人為地操縱會計資料、編制誤導性的財務報告提供了方便。

  二、趨同的可行性分析

  一我國金融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的趨同基礎較好

  我國制定金融會計準則的過程始終是與國際會計準則的發展聯絡在一起的。我國自1992年底釋出《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以來,從1997年至2004年陸續釋出了16項具體會計準則,奠定了我國的會計準則體系的基礎。該會計準則從一開始就與IASC保持了密切的合作,並且主要參考依據也是國際會計準則。因此,我國銀行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的趨同基礎較好。2005年,在全面總結多年來會計改革經驗的基礎上,中國財政部完成了企業會計準則的體系建設。同年11月8日,中國會計準則委員會與IASB簽署聯合宣告指出:中國製定的企業會計準則體系,實現了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趨同。同時,IASB確認了中國特殊情況和環境下的一些會計問題,涉及關聯方交易的披露、公允價值計量和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併。

  二新的企業會計準則為趨同奠定了基礎

  企業會計準則體系自2007年1月1日起在所有上市公司、部分非上市金融企業和中央大型國有企業實施。2009年,實施範圍進一步擴大,包括農村信用社和全國大部分省區、市的國有企業等。2010年4月,國家財政部正式釋出“中國企業會計準則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持續全面趨同路線圖”。新會計準則在理念、內容、準則體系與國際會計準則趨同方面都有了較大創新。在39項新會計準則中,與金融業密切相關的主要是《企業會計準則:外幣折算》、《企業會計準則: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企業會計準則:金融資產轉移》、《企業會計準則:套期保值》、《企業會計準則:金融工具列報》。這五項準則規範了金融工具的分類和會計核算,對衍生金融工具、套期保值、外幣交易和金融資產轉移等業務的會計核算和資訊披露進行了全面梳理,填補了我國會計標準在這些業務領域的空白。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按照持有目的將金融工具對應的金融資產劃分為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持有至到期投資、貸款和應收款項以及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四類,對應的金融負債分為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負債和其他金融負債兩類,分別採用不同的計量屬性和方法進行核算。第二,對衍生金融工具全面採用公允價值計量屬性,並從表外轉移到表內反映。第三,按照套期性質將套期保值業務劃分為公允價值套期、現金流量套期和境外經營淨投資套期三種,並分別採用不同的處理方法。第四,按照相關資產風險和報酬的轉移程度將金融資產轉移區分為整體轉移和部分轉移分別處理。

  三2010年4月2日,財政部發布了《中國企業會計準則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持續趨同路線圖》對我國金融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做了重要規劃和部署釋出路線圖中強調了承擔全球公共受託責任。會計資訊是公共產品,會計資訊質量及其透明度的高低,不僅影響到整個金融市場的穩定與發展,更影響到千千萬萬投資者、債權人和社會公眾的決策與利益分配,涉及到國際資本的有效流動、國際貿易的健康發展和社會公共利益的維護。據統計,我國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已經累計利用外資逾9000億美元,外商投資企業約67萬家,是世界上吸引外資最多的國家之一。2009年,我國共有77家企業分別在香港主機板、納斯達克、紐約證券交易所等9個海外市場上市,籌資總額達到271.4億美元,是近年來從國際資本市場融資最多、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2009年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額達到22072.7億元,佔全球進出口貿易總額的8%以上,國際貿易總量躍居世界第一。其經濟已經與世界經濟緊密相聯,其發展已經牽涉到各方面的利益,企業會計資訊的質量已經為全球所關注。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國發布路線圖,明確企業會計準則持續國際趨同方向,切實提高會計資訊透明度,承擔全球公共受託責任,維護社會公共利益,是我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具體體現,是我國遵循國際公認規則,積極參與國際事務,發揮建設性作用的重要路徑。釋出路線圖有助於及時向IASB反映我國特殊會計問題,提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公認性、權威性和實務可操作性。我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新興市場兼轉型經濟國家,有許多新交易、新情況、新問題。釋出路線圖,明確我國企業會計準則持續國際趨同但又應互動的原則,有利於我國在及時跟蹤、深入研究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最新變化及其影響的基礎上,全方位、多層次參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制定工作,使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在制定過程中充分考慮我國的實際情況與需要,從而提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質量和全球認可度。

  三、趨同的障礙分析

  2009年10月,世界銀行就中國會計準則國際趨同和有效實施情況釋出評估報告,明確指出:“中國改進會計準則和實務質量的戰略已成為良好典範,並可提供其它國家仿效”。中國多年致力於會計準則的建設得到了國內外的廣泛認可。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應注意到我國金融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的趨同還存在一些障礙。

  一資本市場不完善

  國際會計準則的制定,是基於發達國家較為成熟的市場經濟環境,會計資訊使用人一般是資本市場上的廣大投資者、債權人等。我國現階段國有經濟仍然處於主導地位,資本市場還不夠完善,市場的發育程度還有待提高。貨幣市場、外匯市場、資本市場還沒有完全放開,利率與匯率還沒有完全市場化。同時,我國的金融產品品種還比較單一,金融衍生市場發展較慢,國際上的一些會計領域還沒有涉及或還沒有完全涉及,因此,很多會計事項的處理就不能完全照搬,這也無形中造成我國金融會計準則與國標會計準則趨同的進度差異。

  二在公允價值的應用方面存在差異

  在金融工具盛行時期和國際準則全球趨同的背景下,公允價值在會計準則中得到越來越多的應用。雖然公允價值與歷史成本的內在差異增加了財務報表編制的複雜程度,混合計量模式影響了財務報表的一致性,然而誠如財政部指出的公允價值運用趨勢不可阻擋。無論是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還是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都一直在激勵、發展公允價值,主張更廣泛地使用公允價值計量模式。公允價值準則是一個計量準則,幾乎涉及到所有和計量相關的準則專案。FASB在2006年釋出了157號財務會計準則公告《公允價值計量》,對公允價值的定義、計量進行了系統的梳理。我國對公允價值計量採取了謹慎的態度,小範圍、適度地引入了公允價值計量的會計準則。在2006釋出的新準則裡,明確引入公允價值計量,對銀行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將金融資產按照交易目的區分為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持有至到期投資、貸款和應收款項以及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四類;將金融負債劃分為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負債和其他金融負債兩類。最顯著的就是我國銀行業持有的金融資產、金融負債的公允價值的變化要直接計入損益。金融危機中,大家對公允價值會計暴露出來的問題提出了調整,且具合理性。我國引入公允價值計量,對於銀行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是關鍵的一步。但是由於我國資本市場不夠發達,衍生產品也比較少,相關的對估值能提供支撐的產品也很少,相對專業的估值機構也比較少,這大大限制了我國公允價值的使用效果。

  三金融行業執行新的具體準則存在一定困難

  我國金融業從2007年開始實施新會計準則,多數金融機構儘管按要求實施了會計準則,但執行新準則僅停留在資料轉換、報表列示層面,核算流程、經營模式、管理理念均未發生改變。與其它會計準則相比,金融會計準則更加複雜,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涉及大量金融工具等方面的專業術語;二是現代金融業務,尤其是新金融工具對傳統會計中的會計原則、會計計價基礎、會計報告以及會計要素等產生了極大挑戰;三是金融會計準則涉及的一些問題尚在探討中,還沒有得到完全解決。儘管新準則中有關《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金融工具列報》、《報表折算》、《金融資產轉移》等具體準則明確了具體的時點、方法、應用範圍,但銀行在實際執行與操作過程中存在諸多困難,主要表現在公允價值估值較難,貸款減值準備採用未來折現法,增加了對銀行歷史資料、管理模型及職業判斷的更高要求,金融工具的分類也存在困難,分類時對於持有意圖和目的有時不容易客觀界定,容易被操縱等。這此在應用上的困難,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金融會計準則的進一步國際趨同。

  四、趨同的對策分析

  一密切關注國際會計與財務報告

  準則的國際趨同動態,緊密跟蹤金融會計準則國際趨同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二十集團峰會、金融穩定理事會倡議建立全球統一的高質量會計準則,著力提升會計資訊透明度,將會計準則的重要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IASB作為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制定機構,採取了系列重要舉措提高會計準則質量。儘管此次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修訂內容繁雜,但公允價值計量是本輪修訂的核心。我國在資本市場、金融產品等方面還不是很發達,如何在公允價值準則的修訂中充分考慮中國的情況,這是我們要努力去解決的問題。因為如果不考慮中國新興市場和轉型經濟的實際情況,為持續趨同而持續趨同,簡單套用發達國家的價值計量模型,不僅操作起來會有難度,而且對我國的企業也產生不利的影響。在立足我國國情的基礎上,需要密切關注國際準則的最新變化以及趨同動態,深入研究對我國銀行企業的影響,及時向IASB反饋資訊,擴大中國在國際準則制定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會計準則國際趨同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和適應經濟全球化的必然選擇。2010年4月財政部發布《中國企業會計準則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持續趨同路線圖》,旨在實現中國企業會計準則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持續趨同。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經濟國家,支援建立全球統一的高質量會計準則,積極推進中國會計準則的持續國際趨同。中國始終堅持會計準則趨同互動原則,主張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要實現其高質量、權威性和全球公認性。建議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在制定準則時要充分考慮發展中家尤其是新興市場經濟國家的實際情況,這樣中國才能保持其會計準則的持續國際趨同。

  二發展與完善我國的資本市場

  公允價值的引入是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趨同的重要標誌,也是新金融會計準則最大的亮點。它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的交易雙方自願進行資產交換或者債務清償的金額,對於公允價值的確定有兩種方式:一是存在於活躍市場的金融資產或金融負債,市場報價可確定其公允價值,二是金融工具不存在活躍市場的銀行應當採用估值技術確定其公允價值。《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具體準則規定:對於交易性金融資產,取得時以成本計量,期末按照公允價值對金融資產進行後續計量,價值變動差異計入當期損益。這不僅能夠提升會計資訊的相關性和前瞻性,而且提高金融風險識別的及時性,也有利於增強金融機構及時應對風險的能力。

  三金融工具會計準則應繁簡得當

  由於我國金融工具創新還處在初級階段,衍生金融工具及其交易還沒有達到與發達市場經濟國家那樣的水平和規模,對金融工具尤其是衍生金融工具的具體會計問題的研究還不夠。因此,我國的金融工具會計研究也要創新。衍生金融工具會計準則的制定不但應與國際會計趨同,更要考慮到本國的實際情況,根據我國的金融市場的發育程度,切實制定適合本國金融衍生工具業務的會計準則。例如,我國的商品期貨發展較早,隨後金融期貨業務交易增多,金融期貨市場較為成熟,在金融期貨方面制定會計準則可以與國際會計準則趨同。再如,在股權指數和資產證券化方面,我國業務交易才處於起步階段,應更多地考慮我國的情況,本著重要性原則,在這方面的會計準則制定應簡單一些,等到這方面業務市場發育成熟後,再逐步制定詳細一些,這樣有利於我國金融工具庫自己準則的順利實施,增強其指導的有效性。

  四完善公允價值應用的市場條件

  公允價值的引入是新金融工具會計準則最大的亮點。本次金融危機爆發後,IASB正在對公允價值計量、金融工具、保險合同、財務報表列報、合併財務報表等重要會計準則專案作重大改革,這些改革將會對我國現行會計實務產生較大影響。雖然公允價值並不就等於市場價格,但市場價格畢竟是最為客觀的,可靠程度最高,也是最簡便的公允價值來源。當前應努力培育各級市場,特別是生產資料市場和二手交易市場;進一步加強生產資料市場監測與調控工作;鼓勵和支援中介服務機構,如二手房地產交易的房屋諮詢、房屋交換等專業服務機構,從而使交易雙方能夠獲得相對公允的市價資訊。另外還應加快各種金融價格的市場化程序和協調,推進股權分置改革。通過金融價格的逐步市場化,為金融衍生品公允價值計量提供條件。解決股權分置問題,在一定程度上恢復資本市場的固有功能,即價格發現功能和對上市公司行為的市場約束功能,有利於穩定市場預期,有利於資本市場創新和國際化程序,有利於資產的順暢流轉和估值水平的提高。

  總之,我國金融主體主要是銀行業,非銀行金融機構甚至企業,他們對金融工具的應用技術不熟練,對其業務從會計角度的反映與監督能力較差。因此,在制定金融工具準則時,應更多地帶有指南性。同時,新中國金融市場發育時間短,市場化金融業務和金融表達詞語對企業來說較為不熟悉。所以,在借鑑歐美金融工具會計準則過程中,應吸取其精髓,努力實現我國金融工具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的持續趨同。

  範文二:金融會計風險規避途徑

  1金融會計風險的主要表現形式

  1票據結算風險。目前我國商業銀行主要形成了以“三票一卡”為主體的支付方式。隨著經濟活動的日益頻繁,支付數量的日趨上升,以結算票據為主要支付手段的結算業務給銀行帶來了諸多風險。

  2會計核算風險。會計核算風險是指由於會計核算諸多環節失控所帶來的種種風險。主要表現是未按規定程式操作現金業務形成短款風險,虛假列支造成銀行利潤不實的風險。

  3會計監督風險。會計監督風險是指由於金融會計監督職能相對軟弱,無法起到有力的監督作用而造成的風險。有一些金融機構只要求存款規模,講究信貸管理,卻忽視和放鬆會計監督。

  4聯行風險。聯行往來是銀行間資金劃撥的一個不可缺少的環節。由於聯行核算手續不嚴密,因錯發、漏發、延發聯行報單等失誤行為,而造成銀行資金的直接損失。

  5會計人員風險。由於會計人員自身業務素質不高、責任心不強,或在執行會計制度過程中發生人為偏差、違規操作,或因會計崗位設定缺乏應有的互相制約和牽制,使金融機構資金財產遭受損失的風險也不可忽視。

  2金融會計風險產生的原因

  1市場經濟環境的影響。在市場化的程序中,市場經濟體制逐漸暴露出一些缺陷,如不公平的市場競爭等等。當前我國金融機構的賬面投資回報率吸引了大量的社會資源湧入。我國尚未形成統一的社會平均利潤率,再加上地方政府的本位主義,各地金融機構劇增,違規經營、從事非法活動的可能性也相應增加,銀行會計風險日趨增大。

  2金融管理模式不完善。在巨集觀管理上,按市場規則公平競爭不夠,缺乏相應制度;在微觀管理上,內部控制制度不健全,金融監管不嚴。從會計崗位設定來看,缺乏應有的相互制約,違規操作現象嚴重。如:任意開立賬戶、重要空白憑證及印押證保管不善、支付憑證審查不嚴等,這些均為銀行會計風險的發生埋下了隱患。

  3會計人員職業道德素質較低。近年來我國金融業迅速發展,分支機構和經營網點增長較快,在短時期內吸收了大量的會計工作人員,會計人員的專業技術和職業道德素質參差不齊,有些會計人員受拜金主義和個人主義思想侵蝕,經不起金錢的誘惑,參與犯罪,給國家和企業造成巨大經濟損失。

  3防範金融會計風險的措施

  防範和化解會計風險,提高會計核算質量,加強會計內部管理,就必須採取有效措施,標本兼治,綜合治理。

  1建立健全內控機制,有效防範會計風險。按照“規範化原則、授權分權原則、監督制約原則、賬務核對原則和安全謹慎原則”,建立相應的“崗位責任制度、授權控制制度和職務分離制度”,為防範風險打下治本的基礎。及時發現、查處違章違紀操作現象,把風險和隱患消除在萌芽狀態。

  2完善會計核算事後監督機制。根據《會計法》和金融會計制度的要求,結合金融機構自身管理的需要,在內部建立一個自上而下的會計行為再監督機制。圍繞會計資訊合法、真實、準確、完整等內容,引導會計行為規範化,使會計工作有法必依、有章必循。

  3建立會計行為風險預警系統。隨著會計行為風險的日益增加,有必要在電子化網路的基礎上開發預警系統軟體,將預警與核算建立在一個平臺上,在核算資料錄入的同時,預警系統能夠及時跟蹤分析。通過會計定出預測技術和方法,對會計核算全過程進行事前、事中、事後研究分析,對帶苗頭性、有疑點的問題實時報警,實現有效監測。

  4加強會計隊伍建設,提高會計人員素質。要進一步加強對會計人員的法制宣傳和職業道德教育。使會計人員學法、知法、懂法、守法,促進會計人員愛崗敬業、客觀公正、依法辦事的良好風氣的形成。加強對會計人員的業務技術培訓。努力提高會計人員的業務技能,以增強會計工作的科學性,避免隨意性和盲目性。完善激勵機制,獎優罰劣,調動會計人員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5強化金融監管,造就有序、公平的競爭環境。一是要建立健全金融機構監管法規體系,加強對各金融機構統一的約束力。二是要完善金融市場準入退出機制,建立一套完整的市場競爭準則,嚴格防範市場競爭帶來的風險。三是要加強對金融機構內部管理的監管。監督其強化內部控制機制、促進金融機構內部各項風險管理制度的貫徹實施,從而提高金融業的效率。四是加大處罰力度,重點抓整改,堅持做到一事一落實。通過強化金融監管,淨化金融市場,形成“公平、公正、平等、有序”的競爭環境,確保金融秩序的持久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