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本科生畢業論文範文

  會計職業道德貫穿於會計工作的所有領域和整個過程,是會計從業人員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會計本科生畢業論文,供大家參考。

  一:淺談我國企業合併準則和國際會計準則的異同

  摘要本文我國企業合併準則和國際準則的不同之處,從企業合併的範圍,會計處理方法的選擇,與合併相關費用的處理,合併成本的確定,合併報表編制的不同五個方面分析了與國際上的重大差異,對於我們理解、貫徹企業合併會計準則有著積極意義。

  論文關鍵詞:企業合併會計,國際準則,異同

    隨著我國企業體制改革的加快,市場上出現越來越多的企業合併例項,因此,規範企業合併會計準則就顯得更加重要。我國財政部於2006年釋出了《企業會計準則第20號——企業合併》的會計準則,並於2007年1月1日開始實施。進行我國企業合併準則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比較研究,對於我們理解、貫徹企業合併會計準則有著積極意義。我國企業合併新準則基本與國際趨同,但是由於我國的經濟制度、會計模式與其他國家不同,考慮到我國的具體國情,企業合併新準則還是存在著獨特之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一企業合併的範圍不同

    我國企業合併會計準則按照參與合併的企業在合併前後是否受同一方或相同的多方最終控制,將企業合併分為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併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併。我國在充分考慮我國產權市場還不夠成熟、發生的企業合併多為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併等實際情況的基礎上,將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併納入了企業合併準則的範圍。而國際會計準則則不包括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併。

    二會計處理方法的選擇上具有差異

    企業合併的會計處理方法主要有兩種:購買法與權益結合法

    1.購買法

    購買法是假定企業合併是一個企業通過購買的方式取得其他參與合併企業的淨資產的一項交易,因此是以實際支付的款項或放棄的資產公允價值來計算購買成本;購買企業的利潤包括被合併企業合併後根據成本價計算的利潤。購買法視企業合併為購買全部淨資產,從而改變了會計計價基礎。。

    2.權益結合法

    權益結合法是假定企業合併是實施合併的企業與其他參與合併企業的股東間的普通股交換,即把合併看作是兩個公司的普通股股東在合併他們的權益、資產和負債,通過股權交換實現所有權的聯合。在權益結合法下,以子公司淨資產的賬面價值作為計價基礎來記錄母公司的購買成本。

    我國企業合併新準則分別對同一控制下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併相關問題進行了規定。對於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併,按照權益結合法的會計處理方法進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併則按照購買法的會計處理方法進行。

    而國際會計準則規定,所有企業合併只允許採用購買法,即將企業合併交易看做是一個企業購買另一個企業的股權或淨資產的過程。具體應用步驟為:1確認購買方,包括取得控制權的認定以及難以辨認時的四個跡象等;2計量企業合併的成本,主要指購買方為取得被購買方的控制權而放棄的資產、發生或承擔的負債;3在購買日將合併成本分配到所購買的資產以及所承擔的負債與或有負債上。

    三與合併相關費用的處理存在差異

    我國會計準則規定,對於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併發生的法律費、諮詢費和佣金費等其他直接費用應當計入合併成本,而合併的間接費用在發生的當期確認為費用。對於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併,合併方為進行企業合併而發生的相關直接費用,如律師費、諮詢費、審計費等直接相關的費用,均在發生時直接計入當期費用,不構成企業合併中取得的長期股權投資的成本,也不能從發行股份的溢價中抵減。

    而國際會計準則由於不包括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併,其關於費用的處理則比較清晰。國際會計準則規定企業合併中支付給為實現合併而聘請的會計師、法律顧問、評估師和其他諮詢人員的業務費用直接歸屬於合併成本,而一般的行政管理費用,包括購買部門的運營成本以及其他不能直接歸屬於所核算的特定成本的相關費用則在發生時確認為當期費用。

    四合併成本的確定存在差異

    我國會計準則規定,對於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併,以合併方在合併日取得的淨資產的賬面價值作為合併成本;而對於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併,購買方應以購買日為換取被購方的控制權而放棄的資產、發生或承擔的負債,以及發行的權益工具的公允價值,加上合併的直接相關費用之和作為合併中形成的長期股權投資的合併成本。

    而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認為,合併成本是購買方為換取被購買方的控制權而放棄的資產、發生或承擔的債務、發行的權益性工具在交易日的公允價值加上任何可直接歸於企業合併的成本。

    五合併報表編制的不同

    合併會計報表是由企業集團的母公司,以企業集團內納入合併範圍的各成員企業編報的個別會計報表為基礎,運用一整套合併程式和方法編制的,綜合反映企業集團經營成果、財務狀況及現金流量變動的會計報表。國際會計理論界和實務界進行了長期的研究與探討,形成了多種理論與實務處理方法。

    1.提供集團合併會計報表的國際差異

    提供集團合併會計報表是國際流行的慣例,但也有差異。有的國家只要求提供母公司報表,如西班牙、巴西和南美一些國家。對於提供合併會計報表的國家,由於提供合併報表的具體目的不同,合併會計報表的公佈慣例分為合併會計報表與母公司報表同時提供的慣例和只提供合併會計報表的慣例。

    2.合併理論與實務的差異

    目前國際上通行的合併理論有母公司理論、實體理論主體觀、當代理論和所有權理論。美國的合併慣例是以母公司理論為基礎的,但當代理論在實務中用得更多;英國的法律和慣例主要以母公司理論為基礎處理合並會計報表,同時允許企業集團採用當代理論;荷蘭的合併實務與英國十分接近;德國更多是以實體理論為基礎;法國是以母公司理論和所有權理論為基礎;日本依據的是實體理論,採用權益法。我國實際採用的是當代理論。

    3.合併方法的差異

    第一、企業合併日合併會計報表的編制方法。對企業合併日合併會計報表的編制,實務中主要有購買法、權益集合法和新實體法。實務中,企業合併方法運用情況在各國有一定的差異,普遍採用的是購買法,權益集合法只在少數公司採用。日本、澳大利亞、巴西通常不允許採用權益集合法;法國、德國、荷蘭、瑞典、瑞士和英國允許採用權益集合法。

    第二、期末合併會計報表的編制方法。合併會計報表與一般會計報表一樣在每一期間結束後編制一次,期末合併會計報表的編制就技術方法角度考慮,可以區分為全部合併法、比例合併法。全部合併法是國際流行的會計慣例,比例合併法源於法國,以前在英美等國很少見到。

    通過對企業合併會計的國際上的處理方法、準則、報表編制的比較,我們清楚地看到我國在企業合併會計方面與國際上還有一定的差距,因此認真學習兩者的差異有助於我國會計人員更好地運用會計準則,對完善我國會計制度有著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魏曉卓、吳君民,關於合併會計報表兩個問題的思考,華南船舶工業學院學報,2003,4:645-649.

  [2]楊傳屏,淺議我國合併會計報表的不足及修改,財稅與會計,2003,4:55-61.

  [3]徐剛,企業合併方法的國際比較,審計與理財, 2007,1:88-95.

  [4]吳娜、李芳,中外合併會計報表的比較分析,財經界,2007,9:46-49.

  [5]齊飛、底鬆茂,關於合併會計報表兩難問題的思考,河南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3,5:99-105.

  二:創新教育在會計教學中的應用

  摘要:創新是現代教育總在談論的話題,從以下幾方面探討:1、自我調控,激發創新情感。2、自主學習,培養創新意識。3、自主探究,訓練創新思維。

  論文關鍵詞:創新,教育,探究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教育承載著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的時代課題和任務。作為教育體制的中等職業教育要辦得有特色,提高畢業生就業率,就必須在教學中實施教學創新,提高教學質量,以培養出具有一定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能力以及創新個性的實用型人才,以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通過多年的財會專業的教育教學實踐工作及有關創新教育理論的學習,我認為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在會計教學中開展創新教育。

    一、自我調控,激發創新情感。

    教學是通過外在的科學、合理、嚴格的要求,逐漸內化為學生認知的需要和實際行動。學生的主體性只有在良好的環境,嚴格的科學管理體制下才能充分體現。職專學生,特別是一些學習後進生缺乏認知需要,缺乏內在動力,對學習不感興趣,沒有享受到學習的快樂,為了尋找心理平衡,他們往往以違反課堂紀律而宣告自己的存在。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尊重他們的獨立個性,愛護他們脆弱的自尊心,真誠地關心,耐心地疏導和熱情地幫助,清除他們的對立情緒和對學習的困惑,同時要有一套嚴格合理的措施。正確把握嚴管與疏導的力度,幫助學生樹立信心,逐漸形成堅強的意志和性格,引導他們形成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技巧。教師在教學上要分層次,分層設計課堂提問和階段性檢測試題,讓他們都有展示自我,獲得成功的機會。讓學生體驗到自己的能力和潛力,有助於他們重新獲得學習專業課的信心和勇氣,從而在最大程度上,把學生的創新情感激發出來

    二、自主學習,培養創新意識。

    課堂教學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雙邊活動,在這一活動中,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教育學家第斯多惠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呼喚、鼓舞。”這就要求教師民主教學,多為學生創造參與的條件與機會。我在教學中採取了以下方法來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提出問題讓學生討論、爭辯,讓學生自己出題測驗,讓學生上臺講課等。學生通過參與教學,既掌握了知識,又變被動為主動,成了學習的主體,充分挖掘了學生潛能。同時為以後在工作和政治生活中積極參與打下了基礎。學生的創新意識就這樣逐步被培養出來。

    三、自主探究,訓練創新思維。

    葉聖陶先生說:“教師的任務,就是用切實有效的方法引導學生下水,練成游泳的本領。”傳統的教學活動以“告訴”的方式讓學生“佔有”人類已有的知識經驗,造成了學生被動的接受方式。創新教學過程是師生共同探索的過程。教學中師生要積極開展雙向交流,各抒己見,開放彼此對問題的認識、觀點、看法,闡明各種觀點、看法的原因和理由;平等、公正地進行討論、驗證各自不同的觀點和看法。要讓學生在探究的氛圍中發現問題,總結規律。例如我在《基礎會計》原始憑證一節的課堂教學中,首先根據教學目標,將學生收集的日常生活中憑證的和本節課所提出問題帶到會計模擬實習室,讓學生感受到會計工作的情境氛圍,為課堂教學的成功開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作好了充分的準備。其次,對學生所收集的憑證在我的指導下,讓學生根據課本的理論知識通過討論、對話、辯論等方式進行原始憑證的確認及分類,從而使學生從實踐中理解、記憶原始憑證的概念及種類。在此基礎上,對於種類中累計原始憑證與彙總原始憑證的聯絡和區別這一較複雜問題的探究,則採用分組操作、比較來完成。最後,對這一節內容的鞏固和強化,則是在我的引導下,由學生彙報自己蒐集的原始憑證是否為真實有效的原始憑證、屬於何種型別,如何進行填制和稽核,在這一過程中,給予學生相互評判、歸納的時間和機會。運用探究—發現式的課堂教學方法,使學生在這節課的學習中充分展現了自己的學習、思考、動手能力,在理論知識的掌握和實踐技能的操作上都有了提高。通過這種訓練,學生對會計這一管理活動的理解更深刻了,創新思維也同時得到了培養。

    總之,走教育創新之路,實施創新教育工程,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在要求。在上個世紀末出現的東南亞金融危機就很生動地說明了這麼一點:一個缺少科學儲備和創新能力的國家,不可能持久地繁榮。我們的老師,應該要審時度勢,根據社會需要,認清社會潮流,在創新教育理念指導下,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創新能力的培養,不僅全面確立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而且在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形成和發展的同時,塑造了完美人格和進行了一場學習方式的革命。

  參考文獻

  1、會計穩健性與公司融資約束——基於兩類穩健性視角的研究張金鑫; 王逸會計研究2013-09-15

  2、提高會計資訊可比效能抑制盈餘管理嗎?胥朝陽; 劉睿智會計研究2014-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