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臨床論文

  現今,隨著中醫在世界範圍內影響力的擴大,各地學習中醫的人越來越多,中醫臨床是中醫發揮治療效果和被外國友人肯定的關鍵環節。下文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關於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析臨床教學中醫學生素質的培養

  1.引言

  臨床教學是醫學教育的重要環節,臨床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促進醫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以培養合格的醫學人才。這就需要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意識,形成好的醫德醫風,大力提高醫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動手能力。醫學院校要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打造出一大批高素質的師資隊伍,改進醫學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創立臨床實習考核機制,建立完善的臨床教學管理制度。學校的臨床教學要緊緊圍繞著全面提高醫學生綜合素質能力來開展。

  2.醫學生素質培養的內容

  2.1 職業道德素質

  職業道德是道德準則、道德情操和道德品質的總和。良好的職業道德是醫學生必須具備的基本品質。概括而言,醫生職業道德主要包括:1愛崗敬業,救死扶傷,為病人解除病痛。2不能使用有害的藥物及用品3依法行醫,不能有吃回扣、收紅包的現象。4言行文明禮貌,關心、同情和愛護病人。5對病人要尊重,不能歧視病人,把病人分為三六九等來差別化服務。6謹守病人隱私和祕密。醫生是神聖而光輝的職業,自然而然要求也越高,醫學生要以學醫和為醫學事業奉獻為榮,樹立好的職業道德觀念。

  醫學專業素質

  帶教老師在臨床教學中會傳授大量的醫學知識,醫學生需要將這些醫學專業知識學懂學透,並掌握紮實的醫學專業理論。同時,醫學生還要培養熟練的專業技能,在臨床教學中學習精湛的專業技術。專業素質是醫學生的核心素質,醫學院校要培養的就是專業素質過硬的醫學人才。醫學生要苦練基本功,不斷學習醫學專業知識,逐步具備較高的醫學專業素質。

  資訊素質

  現代醫學日新月異,醫學資訊在不斷的更新和變化。作為新時代的醫學生不及時掌握新技術、新裝置的資訊,那就註定落後。因此,醫學生要時刻關注著醫學的動態變化,與時俱進,獲得一定的資訊來源,能隨時檢索到自己想知道的資訊。

  2.4 人文素質

  醫學生所要培養的人文素質是指在人文方面所具備的綜合品質。它包括人文知識、人文思想、人文方法和人文精神。醫學院校在臨床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注意人文素質的培養,增強學生的道德意識和責任意識。醫學是一門技術,它更需要具有人文精神的醫生去掌握,這樣才能更好地執行救死扶傷的理念。

  2.5心理素質

  醫生的職業風險越來越大,醫患關係又趨於緊張,醫生的心理壓力不斷提高,導致醫生可能會產生心理障礙和情緒化,嚴重的會採取自殺的方式。因此,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對醫生而言尤為重要。心理素質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醫學生在校期間就要學會控制好自己的情緒,瞭解和掌握一些可以解壓的方式,找到正當的發洩途徑。特別是在臨床實習的時候遇到各種事情要從容、淡定,靜下心來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3.臨床教學中醫學生素質培養的方法

  3.1 推進臨床教師的隊伍建設,增強師資力量

  臨床實習中帶教老師的角色特別重要,他們對學生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力。一個醫學技術精湛的帶教老師把自己的所學所悟講授給學生,將自己的技術傳授於學生,必然使學生受益匪淺。因此,在挑選帶教老師的時候,儘量挑選有紮實的專業知識和業務技能的醫務人員。大力推進臨床教師的隊伍建設,增強師資力量。

  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挖掘學生的潛力

  教師在臨床教學過程中要把醫學理論知識和臨床實踐結合起來,根據臨床教學的學習特點,培養學生的學習的主體意識,使學生對所講授的內容感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這樣就可以在事後去查閱相關資料,進行復習鞏固,真正地將臨床知識吸收進腦海。同時,教師還要鍛鍊學生的實踐能力,指導學生進行實踐操作,注重啟發式教學,幫助學生樹立創新意識,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使學生得到更好的發展。

  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大部分醫學生終歸是要走上臨床醫學崗位,需要克服心理障礙,具備獨擋一面的能力,不管是在治病救人方面,還是在協調糾紛、矛盾方面,都要沉著冷靜,鎮定自若地解決好問題。在臨床教學中,教師要身體力行,向學生展現解決問題應有的魄力,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告訴學生遇到什麼樣的事情,應該怎麼樣去處理。

  3.4 使學生認識到自身價值,提高自身的修養

  臨床教學也可以對學生進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改造,幫助學生肯定自身存在的價值。教師要監督學生養成良好的職業習慣,提高自身的修養。

  結語

  臨床教學是醫學院校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幫助學生成為一名合格醫生的重要環節。教師應在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上推陳出新,對不同的學生要因材施教。教師還要多充電,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精煉自己的講授內容,提高自身的講授水平,不遺餘力地將自己的經驗和技術傳授於學生。

  篇2

  淺談轉化醫學與胃癌中醫臨床

  轉化醫學是近年來醫學界的熱點話題,是現代醫學研究的助推器。中醫藥的發展和創新同樣需要吸收轉化醫學的理念和方法。2008年,本院被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確立為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脾胃病,其中胃癌是重點研究病種。筆者現從胃癌中醫研究的角度,就轉化醫學應用的切入點、具體方法和實際體會作一分析,以期與同道交流,為中醫臨床研究產出標誌性成果提供借鑑和參考。

  1 關於轉化醫學

  轉化醫學,或稱為轉化研究,是國際生物醫學領域的新概念。1992年,“Bench to Bedside”從實驗室到病床的概念首次出現在《Science》雜誌上[1]。1993年,“轉化研究”translational research的名詞出現在PubMed,建議將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1等癌基因用於癌症的早期檢測[2]。1996年,“轉化醫學”translational medicine的概念在《Lancet》雜誌正式提出[3],認為可將與特定腫瘤相關的基因突變應用於臨床而造福患者。迄今為止,全球用於腫瘤研究領域千萬億美元的科研投入,卻只收獲了數百萬篇科研論文,最近30年癌症導致的死亡率並沒有根本性的變化[4]。隨著基因組學、蛋白組學、生物資訊學的飛速發展和高科技檢測手段的不斷湧現,臨床研究和基礎研究之間的屏障日益加大,二者脫節嚴重。而轉化醫學則是把基礎醫學的研究成果快速有效地轉化為疾病預防、診斷、治療以及預後評估的技術、方法和藥物,是從實驗室到病床,再從病床到實驗室“bench to bedside”and“bedside to bench”,“B to B”的連續過程[5]。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於2006年實施了臨床和轉化科學獎勵計劃CTSA資助轉化研究,以催化轉化醫學新學科的發展,目前已在38所大學,如哈佛、耶魯、斯坦福、杜克等名校建立了轉化醫學研究中心,預計2012年建立60個臨床和轉化科學中心,每年資助研究經費約5億美元[6]。英國在2008-2013年,撥款4.5億英鎊用於轉化醫學研究,而歐盟用於轉化醫學研究的經費更是達到60億歐元[7]。國際上也先後創辦了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American 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Research等轉化醫學的專業期刊。

  相對而言,轉化醫學在我國尚處於起步階段。2007年,衛生部啟動的“健康中國2020”醫學科技戰略思路中提出了動態性、系統性轉化整合的戰略。目前,專門的轉化醫學研究所和研究中心已經建立,轉化醫學研討會也在陸續召開,為轉化醫學在中國的發展構建了平臺[8],如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與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合作建立的生物醫學轉化型研究平臺、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分子與轉化醫學研究所;湘雅醫院成立了中南大學轉化醫學研究中心,重點針對重大疾病,如惡性腫瘤的研究,將惡性腫瘤的關鍵臨床問題轉化為生物學科學問題。

  2 轉化醫學與胃癌中醫臨床研究

  轉化醫學已成為現代醫學研究的助推器,也將是中醫臨床研究發展的新動力。2008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籌建了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目前全國共有16家,從事14個重點病種的研究,這一重要舉措為中醫臨床的轉化研究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契機。要將轉化醫學與胃癌中醫臨床研究緊密融合,筆者認為要做好以下幾點。

  2.1 積極採用現代科學技術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1999年頒佈《中醫臨床研究發展綱要試行》指出:“中醫臨床研究應堅持以中醫理論為指導,以提高臨床療效為核心,採用中醫傳統的研究方法和現代科學技術方法,通過多學科的合作,不斷提高中醫藥防治常見病、多發病、疑難危重病的能力。”西醫臨床之所以能夠取得快速發展,是因為實時追蹤生物科學前沿動態,緊密結合最新的科學研究成果,充分運用最新技術發展自己。很多學科如物理學、電腦科學都是獨立的學科,但西醫能很好地借鑑其成果並運用到自己的臨床研究中。中醫臨床研究也應積極採用現代科學技術方法,交叉融合多學科,以期取得突破發展、高速發展。

  中醫治療腫瘤有一些使用年代久遠、臨床療效確切的藥物和方法,如能在現有研究基礎上突破舊的思維模式,積極、充分、合理運用現代科技手段,明確中藥有效成分和作用機制,中醫臨床可望在轉化研究中取得較大成果,為中醫現代化開闢新路徑。以研究胃癌為例,我們的研究顯示,以健脾為主的中藥複方能抑制胃癌MDR1-mRNA基因的表達水平,逆轉胃癌化療的多藥耐藥,從而起到協同增效的作用[9]。胃癌的微衛星DNA不穩定MSI和腫瘤發生、發展密切相關[10],我們正開展的胃癌術後中醫干預臨床研究中,檢測患者服中藥前後手術及術後1年胃鏡檢查病理組織的MSI,並與對照組進行比較,觀察MSI的變化情況,從而探索中醫治療抗胃癌復發轉移的機制。同時,我們也在積極開展中藥的合理配伍抗腫瘤的基礎與臨床研究,目前已取得了初步成果。總之,自覺地參照應用轉化醫學研究的視角和方法,把胃癌的臨床研究納入轉化醫學研究的框架,有望取得更多的方法論啟發、借鑑,以及嚴格的研究規範。

  2.2 開展循證的胃癌中醫臨床研究

  臨床研究是轉化研究的重要環節。國際一流的醫院都強調診療規範的制定,而臨床診療規範制定的根據在於臨床研究結果所提供的證據。

  通常的轉化研究是從實驗室到病床、再從病床到實驗室的連續過程,臨床研究是轉化研究的出口。如發現腫瘤細胞的特異抗原,然後開發針對特異抗原的藥物,最終研發成功靶向治療藥物,基本上遵循了從基礎到臨床的轉化。   傳統中醫藥的轉化研究,可以是從實驗室到病床,也可以是從病床到實驗室。多數是採取首先從臨床到基礎的路徑,原因在於中醫臨床是確有療效的。中醫藥幾千多年的歷史是典型的經驗醫學、實踐醫學,然而在循證醫學時代,要求醫生提供給患者的治療措施具備循證醫學的證據,從而迫使中醫藥向實證醫學發展。如何開展循證的臨床試驗,制定統一的療效評價標準,取得高級別的研究成果,是中醫臨床研究面臨和亟待解決的問題。中醫臨床轉化研究需要遵循循證醫學原則。

  迄今為止,外科手術仍被認為是唯一可能治癒胃癌的方法,但根治術後60%的患者會出現腫瘤的區域性復發或遠處轉移[11]。西醫只是定期隨訪檢查,等到腫瘤復發轉移後再行治療。有鑑於此,我們開展了國家級課題“健脾養胃法為主的個體化治療對胃癌術後復發轉移干預的臨床研究”,在循證醫學的指導下,通過前瞻性、大樣本的研究,為中醫藥療效評價奠定基礎,目前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果。現有資料表明,晚期胃癌患者生存期短,生活質量低下,中位生存期僅為6~10個月[12]。針對這一難題,我們開展了另一項國家級課題“中醫藥對晚期胃癌的干預方案及推廣應用”。通過多中心、大樣本的臨床研究評價中醫藥對晚期胃癌生存期和生活質量的作用,並制定出相應的干預方案,再進行社群推廣與運用。這種從循證的中醫臨床研究到臨床方案制定再到社群運用是對轉化醫學的典型詮釋。由此可見,循證醫學指導下的臨床研究是轉化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循證的臨床研究過程中,還會發現一些新的課題,需要把這些課題迴歸基礎研究,然後再回到臨床研究中,不斷地實踐“B to B”,如此迴圈往復不斷深入闡明機理、提高臨床療效的良性互動,可以促進中醫藥學的發展,也是把胃癌中醫臨床研究主動納入轉化醫學框架中的精髓所在。

  2.3 建立共享的資料庫

  2.3.1 文獻資訊庫 中醫古籍記載了大量珍貴的資料與臨床經驗。建立古籍文獻庫是臨床研究的基礎工程之一。如我們通過臨床醫學研究人員、古文獻研究人員與資料庫設計人員共同協作,建立胃癌古籍庫,為臨床研究打下堅實的基礎,成為轉化醫學研究的起點之一。此外,名老中醫經驗也是極為寶貴的財富,需要及時總結,甚至搶救性發掘,同樣成為轉化醫學研究的起點之一。

  2.3.2 患者資料庫 臨床轉化研究必須以龐大的患者群為依託,為方便採集患者的研究資料,基於現代計算機科學技術,構建臨床科研資料共享系統。通過“一種輸入,兩種輸出”的模式,結合胃癌中醫臨床研究的需求,方便地挖掘和分析臨床研究內容,為構建患者資料庫奠定了基礎。目前,我們已經初步建立了胃癌臨床科研資料共享系統,並已投入臨床使用。

  2.3.3 標本庫 包括胃癌中醫藥治療前後的病理組織標本,治療前後的血液及其他體液標本,同時結合患者長期、準確的隨訪資料,對臨床轉化研究的開展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3 結語

  轉化醫學是系統工程,與中醫臨床研究的結合還需要體制、資金、人才及政策導向等全方位的整合。可以預期的是,轉化醫學的深入運用,必將有效地推動中醫臨床研究的程序,加快中醫現代化建設的步伐。

  參考文獻:

  [1] Choi DW. Bench to bedside:the glutamate connection[J]. Science, 1992,258:241-243.

  [2] Butler D. Translational research:crossing the valley of death[J]. Nature,2008,453:840-842.

  [3] Geraghty J. 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 and translational medicine[J]. Lancet,1996,348:422.

  [4] 桂永浩.轉化醫學:用多學科交叉策略推動醫學發展[J].復旦教育論壇,2007,56:86-91.

  [5] Marincola FM. Translational medicine:a two-way road[J]. J Transl Med,2003,11:1.

  [6] Adams JU. Building the bridge from bench to bedside[J]. Nat Rev Drug Discov,2008,76:463-464.

  [7] Woolf SH. The meaning of translational research and why it matters[J]. JAMA,2008,299:211-213.

  [8] 洪琪,郭進,劉媛,等.轉化醫學:新世紀醫學發展新動力[J].醫學教育探索,2009,83:39-41.

  [9] 舒鵬,劉沈林.參芪健胃湯對胃癌多藥耐藥基因及肺耐藥蛋白逆轉作用的臨床觀察[J].湖南中醫雜誌,2008,245:1-3.

  [10] Hayden JD, Cawkwell L, Dixon MF, et al. A comparison of 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 in early onset gastric carcinomas from relatively low and high incidence European populations[J]. Int J Cancer,2000,852:189-191.

  [11] Ajani JA. Evolving chemotherapy for advanced gastric cancer[J]. Oncologist,2005,103:49-58.

  [12] Qin SK, Gong XL. Chemotherapy of advanced gastric-carcinoma:current status and prospects[J]. Chinese Clinical Oncology,2006, 119:641-6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