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的俗語諺語有哪些

  諺語是語言整體中的一部分,可以增加語言的鮮明性和生動性,那麼馬的俗語諺語你知道嗎?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馬的俗語諺語,歡迎大家閱讀。

  馬的俗語諺語

  人有錯手,馬有失蹄 人奔家鄉馬奔草。

  人怕理,馬怕鞭,蚊早怕火煙。 人要煉,馬要騎。

  馬屁拍在馬腿上。 千里騾馬一處牛。

  馬上摔死英雄漢,河中淹死會水人。 人是衣裳馬是鞍。

  馬不打不奔,不人激不發。 馬至灘,不加鞭。

  馬行十步九回頭。 馬看牙板,樹看年輪。

  馬群賓士靠頭馬。 見鞍思馬,睹物思人。

  牛頭不對馬嘴

  關於馬的成語故事

  1、馬踏飛燕

  馬踏飛燕為東漢青銅器,形象矯健俊美,別具風姿。馬昂首嘶鳴,軀幹壯實而四肢修長,腿蹄輕捷,三足騰空、飛馳向前,一足踏飛燕著地。一匹軀體龐大的馬踏在一隻正疾馳的小燕子背上,小燕子吃驚地回過頭來觀望,表現了駿馬凌空飛騰、奔跑疾速的雄姿。其大膽的構思,浪漫的手法,給人以驚心動魄之感,令人叫絕。藝術家巧妙地用閃電般的剎那將一隻凌雲飛馳、驍勇矯健的天馬錶現得淋漓盡致,體現出漢代奮發向上、豪邁進取的精神。該作品不僅構思巧妙,而且工藝十分精湛;不僅重在傳神,而且造型寫實。按古代相馬經中所述的良馬的標準尺度來衡量銅奔馬,幾乎無一處不合尺度,故有人認為它不僅是傑出的藝術品,而且是相馬的法式。

  2、馬不停蹄

  “塞翁失馬”是一則寓言故事,語出《淮南子•人間訓》。它是為闡述老子“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的禍福倚伏觀服務的。

  東漢班固的《通幽賦》,有一句“北叟頗知其倚伏”的話,即提示了它的寓意。靠近邊塞的地方,住著一位老翁。老翁精通術數,善於算卜過去未來。有一次,老翁家的一匹馬,無緣無故大概是雌馬發情罷掙脫羈絆,跑入胡人居住的地方去了。鄰居都來安慰他,他心中有數,平靜地說:“這件事難道不是福嗎?” 幾個月後,那匹丟失的馬突然又跑回家來了,還領著一匹胡人的駿馬一起回來。鄰居們得知,都前來向他家表示祝賀。老翁無動於衷,坦然道:“這樣的事,難道不是禍嗎?”老翁家畜養了許多良馬,他的兒子生性好武,喜歡騎術。有一天,他兒子騎著烈馬到野外練習騎射,烈馬脫韁,把他兒子重重地甩了個仰面朝天,摔斷了大腿,成了終身殘疾。鄰居們聽說後,紛紛前來慰問。老翁不動聲色,淡然道:“這件事難道不是福嗎?”又過了一年,胡人侵犯邊境,大舉入塞。四鄉八鄰的精壯男子都被徵召入伍,拿起武器去參戰,死傷不可勝計。靠近邊塞的居民,十室九空,在戰爭中喪生。惟獨老翁的兒子因跛腳殘疾,沒有去打仗。因而父子得以保全性命,安度殘年餘生。所以福可以轉化為禍,禍也可變化成福。這種變化深不可測,誰也難以預料。 宋魏泰《東軒筆錄•失馬斷蛇》:“曾布為三司使,論市易被黜,魯公有柬別之,曰:‘塞翁失馬,今未足悲,楚相斷蛇,後必有福。’”陸游《長安道》詩:“士師分鹿真是夢,塞翁失馬猶為福。”後又發展成為“塞翁失馬,安知非福”,”塞翁得馬,焉知非禍,”頻頻出現於文學作品或日常口語中,或用來說明世事變幻無常,或比喻因禍可以得福,壞事可以變為好事。一切事物都在不斷髮展變化,好事與壞事,這矛盾的對立雙方,無不在一定的條件下,向各自的相反方向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