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建築類論文

  建築與美術之間相輔相成、相互滲透,如果脫離了對建築美的感受,就不可能表現出完美、獨特的建築形象。下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試論園林美術中的建築色彩

  摘要:近年來,園林美術中的建築色彩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本文闡述了建築色彩規劃設計的意義和園林規劃設計建築色彩的原則。

  關鍵詞:園林美術;建築色彩

  20世紀末,我國園林在高速發展以及擴容的過程之中,存在規劃失控、不重視建築色彩以及審美文化修養缺乏等問題,這就使得“擺闊、攀比”的文化或庸俗的美學趣味在園林建設中傳播起來,把很多的園林塗成了“大花臉”,失去了園林應有的鮮明的個性,切斷了歷史文脈,造成了嚴重的視覺汙染。在這樣的背景之下,許多的園林設計人員開始關注園林美術中的建築色彩。現代園林美術中最重要的設計原則就是要對色彩進行對比和調和,把園林美術中的建築等物質載體進行設計,以得到最優的色彩配置方案。雖然,園林美術中的色彩設計很難把握,但其目的在於使園林的整體的色彩具有協調性和統一性,實現視覺美感,也有一定的規律可循。

  1.園林美術中的色彩設計

  1.1園林美術中色彩的搭配

  現代園林美術的色彩搭配的主要目的是使園林的色調相一致,具有協調性和統一性。在園林美術的色彩搭配中,色彩具有主次之分,所以園林美術必須考慮主色與次色的搭配。次色有支配作用,必須與周圍的環境相協調。因此必須要綜合考慮次色的色相、彩度和明度。例如在廣場、公園等場所,整體上都是以不同深淺的綠色做次色的,其它景觀色彩通常作為點綴的色彩穿插其中。但綠色作為次色也不是固定的,在某些場合,綠色也可以做點綴和背景。所以,在不同場景哪種顏色做次色並不是固定不變的,只要主色和次色搭配合理,那麼這種色彩搭配是合理的。

  1.2園林美術中景觀色彩的組合

  不管是主色還是次色,在進行組合時,都應儘量考慮大面積以及大單元。比如,當一塊場地的基調色是綠色時,應優先考慮中間的道路的顏色,使其和基調色調和,然後再逐步考慮其它景觀的色彩進行對比和調和。此外還要考慮深淺不同的綠色之間是否有對比,園林的整體色彩是否和諧,是否需要花卉顏色,鋪地的色彩是不是豐富,園林整體是否有冷暖色的搭配,色彩的彩度和明度是否合適。總之,無論園林美術的色彩設計追求的風格如何,都要始終貫徹對比調和原則,要滿足人眼的視覺平衡要求。當然,在整個過程中還要考慮光線、氣候、材質、生理、心理、文化等因素的作用。

  在色彩的設計過程中,如果發現色彩過於單調或對比太過強烈,可適當地加入其他顏色,使整體色彩更協調。一般,加入黑色、灰色、白色能夠取得較好的效果。

  1.3現代園林美術中的色彩的協調

  在園林美術中,我們可以對色彩的造型能力進行利用,使得一些景觀或者建築成為園林標識或視線焦點,但是無論這樣的裝飾色彩如何優美,都有一個前提,那就是:這些裝飾色彩必須要和周圍的環境色彩相協調。但是經過觀察發現,從整體色彩的調和來看這種裝飾的色彩,通常都存在裝飾過度的問題,因此,我們必須謹慎地對裝飾色彩進行選擇,既要在單體上得到協調的色彩效果,而且要與周圍環境的色彩相協調。

  1.4現代園林美術中不同空間色彩的融合

  通常園林景觀具有不同的空間,空間之間又具有不同的層次,需要有過渡。因此,在做色彩設計的時候,必須要注意不同的空間色彩之間的過渡,不僅要將將不同的空間色彩之間自然地聯絡起來,而且要園林美術色彩的區域性與區域性之間具有對比、差異和層次感。園林美術中的點、線、面已然使園林中不同的物體表現出了空間的質感,色彩卻能使得空間景物具有動與靜、強與弱、剛與柔等不同姿態的對比。這使得園林色彩在色相、彩度、明度上有所區別,組合成有節奏、有韻律的色彩空間,這樣就能夠取得良好的視覺效果。

  2.園林美術中建築色彩規劃設計的意義

  建築色彩是園林美術中及其重要的組成部分,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根據馬克思主義的觀點,色彩是最大眾化的一種美感形式。色彩也是園林美術的重要的組成部分。根據心理學的觀點,色彩對人類的心理健康的影響極為重要,而建築色彩對人們的心理健康的影響已經在很多案例中得到了證實。之前,日本東京就出現過一場“色彩騷動”,很多的市民面對高彩度的、豔麗的計程車、公交車,以及色彩斑斕的廣告、刺眼的玻璃幕牆、色彩迷幻的霓虹燈,感到心緒煩躁、頭暈目眩,為此,當地居民提出了嚴厲批評,這迫使東京市政當局不得不設法對色彩的偏差進行糾正,以消除市民的不安情緒和煩躁情緒。因此,我們必須對建築色彩問題予以高度重視。

  建築的色彩是園林的歷史和文化的重要載體。有的建築色彩是園林的政治、經濟、文化的反映,比如北京皇城的屋頂採用金黃色,與普通百姓的屋頂的顏色進行對比,這就是對中國封建社會的皇權至上的歷史文化的寫照;有的是園林建築自然選擇的結果,比如我國江南園林建築的灰瓦白牆就是園林傳統的色彩。這些符合美學規律的色彩的搭配,不僅是不同的民族的審美趣味的結晶,同時也形成了不同民族間的不同文化傳統。因此,對於歷史文化名城,我們要把園林特色當做文化遺產一樣來進行保護,以此來對其歷史文脈進行延續。

  3.園林美術中建築色彩的原則

  3.1突出園林中自然美、人類美的原則

  人類色彩美感來自於大自然對人的陶冶。對於人來說,自然原生色是最美的。因此,園林的色彩永遠不敵大自然的美,因此在園林美術中要儘量保護和突出自然美。蘇州園林的人行道,使用黃褐色的原木進行架構,這既體現了人們對自然的尊重,又能使園林色彩很好地溶於自然色彩之中,是極為成功的案例。

  3.2延續園林歷史文脈的原則

  建築的色彩是園林文化的載體,表現了園林的歷史文化。因此,為了延續園林文脈,在園林美術中應儘量保持園林的傳統色調,以表現歷史文化的真實性。在園林的原有的風貌已經遭受破壞的情況下,應使歷史建築或文化古蹟周邊建築的色彩與古建築的色調相協調、相統一。

  3.3服從園林功能區分原則

  就像人的服飾要跟人的身份相符合一樣,建築的色彩也要跟園林的功能相符合。這裡園林的功能有兩個層次的功能:其一指的是園林整體功能,另一層指的是園林的分割槽功能。商業園林與文化園林以及旅遊園林的色彩理所當然地應該有所區別,大小不同的園林,其色彩也應有所區別。建築的色彩首先要和自然環境的色彩相統一、相協調,地處綠色森林中的園林或被藍色海洋包圍的園林,它的色彩自然要跟內陸園林有所區別。如果一座小城被綠色所環繞,那麼它的色彩運用大膽一點,也不會對環境色彩的和諧造成破壞。一座被海洋擁抱的園林,如果其色彩過於素淡,就會使園林失去生機。因此,威尼斯雖然以暖紅為主色調,給人的感覺卻不是色彩嘈雜而是有一種生機勃勃的感覺。

  結束語:

  目前,園林美術中的建築色彩越來越受到重視,必須要注意兩點:一是要反對建築色彩的商業性傾向;一是儘量使建築色彩延續園林原有的歷史文化文脈。

  參考文獻:

  [1]於坤.現代園林景觀中的色彩設計分析[J].大舞臺,20103:101.

  [2]高軍,高宇.淺談園林規劃設計中的建築色彩[J].商情,200911:124.

  [3]湯先鬆.建築與園林色彩應用[J].廣東建材,2011,274:97-98.

  篇2

  淺析建築美術設計之室內設計

  【摘要】現代室內設計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儘管還只是近數十年的事,但是人們有意識地對自己生活、生產活動的室內進行安排佈置,甚至美化裝飾,賦予室內環境以所祈使的氣氛,卻早巳從人類文明伊始的時期就已存在。自建築的開始,室內的發展即同時產生,所以研究室內設計史就是研究建築史。

  【關鍵字】建築,美術,室內設計

  室內設計是建立在四維空間基礎上的藝術設計門類,包括空間環境,室內環境、陳設裝飾。現代主義建築運動使室內從單純介面裝飾走向建築空間,再從建築空間走向人類生存環境。室內裝修是以空間的視覺審美為設計主旨且具有傳統意識。巖壁繪畫是人類棲身洞穴時代的室內裝飾;彩繪陶罐成為最初建築樣式人字形護棚半穴居的裝飾器物;石構造建築以牆體為裝飾載體,以柱式與拱券為基礎要素;木構造建築以框架作為裝飾載體,以樑架變幻為內容的裝飾體系,有天花藻井、隔扇、罩、架、格等裝飾構件。室內設計涉及人體工程學、環境心理學、環境物理學、設計美學、環境美學、建築學、社會學、文化學、民族學、宗教學等相關學科。 室內設計是運用一定物質技術手段和經濟能力,根據物件所處的特定環境,從建築內部把握空間,並進行創造與組織,使之形成安全、衛生、舒適、優美的內部環境,既需具有使用價值,也需反應歷史文脈、建築風格、環境氣氛等因素。

  室內設計的原則:

  1、整體性設計原則:保證室內空間協調一致的美感。

  2、功能性設計原則:空間的使用功能如佈局,介面裝飾、陳設和環境氣氛與功能統一。

  3、審美性設計原則:通過形,色、質、聲、光等形式語言體現室內空間美感。

  4、技術性設計原則:一是比例尺度關係;二是材料應用和施工配合的關係。

  5、經濟性設計原則:以最小的消耗達到所需目的。

  室內設計的基本內容與要求:室內設計是指為滿足一定的建造目的包括人們對它的使用功能的要求、對它的視覺感受的要求而進行的準備工作,對現有的建築物內部空間進行深加工的增值準備工作。目的是為了讓具體的物質材料在技術、經濟等方面,在可行性的有限條件下形成能夠成為合格產品的準備工作。

  需要工程技術上的知識,也需要藝術上的理論和技能。室內設計是從建築設計中的裝飾部分演變出來的。他是對建築物內部環境的再創造。室內設計可以分為公共建築空間和居家兩大類別。當我們提到室內設計時,會提到的還有動線、空間、色彩、照明、功能等等相關的重要術語。 室內設計泛指能夠實際在室內建立的任何相關物件:包括:牆、窗戶、窗簾、門、表面處理、材質、燈光、空調、水電、環境控制系統、視聽裝置、傢俱與裝飾品的規劃。

  室內設計的意義 :室內設計不僅是室內裝飾,它是建築設計的“延伸”,是建築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 室內設計的內容包括:生活、科學、藝術三方面,按照設計任務的類 別、個性及各自的環境條件的不同,而有所“取”、“舍”與“輕”、“重”。 室內設計包括了物理環境和心理環境的設計。 建築的內部對人來說,它更接近人的生活,更應反映現代人的喜、聞、 樂、見和舒適的生活要求、藝術觀點和科學技術的要求。“以人為本”的理念,在室內設計中更是包括了兩個方面:“人的生理要求”和“人的心理要求”。

  室內設計的理念 :每個人對室內設計的理念都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視角、不同的側重點,讓許多學者都有不少具有深刻見解、這些都值得我們仔細思考和借鑑。有的人認為室內設計『是建築設計的繼續和深化,是室內空間和環境的再創造』,有的人認為室內設計是『建築的靈魂,是人與環境的聯絡,是人類藝術與物質文明的結合』。

  我國著名建築師戴念慈先生說過『建築設計的出發點和著眼點是內涵的建築空間,把空間效果作為建築藝術追求的目標,而介面、門窗是構成空間必要的從屬部分。從屬部分是構成空間的物質基礎,並對內涵空間使用的觀感起決定性作用,然而畢竟是從屬部分。至於外形只是構成內涵空間的必然結果』。

  室內設計的風格: 設計風格的形成與時代和地區密不可分。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地區,他們的觀念和特點也不盡相同,甚至是截然相反,每個時代每個地區都有可能發展成為具有代表性的室內設計形式。一種典型風格的形式,通常是和當地的人文因素和自然條件密切相關,又需有創作中的構思和造型的特點。形成風格的外在和內在因素。風格雖然表現於形式,但風格具有藝術、文化、社會發展等深刻的內涵;從這一深層含義來說,風格又不停留或等同於形式。 室內設計的風格主要可分為:傳統風格、現代風格、後現代風格、自然風格以及混合型風格等。

  一 傳統風格。

  傳統風格的室內設計,是在室內裝飾、形式、明暗和傢俱形式、陳列造型等各個方面,吸收傳統裝飾的特性,更加註重“形” “神”的特徵。

  二 現代風格。

  現代風格起源於 1919 年成立的鮑豪斯 Bauhaus 學派,該學派處於當時的歷史形式美,造型簡潔,反對多餘裝飾,崇尚合理的構成工藝,尊重材料的效能,講究材料自身的質地和色彩的配置效果,發展了非傳統的以功能佈局為依據的不對稱的構圖手法.鮑豪斯學派重視實際的工藝製作操作,強調設計與工業生產的聯絡。

  三後現代風格。

  後現代主義一詞最早出現在西班牙作家德・奧尼斯 1934 年的 西班牙與西班牙語類詩選 一書中,用來描述現代主義內部發生的逆動,特別有一種對現代主義純理性的逆反心理,即為後現代風格。

  四自然風格。

  自然風格崇尚“復原自然”,在美學上更加講求自然美,而且想只強調自然結合自然,只有這樣才能在當今高科技、高節奏的社會生活中,使人們能取得生理和心理的平衡,因此室內多用木料、織物、石材等天然材料,顯示材料的紋理,清新淡雅。此外,由於其宗旨和手法的類同,也可把田園風格歸入自然風格一類。田園風格在室內環境中力求表現悠閒、舒暢、自然的田園生活情趣,也常運用天然木、石、藤、竹等材質質樸的紋理.巧於設定室內綠化,創造自然、簡樸、高雅的氛圍。

  五混合型風格。

  這些年,建築設計和室內設計在總體上呈現一種多元化趨勢。室內裝飾也更加趨於簡潔實用,並吸取傳統的特徵,在裝潢與陳設中溶古今中西於一體,例如傳統的屏風、擺設和茶几,配以現代風格的牆面及門窗裝修、新型的沙發:歐式古典的琉璃燈具和壁面裝飾,配以東方傳統的傢俱和埃及的陳設、小品等等。混合型風格雖然在設計中不拘一格,運用多種體例,但設計中仍然是匠心獨具,深入推敲形體、色彩、材質等方面的總體構圖和視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