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唯物史觀在當代中國的昇華

  一、唯物史觀的形成過程

  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形成過程主要包括四個時期:《萊茵報》時期,克羅茨納赫時期,巴黎時期和布魯塞爾時期。

  一、《萊茵報》時期1842年3月—1843年3月:這一時期馬克思任《萊茵報》的主編,萊茵省議會關於林木盜竊和地產劃分的討論,當時的萊茵總督就莫塞爾河谷農民問題同《萊茵報》展開激烈的官方論戰,之後又出現了關於出版自由的問題,讓馬克思看到普魯士國家在解決問題時考慮的都是富人的利益,而將平民視為草芥,這使馬克思對他一直以來所信奉的黑格爾哲學產生了動搖,讓馬克思開始深入地思考國家法律的本質。它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形成的動因。 二、克羅茨納赫時期1843年3月—1843年10月:在馬克思辭去《萊茵報》主編的工作後來到克羅茨納赫,創作了《黑格爾法哲學批判》,提出了家庭,市民社會是國家的基礎前提的觀點。這是馬克思在思想上的又一重大轉變。三、巴黎時期1943年10月—1945年2月:在這段時期,馬克思開始了對唯物史觀的探索之路,這段時期的主要作品有《德法年鑑》、《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神聖家族》。四、布魯塞爾時期1845年2月—1848年3月:這一時期馬克思的作品有《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德意志意識形態》,通常被認為是唯物史觀創立的標誌。

  二、唯物史觀的重要原理: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發展

  要想使得每個人都獲得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就要做到脫離自然界的束縛,掙脫社會關係的限制,衝破自身的枷鎖,實現最高理想和目的:做一個“自由全面的人”。

  第一,脫離自然界的束縛是每個人自由全面發展的基礎。人被自然界束縛主要是指以下兩個方面:一是人還沒有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對自然界的認識片面而不徹底;二是人類社會的生產力水平還比較低下。在這兩種狀態下,人們不可能充分利用和駕馭自然界,反而還會被自然界無形的力量所捆綁,最終無法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人存在於自然界這個大環境裡,要想自由發展,一是必須要樹立正確的世界觀,提高自身認識世界的能力;二是必須要快速推進生產力發展的步伐。只有做到這兩點,人才可以脫離自然界的束縛,實現每個人自由發展的前提。

  第二,掙脫社會關係的限制是每個人自由全面發展的保證。 “人的依賴性關係”和對“物”的依賴性關係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中的兩大社會關係。“人的依賴性關係”是指資本社會以前的人與人的關係,總是被各種地域關係、血緣關係和人身依附關係限制著,每個人的發展很不自由;而對 “物”的依賴關係就是在市場經濟中,要以物質生產交換形式作為人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條件,這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社會關係。

  第三,衝破自身的枷鎖是每個人自由全面發展的最高境界。什麼是人自身的蠶繭呢?它主要是指兩個方面:一是人沒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獨立的個性和人格;二是人的能力發展出現了扭曲,不是全面自由的,而這兩個方面又恰巧是相互聯絡的。在過去的一切社會關係中,尤其是在階級性社會裡,每個人的發展都要順應自身所處的階級存在、發展的情境。每個人不是一個獨立個性和人格的人,卻是作為當下統治階級的利益代表存在的,所以要衝破自身的蠶繭,才可以達到自由全面發展。

  三、科學發展觀與“以人為本”的關係

  科學發展觀開門見山地指出了發展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強調了發展和“人”之間相輔相成的本質聯絡。要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泛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首創精神,保障人民各項權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目前,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是要在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前提下,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首先,不斷推進“以人為本”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要條件。唯物主義歷史觀認為,人的存在是人類歷史發展的第一個前提。“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具體的人。每一個人都是一個生命體,同時也是一個社會存在體;社會發展的動力和目的就是人的生存和發展。在社會主義現代化程序中,不斷推進“以人為本”是實現社會主義社會全面發展的必要條件。

  其次,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堅持“以人為本”的著眼點,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本質與核心。因為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是處於同一歷史程序中的。我國所倡導的和諧社會就是要做到人與人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以及人自身的和諧等總體性的和諧發展。拋開“以人為本”談和諧社會,抑或只談構建和諧社會而背離“以人為本”,這些都是不明智的,都只會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掛在牆上。只有認清“以人為本”是社會全面發展進步的根本條件,才能切實推動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最後,人的全面發展與社會和諧發展是互動共進的。發展是第一要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靠發展來鞏固、在發展中推進的。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面臨著許許多多的問題和挑戰,在這樣的情況下,如何解決好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保持我國發展的良好勢頭,成為當下最為緊要的課題。堅持以人為本,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互動共進的,是全面落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佈局的巨集偉藍圖。每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都不是隨心所欲的行動。儘管社會的發展是無止境的,是時時刻刻在進行著的,但對於個人來說就必須在他所處的特定的歷史時期內並遵守當時的法律制度進行個體的發展。和諧發展的根本目的,在於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

  四、結束語

  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同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徵相結合的產物,它用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辯證地認識和解決中國發展中遇到的各種問題;以人為本則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具體昇華的結晶,是關於中國現代性建構的新的哲學,對當代中國人來講,對認識人的地位和價值有啟蒙和解放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