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勵志創業史

  創業者是商業經濟中非常活躍且重要的群體,經濟的發展和革新往往都是創業者推動的,中國現在也越來越改變原有傳統觀念對創業者更加的尊重及推崇。下面小編就為大家解開,希望能幫到你。

  篇一

  另附16年前,他在中關村創業時的年會演講記錄及珍貴視訊,那時候他的目標是,在2000年京東總營業額最少達到1200萬,並讓大家能進寫字樓辦公,公司招一個庫管、一個銷售員。今非昔比,令人恍惚。

  我從2004年做電商到今年已經快12年了,回過頭來看,過去這麼多年,有一點我們可以預見,就是未來不管網際網路怎麼發展,出現什麼樣新的商業模式、新的概念,有一點能夠確定,就是迄今為止沒有任何一個人,沒有任何一家公司和國家可以打破經濟的基本規律。

  不管是在哪行哪業,發現一家創業公司能夠取得成功,有四點最重要,而且這四點基本上能夠判斷一個全新的商業模式是否有價值。

  所以,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根據我12年創業經歷發現的一個基本規律,叫“一拖三”。

  團隊,人確實永遠是最重要的

  我們每個人做企業的想法都不一樣,目的也不一樣,有的是為了好玩兒,有的是為了養家餬口,最早創業只是為了讓自己的家人生活得更好一點。

  大學畢業到工作兩年之後,我的創業原因也非常簡單,我的外婆那時候生病在床,需要很多錢治病,錢都要靠自己家人籌集。其實每家都沒錢,我們那兒除了米和麵沒有別的,為了給外婆治病,基本就是舅舅家、姨家賣糧食。農村一旦一個家庭有老人生病,特別是臥床不起,三年五年需要打針吃藥,老實說確實是一個沉重的負擔。我就是想著趕緊創業,趕緊賺錢,不用讓家裡賣糧食,讓外婆有錢治病。所以直到2004年做了電商之後,自己開始瞭解什麼叫商業模式,一直到2007年,我才知道什麼叫風險投資,才拿到第一筆融資。

  2004年之前,我們做了六年的傳統零售,那時候內部制定了一個“倒三角”的體系。今天在座的創業者可能看到過這個圖表,京東商城用了十幾年的體系,最底下的是“團隊”,是最基礎的。

  今年,我們投資了幾十家企業,有的成功,有的失敗了。昨天,我們投資的一家企業關閉了,當然,並不是這個創業者自己的能力問題,確實是行業選擇,對融資的把握,現金流的控制等等因素影響,作為一個初創企業,缺乏一些經驗。我們相信,如果再有投資,我們會堅定地再給他錢,因為我們看好這個團隊,看好這個人,他們都是一幫很聰明的80後,很能吃苦,很有激情。

  對於任何一家企業,團隊都是最重要的。比如IT行業,我們都知道IBM,在1980年代、1990年代初的時候,IBM賣一臺電腦/PC機淨利潤可以賺到一萬塊錢,他主要賣大型機、小型機,賣一個都可以賺幾十萬美金。但是1990年代PC機還是暴利的時代,所有包括咱們中國聯想、巨集基、戴爾等等都在紛紛做PC機的時候,IBM居然說要轉型,要做服務,做軟體。

  而且大家可以看到,轉型了之後,整個IT行業就只有IBM,雖然最近半年IBM也遇到了新的困境,我想他們還需要一次轉型。任何一家企業,一般7年-10年都會遇到一次大的轉型。

  至少IBM在1990年代,整個PC行業非常有利潤的時候,它就預見到了未來,轉型做了軟體和服務,這奠定了IBM過去20年的地位。在1980年代做IT的那一撥廠商裡面,只有IBM市值維持了20年的高利潤,為股東提供了豐厚的回報。為什麼?核心就是IBM的團隊在適當的時候能夠提前做出轉型,找到行業的一個新的增長點。

  如果說創業失敗了,只有一類企業,就是跟政策高度相關的一些行業,靠政策吃飯的行業,失敗了可能確實不是因為團隊。而其他大部分企業死掉基本都是因為自己團隊不行。中國很多企業經常會說,我這個企業困難是市場不好,消費轉型等等,其實核心還是團隊沒跟上。

  創始人對這家公司是要承擔絕對的責任的,所以我也常說,如果有一天京東的業績和增長不好,漲不上去了,業績大幅度下降,往往都是我們核心管理團隊,特別是以我為首的核心管理團隊出了問題,跟不上發展的節奏。任何一個人的資源、能力是有一個極限的,每一家公司可能都有發展瓶頸的時候,團隊很重要。

  最核心的比拼是使用者體驗

  不管做產品還是做服務,做硬體還是做軟體,是在網際網路還是傳統行業,最核心比拼的是你的使用者體驗。經濟發展了幾百年,全世界任何一家公司成功的原因,都是因為提供了更好的使用者體驗。

  IBM就是如此,轉型成功是IBM發現大企業有一個軟體和服務的巨大需求,它的使用者體驗會做得更好,所以成功了。微軟也是如此,蘋果公司更是如此。

  成本控制的基礎

  任何一種商業模式,如果不能夠把這個行業的成本降低,最後都是有問題的。大家可以看看,最近二三十年以來,全球不僅僅是網際網路,還有傳統的行業,比如航空公司,十幾年來,航空公司幾乎在任何國家都變成了包袱,投資航空公司的很少,航空公司資源很多,但是市值很低,大部分是虧損的。

  結果美國出來一個新的航空公司,最近十幾年,除了中國之外,全球航空公司70%-80%的利潤都被一家公司拿走了。為什麼?就是因為在別人玩兒了四五十年的航空業之後,通過它的管理,把航空的運營成本大幅度下降,給予票價很高的競爭力。

  全世界自從有了人類社會以來的第一個商業模式,其實就是京東集團做的商業模式——零售。貝殼的交換,物品和物品的交換,就是社會交換的過程,也就是零售的過程。大家知道,最近一二十年,美國有一家Costco,今天,我看到中國有家媒體報道這家公司為什麼成功,標題寫的是Costco把毛利率壓到了10%。

  這點跟我們過去資本市場很多投資人的理念是相悖的。從第一輪融資到我們上市,我有幾個原則:第一,我的成本比毛利率更重要。當然很多人不明白,他們認為,所有公司毛利率最重要,誰的毛利率高就投誰,誰毛利率低就不投誰,看到我們商業模式毛利率這麼低就全跑了。

  其實核心不應該是看一家公司的毛利率,而應該看這家公司的成本。為什麼把毛利率做到10%還賺錢,沃爾瑪今天是24%-26%的毛利率,而Costco把毛利率壓到了極致。如果把其它所有的新興業務,與零售無關的業務全剝離,這家公司的費用率不到10%,因為它有鉅額的會員費收益,它在全球的淨利潤主要來自會員費。Costco的成功是因為把零售行業的成本,一下子降到只需要10%就可以了,而且能夠獲取利潤,而過去整個行業需要15%-22%的成本。這才是真正的核心競爭力。

  所以四五年前,在微博上有很多人恥笑我,我那時候說過一句話,京東成本比毛利更重要,我希望能夠把京東的運營成本大幅度降低,因為自己的成本降低之後,才有持續的能力為消費者提供低價,如果成本沒有下降,只是為消費者提供一個低價,最後註定是死路一條。

  效率太低是硬傷

  四五年前,我說公司現金流比利潤重要,核心說的就是效率。現在大家看一下我們的成本,如果把京東金融、京東智慧、京東到家,把雲的投入,所有跟京東商城無關的新興業務剝離的話,京東的成本也是不到10%。大家看所有的零售行業,比如,國美、蘇寧、沃爾瑪、家樂福、大潤發等等,他們的費用率至少是15%。如果京東把食品、書籍這些低值的東西去掉,只看電子產品的綜合成本,加起來不到8%,跟國美、蘇寧相比,我們的成本降低了50%-60%。

  看一家零售公司最核心的效率就是庫存週轉天數。

  國美、蘇寧大概是一萬多到兩三萬個品種,他們的庫存週轉大概是60-70天,京東在庫管理的200多萬個品種,數量是國美蘇寧的100倍,但是去年,我們的庫存週轉天數卻是30多天。

  所以大家按照這個原則,你可以說,今天市場上成功的公司都是做到了四點,在優秀的成功的團隊基礎之上,你只要把使用者體驗,成本或者效率三者,至少做到一點,同時另外兩點又沒有減損的情況下,基本上就可以算成功。什麼叫沒有減損,千萬不要說只要使用者體驗好了,你一定能成功。

  我們最近在分析最火的O2O專案,很長時間內部一直是兩派爭議,我當時也是“懷疑派”,因為我一直算不過賬來。比如上門洗車的例子,三個人,騎個小三輪,弄水騎到你家裡去,弄半天,洗完走了。三個人大概一天只能洗兩三輛車,本來你開到洗車店10-20塊錢就洗完了,結果三個人跑到你家裡,成本大幅度提升,效率大幅度下降了。有人說使用者體驗大幅提升了呀,但是你的好的使用者體驗是建立在成本上升,效率下降的基礎之上的,即使帶來了一些利潤,但是這種商業模式也很難成功。

  再比如說京東,大家都知道我們的使用者體驗很好,今天這麼多人在京東消費,非常感激和謝謝大家。如果我們把使用者體驗做得更好一點,可以更簡單一點,不用做幾個快遞公司,全部用順豐發貨,我所有的貨都備無數,在全國弄500個庫房,每個庫房離你家只有500米,你買什麼都有現貨,15分鐘送到家,出了問題全額退,這個體驗肯定是最好的。

  但是這樣,你的成本大幅提高,你運營的庫存週轉天數大幅度拉長。光有使用者體驗的成功,最後並不代表我們新的商業模式能夠成功,這一點也是我們今天移動網際網路很多創業者存在的問題,忘記了成本和效率,老是強調好的使用者體驗,以為有使用者就能賺錢。

  北京1000萬一套的房子賣100萬,再送你80萬家電,還不過癮,再送20萬的京東禮品卡。可不是一天賣一萬套房?十萬套也賣出去了。是不是?你使用者體驗好了,但是這個能行嗎?這樣的商業模式能夠成功嗎?

  你不管做什麼創業,不管幹什麼,你一定要回歸商業模式本身。

  所以我還要再提一點,如果你的商業模式有問題,短時間可能很好,出問題只會更快,因為很顯然已經違背了常理。這就是我們今天網際網路發展的現狀,已經有很多新興的網際網路創業公司的模式,是嚴重違背了最基本的經濟常識的。

  所以“一拖三”,團隊、使用者體驗、成本和效率,希望各位創業者在設計自己的公司的時候都回答一下這些問題:你的團隊有沒有比別人強一點,你的使用者體驗有沒有比別人好,有沒有降低行業成本,有沒有提升行業的效率。四點都做到了,我告訴你,終究會成功!但是如果有兩點你不僅沒做到,而且是比別人成本更高了,效率更慢了,即使你現在發展很快,我也建議你趁能賣掉早點賣掉。

  篇二

  在萬達版圖上,可以看到龐大的產業群:房地產開發重資產,輕資產,電影產業鏈電影院線、投資、發行,旅遊產業鏈酒店、旅行社,高科技文化產業鏈秀,電影樂園,動漫,消費產業鏈百貨,ktv,遊艇,兒童遊樂,體育產業馬德里競技俱樂部,盈方體育,金融百年人壽,快錢,還有以萬達廣場為平臺的o2o。在這些產業群中,已經有兩個世界第一:商業地產、電影院線,還有若干中國第一。

  世上沒有白來的富貴,我們今天就來聊聊首富的成功學。

  棄政從商,看準了就要去試

  受家庭的影響,15歲的王健林就從四川來到東北,入伍參軍,並且在28歲就成為了一名正團職幹部。在1987年,為了響應國家“百萬裁軍”的號召,王健林告別了自己18年的部隊生活,轉業後,王健林來到大連市西崗區區政府任辦公室主任。但很快,本認為仕途無量的王健林竟棄政從商,通過企業改制的機會,建立了大連萬達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邁入了房地產這個圈後,萬達的第一桶金是大連市政府北門的棚戶區改造。這是一個多少有些無奈的舉措,作為一家民營企業,萬達拿不到當時房地產開發專案所需的配額,只能承接舊城改造這個不被看好的工程。王健林作了大膽的嘗試,鋁合金窗、防盜門、改明廳、設洗手間,這些現在看來的“小兒科”,在當年都是創舉。萬達在這個專案上賺了近千萬,更重要的是闖出了一條新路,成為全國首家進行舊城改造的企業,迅速做大了企業規模。

  敢闖敢試不是蠻幹。王健林如此界定兩者的區別:“敢闖敢試是看準了去試不怕失敗,忙暗示沒有目的的驅趕。”看準了,也就是把握大方向。

  機遇獵手,準確卡位時代

  不怵官場,往來自如,天生的大院氣質,言出必行的個性,這樣的王健林頗顯神祕——在很多人眼中,受政府青睞的萬達似乎遊離於市場競爭之外。王健林的父親曾是省級官員,加上18年的軍隊生涯以及轉業後在國企的經歷,讓王健林深諳政府之道。他對大政方針、行業趨勢、發展熱點始終抱有遠超普通中國商人的熱情。他是這個時代最出色的機遇獵手,發現了最厚的雪——利潤豐厚的地產行業;最長的坡——城市化程序、消費勃興的幾次重大機會。萬達的成功不僅是因為產品的成功,更因為它能準確卡位時代。

  很多開發商至今對商業地產的理解是做持有型物業收租,這種立意就比萬達差了許多。萬達的商業地產不只做收租物業,而是改變城市功能、結構的產品。市長們對萬達廣場的追捧,是因為它有把城市非中心變成中心的能力,這是地方政府業績的孵化器。

  借東風,企業要順勢而為

  “做企業一定要順勢而為,不要逆勢而動。”王健林如是說。他善於借勢,2002年,萬達嘗試向商業地產轉型,首先想到了要與世界500強公司合作。為了說服沃爾瑪,他親自數次登門拜訪相關負責人,竟然不得入其門。後來還是通過政府人士的牽線,才最終達成合作。在萬達初期擴張中,和世界500強公司站在一起的小公司萬達,增加了與政府談判拿地的籌碼。

  如今賓主易位,沃爾瑪要拜訪王健林,也要提前若干時間預約。在2008年之後的快速擴張時期,萬達將政府的勢能運用到了極致;而收購AMC,更是借到了文化產業熱的東風。“親近政府,遠離政治”是王建林的名言,他認為萬達獲得超越發展,是因為它能做“國企不會幹、民企幹不了”的事情。王健林曾在一個國企培訓局給很多國企領導講課,他在課上說:“今天民營企業已經不是過去了。如果出現一批500億規模、未來上千億的企業,民企也能辦大事,國企就會徹底沒戲。”

  風光背後,不為人知的狼狽過往

  我們只看到如今王健林作為首富的風光,卻不知道他狼狽不堪的過往。

  創業初期,王健林曾經從政府手中接下一個做了一半的專案,但是簽完合同以後突然遇到全國“治理整頓”,貸款就變得非常困難了。為了啟動這個專案,王健林需要一筆2000萬元的貸款。當時的情況是有土地做抵押,所有的手續也都健全,但找了幾十家銀行,沒有一家願意貸給他。這個專案可以說是讓王健林追悔莫及。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王健林有一段時間九天九夜都睡不著覺,不管是吃安眠藥還是打針都沒有任何作用,以至於到後期整個人開始精神恍惚。第十天早上,王健林在開會的時候倒地昏迷了,被急送到背景的一家大醫院治療。如果不是北京的醫生治療得當,也就沒有現在的萬達,可能精神病院會多個病人。

  除此之外,王健林在投身商業地產的時候也曾“觸礁”。2000年,在萬科地產做減法退出商業地產的同時,王健林開始投身商業地產,但因為不懂規劃設計,造一座樓,就把底層商鋪全部賣掉,而買了商鋪的人經營不好,就來告萬達。因此,王健林在三年的時間裡當了222回被告,雖然只輸了兩場官司,還是讓整個公司疲於應付。

  後來,王建立在創新中研究了一個辦法:提出一個模式叫城市綜合體。即做一個商業中心,商業中心旁邊可能做寫字樓,再做城市的商業街,再做一些公寓。把這些公寓、寫字樓賣掉,現金流就有了。從此,萬達開始走向了一條康莊大道。

  2004年,商業地產遭遇巨集觀調控,國家把購物中心列入限制發展的七大行業之一。業務發展困難加之較大的輿論壓力,很多人勸說王健林退出,但均被這位曾為軍人的“硬漢”拒絕。王健林說,人生沒有邁步過去的坎兒,每個人都有成功的機會,首先你要研究跟別人不一樣的地方,要有創新的精神。除了這以外更重要的一個品質,是要有執著的精神,要不怕失敗,要千錘百煉,百折不撓。回顧王健林的發家史,我們可以總結出三點體會。

  1 .敢闖敢試。在王建林的成功學裡,這一點是最重要的部分。正如他經常提到的一句話:“什麼清華、北大,不如膽子大”。如果勇敢邁出第一步去嘗試,那成功的機率就有50%,但如果不試,成功的機率只能是0。

  2 .創新求變。要想不斷獲得成功,就要不斷創新。如果只做別人做過的事情,只走別人走過的路,就不可能比別人更成功。

  3 .堅持到底。僅僅有膽量和創新是不夠的,因為所有的創新都可能面臨失敗。創新是一個需要不斷完善的過程,不能經過一次或者幾次的失敗就輕言放棄。如果認為自己的選擇和方向是正確的,就一定要堅持。

  正所謂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雖然失敗的創業者往往佔了絕大多數,但畢竟還是有少部分的成功創業者,激勵著我們成為那少部分中的一員。夢想總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篇三

  第一次:創辦海博翻譯社

  馬雲之所以要辦翻譯社,主要是基於三個方面的考慮:1.當時杭州很多的外貿公司,需要大量專職或兼職的外語翻譯人才;2.他自己這方面的訂單太多,實在忙不過來;3.當時杭州還沒有一家專業的翻譯機構.

  很多人光有想法,從來都不會有行動。但是馬雲一有想法,卻是馬上行動。當時是1992年,馬雲是杭州電子工業學院的青年教師,28歲,工作4年,每個月的工資還不到100元。但沒錢,不是問題,他找了幾個合作伙伴一起創業,風風火火地把杭州第一家專業的翻譯機構成立起來了。創業開始,也是舉步維艱,第一個月,翻譯社的全部收入才700元,而當時每個月的房租就是2400元。於是好心的同事朋友就勸馬雲別瞎折騰了,就連幾個合作伙伴的信心都發生了動搖。但是馬雲沒有想過放棄。

  為了維持翻譯社的生存,馬雲開始販賣內衣、禮品、醫藥等等小商品,跟許許多多的業務員一樣四處推銷,受盡了屈辱,受盡了白眼。整整三年,翻譯社就靠著馬雲推銷這些雜貨來維持生存。1995年,翻譯社開始實現贏利。

  現在,海博翻譯社已經成為杭州最大的專業翻譯機構。雖然不能跟如今的阿里巴巴[18.56 -0.64%]相提並論,但是海博翻譯社在馬雲的創業經歷中也劃下了重重的一筆。海博翻譯社給馬雲最大的啟示就是:永不放棄。沒有錢,只要你永不放棄,你就可以取得成功。

  第二次:創辦中國黃頁

  中國黃頁是中國第一家網站,雖然是極其粗糙的一個網站。

  網站的建立緣於馬雲到美國的一次經歷。1995年初,馬雲參觀了西雅圖一個朋友的網路公司,親眼見識了網際網路的神奇,他馬上意識到網際網路在未來的巨大發展前景,馬上決定回國做網際網路。創業開始,馬雲仍然沒有什麼錢,所有的家當也只有6000元。於是又變賣了海博翻譯社的辦公傢俱,跟親戚朋友四處借錢,這才湊夠了80000元。再加上兩個朋友的投資,一共才10萬元。對於一家網路公司來說,區區10萬元,實在是太寒酸了。

  很多人都說,做網路公司,沒個幾百萬上千萬是玩不轉的。又有人說,如今的環境跟馬雲創辦中國黃頁的時候截然不同了,那時10萬可以,現在肯定不行。我說,這全都是藉口。說這樣的話的人,這輩子也不可能有什麼大的成就,因為他們眼裡看到的都是困難。對於中國黃頁來說,創辦初期,資金也的確是最大的問題。由於開支大,業務又少,最悽慘的時候,公司銀行帳戶上只有200元現金。但是馬雲以他不屈不撓的精神,克服了種種困難,把營業額從0做到了幾百萬。

  當然,後來中國黃頁被杭州電信收購了。但是我以為,中國黃頁在馬雲手裡,依然是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