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東區自主創業政策

  浦東新區是上海市的一個市轄區,許多朋友都想在這裡做創業,那麼自主創業現在出臺了什麼相應的政策?小編把整理好的分享給大家,歡迎閱讀,僅供參考哦!

  大學生自主創業優惠政策為鼓勵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發出《關於支援和促進就業有關稅收政策的通知》,明確自主創業的畢業生從畢業年度起可享受三年稅收減免的優惠政策。其中,高校畢業生在校期間創業的,可向所在高校申領《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證》;離校後創業的,可憑畢業證書直接向創業地縣以上人社部門申請核發《就業失業登記證》,作為享受政策的憑證。

  減免政策

  施行時間

  自2011年1月1日起,畢業年度內的高校畢業生在校期間創業,可向所在高校申領《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證》。

  離校創業

  1、學生申領《就業失業登記證》

  畢業生憑畢業證直接向創業地縣以上人社部門提出申請,縣以上人社部門在對提交申請相關情況稽核認定後,對符合條件的畢業生相應核發《就業失業登記證》,並註明“自主創業稅收政策”。

  2、學生享受稅收優惠

  稅收優惠政策。

  在校創業

  1、學生網上申請

  註冊登入教育部大學生創業服務網,按要求在網上提交《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證》申請。

  2、高校網上初審

  所在高校對畢業生提交的相關資訊進行稽核,通過後註明已稽核,並在網上提交學校所在地省級教育行政部門。

  3、省級教育行政部門複核

  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對畢業生提交的相關資訊進行復核並確認。

  4、高校發放《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證》

  複核通過後,由所在高校列印併發放《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證》,相關部門和學生本人都可隨時查詢。

  5、學生申領《就業失業登記證》

  畢業生持《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證》向創業地縣以上人社部門提出《就業失業登記證》認定申請,由創業地人社部門核發《就業失業登記證》,一併作為當年及後續年度享受稅收扶持政策的管理憑證。

  6、學生享受稅收優惠

  內容同“離校創業”。

  7、《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證》發放物件:

  畢業年度內在校期間創業的高校畢業生。其中,高校畢業生是指實施高等學歷教育的普通高等學校、成人高等學校畢業的學生;畢業年度是指畢業所在自然年,即1月1日至12月31日。

  上海創業,下一個獨角獸可能就是你!

  十里洋場,摩登都會,上海從來都是冒險者的天堂,商業文化的重陣。

  “精緻、專注、安靜。” 是上海的腔調。腔調就是創業的原點,像水滴一樣精緻,遵循著引爆法則。

  為什麼選擇上海?今天,在“2015上海十大網際網路創業家”頒獎典禮上,上海多位網際網路創業的創業者面對面講述了很多“上海情結”。

  “你我貸”創始人嚴定貴:“上海二次創業,再不創業我就老了!”

  “再不創業我就老了。”畢業於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的嚴定貴,從IT工科男出身,到跨行業進軍金融領域;從務實的工程師,到勇於創新的企業家,嚴定貴抵押了房子,湊錢,在上海開始了再一次創業。 如今,成立四年多來,你我貸累計交易金額近140億元,幫助幾萬家中小微企業解決了融資難題。

  喜馬拉雅FM聯合創始人餘建軍:十五年的上海創業之路

  2001年碩士畢業後,餘建軍來到了上海,開始了創業之路: 傑圖軟體、城市吧再到喜馬拉雅FM。每隔四年,對於餘建軍來說,都有一次“重啟”。這位從未打過工的工科男用激情和執著續寫“創業在上海”。

  觸寶科技CEO王佳樑: 立志成為上海本土巨頭

  “上市、成為獨角獸、市值10億美金都不是我的最終目標。我的最終目標是,成為上海本土的巨頭,能夠與BAT一拼高低的巨頭!”作為土生土長的上海人,觸寶科技CEO王佳樑相信,隨著上海海納百川的城市胸懷與發展,更多的創業者會看到上海所具有的金融中心和高科技產業紮根聚集的地位優勢來這裡發展,追求自己的一份創業夢。

  凹凸租車創始人張文劍:上海的小資文化更有利於O2O創業

  作為一家上海本土企業,張文劍說,“上海的城市基因中“小資文化”盛行,讓上海在服務業方面領先於全國,而O2O的本質就是服務和效率,所以產生了一大批重服務的企業。” 張文劍說,“我是一個‘為創業而生’的理想主義者,想要做些有價值的事情。”

  選擇創業也許有一千個理由,選擇上海也許也有一千個理由。不過!選擇了嘗試了便不會後悔!

  上海大學生返鄉爭當“創業農民”

  據《勞動報》報道,放棄原本不錯的工作崗位,返鄉與土地打起了交道,申城創新創業的熱潮正在從城市向農村湧動。筆者從本市農業大區奉賢區獲得的最新資料顯示,該區近百名新型職業青年農民中七成以上具有大專以上學歷。他們中有的接過父輩擔子,種植起優質大米;有的緊跟潮流,搞起了“多肉植物”產銷一條龍;還有的藉助“網際網路+”,用網上銷售平臺帶領著鄉親們一起致富。以創新帶動創業,這些年輕人的加入也為上海的農業轉型升級注入了一股新鮮活力。

  今年31歲的黃英是奉賢區金匯鎮土生土長的“農二代”。7年前,她心疼忙於在家庭農場耕耘的父親,放棄高薪穩定的工作,回家種糧。“當初,更多是‘無奈”,是女承父業,如今農場是我生命的一部分,而且政策也讓我對未來更有信心。”黃英說。如今的她已成長為一名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家庭農場的規模擴大到300多畝,年產20萬斤優質大米。

  而對於更年輕的莫平平來說,“多肉植物”成就了他的創業夢想。2012年,剛從學校畢業參加工作的他,因為一個機緣,在淘寶上賣多肉植物,從此一發不可收拾。由於需求量越來越大,他開始學習栽培,從70平方米小花圃,到如今擁有2.7萬平方米的30個培育大棚,品種超過百種。他創立的“上海嘉蔓花卉種植專業合作社”,實現“多肉植物”產銷一條龍,年銷售額達到一兩百萬元。

  藉助“網際網路+”,80後瞿宇超也成了奉賢區合作社網上營銷的成功者。他開設“錦鄉田頭超市”網站,並通過微信吸引網商和顧客關注,不僅開啟自家合作社的銷路,還帶動周邊合作社的生產,去年銷售額超過了1000多萬元。

  曾幾何時,“跳出龍門,遠離‘面朝土地背朝天’的生活”是不少農村學子的理想,如今越來越多的有志青年卻在土地上播下創業的“種子”,全民創新創業的氛圍,讓“農民”這個職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和認可。奉賢區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區裡新型職業青年農民有近百名,這些年輕人帶著新技術、新觀念紮根農村,為農業轉型升級注入了新鮮血液,更期待未來他們成為新農村建設的主力軍。

  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提供的,希望大家能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