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論文開題報告範文

  醫學可分為現代醫學即通常說的西醫學和傳統醫學包括中醫學、藏醫學、蒙醫學等多種醫學體系。不同地區和民族都有相應的一些醫學體系,宗旨和目的不相同。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歡迎閱讀。

  篇1

  論臨床醫學檢驗的現狀及發展趨勢

  幾十年來,我國的臨床醫學取得了穩健並且快速的發展,隨之一起發展的循證醫學也在臨床醫學中起到了廣泛的應用。而臨床檢驗學科已經從 醫學檢驗 向 檢驗醫學 發展,檢驗科不再是以往的輔助科室,其漸漸的在與臨床相關聯,已經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醫學檢驗是一門運用科學的現代物理化學知識和手段來進行醫學診斷的學科,其主要研究如何運用科學的實驗技術和先進的裝置為臨床診斷和治療提供依據。醫學檢驗涉及了基礎醫學、生物化學、臨床醫學、管理學等諸多的科目,運用這些學科可以快速的準確的為疾病提供診斷的確實依據,是現代醫療工作中所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

  我國檢驗醫學的發展現狀

  近年來,我國的臨床醫學檢驗教育得到了飛速的發展,20世紀50年代初期,我國便在中專衛生學校開設了醫學檢驗的專業,藉此培養初級、中級醫學檢驗相關人才。1983年有相繼在高等醫學院校設定了本科醫學檢驗的專業,併為我國培養出大批的醫學檢驗相關高等人才。直至今日,我國的醫學檢驗相關人才的培養體系已經初步完成,形成了一套專業的人才培養渠道。現已經形成了目標明確,具有普通檢驗本專科、碩士和博士研究生醫學科學學位、本碩連讀七年制醫學專業學位、成人檢驗本專科、高職檢驗本專科等層次齊全、形式多樣的教育體系。這種完善的人才培養體系,為我國臨床檢驗醫療事業培養出了大批的優秀人才,並使得臨床檢驗人員的基本素質得到了普片的提高。

  我國的質量控制管理體系起步較晚,但部分學科以及形成了較為合理的質控體系。目前,分析前質控、分析中質控和分析後質控都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良好發展,其已經可以基本的保證結果的準確性和可比性。同時隨著改革開放深化和經濟增長,我國也在大力的運用國際資訊科技交流,學習和引進醫療發達國家的先進專業技術和檢驗裝置。

  我國臨床醫學檢驗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資源管理的不合理:目前,許多醫院的資源管理工作做得不好,其具體體現在:人員編配不合理存在部分崗位人員配置過多或過少的情況和醫療裝置的編配不合理。人員編配不合理導致了檢驗隊伍的鬆散,相互之間不能形成有力的合作,檢驗過程存在著誤操作和不合理,導致了檢驗結果的誤差。而且這種人力資源編配不合理現象還會帶來一些問題,例如同一醫院內重複配置人員裝置會造成資源的浪費;由於人員配置的分散,還會使得整個體系得不到統一的管理,使得醫院相關人員的業務素質得不到提高。

  檢驗醫學理論體系不全:雖說近年來我國的臨床醫學方面取得了很大的發展,但是我國的醫學檢驗領域在發展上主要集中於硬體的建設上,更加傾向於裝置的更新換代,反而忽視了對於檢驗醫學理論的重視程度。目前,我國的醫學檢驗只能算是 實驗醫學檢驗學 其還未形成一套完善的、新的理論體系。針對醫學檢驗問題上的科研能力較低,相關人員的創新科研意識淡薄,這種現象已經阻礙了檢驗醫學的良好發展趨勢。

  質量控制不到位:沒有良好的質量控制不僅會影響檢驗結果的準確性,而且其還可能誤導臨床診斷和治療,給患者的健康產生影響,嚴重的甚至會危及到患者的生命。質量控制工作在任何情況下都必須重視,但部分檢驗人員因為現代化裝置的發展和應用,開始逐漸的淡薄對將質控工作的重視。

  臨床醫學檢驗未來的發展趨勢

  提高人才素質:我國的檢驗醫學正向著資訊化、自動化發展。所以我們應該根據社會和檢驗醫學發展的需要,來培養適應新時代的高素質檢驗人才。首先,臨床醫學檢驗的檢驗人員必須具備紮實的專業基礎,其中包括臨床醫學基礎知識,物理化學等相關的知識。其次,臨床檢驗人員必須具備專業的裝置操作技能,裝置操作的規範可以影響到檢驗結果的準確。最後在教育上還應當進行引導,努力擴寬臨床檢驗人員的相關知識。不能僅僅侷限於本專業的知識,還應當對其它相關的知識進行了解。

  加強資訊化建設:新時代是資訊化的時代,資訊科技是新世紀的發展趨勢,目前許多行業都運用了資訊化,並且取得了很好的發展。在臨床醫學檢驗領域中建立以收集加工資訊,實現資訊共享為目的的資訊系統已是必然趨勢。其主要表現在實驗室的將會採用更多的自動化方式傳遞檢驗結果,並通過計算機網際網路將檢驗結果傳遞與實驗室和臨床之間,甚至實現院與院、市與市和國際間的資訊交流。資源共享,促進行業之間的交流與合作等。

  向自動化發展:現階段,國內的大部分檢驗科室的各類自動化分析儀器都是單機的自動化,而發達國家的檢驗儀器發展的趨勢是將相連的機器串聯起來,形成一種流水線的作業方式,即為自動化。所以,為了提高檢驗工作的效率和檢驗結果,我們也必須向發達國家看齊,實現檢驗的自動化。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和現代檢驗學的提高,很多以往靠人工進行的檢驗科目現在也逐漸的被自動化儀器所代替,其檢驗的速度和檢驗專案的數量都比以往要大大的提高。這便是我國未來醫學檢驗工作在裝置上的發展趨勢。

  篇2

  選題依據、目的和意義:

  骨折不癒合是骨科臨床常見病症,其中以四肢長骨多發,例如脛骨,股骨,肱骨等,針對四肢長骨骨折不癒合二次手術我院多才用植骨術配合LCP重新內固定。自體髂骨作為植骨材料具有較多的優點:如取材簡單、組織相容性好、無移植排斥反應、骨誘導作用強等,這些優點使得髂骨成為一種最佳的植骨供材,這在臨床上已形成共識。植骨是治療骨折不癒合的重要方法,其機制是爬行替代所引起的支架作用與供給礦物質的作用,爬行替代順利進行的條件要求準確的復位、充分的植骨和堅強的固定。為達到充分的植骨,及早促進骨折癒合,我們採用髓內外36°植骨的方法,外用鋼絲環扎,配合LCP堅強內固定,術後3~1個月內進行隨訪,根據癒合情況和功能恢復情況分析手術的臨床療效。選題目地在於探討治療四肢長骨骨折不癒合的手術改進方法和療效,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

  本課題目前國內外研究的動態、水平

  治療骨折不癒合,可分為手術治療和非手術治療,其中手術治療最重要的就是植骨術加更改斷端內固定。骨折不癒合應用自體骨移植治療效果顯著,已經形成共識。 植骨是治療骨不連的重要方法,植骨方式臨床多采用髓內外聯合植骨。沿肌間隙進入, 骨膜下小心剝離顯露骨折部位, 取出內固定器械, 清除骨斷端間瘢痕, 咬除硬化骨, 打通髓腔, 修整骨折端, 手法復位, 按照骨缺損情況取骨。髓內植骨以比髓腔稍粗的骨棒,貼緊髓腔骨質;髓外上蓋植骨宜用螺絲釘固定植骨塊;骨碎屑充分填充殘餘的空隙,這樣才能確實達到植骨的目的和要求。自體皮- 鬆質骨植骨的爬行替代縮短了骨折癒合過程,新鮮的自體骨具有生物活性,不存在免疫排異,無傳染疾病的風險,同時存在骨傳導和骨誘導能力。

  內固定物更換得堅持以下原則,原鋼板內固定者,可更換成交鎖髓內針或更長的鋼板置於張力側;原交鎖髓內針內固定者,可選用更大號髓內針或鋼板內固定; 原先短鋼板內固定者,可改成較長的鋼板。所有病例均需植骨。更換內固定物後,,術後石膏外固定者,應及早進行肌肉收縮鍛鍊活動,骨痂生長良好後,去石膏開始關節屈伸功能鍛鍊。但是臨床上醫師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對待,可以根據骨痂生長情況酌情處理,出院時務必詳細醫囑病人注意事項,配合醫生,直到骨折完全癒合。LCP鋼板內固定適用於四肢長骨骨折不癒合,可用拉力螺釘固定碎骨塊及移植骨塊, 並對斷端行軸向加壓鎖定。手術關鍵是將骨折端的瘢痕結締組織全部切除, 骨端硬化骨全部咬除, 露出正常骨質, 鑽通髓腔, 植入的骨塊必須牢固的嵌入缺損區, 間隙用鬆質骨填滿,。應積極正確指導術後功能鍛鍊, 嚴格定期隨訪及指導。避免過早的不正確的負重。綜上所述,對於骨折不癒合的治療,自體骨移植療效確切,安全穩妥,技術成熟,應用廣泛,值得提倡。

  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病例來源

  本研究病例均採集于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骨科病房

  採集時間

  年5月~1年1月

  病例選擇

  診斷標準

  1病史:明確的外傷史,骨折後6個月沒有癒合,並且沒有進一步癒合傾向已有3個月。

  症狀:患者骨折端成角、旋轉、側移位、短縮畸形或者節段性骨缺損、持重疼痛或不能持重、區域性在應力下疼痛等。

  3體徵:區域性竇道形成、流膿、假關節形成或伴有區域性軟組織瘢痕、缺損等

  4輔助檢查:X線表現:骨端硬化,髓腔封閉;骨端萎縮疏鬆,中間存在較大的間隙;或骨端硬化,相互成為杵臼假關節等這三種形式中的任何一種就可以定為骨折不癒合。

  納入病例標準:

  1符合本病診斷標準;

  骨折平均癒合時間超過半年以上,有假關節形成;

  3骨折平均癒合時間超過半年以上,多次複查X線拍片顯示,骨折線

  清晰可見,未見內外骨痂或內外骨痂極少;

  4拍片顯示骨折線增寬,骨折端骨面致密性硬化,骨髓腔封閉,骨質疏鬆,骨痂間無骨小樑形成,或伴有明顯的骨缺損;

  5臨床表現有骨的感染、缺損、畸形、肢體不等長、區域性竇道形成、流膿等。

  排除病例標準:

  1不符合上述診斷標準者

  患者有嚴重的內科疾病,不能夠耐受手術者

  3精神疾病患者

  療效觀察方法

  對骨不連癒合的評價應包括骨癒合和功能恢復雙重評價:

  1骨癒合評價標準:本評價結果決定於四項指標:骨癒合、感染、畸形和肢體長度,其中骨癒合標準為X線示骨折線模糊,有連續骨痴通過骨折線,拆除或試行鬆動外固定物後骨折無異常活動,下肢可無痛行走,上肢持物骨折處有穩定感。 評價標準:

  優:骨折癒合,無感染,斷端畸形《°,雙側肢體不等長《 CM。

  良:骨折癒合及其他三標準中兩項。

  可:骨折癒合及其他三標準中一項。

  差:骨折未癒合或再骨折或雖癒合但不具備其他三標準中任何一個。

  功能評價標準

  功能的評價分上肢與下肢的不同,上肢主要考慮其靈活性,而下肢主要功能為負重行走。

  將下肢評價指標定為以下五項:①明顯跛行;②踝或膝任何一關節僵硬完全伸膝或踝完全背伸時,活動範圍較正常或對側喪失15°以上:③軟組織情況不良;④有限制活動或影響睡眠的疼痛存在:⑤喪失工作能力或生活不能自理。

  優:存在工作能力且無其他四項指標。

  良:存在工作能力且具以上四指標中一至二項。

  可:存在工作能力並具以上指標中三至四項。

  差:喪失工作能力或生活不能自理,不考慮是否具備其他指標。

  對上肢功能評價參照 Seu和Hdlly對上肢功能評價標準 [3]

  觀察指標為三項:疼痛、關節活動範圍、日常活動能力。

  l:上肢功能評價標準

  分數 痛疼 任一關節活動受限 日常活動

  差 無

  用力或疲勞後

  持續性 《°~4°》4° 完全不受限

  輕微受限

  嚴重受限

  課題進度及安排:

  收集病例及隨訪

  撰寫論文、定稿

  可行性分析

  四肢長骨骨折不癒合由於併發症較多,治癒比較困難,手術後功能恢復過程漫長,因此在治療過程中,經驗的總結是非常必需的,也是可行的。本課題主要研究山東省中醫院近年應用鋼絲環扎36°植骨配合LCP內固定治療四肢長骨骨折不癒合的治療效果分析情況,因此在選題上可行性較強。課題的研究也得到了學校、附院等各部門、科室的大力支援。相信可以圓滿地完成課題。

  主要參考文獻

  [1] 胥少汀,葛寶丰,徐印坎,等實用骨科學[M] 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

  王亦璁,等骨與關節損傷[M]人民衛生出版社,

  [3] 夏和桃組合式外固定器簡介[EB/OL]北京骨外固定技術研究所,5

  [4] 蔣協運骨科臨床療效評價標準[M]人民衛生出版社,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