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算化環境下會計用印的制度論文

  會計制度的內容,有詳有簡。詳細的會計制度應包括:會計憑證的種類和格式以及編制、傳遞、稽核、整理、彙總的方法和程式;會計科目的編號、名稱及其核算內容;賬簿的組織和記賬方法;記賬程式和記賬規則;成本計算方法;財產清查辦法;會計報表的種類、格式和編制方法、報送程式;會計資料的分析利用;會計檢查的程式和方法;電子計算在會計中的應用,會計檔案的保管和銷燬辦法;會計機構的組織;會計工作崗位的職責等。以下是小編今天為大家精心準備的:電算化環境下會計用印的制度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閱讀!

  電算化環境下會計用印的制度全文如下:
 

  隨著金融電子化程序的加快,銀行前臺操作人員的工作方式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幾乎所有的內部憑證及外部憑證的部分要素均實現了微機處理,經辦人員處理業務由印章標誌逐漸發展為計算機自動識別、標註操作員程式碼,傳統的依靠人工逐一加蓋的會計印章的做法逐漸失去原有的意義。因此,對會計人員使用個人印章進行相應的改革,才能適應現代金融業務發展和提高金融服務水平的需要。

 

  一、會計印章的地位和作用

  根據我國《會計法》、《票據法》有關會計印章的表述以及在傳統條件下的應用實踐,銀行會計人員個人印章在具體業務工作中主要有以下作用:

  一明確經濟責任。會計業務經辦人員處理業務過程中在自己經辦的憑證、賬簿指定欄目加蓋個人名章後,即明確了自己的經濟責任,並按有關規定,承擔稽核與處理此項業務真實性、合規性的責任。

  二實現內部控制。通過印章在憑證、賬簿上各個環節的標示,明確會計業務從進入操作領域到過程結束的各個過程,一旦該項業務事後出現問題或需要說明,管理人員可根據經辦人員印章資訊進行責任追溯和事實認定,以便於管理人員有針對性地加強監督與防範,強化內部控制。

 

  二、電算化條件下會計印章作用變化的特徵

  在電算化條件下,儘管會計人員印章的作用沒有發生變化,但由於科技進步和會計業務流程的改變,使會計印章的應用環境、應用形式發生了以下變化:

  一內部會計業務由“印章控制”向“密碼控制”轉變

  會計工作實現電算化以後,會計人員由手工填制憑證逐步轉變為操作人員按應用系統選單提示進行每一環節的操作。在具體工作中,操作員使用各自獨立的操作代號此操作代號是唯一的,別人嚴禁使用,相應的會計憑證、賬簿通過計算機打印出來之後,特定位置上已標示了操作程式碼和操作人員姓名,客觀上起到了明確責任的作用,勿需再用手工印章進行補充標註。

  在會計業務電算化條件下,每個營業櫃員除自己獨立的操作程式碼之外,還有自己特定的、保密使用的“操作密碼”。在處理會計業務過程中,只有操作人員輸入自己的密碼才能登入應用系統,進行各步驟的業務操作。從這一點上說,操作密碼在很大程度上已起到內部控制,防範操作風險的作用。因此,如果再要求操作人員在有關會計憑證、報表上逐一加蓋經辦人印章,既無實際效果,又有可能因印章管理使用不當造成責任混淆,產生操作風險。

  二票據防偽已由印章主導型向技術控制型轉變

  傳統條件下,銀行對外出具的票據如支票、本票、商業匯票等防偽主要依賴於對印章真實性的甄別。而現代電子技術的發展,使印章“克隆”變得輕而易舉,金融票據詐騙也多以仿冒印章為手段。因此,依靠傳統的肉眼鑑別印章真偽的做法,已不能有效防範票據風險。當前票據防偽工作,主要依據票面防偽技術和密押壓使用,結合印章甄別技術綜合判斷。儘管從絕對意義上講,密押有失密的可能,壓數機、票據防偽標記也可被仿造或偽造,但比起傳統的鑑別方式,其防偽精確度有著質的改變,大大減小了票據被偽造仿造的可能性。加之銀行間查詢查復尤其是傳真查詢、電子證書制度的推行,使銀行票據防偽效能有了很大的提高。因此,會計人員個人印章已成為“象徵”意義上的票據要素,其防偽功能逐步弱化。
 

  三、改進用印方式,強化內部控制

  綜上所述,伴隨銀行會計業務逐步實現電算化,銀行會計印章的應用方式、範圍與作用都在發生明顯變化。因此,傳統會計人員用印方式必須改革,否則,既不利於提高工作效率,又不利於有效防範會計操作風險。建議在確保會計工作內控及做好相關工作銜接的前提下,在會計業務的某些環節有選擇地取消個人用印。

  一前臺業務

  凡會計憑證各要素通過計算機輸入輸出,操作員以特定程式碼操作和特定密碼登入、處理後已明確標示操作員程式碼的憑證,可取消加蓋會計人員經辦章的做法;對已實行綜合櫃員制,報表由計算機應用軟體自動採集和生成,輸出後自動標識操作員姓名的非制式報表,可取消加蓋製表人名章的做法;對計算機應用系統已打印出製表單位名稱、機構程式碼的非制式報表,除外部監管部門要求必須加蓋公章的以外,也可以取消加蓋製表單位公章的做法。

  二自助裝置

  對客戶通過銀行自助服務系統進行操作,銀行內部已實現機器自動記賬如自動存款機、自動取款機、銀證轉賬裝置、pos機,憑證自動列印功能的業務,銀行後臺櫃員可取消再補蓋個人名章的做法,因為後臺櫃員不是真正的業務經辦人員,不負有相應的經濟責任。

  三對外票據

  銀行會計人員對外簽發的銀行票據,除在編制過程中已實現電子自動標識有關要素和經辦人代號的以外,按“票、押、印、密”各自分管的原則繼續進行內部控制,同時,還應在票據相應欄目加蓋單位和個人印章,以對外明確相應的責任,對內防範票據風險和道德風險。

  四、會計人員用印製度改革後的配套措施

  綜上所述,金融電算化推動會計人員用印製度的改革,對傳統體制下會計觀念、管理方式勢必產生一定的衝擊。但無論是印章控制型操作還是電子化條件下的密碼控制技術的應用,都必須以明確經濟責任、實現內部控制為原則,確保會計工作的嚴肅性和嚴密性。會計用印製度改革必須嚴格按程式、分階段、謹慎操作:

  一進一步加強會計人員操作員密碼管理,嚴格執行前臺會計人員一人一個特定操作密碼,定期更換的規定。銀行管理者要加強對會計操作人員的管理和教育,防止失密、洩密問題的發生,從源頭上防範操作風險。

  二嚴格實行會計人員交接班登記制度。前臺會計人員離開崗位,必須退出作業系統,確保自己的密碼不被使用或盜用。正常交接班時,接任櫃員必須使用自己的操作密碼進行登入,業務操作時間、業務區間必須及時、認真書面登記,由會計主管人員簽字確認,以備查考。

  三嚴格執行會計業務內部分級授權管理規定。計算機系統對超過操作員處理許可權的業務必須設定內部控制環節,未經有權人員確認就不能完成會計業務處理過程。同時,計算機應用系統在打印出的業務報告上應詳細標註業務經辦過程。

  四積極推行電子驗印技術,解決外來憑證印章的識別只能在原印鑑卡儲存地銀行核對的方法,使客戶票據在一家銀行的各個網點都能鑑別,進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務水平。

  五積極推行內部會計操作制度、規程的改革,取消部分環節對個人印章的應用環境的硬性制約規定,使會計操作流程和工作制度符合銀行會計電算化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