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管理類畢業論文例文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不再僅僅侷限於滿足基本衣食住行,開始追求精神上的享受。旅遊業的蓬勃發展,成為拉動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下文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關於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談溼地生態旅遊開發模式

  摘 要:隨著人們對旅遊環境與保護要求的普遍提高,生態旅遊在世界範圍內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溼地以其顯著的生態特點,在世界範圍內成為生態旅遊的主要資源。本文通過對國外溼地生態旅遊開發案例的研究,總結國外溼地保護與開發的成功經驗,希望對我國溼地生態旅遊的開發起到一些借鑑作用。

  關鍵詞:溼地,生態旅遊,開發模式

  1 溼地旅遊與溼地生態旅遊

  溼地旅遊是以溼地為主要旅遊資源基礎的旅遊活動。分佈廣泛的溼地資源為開展溼地旅遊提供了可能,是重要的旅遊資源。中國有許多重要的旅遊風景區就分佈在溼地區域。近年來,不少學者對溼地旅遊的內涵開展了相關研究,如丁季華、魯銘、張建春等,總結這些學者的觀點,我們可以把溼地旅遊界定為以具有觀賞性和可進入性的溼地作為旅遊目的地,對溼地景觀、物種、生態環境、歷史文化等進行了解和觀察的旅遊活動,是生態旅遊中重要的一部分。

  溼地生態旅遊研究的發展受溼地和生態旅遊這兩個學科研究程序的影響。國外溼地生態旅遊研究始於溼地與旅遊的關係。Platt對英國和法國等國家開展的溼地生態旅遊進行了研究,認為開展溼地生態旅遊需要科學的溼地資訊管理和完善的規章制度等。本文在對溼地旅遊及生態旅遊概念的討論上,認為溼地生態旅遊應該是指以溼地作為觀光、遊覽、研究物件,對溼地景觀、物種、生態環境、地質地貌、歷史文化等進行了解,並維持溼地自然環境原貌,具有強烈溼地環境保護意識的旅遊活動。

  2 國外溼地旅遊開發的經驗借鑑

  2.1日本日光國家溼地公園的管理模式

  日光國家公園中的尾瀨沼澤是全日本海拔最高的沼澤溼地,總面積6000hm2,以其優美而多種多樣的高原沼澤植物而聞名。現在日光國家溼地公園受到了遊客增加的壓力。由於該地區突出的溼地自然美景,儘管需要步行很長一段路才能到達,但遊客人數還是穩定增加。在景色最宜人的6~8月之間,遊客人數超過60萬人次,單日最多超過1. 5萬人次。這對公園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由於遊客的踐踏和為旅遊者汲乾的河、湖出現了濱海化,一些特有的脆弱植被幾乎受到了毀滅性的威脅。因此日本環境廳會同林業廳、地方政府、土地所有者、旅店老闆和博物學家,召開一系列會議,商討解決方案。最後確定採取以下優先措施:

  1 將私人經營的旅店數量限制在16個,床位限制在2300個;

  2 控制洗浴用水並禁止用肥皂等洗浴用品;

  3 在沼澤上修建木板路,並設定標牌以防遊人誤入溼軟沼澤;

  4 修建汙水處理池,恢復植被;

  5 增加管理人員和翻譯人員的數量,加強自然保護宣傳工作。

  另外,為了公眾的利益而更嚴格,也更有效地管理這一地區,參與公園管理的3個地方政府機構建立了一個公共社團。該社團由縣、市、鎮、村、電力公司和其他相關的商業企業資助,協助環境廳管理這一地區,它的主要任務包括以下幾個方面:清掃公園旅遊點;收集垃圾;為遊客引路並監督其行為;提供翻譯服務;修理維護各種設施,開展科學研究。該社團委員會由有關地方政府機構代表、私人團體代表、學術和企業界學識淵博、經驗豐富的人士組成。該委員會的建立,使該地區獲得了更有效的管理。

  2.2印度齊利卡湖Chilika Lake生態旅遊

  齊利卡湖位於印度的東海岸,是印度最大的鹹水瀉湖,鑑於它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和社會經濟重要性,1981年該湖成為國際性重要溼地。根據齊利卡湖的實際情況,當地政府加強了以下幾方面的工作,以保證生態旅遊的健康發展。

  在生態旅遊的規劃方面,側重點包括:1確定生態旅遊的目的是保護齊利卡的自然環境和文化古蹟;2建立一個多邊規劃小組,包括旅遊發展計劃者、旅遊市場專家、旅遊人力資源與培訓專家、生態學家、經濟學家和野生動物保護專家;3分析和確認開展生態旅遊所存在的問題;4制定對湖區環境和文化古蹟影響的評估、監測標準和規則;5制定當前和未來旅遊者的需求分析;6制定生物多樣性和文化古蹟的綜合保護規劃。

  在機構建設方面,包括: 1成立旅遊文化部門,包括相關部門、資助方、非政府組織、大學研究機構和私人部門;2成立一個委員會,在政策、計劃、基礎設施建設和保護管理方面向政府提供建議;或成立一個關於執行和運轉齊利卡湖生態旅遊的諮詢委員會;3齊利卡湖管理部門負責該湖的管理與保護,在執行和完成生態旅遊行動計劃方面起領導作用。

  在旅遊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採取的措施主要包括:1在湖四周的主要景點建一些供休息的房子,用小木屋和帳篷代替混泥土建築;2在有文化古蹟的村莊,通過展示當地文化,提供舒適、乾淨和簡單的服務,吸引外國遊客;3儘可能使用當地的建築材料、技術、本民族的風格,修建建築物、船及其他服務體系,使其對環境的影響降低到最低程度;4在國家公園和保護區只能修建小道,在湖邊修路儘可能與湖岸接近和平行;5限制修建橫穿湖的海濱公路;6僱傭和培訓當地居民管理和維持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

  在管理措施方面,重點考慮:1通過合適的計劃和連續的監測避免環境受到損害;2加強監測旅遊活動期間給環境帶來的積極和消極影響;3降低過度開發和減少廢棄物以免降低環境的價值;4保證一定數量的廢物回收點,確保旅遊區的生態環境衛生;5建立合適體系檢測由於旅遊而造成水和空氣汙染;6開展關於環境保護方面的調查;7控制遊客數量,經常聽取當地社群與相關機構建議,調整保護措施,以減少對環境、社會和文化的不必要的影響。

  3 國外溼地生態旅遊開發的模式與成功經驗

  總結國外溼地保護與開發的成功經驗,在進行溼地生態旅遊開發時可得到如下啟示:

  3.1 興建溼地公園

  縱觀國內外旅遊開發比較成功的幾個溼地,大都採用了溼地公園的開發模式。這種模式既不強調單純的保護,也不主張一味追求經濟效益而無限制地開發,強調在保護的基礎上適度開發生態休閒旅遊專案,然後運用旅遊開發的經濟收入更好的開展生態環境保護,打造兼有保護、科研、教育、生態觀光等功能溼地旅遊區域並促進溼地公園當地社群的經濟發展,使當地社群民眾受益。溼地公園生態旅遊的宗旨是:在保護溼地的自然、文化資源的前提下,提供給生態旅遊者高質量的旅遊經歷,並帶動溼地公園所在社群的可持續發展。

  3.2 制定總體規劃

  要把溼地的開發與利用帶給資源與環境的負面影響控制在資源環境的可承受限度,達到並維持自然資源與環境的可持續性,首先要做好該地區的總體規劃。任何旅遊專案的開發都應該經過嚴格的可行性論證,避免重複建設和可能造成的生態環境破壞。

  3.3 凸顯地方特色

  溼地公園是溼地旅遊開發與保護的一種可以借鑑的模式,但各溼地區域在開發旅遊專案時都是結合自身的資源特色,充分利用天然資源開發特色旅遊活動,充分體現了"天然、美麗、獨特、環保"的特徵,而不是盲目地模仿和引進。溼地在旅遊開發的過程中既要借鑑國內外溼地旅遊開發與保護的成功經驗,又不能生搬硬套,一味模仿,而是結合溼地資源的特點,創新性開發特色旅遊產品,凸顯地方特色,增強市場競爭力。

  3.5 加強科學管理

  首先,通過對溼地知識和價值的介紹與宣傳,注重提高公眾的溼地保護意識;其次,促進公民和社群參與溼地管理,使當地社群受益;再者,注重有效控制溼地的開發與利用的負面影響,實施可持續的管理。

  參考文獻:

  [1] 仇昊.江蘇濱海溼地生態旅遊可持續發展模式研究[D].南京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3

  [2] 魯銘.溼地旅遊可持續發展研究[D].華中師範大學,2002

  [3] 劉靜豔,顏亮,彭少麟.生態旅遊觀的發展及其應用[J].生態學雜誌,2003,225:74-77

  [4] 張廣瑞.生態旅遊理論辨析與案例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下頁帶來更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