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本科畢業論文範文

  畢業論文是培養學生綜合應用專業知識分析和解決工作實踐中的具體問題的重要的實踐性教學環節。下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析泡沫經濟及其防範

  【摘 要】泡沫經濟破裂對經濟的巨大危害,以及當前我國經濟執行中出現的某些泡沫不能不引起我們對泡沫經濟的警惕。本文通過對泡沫經濟及其產生原因的分析,力圖找到某些防範泡沫經濟的方法和手段,以對我國防範和化解泡沫經濟的危害提供幫助。

  【關鍵詞】泡沫經濟;成因;防範

  20世紀90年代初期,日本經濟泡沫破滅,日本經濟受到嚴重打擊,這之後的十餘年間日本經濟出現了嚴重的衰退,被稱為“失去的十年”。近年來,我國經濟在國際金融危機衝擊下,逐漸減慢了快速發展的勢頭,出現了某些泡沫經濟的特徵,因此,研究泡沫經濟,尋找防範措施具有現實意義。

  一、泡沫與泡沫經濟

  1泡沫及經濟泡沫。“泡沫”原意是由不溶性氣體分散在液體或熔融固體中所形成的分散物系,也即聚在一起的許多小泡。其引申意思是比喻某一事物表面上繁榮、興旺而實際上存在著虛浮不實的成分,較多的用於經濟領域,即經濟泡沫。所謂經濟泡沫指的是由於區域性的虛假的投機需求使資產的市場價格脫離資產內在價值的部分。它實質是與經濟基礎條件相背離的資產價格膨脹。

  “泡沫”一詞是人們對經濟經過一段時間的迅速繁榮,然後又急劇下滑,最後像肥皂泡一樣破滅這一興衰過程的生動描繪。歷史上,荷蘭的“鬱金香狂熱”就是典型的事例,當時,鬱金香的價格飛漲,無數的荷蘭人為之瘋狂,爭相購買,期望其價格繼續上漲,但“泡沫”突然破滅了,人們爭相拋售,價格大跌,許多人損失慘重。

  2泡沫經濟。泡沫經濟是指一個經濟中的一種或一系列資產出現了比較嚴重的價格泡沫,並且泡沫資產總量已經佔到巨集觀經濟總量的相當大的比重,而且泡沫資產還和經濟的各個部門發生了直接或間接性的聯絡,並且一旦泡沫破裂,將給經濟的執行帶來困境,或者引發金融危機,或者引發經濟危機。具有這樣特徵的國民經濟,稱之為泡沫經濟。 前述的20世紀90年代的日本經濟就是典型的泡沫經濟。

  二、泡沫經濟的成因分析

  泡沫經濟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但其本質的成因是國家經濟本身存在某些區域性泡沫,在內外環境因素作用下膨脹,金融當局又沒有及時採取正確的貨幣政策加以干預,從而導致大範圍的泡沫出現,形成泡沫經濟。下面是一些具體的、造成泡沫的因素:

  1採取市場經濟,這是泡沫經濟產生的前提。歷史上的泡沫事件都是由於對未來預期的偏頗,形成過度投機導致的。在計劃經濟時期,投機是受到抑制的經濟活動,過度投機無法存在。在市場經濟時期,投機才是被允許的。正常的、適度的投機活動不僅可以增加市場的流動性,而且可以起到價格發現的功能,提供資源配置效率。然而,過度投機行為會加大價格的波動,造成大量的泡沫,從而形成泡沫經濟。

  2資金的投機需求是產生泡沫經濟的必要條件。居民儲蓄中,除了少部分用實物和貨幣直接儲藏外,多數用於直接或間接投資,以使得資金增值。在投資過程中,人們自覺或不自覺的參與到投機活動中,以獲得更大的資金增值。隨著投機資本的增加,投資機會越來越少,迫使人們的資金更多的選擇投機,造成投機資本擴大。投機資本的擴大,不僅使得實現預期效益可能性增加,而且使得價格上漲具有持續性,最終導致規模、幅度和範圍更大的資產泡沫出現,形成泡沫經濟。

  3國際遊資是泡沫經濟發展的推手。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技術進步、金融工具創新,以及金融管制的放鬆,金融市場出現國際化趨勢,為各國的投機資本在國際間流動提供了渠道,從而形成規模巨大的國際遊資,稱為“熱錢”。國際遊資的流動就是尋找盈利機會,一旦某國由於盈利預期導致某種資產價格上升,就會帶來大量的國際遊資流入,推動價格進一步上漲、飆升,形成投機性價格泡沫。當價格出現某些下跌預期時,國際投機資本又會主動買空,導致泡沫的迅速破滅,形成金融危機。

  4經濟環境變化、經濟規範失衡是泡沫經濟出現的內因。經濟環境總是處於不停的變動中,這種變動就可能造成價格由原來的均衡變為不均衡,一旦高估了這種影響,就可能出現價格泡沫。20世紀90年代,我國海南省的房地產泡沫就是典型事例。當時,隨著海南建省,創辦大經濟特區,對經濟環境變化給海南房地產價格帶來了巨大的上漲預期,大量的投機資本湧入,使得海南房地產價格在短期內猛烈上升,形成巨大的房地產投機泡沫。

  5居民的群體行為也是泡沫經濟出現的重要因素。群體行為就是人們有意識或無意識的行為模仿,在經濟領域就是“追漲”或“集體殺跌”。

  綜上所述,所謂泡沫經濟是指由虛假需求形成的區域性經濟泡沫通過一定的傳導機制使社會有效需求得到過度刺激而形成的虛假繁榮現象。在這一過程中,既有一國的內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影響,使得其社會資產的價格脫離價值的放大,形成泡沫經濟。

  三、防範泡沫經濟的對策

  一切泡沫都逃脫不了破裂的命運。2007年當全世界都認為美國的房子價格只有往上一條路,次貸危機爆發,泡沫破滅,房價開始跳水,一直到現在美國依然在衰退邊緣掙扎。當前,中國也存在過高的資產預期,以及過度延伸的信貸供應。這個泡沫是有意識地自行破裂,還是無意識地突然暴力破裂,將決定中國經濟是否硬著陸的命運。我認為防範泡沫經濟的對策主要有:

  1建立金融預警體系。

  面對巨大的未知風險,一個較好的對策是建立預警系統,預知風險的發生,提早防範。因此,建立應對金融危機乃至泡沫經濟危機的金融預警體系就十分必要了。建立這一體系一方面是防範和化解自身金融風險,降低損失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防止和降低國外金融危機傳染和衝擊的需要。

  2加強金融監管,加強國際間金融監管合作。

  通常認為近幾次泡沫經濟都是由於國際金融監管的放鬆所致,因此加強金融監管,加強國際間金融監管的合作必然是防範泡沫經濟的重要對策。一方面,加強金融監管,減少金融的對外開放度將有力的阻止國際遊資在我國金融市場隨意出入,降低和防止國際遊資對我國經濟的巨大沖擊。另一方面,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我們又不能“閉關鎖國”,而應積極面對,通過加強國際間的金融監管合作應對國際遊資的衝擊,防止金融危機的傳染。

  3改進貨幣政策的運用。

  一般認為錯誤的貨幣政策是導致經濟泡沫放大的重要因素,因此,改進貨幣政策的運用,減少其對泡沫的助推作用顯得十分重要。在全球性經濟衰退的今天,我們既要通過加大貨幣投放,通過投資拉動我國經濟的發展,又要十分注意貨幣投放的時機和數量,防止造成新的經濟泡沫或者說成為泡沫經濟的助推劑。

  4對外貿易和金融聯絡的適度多元化。

  美國次貸危機以來的經驗表明,我們不能過分依賴少數經濟強國來發展對外貿易,尤其是在金融領域。我們需要推進對外貿易和金融聯絡的適度多元化來適當的分散風險,要積極推進貨幣結算的雙邊化和多元化,減少金融危機傳染的危害。當前發生的中日“釣魚島危機”可能引發的貿易戰,也要求我們增加對外貿易和金融聯絡的多元化,減小風險。

  5增加政策資訊透明度,引導居民投資。

  由於我國存在比較明顯的“群體行為”和巨大的居民儲蓄,因此,增加政府政策資訊的透明度,積極引導居民投資也是我們防範泡沫經濟的重要舉措。

  泡沫終究要破裂,泡沫的破裂又會給經濟帶來慘痛的衝擊。明智的舉措應該是有規劃地允許泡沫領域泡沫的破裂,同時刺激其它經濟領域,從而保持整體經濟的較好發展。當前的歐債危機化解是如此,潛在的我國經濟危機的化解也應是如此。

  參考文獻:

  [1] 唐旭:《金融理論前沿課題》,中國金融出版社,2003版

  篇2

  淺析當代國際金融體系及其改革的新動向

  [摘 要] 當代國際金融危機頻發,G20國峰會達成意向改革當代的國際金融體系。結合國際社會現狀和分析幾個主要發達國家的金融體系,研究當代國際金融體系實際遇到的問題和矛盾,探討出可以實際操作的改革動向。

  [關鍵詞] 國際金融體系 IMF改革 金融監管體系 區域金融合作與監管

  一、當代主要發達國家的金融體系的基本特徵

  1.美國的金融體系的基本特徵:美國金融體系主要由三部分組成:聯邦儲備銀行系統,商業銀行系統和非銀行金融機構。美國聯邦儲備銀行系統起中央銀行作用。具有發行貨幣、代理國庫及對私人銀行進行管理監督職能,更為重要的是為美國政府制訂和執行金融貨幣政策。聯邦儲備系統可以通過它所制訂的政策直接影響貨幣的供應和信貸的增長,從而影響巨集觀經濟的各個方面。美國商業銀行在美國金融體系中佔有主要位置,1980年,美國共有商業銀行15082家,總資產為21147億美元,佔金融界資產總額的30%左右。商業銀行以存款和貸款為主,70年代以來各主要商業銀行為擴大業務經營範圍,增強生存能力,積極開展存貸款以外的業務。由於1933年制定的格拉斯―斯蒂格爾法禁止商業銀行從事投資業務,也不能經營證券發行和買賣,故許多商業銀行都設立信託部,參與證券經營活動。

  2.日本的金融體系的基本特徵:日本金融體系由中央銀行、民間金融機構,政府政策性金融機構等組成,形成了以中央銀行為領導,民間金融機構為主體,政府政策性金融機構為補充的模式。

  3.德國的金融體系的基本特徵:德國是典型的銀行主導型國家,其銀行在金融體系中處於核心位置,而金融市場很不發達。由2001年的統計資料發現,股票市場總市值只佔GDP的24%,而銀行資產佔到GDP的152%。

  二、當代國際金融體系的弊端

  1.牙買加國際貨幣體系弊端

  牙買加貨幣體系是佈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後,國際間再次建立起來並執行到現今的一個新的國際貨幣體系.牙買加貨幣體系克服了國際固定匯率制度僵化導致的種種弊端,促進了國際金融創新業務、資本國際流動及世界經濟一體化的發展。除保留並加強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作用外,它同佈雷頓森林體系有許多重大的不同: 1黃金非貨幣化; 2儲備貨幣多樣化; 3匯率制度多樣化。但隨著經濟全球化、一體化、區域化的深入,牙買加體系潛在的矛盾日益深化,多次爆發的國際及區域金融危機便是牙買加體系內在矛盾激化的表現。國際區域貨幣的創立、國際區域貨幣合作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能緩和現行國際貨幣體系的內在矛盾,將成為現行國際貨幣體系的一個變革趨勢。

  2.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缺陷

  首先,IMF放棄了維護固定匯率的職能。其次,IMF資金短缺而難以對逆差國或受金融危機衝擊嚴重的國家提供資金援助。IMF擁有資金相當於成員國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目前只及1945年的1/3,可見隨著成員的增加和需求的擴大,IMF的資金擁有量實際上在減少。再者,IMF仍被少數發達國家控制,美國所佔份額和投票權佔絕對優勢,同時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特別提款權SDRs分配也不平衡。最後,IMF對金融危機的預警系統和對危機發生後的救援系統表現出落後性。

  3.全球金融市場網路化帶來的挑戰

  首先,使金融市場的風險上升。網路系統的可靠性與安全性一直被質疑,使金融市場更敏感,加上網路的高傳播速度和規模的難以控制性,使市場的可預測性下降而風險上升。其次,使國家或國際社會對金融市場的監管變得困難。法制具有滯後性特徵,而金融機構通過網路而數量倍增,同時也使得金融監管部門與金融機構的比例嚴重失衡而不利於監管。最後,各國對網路金融市場的監管容易導致國家主權矛盾。

  三、國際金融體系改革動向

  1.趨向貨幣體系多元化或創造統一、單獨的國際貨幣,改變一國貨幣同時為國際基礎貨幣的格局,並遏制美元的自由發放。創造國際貨幣,則國際金融市場和貨幣體系會相較穩定,美元不再自由、任意的發放;也能在此基礎上更好的建立國家責任體系。但目前創造國際貨幣的能力有限,所以將基礎貨幣擴大,形成多元化貨幣體系為多數國家所推崇。

  2.改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完善其職能。

  首先,增加IMF的資金規模完善其"最後救援者"的工作。此條在G20峰會上已經得到各國的廣泛認同,並統一增加對IMF的出資,用於對危機國進行救援。其次,增強IMF的資訊收集權力。IMF近年對危機預警的滯後有一方面原因來自危機國發布資訊不夠透明和及時。IMF應被賦予對基本資訊進行收集並透明化和公開化的權力。再者,減少美國在IMF的發言權和投票權或增加歐洲和亞洲國家的發言權和投票權。最後,重新制定IMF的危機預警體系指標,賦予其危機時期進行國際協調的職能。危機發生後IMF的國際責任除了自身提供救援資金外,還應賦予其進新國際協調的能力。

  3.加強對國際資本流動的監督。

  1998年西方七國首腦會議發表經濟問題宣告:"增加各成員國財政、貨幣政策的透明度,對資本流動實行必要的監督,進一步完善國際性的規範和準則以及建立對各國金融陣地的多變監管體系,具有特別的重要性。國際資本中,投機資本的高流動性和高投機性決定了在一國經濟發生不利轉變時,它們很快撤出致使該國的巨集觀經濟產生外債清償和國家信用等嚴重危機,引起金融市場混亂甚至貨幣貶值。相比過去,機構投機成為主流,目的是套利和套匯,對國際金融市場和國際金融體系的穩健執行造成了很大沖擊。

  參考文獻:

  [1]孫 剛 齊佩金:《當代國際金融體系演變及發展趨勢》,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4年

  [2]高松濤:《國際金融體系重構研究》,經濟科學出版社,2002年

  [3]朱淑珍:《國際金融:理論、應用、創新》,華東大學出版社,2004年

  [4]徐明棋:《論國際金融體系的改革與展望》,《國際金融研究》2001年第2期。

  [5]陶昌盛:《次貸危機下的國際金融體系改革和中國的角色》,《經濟與管理研究》2009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