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論提高農村初中生材料分析題規範答題能力

   內容摘要:目前,農村初中生在中考中,材料分析題答題不規範,失分多,不僅影響了升學,而且對人生髮展也不利。本文分析了成因,強調規範材料分析題答題能力的重要性,對如何提高其規範答題能力,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提高  農村初中生  材料分析題   規範答題能力

隨著中考改革的不斷深入,材料分析題在思品課考試中,幾乎佔據了半匹江山,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縱觀近幾年農村初中中考思品課成績,失分點大多在材料分析題,重要原因在於表述不清楚、答題不規範。
要進一步提高農村初中思品課質量,讓農村學生也能步入重點高中,享受有限的高中優質教育,走上成功的人生道路,提高其規範答題能力,便是擺在我們農村思品課教師面前的首要任務。
一、 學生對材料分析題答題不規範的主要表現。
材料分析題,往往選取一些時政資料,要求學生依據教材中
知識,回答相應的問題,這類題順應中考考查學生能力的特點,是知識的綜合運用,往往直接從教材中找不到答案。因此,習慣了從教材中照抄的農村學生,面對材料分析題,不知所措,答所非問,成了主要的失分點。
通過分析近幾年來部分學生中考試卷,農村學生答題不規範主
要表現在:其一、沒有使用專業術語。如在分析我國的環境問題時,將“低碳經濟”說成“好的發展”;在分析人民民主專政時,又將其寫“公民專政”等。這看起來是小事,卻犯了原則性的錯誤,在考試過程中,往往失分,實在可惜。
其二、答所非問,犯方向性的錯誤。如綿陽市2010年政治考中,有這樣一題:“兩會”的成功召開說明了什麼?此題應從“國力的提升”、“ 制度的優越”與“國際地位的提高”三個角度進行回答。而不少的學生,則回答:中國強大了,能夠辦了。
其三、敘述缺乏完整性,條理不清,廢話連篇。出現“會而不對”、“對而不全”、“全而不準”的現象。在2010年綿陽市歷史與社會中考中,有這樣一是道題:材料介紹了北川的地質、環境特點,讓學生對重建提出合理化建議。對這道題,學生大多感覺好做,但結果卻是得分不高,沒能領會出題者的本意,出現了一系列錯誤,抓不住要點、洋洋灑灑,眉毛鬍子一大把,讓閱卷者從中去選擇得分點,自然得分率十分低下。
二、學生對材料分析題答題不規範,得分不高的原因分析。
材料分析題答題不規範現象是林林總總的,而中考考查能力,大勢所趨,運用所學知識點解決材料中反映的問題,正是思品課中考考查能力的載體。那麼造成答題不規範的原因在哪裡呢?
(一)、對思品課的不重視。目前,隨著中考改革的不斷深化,其分值由過去的100分,降為了30分,考試的方式也由閉卷變成了開卷。無形中給了師生一個錯覺,思品課考試就是翻書,會翻書就行了。思想上的不重視,導致學生不認真去學習,對基本的知識,不去記憶與理解,平時不下功夫,用時自然也就驚惶失措,不知所去了;而我們的老師呢?既不對學生提出相應要求,又沒能去檢查督促,更沒做出精心備課,往往是主動放棄陣地,讓位於語、數、英等大分值學科。
(二)、教學方式還不適應中考的需要,有待改進。雖然實施新課改多年了,但依然有不少教師在“走老路”,思品課教師也不例外,教學方法陳舊,只注重了知識的講授,忽略了學生能力的提升。由於思想上的不重視,沒有有效地引導學生對教材中的知識點講行理解與分析,沒有引導學生透過社會現象進行分析、歸納與整理,更沒有意識地收集近幾年來的中考試題,進行對比、分析,引導學生把握其內在規律,有意識提高規範答題能力。
這種只注重知識講授的教法,直接影響著學生答題能力的提高,在學習過程中,學生也只在書上進行勾畫,以期待在考試中能迅速找到,沒有進行必要的記憶、複習與鞏固,沒有對知識點進行歸納,形成一個系統。知識依然停留在書本上,日積月累,學生的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是不可能得到相應的提升,面對形形色色的材料分析題,也只好無可奈何,要麼乾瞪眼,要麼胡寫亂畫。
(三)、條件所限,新鮮資訊不夠。現在的初中生,成天呆在寄宿制學校裡,形同“圈養”,足難以出校門,對時政新聞知之甚少。而材料分析題大多選取的是重大時事新聞,要求學生依據材料,結合相關知識點,展開分析。由於我們的農村初中生其本身把握的資訊量就不夠,故面對材料分析題不知從何處下筆,就不難理解了。
農村初中生對材料分析題,答題不規範,失分較多,是不容迴避的事實。既有直接的原因,又有深層次的原因,直接原因在於學生答題的技巧和文字表達能力的欠缺;深層次原由則在於教師的教學方法與學生的學習方法,顯得陳舊,不適應中考的要求,跟不上時代前進的步伐了。
三、培養農村學生規範答題能力,提高材料分析題得分率的策略。
規範農村學生材料分析題的答題能力,事關學生能否進入優質高中,事關學生全面發展,但規範的答題能力不會自然形成,需要我們有的放矢,開展有針對性地訓練。如何培養其規範答題能力?就是擺在我們面前必須給予解決的課題。
規範答題有什麼要求呢?一是要使用政治學科專業術語,而不是生活化語言;二是在使用專業化術語過程中,要準確;三要在答題過程中,注意敘述的邏輯性、條理性、完整性,既要語言精煉,又要要點齊全。明確規範答題的基本要求,才能為培養學生規範答題能力,找到正確的途徑。
在初中思品課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對材料分析題規範的答題能力,是適應中考改革的需要,又是實施素質教育、提升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具體途徑,了必須引起我們高度重視。
其一、構建全面、系統的學科知識結構是進行規範化答題的前提條件。提高學生規範答題能力,關鍵在教師,要求我們教師,認真解讀中考說明,對其中要求掌握的知識點,進行認真分析,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幫助學生建構知識體系,幫助學生形成有序的知識結構。唯有如此,在考試過程中,學生才能對需要的知識點、專業術語,信手拈來,有序地進行提取與運用。
要構建這種功能強大的知識系統,必須積極實施新一輪課程改革,革新傳統教學方法,採用研究式,探索式教學方法,堅持以教師為主導,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創設條件,引導學生主動去發現、解決學習過程中面臨的問題。
其二、有效地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建立以學科思維能力為核心的能力結構,是提高答題的針對性、邏輯性、條理性的關鍵所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積極創設條件,搭建交流、討論平臺,讓學生進行充分的討論、交流,逐步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只有能力的提升,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學生答題不規範的問題。
同時,要加強訓練,有意識地提升學生規範作答的能力。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精心選擇具有代表性的材料分析題,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要求定時完成,並給予及時批改,對不規範之處及時進行點撥,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反思、自我糾正;還要及時公佈標準答案,讓其對照分析、領會,掌握規範進行材料分析的方法,日積用累,學生規範答題的能力一定會得到有序提升。
其三、教會學生規範作答材料分析題的基本方法。面對大段大段的時政材料,學生往往心存恐懼,無從下筆,要提升學生規範答題能力,首要問題是要消除其恐懼心理,教給其正確方法。
材料分析題,看似複雜,其實並不神密,它的一切問題都隱藏在“材料”之中,學會讀題,是基本方法之一,要求學生認真閱讀“材料”,逐字逐句,從其中提取一切有效資訊,挖掘所有的隱含條件,排除干擾資訊,如同淘金一般,幾經分析與思考,“金子”就開始顯現了。
要準確把握材料,還要做到:一是,辯明材料分析題的方向,把握設問點、明確問什麼,後針對所問給予回答,力避南轅北轍,答所非問;二是要認真分析命題者的意圖,找準相應的知識點,明白該用哪個知識點來回答;三是排除“思維定勢”的影響,對似曾相似的題,更要認對待,小心從事,同一材料也反映著不同問題。
其四、強化答題技巧訓練。在確保大方向正確的前提下,還需要提高答題的完整性,力求簡潔,提高得分率。要實現這一目標,就應掌握相應的技巧。
第一、有的放矢,努力提高答題的準確度。先明確試題考查的是哪個知識版塊,再考慮屬於哪方面的內容,是什麼知識點,層層推進;要正確選擇思品課專業術語,在答題過程中,力避口語化,儘可能選用教材中的東奔西走概念、基本原理,來進行分析與闡述。由於材料中的現象與問題,既有特殊性,又有普遍性,在分析時,注意用詞準確,不能一言蔽之。
第二、多角度思考,認真梳理要點為,確保完整性。審題時,要注意設問的關鍵詞,抓住關鍵,展開分析。如2010年中考題中有一材料分析題,要求作答:“弱勢群體的特徵”與“黨和國家為什麼要關注弱勢群體?”,此問題的關鍵詞就是“弱勢群體”、“為什麼”,在回答時就要針對“特徵”與“原由”展開;又如“倡導低炭經濟談認識”,就應從原因——實質-危害-解決方法等角度,展開全面分析。
在答題過程中,還要求學生要認真梳理相關知識點,刪繁就簡,切中要害,力避眉毛鬍子一把抓,力求簡潔。這樣既能有效地節約時間,也表明學生對問題有著深刻的認識,更利於閱卷者儘快發現採分點。
總之,提高學生對材料分析題的答題能力,是擺在我們思品課教師面前的重要課題,意義重大,它不僅關係著能否提高農村初中思品課質量,而且事關農村學生的前途與未來,必須引起高度重視,採取切實有效措施,有意識地去培養。只有這樣,農村學生才能與城市學生一樣,站在公平的起跑線,一起踏上成功的人生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