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論如何提高農村初中生的寫作水平

  【論文摘要】作文寫作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語文水平和素質的綜合體現,農村初中生由於受地理、經濟、人文諸多因素的影響,生活圈子狹小,對身邊人事物缺乏敏銳的觀察和獨到的思考,因而寫作水平普遍比城市中學較低。如何提高農村初中生的寫作水平呢?一、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改學生被迫作文為自覺作文;二、引導學生觀察積累,以備寫作之需;三、加強學生寫作訓練,在實踐中提高寫作水平。

  【論文關鍵詞】提高;農村;初中生;寫作水平

  作文寫作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語文水平和素質的綜合體現。隨著基礎教育改革的全面推進,農村的教育也開始受到重視,但是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農村初中生由於受地理、經濟、人文諸多因素的影響,生活圈子狹小,對身邊人事物缺乏敏銳的觀察和獨到的思考,寫作水平普遍比城市中學較低。怎樣才能提高農村初中生的寫作能力呢?本文根據初中語文教學的特點,結合筆者在多年教學中的一些嘗試與實踐,旨在探討如何提高農村初中生的寫作水平。

  1. 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改學生被迫作文為自覺作文

     學生最苦於被迫寫作,每次佈置學生寫作訓練時總會聽到學生哀聲嘆氣,顯出一副苦瓜臉。作業要交,怎麼辦?無奈,只有咬緊筆頭,東拼西湊,胡編亂造一通。勉強交上來的作文不是乾癟無味就是篇幅過短。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新課標要求注重學生的情感態度,讓學生對寫作產生寫作興趣,樂於書面表達,變被迫作文為自覺作文。
  首先,寫熟悉的內容,讓學生有內容可寫。對於農村學生來說,課外閱讀量少,知識面狹窄,寫作的確是苦事一樁。如果讓學生寫一些離他們生活很遙遠的題材,學生真還是“耗子啃老南瓜——不知從何下手”,作文能力非但不能實質性提高,反而會越寫越空洞,缺乏真情實感。教師激發學生寫作興趣,必須根據學生個性、年齡、心理特徵,在作文命題方面應開放,在內容方面鼓勵學生多寫農村孩子所熟悉的生活,瞭解家鄉的風土人情,融鄉土資源於作文中;提倡“一題多寫”,放開學生的手腳,禁忌對所設定的題目做過多的限定,讓學生有選擇的餘地,以激發學生的習作興趣,使學生有想表達的願望,有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表達出來的衝動,真正做到“以我手寫我心”。
  其次,用鼓勵性的評價給予學生自信心。蘇霍姆林斯基曾提出:“只有在學習上獲得成功而產生鼓舞的地方,才會出現學習的興趣。”在作文評析中,我儘量挖掘學生作文中的閃光點,進行鼓勵性的評價,經常將寫得好的作文拿到班上作為範文宣讀或者打印出來貼到後面的黑板或學習園地上,組織大家學習觀摩,同時推薦好的作品參加徵文比賽,這讓全班學生寫作激情高漲,甚至有些平時苦於寫作的“犯困生”也主動把自己反覆斟酌的作文交到我手裡,讓我幫忙指點迷津。
  2. 引導學生觀察積累,以備寫作之需

    首先,培養學生觀察思考,善於從生活中汲取寫作素材。寫作素材來源於生活,農村學生生活圈子窄,社會閱歷淺,寫作僅囿於收割、吵架、母豬下崽等農村生活,偶有反應學校生活的,也只是對食堂伙食、一天學習如流水賬般記下來,毫無時代氣息。一言蔽之:學生少於對生活素材的積累。契訶夫說:“作家務必要把自己鍛鍊成一個目光敏銳、永不罷休的觀察家,要把自己鍛鍊到讓觀察簡直成為習慣”。生活是寫作素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庫,教師應引導學生,走進生活,深入社會,融入自然;指導他們對生活、社會、自然進行多角度觀察、審視,把握時代脈博,寫出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想、所感,真正讓學生理解和體驗“作文即生活、作文即做人;作文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正如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所說:“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豐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停”。從事語文教學九年來,我堅持鼓勵學生多觀察,多思考,做生活的有心人,堅持每週寫觀察日記,記下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大大豐富了寫作素材,學生寫作水平有了普遍提高。
  其次,培養學生獨到敏銳,凸顯時代性的思想、觀點的積累。能夠從生活中汲取寫作素材,但如果不能從生活實踐中獲得體驗,領悟出獨到的感受和哲理來,作文就如一潭死水失去了生命的活力。因此,作為教師,還需培養學生對獨到敏銳,凸顯時代性的思想、觀點的積累。農村初中生接觸報刊雜誌、網路媒體等現代化資訊工具較少,他們的思想,觀點更多地侷限於上課課本,自己對生活的一知半解或者是上輩傳統,缺乏對生活、自然、社會敏銳的洞察力,不能高屋建瓴的提煉出一些獨到的見解與感受,這反應到寫作上來,影響到了作文寫作的深度。思想、觀點的積累主要來源於三個方面。第一,來源於書本。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指導學生分析、吸收教材中的哲理。記敘文、散文中往往蘊含著做人的道理,對生活、人生的一些獨到的領悟;議論文中常飽含辯證分析的力量。對此,教師在分析課文之前,需引導學生對單元學習要求的把握;分析課文時提醒學生領悟感受,並積累下來以備寫作之需。第二,來源於課外讀物。新課標要求:初中階段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260萬字。閱讀是學生寫好作文的基礎,教師要對學生課外閱讀加以指導,引導學生隨時摘錄,除了摘錄精美的詞句、段落,還要把文章中新穎獨到的感悟、哲理,與時俱進、具有時代氣息的思想觀點摘錄下來,並分類整理,作為今後寫作之需。第三,來源於生活。教師要培養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生活,用心去感受生活,只有訓練出敏銳而具有穿透力的眼光,才能捕捉到生活的真、善、美,從而概括出本質和規律性的東西。積之愈厚,發之愈佳,及時記下偶爾閃現在腦海中的靈感,往往成為日後寫作的“酵母”。

  3. 加強學生寫作訓練,在實踐中提高寫作水平

  (一)在課文中找題材,在模仿中進步
  模仿寫作是把間接經驗化為直接經驗的重要手段,“仿”不是機械的模仿,而是要 “仿中求新”,對於教學資源比較缺乏,生活閱歷簡單,見識面比較狹窄的農村初中生來說,教師可按不同的寫作目的和要求,對學生進行有計劃的仿寫訓練。如在開頭和結尾寫景方面,魯迅《故鄉》的開頭和結尾都寫景,又首尾照應且情真意切,在深化主題方面起了很大作用。朱自清的《春》能夠抓住春的季節特徵,分別從春草、春花、春風、春雨以及春雨中人物的活動入手,是寫景散文的名篇,不妨找這些名篇文章來練練。
  另外,老師對典型文章的分析講解也可誘發學生的寫作情緒。學生從範文中的人物形象會想到現實生活中的熟人;從範文的事與理會想到生活中的情與趣;從範文的精妙構思,從而設計自己文章的框架……從多方面受到啟發,學生便會情不自禁地拿起筆將自己的感受傾之於筆端。
  (二)由片斷到整篇寫作的訓練。
  片段作文是作文的起步階段,寫好片段作文是今後寫好一篇完整文章的前提和基礎,目的是讓學生掌握基本的寫作方法,可單就人、事、景、物的某方面或某個情節做單一性的寫作訓練,如專門描寫人的外貌、某個特定場景、某一季節的特定的景和物等。而整篇寫作就必須注重文章的謀篇佈局、主題與材料的緊密結合、語言風格的和諧等等,就要求教師引導學生如何選擇最佳角度立意,緊緊圍繞中心選材,注重材料詳略,靈活運用語言等方面進行長時間訓練。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寫得一手好文章,也絕非一日之功。作文教學儘管有法,亦無定法,但在遵循語文教學規律的同時, 教師善於教,學生樂於學;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勤練多思,穩中求新,農村初中作文教學不再是個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