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楊式太極拳的學習水平

  楊式太極拳是太極拳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流派,它對太極拳的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隨著太極拳運動的興起,愛好楊式太極拳的人越來越多,那麼我們如何才能提高楊式太極拳學習水平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楊式太極拳對於身法的要求是全身性的,我們在練習時,要注意全身的肢體都要協調起來。

  練楊式太極拳時,對於身體主要部位的外形姿勢有一些基本要求:對頭部的要求,按老拳譜的提法是“虛靈頂勁”。對此有人做過通俗的解釋叫做“頂頭懸”,但由於這些概念不易理解,因此也就很難實行。

  實際上,這些說法無非是表明頭頂要正直,意念向上虛空,和全身一樣自然地保持中正安舒。這種姿勢和動作主要是體現提起精神,防止萎靡不振。

  由此可見,練習楊式太極拳,有助於我們樹立良好的精神風貌,並保持一種積極的心態。

  這樣才能使大腦中樞神經指揮練拳的全部活動。頭部達到要求的具體表現是,下頦微收,頸項和衣領的後部微貼。但要避免因強行僵項而造成頭頸呆滯。要使頭部和頸部保持靈活舒暢。

  胸和背是前後對應的部位。老拳譜上有“含胸拔背”之說,意思是說不要挺胸,使意氣內涵。但練不好往往會形成凹胸駝背。這種偏差極為常見,必須注意防止。 “含胸拔背”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把身形調直,因此,理應提為“開胸和闊背”,使胸背在意氣內涵的前提下開闊舒展。這樣練拳才能感到舒適,而不致因緊縮而感到揪心。在技擊中按照此要求去做才能支撐八面,自如地運用招術。

  脊背至尾閭要在一條垂直線上,這是體現“中正安舒”的重點。脊椎關節放鬆以及尾閭向下垂懸的基本功練習,對於養生架子的運用、技擊架子的發勁都會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

  由此可見,“中正安舒”在楊式太極拳的學習中也是學習的重點所在,我們要好好運用起來。

  肩肘為上臂的兩端,老拳譜上有“沉肩墜肘”之說。意思是說不要聳肩翹肘,那樣會影響意氣下沉。但是,練習時過於強調沉肩墜肘,會很容易失之於“塌肩夾肘”,動作反而更加僵滯。

  因此,應該注意“鬆肩張肘”,使肩肘在意氣下沉的基礎上,鬆張自如,並在意想中形成一個於兩肩相平的氣圈。這樣練拳才能感到圓活,不至於拘束而彆扭,在技擊中也才能夠靈敏多變,成為肘部配合手勢進行功防的後援。

  腕手相連,老拳譜上以“坐腕”表示基本手勢。其實坐腕很容易形成手勢僵化,因此應注意“鼓腕”。

  鼓起腕子使手勢鬆軟平直,有助於內勁由中指根發出和便於變換手勢手法。靈活的手勢手法自然會使人感到舒服,氣血周流順暢,這樣即使在寒冷的天氣裡,赤手練拳也會是溫暖的。

  相反,僵硬的手就容易因寒冷而受凍。手可變掌,也可變拳,還可變勾手,但都要避免僵硬。無論在什麼動作中用掌,都要保持鬆軟平直,手心中好象老是擎著一個圓活的小氣球。

  無論在什麼動作中用拳都不能死死握緊,手心應保留一定的鬆動餘地。在做“單鞭”勢的勾手時,手也不能過分彎曲,五指尖要自然下垂,讓內勁通過手背由中指根發出。兩手在任何時候都不能硬推、硬碰、硬杵,使人有遭受猛烈地碰撞的疼痛之感。

  腰胯相通,老拳譜有“鬆腰鬆胯”之說,腰是全身動作的中軸,胯隨腰轉。放鬆腰胯是使全身動作靈活的關鍵,要在腰的周圍形成一個氣圈。要特別注意把腰、胯和全身的活動有機地、協調地聯絡起來,發揮其養生和技擊的功能。在練習鬆腰鬆胯時,尤其要注意以中正安舒為標準。既要避免翹臀挺腰,也要防止彎腰駝背。

  踝和足是人體的基底,支撐著全身的重量。老拳譜用“十趾抓地”表示雙足在練拳時的一種狀態。但是這僅僅是指發力的一瞬間而言的。

  平時練拳時,應該腳踏實地,以意使兩足的湧泉穴與地吻接,足跟與足掌要自然地與地面接觸。如果平時練拳柔手時,腳指用力抓地,會造成足、踝部的僵滯。

  雙足在運動中同樣需要鬆活。練拳時應意在足心,前進則足跟先落地,後退則足尖先落地,轉動則一般以足跟未軸。無論何種步法,均要使重心在“二點”與“四點”之間處於靈活狀態。

  人體的上肢和下肢是對應的,老拳譜有“外三合”之說,“即手於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意思是說運動中的上肢和下肢,尤其是相互對應的關節要互相配合和呼應。

  根據實踐經驗,在肩圈、腰圈、胯圈之間要以腰圈為主,上下相隨,靈活運轉。“外三合”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外部活動的相互配合,而要不斷體會它是用意念來接通有關部位。想象把肩圈接於腰圈之上,將胯圈接於腰圈之下。

  在練拳時,用意念把肘和腰虛接起來,膝則隨腰圈轉動,形成肘於膝的相互照應和配合;用意念使肩沉在腰圈上,胯也是隨腰圈轉動,形成肩於胯的相互照應和配合。通過這些關節的活動把手足帶動起來,形成手於足的配合,這樣,從整體活動看來就是“外三合”。

  楊式太極拳十要介紹

  鬆腰

  腰為一身之主宰,能鬆腰然後兩足有力,下盤穩固;虛實變化皆由腰 轉動,故曰:“命意源頭在腰際”,由不得力必於腰腿求之也。

  分虛實

  太極拳術以分虛實為第一義,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則右腿為實,左腿為虛;全身皆坐在左腿,則左腿為實,右腿為虛。虛實能分,而後轉動輕靈,毫不費力;如不能分,則邁步重滯,自立不穩,而易為人所牽動。

  虛靈頂勁

  頂勁者,頭容正直,神貫於頂也。不可用力,用力則項強,氣血 不能流通,須有虛靈自然之意。非有虛靈頂勁,則精神不能提起也。

  含胸拔背

  含胸者,胸略內涵,使氣沉于丹田也。胸忌挺出,挺出則氣擁胸 際,上重下輕,腳跟易於浮起。拔背者,氣貼於背也,能含胸則自能拔背, 能拔背則能力由脊發,所向無敵也。

  沉肩墜肘

  沉肩者,肩鬆開下垂也。若不能鬆垂,兩肩端起,則氣亦隨之而上,全身皆不得力矣。墜肘者,肘往下鬆垂之意,肘若懸起,則肩不能沉,放人不遠,近於外家之斷勁矣。

  上下相隨

  上下相隨者,即太極拳論中所云: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 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也。手動、腰動、足動,眼神亦 隨之動,如是方可謂之上幣相隨。有一不動,即散亂也。

  內外相合

  太極拳所練在神,故云:“神為主帥,身為驅使”。精神能提得起,自然舉動輕靈。架子不外虛實開合;所謂開者,不但手足開,心意亦 與之俱開,所謂合者,不但手足合,心意亦與之俱合,形與神合一,即內外合為一氣, 則渾然無間矣。

  相連不斷

  外家拳術,其勁乃後天之拙勁,故有起有止,有線有斷,舊力巳盡,新力未生,此時最易為人所乘。太極拳用意不用力,自始至終,綿綿 不斷,周而復始,迴圈無窮。原論所謂“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絕”,又日 “運勁如抽絲”,皆言其貫串一氣也。

  動中求靜

  外家拳術,以跳擲為能,用盡氣力,故練習之後,無不喘氣者。太極拳以靜御動,外動內靜,雖動猶靜,故練架子愈慢愈好。使則呼吸深長,氣沉丹田,自無血脈憤張之弊。學者細心休會,庶可得其意焉。

  用意不用力

  太極拳論雲:此全是用意不用力。練太極拳全身鬆開,不便有分毫之拙勁,以留滯於筋骨血脈之間以自縛束,然後能輕靈變化,圓轉自如。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長力?蓋人身之有經絡,如地之有溝壑,溝壑不塞而本行,經絡不閉則氣通。如渾身僵勁滿經絡,氣血停滯,轉動不靈,牽一髮而全身動矣。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氣即至焉,即意到氣到,如是氣血流注,日日貫輸,周流全身,無時停滯。久久練習,則得真正內勁,即太極拳論 中所云:“極柔軟,然後極堅剛”也。太極拳功夫純熟之人,臂膊如綿裹鐵,分量極沉;練外家拳者,用力則顯有力,不用力時,則甚輕浮,可見其力乃外勁浮面之勁也。不用意而用力,最易引動,不足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