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小學音樂教育的論文

  小學音樂教育是實施美育的重要內容和途徑,對於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提高全民族的素質和建設社會精神文明有著重要的作用。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農村小學音樂教育反思》

  摘要:音樂是人類最早創造的藝術,是沒有國界的語言。音樂能滲入心靈,為寂寞者撫去心頭的雲翳,為有情者傳遞愛的獨白,為失意者揚起信仰的旗幟。冼星海說得好:“音樂,是人生最大的快樂;音樂,是生活的一股清泉;音樂,是陶治性情的熔爐”。

  關鍵詞:農村;音樂;教育反思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音樂教育事業有了巨大的發展,音樂院校系不斷增多,接受系統性的音樂教育的人數激增,培養出許多國際知名的音樂家,創作出一批享譽世界的音樂作品,在各種國際性的音樂大賽中頻頻獲獎。各種音樂交流,音樂節、藝術節、歌手大賽、樂器考級等辦得紅紅火火,一片繁榮。但遺憾的是,這些繁榮只侷限於大中城市的少數音樂院校。如果把我們的目光投向廣大的農村、鄉城,卻發現處處是音樂的荒漠。絕大數小學校沒有專職的音樂教師,沒有專用的音樂教室,沒有琴房,甚至沒有一件樂器。

  於教育體制、社會以及人們的思想觀念等方面的原因,當前我國的音樂藝術教育比較薄弱,國民尤其是學生的音樂素質普遍較低。在教育體制方面,教育改革滯後,影響了音樂藝術教育事業的發展。同時,還應當看到,就是小學階段的音樂教育,也有許多不盡人意之處。由於許多教育部門包括學校的負責同志對藝術教育在培養和造就“四有”新人中的作用缺乏應有的認識,藝術教育在整個教育中的地位尚未確立;有的地方尤其是農村偏遠地區,因缺少音樂師資等原因,不嚴格執行教育部頒佈的課程標準,不開或隨意停開音樂課;有的地方音樂師資素質不高,糊弄音樂課,誤人子弟;有的地方為追求升學率,擠掉音樂課,部分小學校音樂教育有名無實。就是開設音樂課的一些學校,也因為缺少必要的考試、考核制度,存在著教師教好教壞一個樣、學生學好學不好一個樣的問題,教學質量優劣很少有人過問。在社會文化環境方面,存在許多不利於音樂藝術教育發展的因素。國民音樂藝術素質的提高得不到普遍的重視,能夠體現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體現中華民族傳統優秀文化的藝術精品不多,在不少場所和領域裡,高雅的音樂藝術形式被粗俗的、庸俗的、媚俗的或格調低下的藝術形式所取代,聖潔的藝術殿堂被濃重的“銅臭”所汙染,大眾藝術、群眾藝術活動園地被赤裸裸的商品藝術所侵佔,再加上一些傳媒的“誤導”,由此造成了不良的文化環境,嚴重地衝擊著學校正常的、健康的藝術教育,對青少年產生了極為消極的影響,致使一部分人尤其是青少年學生審美素質低下,良莠不辯,美醜不分,有個別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在家庭教育方面,由於“望子成龍”心理作用,對音樂藝術教育也存在兩種傾向。有的家長不顧孩子的興趣、愛好,也不考慮社會需要,逼著孩子學歌唱,學樂器,努力向專業人才發展,使孩子的心靈受到創傷,甚至產生逆反心理;有的家長讓孩子埋頭學習“數理化”,視孩子音樂學習和對音樂藝術的追求為“不務正業”,這也對學生藝術素質的培養提高產生非常不利的影響。

  加快發展音樂藝術教育事業,提高國民藝術素質特別是廣大青少年學生的藝術素質,首先要深化教育改革。要把加強音樂藝術教育作為教育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建立和完善學校音樂藝術教育法規以及相配套的一系列規章制度。

  一、加強各級教育機構的領導與管理

  各級農村教育機構的相當一部分領導根本不重視音樂教學,他們對音樂教育缺乏應有的認識,“音樂說起來重要,幹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現象很多。絕大多數的校長在教學管理上依舊是智育為主,根本不是“德智體全面發展”,更不是全面發展學生的整體素質。

  “真正的課程改革必定是觀念與體制的同步變革,人們不可能做的事,往往不是由於缺乏力量和金錢,而是缺乏先進的理念。”各級領導特別是一校之長應該加強自身的業務學習,強化先進的教學理念,既要是先進理念的倡導者,也要是教育的行家裡手、是一位優秀的教師。新課程改革中,校級領導須身體力行、率先垂範,勇敢地當一個教育實踐的領頭羊。既是素質教育的參與者也是素質教育的體驗者。

  作為當地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政府部門必須為推行素質教育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

  二、改善音樂教師的待遇,穩定音樂教師隊伍

  農村廣大的音樂教師在職稱、晉級、專業教學、社會環境等方面都受到了許多不公正的待遇,這使得許多農村音樂教師工作倦怠,近93%的音樂教師對自己的職業不滿意;由於農村學校教學環境對音樂教育的輕視,76.9%的教師改弦易轍,脫離了音樂教學的課堂。

  各級領導要提高對農村音樂教育的認識,統一思想,真正從內心重視音樂教育,給音樂教師以足夠的重視,這樣才能從根本上穩定教師的音樂教學工作。

  三、加大對改善音樂教學條件的投資

  有計劃地開展文藝活動。學校應首先配備音樂教學的基本設施,如教學用具、音響裝置與音響資料等。通過單位投資、社會贊助及勤工儉學等辦法解決資金問題,還可以自力更生自做教具如打擊樂、二胡等。此外,學校還應利用課餘時間,有目的地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文藝活動;保證課時,不得隨意侵佔;應和其他學科平等地進行教學、考核,考試成績也可逐漸列入升學總分內,使得音樂教育從學生到家長、從教師到領導,以至全社會都重視起來,為使學生進入自發、自由的音樂學習境地而努力。

  四、廣大農村音樂教師應加強自身專業素質的修養

  農村荒漠的音樂文化生活、尷尬的學校教學資料裝置、絕多是樂盲的小學生,這些都給專業的音樂教師出了難題,他們既是一門普通學科的教學者,也是音樂的普及、掃盲者。隨著新課改的實施,音樂教師也是新課標的倡導者、實踐者。同時新的教學理念在音樂課標中特性彰顯突出,音樂教師也是其他學科進行新課程改革的示範者。

  由上述可見,農村音樂教師的教學任務之艱鉅。但鑑於工作環境不夠理想,許多教師採取了“綏靖”政策――拖拉教學任務。這是非常要不得的,正確的做法是:首先,轉變消極等待的觀念,立足現有教學條件,最大限度地利用現有條件。然後,從自身找突破。音樂教學氛圍的濃厚與否,相當一部分在於音樂教師本身的著力營造。

  農村小學音樂教育的改觀,新課改能否取得實質性的進展,離不開教育者的辛勤勞動和每個社會成員的支援,各級教育行政主管部門若能從戰略的高度對待藝術教育,把它看作是關係到提高民族素質和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的大事來抓,那麼我國農村小學音樂教育的現狀將會有一個質的飛躍。

  篇二

  《論農村小學音樂教育與素質教育的融合》

  【摘要】農村小學音樂教育怎樣與提高學生的綜合組織教育相融合一直以來是制約農村小學音樂教育的瓶頸,限於師資、器材、場所、環境和傳統觀念的影響與束縛,音樂教育怎樣才能在素質教育的大潮中擔當重任,始終是廣大教育工作者和各級教育主管部門不斷探索的問題。

  【關鍵詞】音樂教育;素質教育;融合

  【中圖分類號】G613.5【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3-0093-02

  教師教授音樂的目的不僅僅是讓學生掌握樂理知識,進行創新性唱奏,不僅要提高學生感知美、鑑賞美和創造美的水平和能力,更要注意塑造學生完美的人格,為促進他們全面、自由、和諧地發展奠定基礎。現結合自身的教學體會,概談音樂教學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

  一、音樂教學與思想道德素質的提升相融合

  孔子曾說過:“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其實,這句千古名言也有其不正確的一面,因為音樂給人的不僅是道德、理性和精神上的盛宴,它更側重的是愉快。這些快樂,好人要、壞人也要,所以,在二戰期間,一些殺人不眨眼的納粹暴徒也酷愛音樂也就不奇怪了。也就是說一個人的音樂審美水平高,他的思想道德水平不一定就高,他常常有可能就是美的破壞者和褻瀆者。所以說在音樂教學中,注意通過音樂作品來適時地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很重要。否則,當學生現有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與周圍的實際不相吻合,甚至發生衝突的時候,我們如果不能採取有效的途徑加以引導,中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就有可能發生錯位,進而產生錯誤的思想認識,做出不道德事情來,所以說,音樂教學在提高中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方面肩負著不可忽視的責任。但是,音樂教學是情感教育,也是審美教育,只有將音樂所表達的情感和美內化在學生的心靈之中,使高尚的音樂通過其超凡脫俗的藝術美與學生對話、溝通、融合在一起時才會對學生的思想、意志、情感產生重大影響。我們要通過音樂欣賞課培養學生認識美、發現美的能力;通過音樂欣賞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通過音樂欣賞培養學生良好的情感品質,達到德育教育作用;音樂教學也就是要通過優秀的作品和音樂教學的特殊手段,幫助中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完善他們的思想意識,進而提高他們的思想道德素質。

  二、音樂教學與文化素質的提升相融合

  文化是指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籠統地說,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澱物。確切地說,文化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面對素質教育新要求,作為音樂教師,有責任通過音樂教學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好的音樂作品不僅具有感官上的享受,還有文學性,即能打動人們的內心,具有一定的精神容量和感染程度。因此在音樂教學中,注意介紹作曲家精神高度,某種音樂流和某一時代所包含的文化精神,將人類的優秀文化滲透在學生的欣賞、唱奏之中,使學生身心浸泡在由音樂構成的良好文化氛圍中,從而使他們具有博大深遠、健康向上、人格高尚的文化素質。具有較高文化素質的人他的思想純正、高貴,正如一曲高雅的旋律;他們很容易遠離那種狹隘的庸俗,以致辨清什麼是真正的文化是麼是泛文化或冒牌文化。擴大了學生的人文知識,加強了學生的文化底蘊。

  三、音樂教學與專業素質的提升相融合

  我們認為音樂的專業素質是指通過對樂理、器樂演奏、聲樂等等音樂知識和技能的掌握、訓練來提高音樂審美素質和創造美的能力。

  審美素質主要包括審美感受力、想象力、理解力、創造力等幾個方面。一個人各種審美能力的高低強弱,與他先天的生理、心理素質有關,但歸根結底是由後天的教育和社會實踐所決定的;音樂教學是提高學生審美素質的一個重要手段,它著重於各種審美能力的培養和提高,它使學生學會發現美、欣賞美、表現美和創造美,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心理結構、感情修養、性格氣質將發生細緻而久遠的變化。從而由單純的藝術美,融化為高尚的社會美,正如蘇赫姆林斯基認為:“對周圍世界的美感能陶冶學生的情操,使他們變得高尚文雅,富有同情心,憎惡醜行。”從而淨化和美化心靈。

  可以這樣說,一位音樂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較差的教師,他的業務素質是不會合格的;同樣,一個不懂的音樂美的規律,不懂的培養學生審美趣味的教師,他的音樂技能再熟練,他的業務素質也是不合格的。

  四、音樂教學與身心素質提升相融合

  現代健康教育理念,是指身體和心理都處於健康良好狀態。身體素質包括身體發育、運動技巧及抗禦疾病的能力等等;心理素質主要是針對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即情感、性格、意志品質和氣質修養等方面而言。健康無論在身體還是精神方面都是一種美的要素。

  現代心理學和生理學研究表明,愉快使人心情舒暢,肌肉放鬆,心裡舒緩,技能協調,能消除各種有害健康因素的干擾,促進有益於健康的生物化學物質的分泌,從而增強體質、體能。提高健康水平;而音樂最本質的特徵就是叫人愉快,叫人聽後心靈純潔,心平氣和,在欣賞或唱奏後可以為人們的身體心理帶來旺盛的活力和飽滿的精神,從而更有利於熱愛、鑑賞、創造美,如此迴圈,人們的身心會獲得更大的健康。古語云:“要想歡,進戲班”,是一點不錯的。譬如,在音樂的旋律中跑步,做健美操,都能同時讓人們的身心在美感的享受中得到鍛鍊。

  音樂教學有助於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所謂心理健康主要是指人們的認識、情感、意志、行為的良性狀態。如學生通過自己在大家面前的演唱,可去掉膽怯、拘謹、不自信等毛病,使學生逐漸養成大方、自信、活潑、堅強的心理素質,久之則會產生一種既輕鬆自由,又深沉博大的愉悅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