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公共政策學的探究

  1. 我國公共政策學的興起與發展歷程

  回顧過去30年來我國公共政策學的興起與發展,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它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引進到開創、從不規範到逐步規範的發展過程。深入研究這一過程,大體上又可以劃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20世紀80年代的孕育開創階段。政策研究在我國由來已久。但是,把政策及其執行規律作為一門科學來專門研究卻是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後的事。那時,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我國敞開了國門,在積極引進西方先進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方法的同時,一些新興的學科也開始相繼傳入我國,公共政策學就是其中之一。

  第二階段:20世紀90年代後的快速發展階段。進入90年代,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力度的加大,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的日益明確,我國的公共政策學研究和學科建設獲得了快速的發展。經過充分醞釀,1992年10月,作為中國行政管理學會政策科學研究分會的全國政策科學研究會成立,來自中央11個部門和1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有關理論工作者和實際工作者70餘人參加了在山東曲阜召開的成立大會,大會決定以“聯絡、組織、交流、倡導”為活動方式,積極推動公共政策學的研究工作。

  2.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公共政策學

  中國公共政策學是改革開放的產物,並伴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步伐而不斷髮展、成熟,成為當前我國社會科學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究其具體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總結社會主義建設經驗教訓的選擇。“政策和策略是黨的生命”,這是毛澤東的一句名言,也是我們黨和國家對公共政策在中國革命和建設過程中的重要作用的高度概括。在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過程中,當黨和國家的政策正確的時候,我們的事業就蒸蒸日上,反之就將遭受挫折、甚至失敗。

  第二,指導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實踐的需要。眾所周知,公共政策學是“一門應用性較強的學科”,“既在實踐中產生,又在實踐中得到應用和發展。它要指導執政黨或國家的各項政策的制定、執行、評估的實踐活動,它以實踐定向,以發現和解決社會的政策問題為宗旨,為實踐服務”。

  第三,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產物。公共政策學創始人拉斯韋爾指出,該學科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公共政策學“是關於民主主義的學問……歸根結底,它須以民主的政治體制為前提。”中國公共政策學的興起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結果,是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產物。

  第四,發展現代科學技術與方法的結果。通常認為,現代科學技術與方法如資訊理論、系統論、控制論等的出現,“為政策科學的產生、發展提供了方法論依據。”改革開放以來,國外一系列新興學科、新的研究方法,如資訊理論、系統論、控制論、運籌學、統計學、決策科學、領導科學、戰略研究、未來研究等被陸續介紹到我國,從而使得我國在這些領域的科學研究迅速崛起,運籌學、統計學、決策科學等新興學科不斷湧現。

  3. 我國公共政策學研究存在的問題

  相對於國外公共政策學半個多世紀的發展而言,我國的公共政策學研究才剛剛起步,還是一個發展中的學科,存在不少問題需要解決,有著許多薄弱環節亟待加強。

  第一,在重視程度上,公共政策學有待引起學界和政界的進一步重視。我國迄今仍對公共政策學、政策科學的宣傳、普及工作做得非常不夠,公共政策學的學術價值、實踐價值及其對社會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特別是它作為決策科學化、民主化的主要支撐學科這一點並未被人們尤其是各級官員所認識。

  第二,在學術研究上,公共政策學的學術水平有待進一步加強。在引進、消化和吸收西方公共政策學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改革開放以來儘管國內已有近百部關於公共政策學、政策科學的論著、教材出版,並發表了大量的學術論文,但仔細分析這些成果,卻明顯的存在以下不足或弊端:一是在理論體系上有待進一步創新,二是在研究內容上有待進一步豐富,三是在研究方法上有待進一步改進,四是在研究水平上有待進一步提高。

  第三,在學科建設上,公共政策學的學科建設有待進一步完善。在組織構建上,雖然我國已基本形成了學術型、行政型、產業型三大型別的政策研究組織體系,但是,這些研究組織與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促進我國公共政策學發展的要求相比,還有較大差距。

  4. 我國公共政策學研究取得的成就

  在理論工作者、政策決策者以及政策研究人員的共同努力下,公共政策學已經成為我國社會科學研究領域的一門生機勃勃的新興學科。在過去30多年的發展中,我國公共政策學研究至少取得了如下幾項成就:

  第一,理論研究不斷深入,理論成果不斷湧現。根據研究的重點,我國的公共政策學研究大致沿著這一思想軌跡不斷深化。首先是介紹、引進西方公共政策學的研究成果;其次是隨著公共政策學傳入我國,開始從政策學的角度研究馬克思主義的政策理論,認真而深刻地總結我們黨和政府政策實踐的基本經驗。

  第二,學科建設初具規模,研究隊伍不斷擴大。一門學科發展最重要的途徑之一,就是教學工作的開展。早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國就有少數黨校在幹部培訓中開設了部分公共政策學的課程。90年代以後,我國公共政策學的教育培訓迅速發展,公共政策學的相關課程已在高等院校、黨校系統和行政學院系統的教學中逐步紮根,成為大學生、研究生和幹部教育培訓的一門新興課程。

  從總體上來看,目前我國基本上形成了研究公共政策的三支隊伍。第一是學術型政策研究組織的研究人員,他們主要從事公共政策學的基礎理論研究;第二是行政型政策研究組織的研究人員,他們主要從事現實政策問題的研究。

  第三,學術交流日益頻繁,學術氣氛十分活躍。公共政策學是一門新興學科,嚴肅的學術團體的建立是學科交流的重要依託。目前,全國性的公共政策學學術團體有兩個,即1992年成立的全國政策科學研究會,1994年成立的中國政策科學學會。在這之後,還成立了一些全國性的部門政策研究的學術團體,如1998年成立的中國民族政策研究會。另外,一些省、直轄市、自治區也成立了綜合性的政策科學研究會或部門性的政策研究會,如黑龍江省政策科學學會、廣東省政策科學研究會等。

  5. 對我國公共政策學研究的展望

  回顧過去是為了總結經驗,更好地服務未來。在21世紀新階段,我國公共政策學要獲得更大的發展,必須勇於面對現實,紮根中國沃土,認真消化、借鑑、吸收西方公共政策學的優秀成果,不斷克服自身的不足和弱點,努力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公共政策學理論體系,從而進一步把我國的公共政策學研究推向一個新的水平。

  第一,擴大宣傳與普及,努力提高公共政策學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公共政策學在國外早已成為一個獨立的研究領域,是一門成熟的學科,無論在學界、政界,還是企業界都有著非常廣泛而深刻的影響。我國的公共政策學研究起步較晚,它的重要作用及其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力,還遠未被人們所認識。因此,建立和發展中國的公共政策學,首先必須做好宣傳和普及工作:一要進一步擴大對公共政策學在國外主要是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所處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宣傳;二要進一步擴大對公共政策學在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和社會經濟發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及其與日俱增的社會需求的宣傳。

  第二,加強理論研究,努力構建中國特色的公共政策學理論體系。中國公共政策學發展最核心、最本質的東西就是要努力構建中國自己的公共政策學理論體系,否則,中國的公共政策學將會因其理論既不能解釋我們面臨的政策現實,又不能指導具體的政策實踐而永遠難以成為一門獨立的知識領域。為此,一要進一步加強對中國傳統政策思想的研究。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為人類留下了大量優秀的政策文化遺產,離開了這些文化遺產,我國公共政策學的中國特色就將無從談起。二要進一步加強對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中的政策思想的研究。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於政策問題的精闢論述及其理論,為建立和發展中國特色的公共政策學提供了豐富的養料,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第三,改進研究方法,努力提高公共政策學的研究水平。科學研究需要有科學的方法,否則就很難探索出真理。一門學科的發展和繁榮與其研究方法息息相關,從學科發展的角度來看,研究方法是否合理或完善直接影響到該學科的成熟與發展。長期以來,我國的公共政策學研究之所以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中國公共政策學之所以理論基礎不夠堅實,與國外公共政策學相比差距較大,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研究方法有問題、不成熟。因此,改進研究方法就成為中國公共政策學發展的一個重要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