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如何才是一次好的教學活動

 【論文摘要】在整個教育教學過程中,既要樹立全面發展的教育思想,又要注意教育的側重點。從確定和實現幼兒教育的目的任務來看,教與學是一個雙邊活動過程,既受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制約,又受人類的認識規律和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制約,是一個複雜的有規律的過程。一次好的教育教學活動,必須包含以下內容:內容選擇和活動分析、備課、活動實施及課後反思。

  【論文關鍵詞】幼兒園;教學活動;教與學;雙邊關係

  幼兒園教育教學是幼兒教師根據《幼兒園教育綱要》,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幼兒進行體、智、德、美全面發展教育,以增強幼兒體質,發展動作;傳授知識,發展智力;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激發幼兒的求知慾望和探索精神,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在整個教育教學過程中,既要樹立全面發展的教育思想,又要注意教育的側重點。從確定和實現幼兒教育的目的任務來看,教與學是一個雙邊活動過程,既受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制約,又受人類的認識規律和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制約,是一個複雜的有規律的過程。一次好的教育教學活動,必須包含以下內容:內容選擇和活動分析、備課、活動實施及課後反思。
  下面我結合自己多年的幼教經驗來淺析以上內容:

  1. 幼兒教育的內容選擇和活動分析

  1.1首先,我們要了解幼兒
  在選擇活動內容之前,我們首先要做的是瞭解幼兒。幼兒是學習的主體,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充分考慮到幼兒的心理特點、興趣愛好,從其感興趣的方式、方法人手,往往效果更顯著。我們只有經常蹲下身聆聽幼兒的想法,才能瞭解幼兒在想什麼、喜歡什麼。才能瞭解他們經常談論的問題、感興趣的內容以及他們的認知水平和原有經驗。同時,我們要了解教材,剖析教材,找準主題活動中幼兒發展的支點,結合幼兒的實際情況思考怎樣把這些點轉換成可行的、合適的活動。例如,什麼內容可以開展個別化的活動,哪些點可以合在一起設計成一個活動。
  1.2要關注活動的教育價值
  教學活動的目的是促進幼兒的發展,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應根據幼兒的興趣、經驗、周邊環境等因素思考活動能給幼兒什麼,想要幼兒發展什麼能力和品質。不能盲目的迎合幼兒興趣,從而失去了活動的教育價值。

  2. 備課(其間包括目標定位、教材分析、課前準備、活動過程)

  備課,顧名思義就是教師在講課前準備講課內容。教師要根據《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的要求和各領域的特點,緊密結合幼兒的具體實際,選擇最合適的表達方法和安排最科學的順序,以保證幼兒能有效地進行學習。這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的首要工作,是教師上好課的重要前提,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也是教師教學基本功的充分體現。作為教師要十分重視備課工作,因為只有首先備好課,然後才能上好課。
  2.1目標定位
  教育目的是培養合乎質量的人才,是教育活動的出發點和依據,也是教育活動的歸宿,它規定著教育工作的方向,支配著教師教育教學活動,關係到把受教育者培養成什麼人的大問題。教育目的不是由個人隨意制定的,在備課中,教學目標制訂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圍繞著“三維目標”的制訂、達成以及目標的明確性、具體性、可操作性。不同的社會、不同的階段對把受教育者培養成什麼樣的人有不同的要求,因而有不同的教育目的。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經常發現有的教師制定的教學目標要求不到位,不是偏高、就是偏低,或者缺乏完整性、全面性,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不能按照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的目標要求,正確處理好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關係,確定好教學目標。如果教學目標定位不當,教學安排就要亂套,完成教學任務就要受到影響,就不可能取得應有的教學效果。
  2.2教材分析
  在內容的選擇上,既要尊重幼兒已有的經驗,又要挖掘教材內在的價值。擺在我們面前的教材,有很多都是有現成的教案,那麼我們是不是就可以照本宣科呢?當然不行,教材只是給這個年齡的幼兒編的書,而如何針對不同的幼兒,讓他們學會,學懂,就需要老師進一步的研究。抓住切入點,把精華傳授給孩子。
  2.3課前準備
  一次好的活動,教師的課前準備非常重要。包括教師的知識準備和活動過程中的材料準備兩方面。首先教師對活動內容充分了解後必須做好相應的、充足的知識準備。每一個活動在實施過程中都有可能出現始料未及的情況,如孩子的提問有可能難倒我們,當出現這些問題時,如果我們做足了充分的知識準備就能夠應付自如,把正確的知識教給孩子。其次在教學準備中,教師還要通過出示、投放材料,規劃佈置環境,促進教學目標的實現,達到“環境育人”的目的。在幼兒園教育活動的組織中,教學中的材料準備又是一種教育手段,通常包括教育活動所需的教具、學具、器械、器材、設施裝置等等,從一個頭飾到一個多媒體課件都屬於它的範疇。在教學準備中我們必須為幼兒的學習準備必要的操作材料;熟練掌握和使用各類教具及教輔裝置;課前熟悉所教內容,做到兒歌能熟練背誦,故事能脫稿講述,歌曲能熟練彈唱,科學實驗事先做過,避免組織無準備的活動。

  2.4活動過程
  即教師在做好以上工作,做到“心中有目標”、“心中有幼兒”的基礎上,還要科學合理設計安排好如何有效地進行教學。即要能尋找出教材內容與幼兒學習的聯結點、結合點、興奮點和生長點。要通過有效的途徑、方法和手段,能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調動幼兒的學習自覺性、主動性和積極性,尋找到幼兒的“最近發展區”,開發和挖掘出幼兒的潛能,不僅能讓幼兒全面地正確地掌握所學教材內容,而且能讓幼兒掌握學習的方法,學會學習,學會發展,能為幼兒今後的學習和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幼兒園的教育活動應有目的,有計劃引導幼兒生動、活潑、主動活動的,多種形式的教育過程”,“注重活動的過程,促進每個幼兒在不同水平上得到發展”。注重活動過程是幼兒全面發展教育的需要。教學過程安排要妥當。新課改要求教師備課時,要善於把教材進行合理的加工和重新組合,要將教材內容轉變成幼兒最容易吸收的知識結構,化未知為已知,化深奧為通俗,化複雜為簡明,化抽象為形象。然後通過科學合理的教學安排,指導幼兒掌握學習重點、難點,能對疑點進行剖析,把教師所講的內容流暢地納入到自己的認知結構中去,內化為自己的知識;同時,能跟著教師的教學思路,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只有這樣,才能把教與學雙方最佳地結合在一起,以實現教學過程的最優化。在備活動過程時,我們要做到多思多想,在設計整個教學過程時必須考慮全體幼兒,根據不同年齡,不同發展水,因材施教。

  3. 活動實施

  即使是再完整的備課,在實施過程中,仍會出現意想不到的事。如教師的提問要注意語言有吸引力,能激發幼兒的興趣。在提問時,教師要特別注意自己的語言表達,運用抑揚頓挫,恰如其分的語氣並結合表情等態勢語言來誘發幼兒對問題產生興趣,調動幼兒回答問題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有趣的昆蟲”的主題進行中,我引導幼兒通過觀察瞭解昆蟲有六條腿的特徵,如果僅僅說:“請你們看一看,比一比瓢蟲和蜘蛛有什麼不同?”那麼有的幼兒的注意力就不會馬上集中過來,有的僅僅是迫於教師的指令而看而想,如果換一種說法:“瓢蟲寶寶和蜘蛛寶寶都躲在葉子裡,請小朋友來看看它們兩個有什麼不同。”那麼擬人化的語言配上教師略感神祕的體態語,必然會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幫助兩位“寶寶”解決問題的願望也就產生了,幼兒探索的積極性也調動起來了。可見,教師提問時的語言是否具有吸引力直接影響到幼兒對問題的迴應效果。另外,教師在提問時不可能讓每一個幼兒回答每一個問題,因此,針對幼兒的個體差異,教師要準確把握幼兒特點來選擇恰當的提問方式,使每個幼兒都樂於主動的回答問題,積極參與到活動中。

  4. 課後反思

  備課是實施教學過程的前期準備。備完課後在活動實施中我們還會經常性遇到出乎意料的事。這就要求我們在實施完教學過程後,對自己的備課、過程做一個細緻的反思。教學過程是師生對話、互動的過程。教師的情緒,教師的舉手投足,教師對幼兒、對教材的理解以及對教法、學法、教具的運用直接作用於幼兒,影響課堂氣氛和活動質量。相反,幼兒的注意情況、參與程度、疲勞狀態、個性特徵和經驗差異等也反作用於教師。此二者同時存在,相互作用,彼此牽連,影響著教學的效果。因此,組織活動結束後教師應及時反饋,將師生雙向的表現與活動的質量作辨證的分析,以幫助教師在日後備課、上課時能對“師”與“生”的情況作更全面的把握。
  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說:“如果一個幼兒教師僅僅滿足於獲得的經驗而不對經驗進行時深入地思考。那麼,即使有20年的教學經驗,也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複,除非善於從經驗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則就不可能有什麼改進,永遠只能停留在一個新手型幼兒教師的水準上。真正的教學反思應當貫穿於教學前,教學中,教學後,從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一種行為,是幼兒教師對自身教學觀念、行為與思維方式的再認知,再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