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下的聽評課初探

     聽課和評課是教師增長知識,提高業務水平,促進校本教研的重要途徑。在目前大力開展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深入開展聽課和評課活動,不僅對教師個人的迅速成長是很有必要的,而且對研究進而改革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也顯得尤為重要。
        一、轉變觀念:既要關注教師的教,更要關注學生的學
        教學,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有機統一。新課程改革強調,教師的“教”是為了實現教師的“不教”,培養起學生的自學能力,主動探究問題的能力。
        因此,聽課的老師,絕不能還只停留在僅僅關注教師是怎樣教的這個層面上。在實踐中,哪怕就是某個教師的獨角戲就算唱得再好,也代替不了學生的學。一切的教學任務,實施的目標最終都要由學生來實現。這就要求我們切實轉變自己的觀念,在聽課過程中,要更多地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學生參與了課堂沒有,參與的程度有多深,學生是不是得到了充分地發展機會;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是否增強了,是否能獨立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學生的性情是否得到了陶冶,學習積極性是不是得到了提高等等。
        學生的學習效果應該是評價一堂課的出發點和歸宿點。一堂課上得是否成功,重點要看學生的學習情況。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傳統教學上,往往教師講得越精彩,就認為課上得越好,現在看來已經不行了。“教學有法,但是教無定法。”有些課堂,教師講得不一定有多精彩,但是學生學的效果很好,他們的情感得到了陶冶,學習的興趣得到了調動,價值觀得到了提升,那應該被定為好課。
        關注學生的“學”,實際上是換一個角度關注教師的“教”:課堂教學的三維目標的設定是否符合教材和學生的特點,目標是否明確,出現的時間和順序是否恰當;教者是否抓住了教材的重點,難點是怎樣突破的,是不是有利於學生的學習;教師是否面向全體學生,教學中有沒有實現“讓百分之九十的學生掌握百分之九十內容”這一原則;為了學生的學習,教師創設了哪些情境,運用了哪些手段,輔助了哪些教學裝置;教師設計的問題是否有利於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是否能引導學生進行問題的探究。一句話,教師在課堂上,是否真正實現了一切為了學生的自我發展。
        總之,課堂是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應該得到充分地體現。聽課老師,應該更多地關注學生的發展情況。
        二、提高認識:聽課者既是學習者,又是課堂教學的參與者
        在傳統觀念中,人們總是把聽課老師認定為是與課堂教學無關的人。教者,有時候甚至可以忽略其存在。就連聽課老師自己,也常把自身看作是課堂的局外人。 
表現在課前不去備課,課堂上游離於教學之外,不注重收集學生的課堂反饋資訊。聽課者要充分認識自己在課堂上的地位和角色。聽課者既是學習者,又是課堂教學的參與者。
        首先,聽課者是課堂教學的學習者。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聽課者要以虛心學習的態度走進課堂,除了學習教者的教法,還要把自己當作學生,從學生的角度去品味一節課。聽課後還要善於思考和整理。一是要和自己的設計思路作一比較,看有哪些異同,找出各自的優缺點,揚長避短,取長補短,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二是要與教者進行交談,瞭解其上課的思路,設計的原理。有不明白的地方,不妨向有經驗的同志請教。從而學會吸收,內化為自己的東西。三是要關注教者課前的準備情況,在課外下的工夫。 
      其次,聽課者又是課堂教學的參與者。聽課者是以老師的身份走進課堂,就要參與到教者的課堂活動中來,有時還要和上課老師一起組織及配合,完成教學任務。作為聽課者,課前也要做好大量準備工作,只有這樣,才能有所比較,有所收穫,真正完成聽課的任務,也才能客觀、公正、全面地評價一堂課。
        三、合理評價:到底應該如何評價一堂課
        首先,應多角度、多標準、客觀公正地評價一堂課。“有一千個讀者,就會有一千個哈姆萊特”,面對同一節課,不同的老師聽了也就應該有不同的見地。我們應該允許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標準,從多個角度來品味一堂課。
        著名數學特級教師霍懋徵就曾現身說法,如果一開始她就和大家都做得一樣,那又怎麼能樹這面旗幟呢?教師自己要能根據對課程標準的理解,實事求是地提出自己的見解;儘管有時可能與傳統評課有較大的差距,有值得商討的地方,也不妨提出來供大家探討。
        其次,評課不必過於瑣碎。任何一堂課,都是由若干個成功和欠成功的細節有機地組合而成的。我們評價一堂課,不能只關注一些細節,就認為這節課成功或者不成功。因為完美無缺的東西根本就沒有,又何必強求呢。我認為可以反其道而行之,那就是粗線條的抓住一些特徵評課。比如說:,學生有沒有真正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他們是如何獲取知識的;教師是如何組織、引導的,有沒有為學生自主學習創設必要的情境;等等。總之,我們評價一堂課,適宜從大處著眼,提高教師教學的熱情,從而培養和指導教師在聽課、評課中快速地成長。
        再次,我認為現行的聽課評價量化指標值得商榷。教學是一門藝術。一堂課,本來就不應該有固定的一層不變的格式,那麼聽課、評課又怎能用聽課筆記的扉頁上規定的量化分值來給一堂課打分呢?如果非要這樣的話,大家還怎麼敢創新,只能永遠走傳統的老路。因此,我覺得評價一堂課是不是好課,關鍵要看學生學的過程和結果,而絕不是這種硬性的分值量化的結果。
        總之,在當前掀起的新課程改革的潮流中,我們要正確、合理地處理好聽課和評課問題。從而指引年輕的教師走上改革與創新的道路,獨樹一幟,為祖國的教育事業,做出自己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