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班主任教育論文

  現代教育理論告訴我們,要組織一個成功的班級,班主任必須具有強烈的事業心。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篇一

  《 中學班主任教師如何教育學生 》

  摘 要:黑天鵝事件存在於各個領域,無論是社會生活還是個人生活,都逃不過它的影響。由於涉及到教師、學生與家庭之間複雜的心理關係,在教育事業中更是如此,那麼如何避免其發生呢?我們主要總結出了以下幾點,即:1、教師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合理引導學生健康成長;2、加強對學生的普法教育;3、加強對學生的“三生教育”4、加強對學生關愛,建設友好合作的師生關係;5、心理團輔和重點關注相結合的心理輔導方式;6教導學生正確處理好“異性效應”;7、班主任工作與家庭教育適度結合的教育措施。

  關鍵詞:關愛;教育;合作;成長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01-168-01

  一、黑天鵝事件的概念及其特點

  黑天鵝事件寓意著不可預測的重大稀有事件,它在意料之外,卻又改變一切,它是非常難以預測,且不同尋常的事件。但是人們總是過度相信經驗,而不知道一隻黑天鵝的出現就足以顛覆一切。一般來說,“黑天鵝”事件是指滿足以下三個特點的事件,首先,它具有意外性。第二,它產生重大影響。第三,雖然它具有意外性,但人的本性促使我們在事後為它的發生編造理由,並且認為是可解釋的。

  二、中學生中著名的黑天鵝事件舉例

  1、2015年1月13日19時許,陝西咸陽三原一名中學生跳樓身亡。

  2、2015年1月12日山東20餘高中生疑因感情糾葛群毆致1死1傷

  3、2010年12月18日,蘇州公交門等等

  ……

  這些在中學生中發生的事情就是典型的黑天鵝事件,它具有不可預測性,而且造成了惡劣的社會影響,引發了許多的關於我們這個時代對於教育的思考。這樣的事對於當事人來說是一種嚴重的心靈傷害,會直接影響學生人格的塑造;對於當事者家庭來說是一種嚴重的創傷,重大意外事件發生時候會改變一個家庭;對於周圍學生來說,會造成一種恐怖氛圍,對於廣大學生的發展不利;對於教師本人來說輕者受到處分,重者勝敗名裂。那麼我們怎麼來預防這種黑天鵝事件的發生呢?

  三、預防中學生黑天鵝事件發生的措施

  1、教師發揮主導作用,合理引導學生健康成長

  因為在學生中發生黑天鵝事件一般都是生活學習中的小事引發為主要的誘因,因此教師在日常的主題班會、板報等活動中要注意強調對學生認知的培養,教會學生“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的為人處事方式,在日常的生活學習中合理引導學生辨明是非善惡的基本原則。強調學生要在生活中學會感恩、感激別人,“感恩”是一種處世哲學,是生活中的大智慧。感恩可以消解學子內心的積怨,學會明辨是非和感恩是教育的基本目標也是生活的基本準則,更是中學生健康成長的思想基礎。

  2、加強對學生的普法教育,三生教育

  我國作為一個法治國家,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化推進,各方面的法律不斷完善,為法治社會的推進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法律意識體現在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這就要求我們的教育要強調普法教育,在學生樹立基本的是非善惡的基礎上,加強學生的法制意識和觀念,使學生認識到違法的後果。

  3、加強對學生的“三生教育”

  “三生教育”,即“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存教育”“生命教育”,讓每一個學生“認識生命、尊重生命、珍愛生命,關心自己和家人”;“生活教育”,提倡“珍視生活,瞭解生活常識,掌握生活技能,養成良好生活習慣,關心他人和集體,樹立正確的生活目標”;“生存教育”,強調“學習生存知識,保護珍惜生態環境,關心社會和自然,強化生存意志,提高生存的適應能力和創造能力。

  4、加強對學生關愛,建設友好合作的師生關係

  班主任教師應該是最瞭解本班學生情況的老師,這就要求班主任老師在對待每一個學生的時候努力做到“視如己出的關愛”,關注每一個孩子的異常和變化,關心每一個孩子的生活,瞭解每一個孩子的家庭環境,做到關注每一個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作為學生心靈的塑造者要有和學生平等的地位,瞭解到學生的情況後要尊重每一個學生的想法,師與生之間在民主、平等的基礎上友好合作。

  5、心理團輔和重點關注相結合的心理輔導方式

  “心理團輔”顧名思義就是在團體情境下的一種心理輔導形式,通過團體內人際互動作用,成員在共同的活動中彼此進行交往、相互作用,使成員能通過一系列心理互動的過程,探討自我,嘗試改變行為,學習新的行為方式,改善人際關係,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它主要強調使學生在團隊合作的過程中學會理解別人,提升人際交往水平,減輕對學習和生活不適的體驗和痛苦,協助學生樹立團隊友好協作意識。而重點關注的心理輔導方式更適合於性格孤僻又不善於言辭的學生,班主任教師該以一個朋友的姿態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瞭解這部分學生的想法,採用因材施教的方法,幫助這樣的學生健康成長。

  6、教導學生正確處理好“異性效應”

  從上面舉得例子可以看到,很多中學生由於青春期感情的衝動,會做出很多“出格”的事情,這就要求教師正確引導處理好異性之間的關係,主要是幾個方面,即:利用“異性效應”取長補短,豐富和完善個性;利用“異性效應”提高學習與活動效率;利用“異性效應”提高自我評價的能力、激勵自己奮發向上以及增進男女同學間的友誼和團結。

  7、班主任工作與家庭教育適度結合的教育措施

  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結合要求班主任學會堅持適度原則,這個也是一門處理人際關係的藝術,即面對家長不為難學生,又要促進學生健康快樂的成長,在具體的操作我認為要以表揚和適度批評相結合。

  參考文獻:

  [1] 羅崇敏.全面實施“三生教育”建設現代教育價值體系[J].昆明學院學報,2009

  [2] 張 蓉.性格優點與醫學生心理健康的關係研究[D].浙江大學,2010.

  篇二

  《 班主任與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

  【摘要】中學時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與否是奠定個人今後發展成敗的關鍵所在。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搞得好,打好了根基,社會和諧氛圍的營造也會在人生的起跑階段得到夯實;心理健康教育搞不好,中學生首先從心理上孤立自己,與親人、師長、朋友乃至社會為敵,構建和諧社會也將成為空中樓閣。在中學生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對於精神文明建設的程序以及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 都有著深遠而重大的意義。

  【關鍵詞】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開展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原因

  1. 現代社會關於“健康”的概念已超越了傳統的醫學觀點,不僅軀體、生理健康,還應該精神、心理健康。當今社會競爭激烈,造成人們心理壓力重,在校中學生在這樣的社會大環境下生存,面臨升學壓力,心理脆弱,心理壓抑得不到一定的宣洩。

  2. 我國獨生子女以自我為中心的問題也顯得越來越嚴重;更甚者,由於家庭的殘缺,如父母離異、喪父或喪母的單親家庭,隔代撫養孩子等現象,都使孩子缺乏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環境。有關研究表明:心理髮生變化的高發區在青春期,中學生存在問題令人觸目驚心,學校裡學生各種不良現象屢禁不止,各種失控越軌行為時有發生,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與學生素質不高,尤其是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心理素質較差有極大的關係。我們如果只重視學生生理健康的教育,而不重視心理健康的教育,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極為不利。就目前狀況而言,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尤為重要。

  二、影響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幾個因素

  就目前的現狀看,中學生的精神問題主要表現在自閉、抑鬱、焦慮、偏執、強迫、精神分裂等方面,其原因大多是學生的心理問題沒有得到及時地調適和解決。那麼,是什麼因素導致中學生心理問題頻頻出現,並且人數越來越呈上升趨勢呢?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因素。

  1.對新環境的適應 剛入校的中學生面臨兩種新的環境:一個是生活環境。比如同學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家庭,新型師生關係的定位,集體學習中要面對比家庭複雜的人際關係,以及個人獨立生活能力和習慣的培養等等。另一個是學習環境。學校老師的講課方式和小學教育不一樣了,教育方式的不同需要學生自己逐漸適應。這兩個環境,都要求學生很快地適應。

  2.人際交往 “踏著鈴聲進課堂,回到家裡學習忙,網際網路上訴衷腸”這句順口溜實際上反映了相當一部分中學生的交際現狀。現代中學生的交際困難主要表現為不會獨立生活,不知道如何與人溝通,不懂交往的技巧與原則等。導致中學生交際困難有以下幾個原因:目前中學生多為獨生子女,對其教育不當造成了些負面效果,如任性自私、為所欲為;由於從小缺乏集體環境而導致缺乏集體感與合作精神;家長的過分包辦使獨生子女缺乏最起碼的獨立生活及為人處世的能力。交際困難一方面導致中學生產生自閉偏執等心理問題,另一方面因無傾訴物件,有問題的學生更會加重心理壓力,還易導致心理疾病。由於一些電影電視中“哥們義氣”、“江湖兄弟”觀念的不良影響,導致一些心理偏激的中學生盲目模仿,拉幫結派,打架鬥毆,偏離了人生的航向。

  3.個人情感 中學生因生理特徵的發育逐漸成熟,使得他們心理上也產生了變化。表現在情感上就出現了對異性生理“祕密”探求的渴望,對異性同學懵懂的、無理性的愛戀,我們稱之為“早戀”。有的中學生因為“暗戀”又迫於學校和,家長的制約不敢表達,於是便把自己的內心世界和情感封閉起來,從而導致精神不振,學習下滑;還有的中學生因為性格的外向或向成年人模仿,在中學就談戀愛,他們在師生中要麼不被理解而被排斥,要麼因沉迷於所謂的感情而不能自拔。對中學生的情感問題,如果不能在行為上正確教育、心理上恰當引導,則會給學生的身心健康帶來嚴重的影響,有的甚至發展為精神疾病。

  4.學習困惑與壓力 中學的課程內容和學習方法與小學教育有很大的不同。課程多了,課時少了;學習任務重了,遊戲時間少了;壓力與期望多了,放鬆與關懷少了。這就要求中學生轉變學習方法以適應學校教學,改變過去的被動,做到主動自覺。然而許多學生往往缺乏必要的心理準備,有茫然失措的感覺,不知道該怎麼去學,從而由興奮轉為自卑、消沉 ,部分學生處於難以適應的境地,久而久之產生厭學心理。中學生的學習壓力相當部分來自於 自律性差,課程負擔過重,學習方法有問題,精神長期過度緊張也會帶來壓力,另外還有參加考試所帶來的應試壓力等等。精神長期處於高度緊張的狀態下,極可能導致學生出現強迫、 焦慮甚至是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

  5.現代網路與計算機 現代教育己將計算機和網路引入了中學課堂。不少學生一方面因交際困難而在網路的虛擬世界裡尋找心理滿足,另一方面也被網路本身的精彩深深吸引。所以,有些學生對網路產生依賴性,有的甚至染上網癮,每天花大量時間泡在網上,聊QQ,玩網遊,沉湎於虛擬世界,自我封閉,與現實生活產生隔閡,不願與人面對面交往。久而久之,會影響學生正常的認知、情感和心理定位,不利於健康性格和人生觀的塑造;迷戀網路還會使人產生精神依賴性,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舉止失常、神情恍惚、胡言亂語、行為怪異;中學生還沒有獨立的經濟來源,一方面家長所給的零花錢已遠遠不能滿足上網所需要的開銷,另一方面又深陷網路不能自拔,此時心理健康教育如不及時跟上,稚嫩的中學生難免走向人生的反向。

  三、如何改善提高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1.對中學生進行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中學開設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幫助學生了解心理科學知識,掌握一定的心理調節技術。課程可分為兩部分:心理衛生與健康理論部分和實際訓練操作部分。前一部分為心理健康知識普及課,後一部分是在中學生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最為有效的方法。其實際訓練活動操作內容包括角色扮演、相互詢問、人際交往訓練,掌握一些轉移情緒、宣洩痛苦、發洩憤怒、克服自卑、樹立自信心的心理調節手段。防患於未然。

  2.設立悄悄話熱線信箱。

  實踐證明,熱線信箱十分有利於與中學生進行交談,這種方式對一些尚不善於進行面對面談話的學生十分方便,而有些話又是礙於顏面的,所以信箱可省去害羞的憂慮,而且中學生又可以把自己的思考在信中組織得更為嚴密。這樣可以使老師更有針對性地解決心理健康問題。   3.設立心理服務室,進行心理諮詢與治療。

  由於學生們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要求日益迫切,心理諮詢服務室的建立也就勢在必行。無論初中高中,城市鄉村,中學生們已開始從拘束、害羞地進門到落落大方自然地進行心理諮詢;從以試探性的心情談話到充分傾吐心中之煩悶。時代的發展顯示出,開展心理諮詢與治療服務已不僅僅是個別中學生的要求,而是一種時代的趨勢了。

  心理諮詢要取得良好的效果關鍵在於諮詢老師要信任理解學生。同時遵循聆聽、保密、疏導、交友性原則。這樣就能建立起一種信任關係。信任關係是諮詢取得成功的基礎。只有在信任的基礎上雙方的情感與心理方面得以充分交流,如此才能達到心理轉化的效果。有些情況下要進行心理治療,因此心理諮詢老師要有意識地和困於心理問題的同學建立起關心、尊重、瞭解和指導的關係,並依據問題的需要使用適當的心理治療方法,減輕或消除學生的不適應的心理現象及行為,培養適應習慣,促進心理的健全發展。

  4.兼顧對學生家長及其他方面進行心理宣傳。

  研究表明,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與家庭的教養方式和家庭的人際關係有直接或間接的關係,有些甚至是家庭問題的表現和延續。因此,無論是瞭解學生心理與行為偏異的原因,還是諮詢、矯治計劃的制訂和實施,都需取得家長的積極支援和配合,因此學校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要兼顧對學生家長及其他方面的宣傳。

  四、維護中學生心理健康的意義

  1.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是當前教育面臨的新課題、新任務。 當前,國際上的各種競爭例如經濟、科技、軍事等的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的競爭,而人才又賴於教育去培養,所以儘快造就具有良好心理素質和廣泛適應能力的各種人才就成為教育改革和現代學校關注的中心課題。

  2.有利於直接促進中學生心理健康,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 通過有效的途徑維護學生的心理健康,學生的心理得以正常發展。心理困惑得到疏導,不良心理與行為得到矯治,學生表現出良好的心理素質。學習積極性高、思維活躍,學習上沒有心理負擔與壓力,愛學、會學並富有創造性。個性健全發展,能夠適應學校、社會的要求,完善自我。在此基礎上,教學質量大面積提高。

  3.研究探討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為師範學校公共課心理學教學開拓了新的教學領域。傳統的公共課心理學教學已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應增設心理衛生方面的教學,傳授心理衛生、心理諮詢、心理治療、心理輔導等方面的知識,每一位師範生將來也能做一位中學生的心理按摩師,幫助心理不良的中學生撐起傾斜的精神,純潔不良的情感,瞭解自我人格特質,使未來的教師正真稱得起人類靈魂的工程師。

  心理健康教育是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的需要,應引起高度重視。家庭和社會要提供良好的教育環境,學校更應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使每個人都能受到良好的心理素質的培養,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適應激烈的社會競爭。

有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