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界旅遊城鎮化發展的動力機制分析論文

  旅遊城市化是把旅遊作為一種推動人類社會的經濟轉型、社會變遷和文化重構的動力來推動區域城市化的一種過程和現象,內涵包括城市的景區化和景區的城市化。所謂城市的景區化,是指由於旅遊的發展使得城市內部景區數量不斷增多、規模不斷擴大、水平不斷提高,城市自身環境逐漸改善、美化的發展趨勢。以下是小編今天為大家精心準備的:張家界旅遊城鎮化發展的動力機制分析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張家界旅遊城鎮化發展的動力機制分析全文如下:

  摘 要:以旅遊及關聯產業為主導動力的旅遊城鎮化模式,是旅遊地區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最佳途徑。作為國內知名旅遊城市的張家界,依託豐富的旅遊資源和良好的生態環境,走旅遊引導型的新型城鎮化道路是其必然的選擇。該文在實地調研的基礎上,著重分析了張家界旅遊城鎮化建設的動力機制,並從主導動力、基礎動力、重要動力和後續動力四個方面進行了全面闡述。

  關鍵詞:旅遊城鎮化 建設 動力機制 張家界

  城鎮化動力機制是推動城鎮化發生和發展所必需的動力的產生機理,以及維持和改善這種作用機理的各種經濟關係、組織制度等構成的綜合體系總和[1]。依據這一概念,可以看出,各地區因城鎮化實現途徑、資源環境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同,城鎮化動力機制的實現途徑也應不同。

  張家界地處湖南西北一隅,為國內外知名的旅遊勝地,轄區內自然風光旖旎、民族風情厚重、人文底蘊深摯,有著走旅遊城鎮化道路的天然稟賦。近年來,為加快實現“把張家界建設成為國內外知名的旅遊勝地”巨集偉目標,市委市政府在搶抓旅遊大發展機遇的同時,不斷推動旅遊業與相關產業的融合和旅遊業與城鎮化協同發展,積極探索一條旅遊城鎮化的新型城鎮化道路。全市經過多年的發展,雖城市環境大為改善,城市面貌煥然一新,城鎮化水平顯著提高,但與全省平均水平相比仍比較低,2013年底張家界市城鎮化水平僅為42.23%,比全省平均水平低5.73個百分點,而且產城互動性不足,產業發展與城鎮發展相互作用不夠理想。基於這些,依據張家界實情構建旅遊城鎮化的動力機制,已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1 旅遊業是張家界旅遊城鎮化發展的主導動力

  張家界是一個旅遊催生的城市。張家界市原是湖南西北部一個小縣,建市前,因旅遊業未得到開發,再加上受自然條件和經濟發展水平影響,縣內城鎮化程序緩慢且城鎮化水平較低,到1982年,全縣城鎮化率僅為9.48%。後因旅遊開發和發展的需要,在省委省政府的同意下,於1988年撤縣立市,大庸縣改為大庸市後更名為張家界市,至此,張家界完成了第一次華麗變身。

  張家界是一個因旅遊而發展的城市。張家界因旅遊立市以來,歷界市委市政府都非常重視旅遊業的發展,經過多年的努力探索,全市旅遊業快速發展,旅遊業逐步成為當地新的經濟增長點和產業結構轉變的動力。1993年,全市實現了產業結構由過去“一三二”型別向“三一二”型別的轉變,經濟形態也成功地完成了由傳統農業經濟向旅遊經濟的轉化,旅遊業從此成為全市的支柱型產業[2]。從此,農村剩餘勞動力開始大量向非農產業轉移,城鎮化程序開始加快,城鎮水平不斷提高,城市知名度大幅提升。1998年底,全市城鎮化率達到了18.1%。

  到了20世紀末期,張家界實現了第二次華麗變身―― 由一個“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偏遠小城變成了國內知名的旅遊城市。隨著旅遊業的持續發展,旅遊業對城鎮化發展的拉動作用不斷“加檔”。近年來,為加快實現“旅遊勝地夢”,市委市政府緊緊圍繞“發展旅遊”這一主題,不斷拓展旅遊產業鏈,大力推進泛旅遊產業叢集建設,使得旅遊業發展速度進一步加快。在旅遊業快速發展的推動下,張家界城鎮化發展動力不斷增強,城鎮建設空間結構日趨合理,城市規模日益擴大,城鎮化水平明顯提高。2013年,張家界城市化率達到42.2%,比1982年提升了近33個百分點,城鎮化發展進入到加速發展階段。隨著旅遊業的蓬勃發展,在中心景區的帶動下,鄉村旅遊悄然興起並不斷壯大,帶動了農村就業結構的變化、產業結構的升級、農民收入的增加和農民生活方式的轉變,逐漸地催生了一批像王家坪鎮、洪家關鄉、江埡鎮等旅遊風情小鎮,旅遊業對城鎮化發展的主導作用進一步凸顯。

  2 新型工業化是張家界旅遊城鎮化的重要動力

  新型工業是張家界旅遊城鎮化建設資金的重要來源。張家界作為一個旅遊城市,在是否發展工業這一問題上一直存在爭議,很多人都認為發展工業會帶來旅遊環境的破壞。但我們必須要認識到,並不是所有的工業都會對環境產生破壞,也並不是全市每一個地方都不能發展新型工業,工業化發展和旅遊業發展不是對立關係,而是涵蓋關係。

  其實,多年來,張家界市一直也比較重視工業的發展,尤其是近年來,隨著新型工業化步伐逐步加快,工業更是得到長足發展,逐步形成了生物醫藥、旅遊商品和水電能源三大特色產業叢集,工業短板不斷補齊,新型工業發展平臺日趨完善,工業收入對財政的貢獻率逐年增大。據統計顯示,2013年,張家界全市實現工業增加值764950萬元,比2005年增加了58.24億元,8年翻了三翻,佔全市GDP的比重由2005年的16.5%增加到了25.4%,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增加到300多[3]。新型工業經濟的快速發展,不僅為城鎮的興起和發展提供新的生產關係和物質技術基礎,而且還增加了財政收入,拓寬了城鎮化建設資金的來源渠道,進一步緩解了城鎮化建設資金短缺的問題。

  新型工業是農村和城鎮勞動力就業的重要保證。眾所周知,工業是解決就業問題的搖籃,只有高度發達的工業才能有效地緩解城鎮化過程中勞動力轉移後的就業問題,也才能穩步地促進城鎮化發展。近年來,為進一步推進旅遊城鎮化建設,張家界市委市政府大力實施工業強市戰略,並於2014年制定了《張家界市工業產業提質升級“135”行動計劃》,極大地促進了當地工業的發展。張家界市工業的發展,尤其是鄉鎮企業的發展,既極大地促進了農村產業結構的變化和農民生活方式的轉變,又拓寬了農民就業渠道,增加了農民收入,還提供了大規模的就業機會。城鎮工業發展所帶來的大量就業崗位,對農村富餘勞動力形成強大需求,吸引了大量農業勞動力向工業轉移,有效地排解了進城勞動力對就業難的擔憂,從而形成了對城鎮化程序的強大拉力。

  3 農業是張家界旅遊城鎮化的基礎動力

  城鎮化就是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落後鄉村社會向先進城市社會轉變的過程。從這個概念我們可以看出,農業在整個城鎮化過程中有著一個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張家界,農業對城鎮化發展的推力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農業為城鎮化建設提供了生活物質資料;二是農業的發展推動了勞動力、土地和資本等要素向城鎮聚集;三是農業的發展和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拉動了城鎮市場的發展。在1993年前,農業一直是張家界的支柱產業,當時,農業的發展不僅為農村自身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也為城鎮發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質保障,雖然當時農業發展對城鎮發展的推動作用比較弱,但這種力量是最基礎的,也是最主要的。

  隨著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施和農業生產技術的提高,農業生產率大幅提升,極大地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繁榮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2013年,全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5668.95元,比2001年增加了3913.95元,年均增長16.88%。隨著農業的持續發展,生產率的快速提高,農民收入的穩步增長,農村產業結構、農民生活方式和收入結構發生明顯轉變,這極大地推動了農村富餘勞動力和資本向城鎮轉移,有力地推動了城鎮市場的發展,這不僅為城鎮化發展提供了前提條件,也為城鎮化發展的提供了強大推力。

  4 相關政策的支援是張家界旅遊城鎮化的後續動力

  相關政策的創新是張家界旅遊城鎮化發展的後續保障。張家界旅遊城鎮化的發展與政府有力的政策支援是密不可分的。建市前,由於受嚴格的戶籍管理制度和人口流動管理制度的限制,城鎮化程序一直比較緩慢,從1982年到1988年,當地城鎮化率僅只增長了4.05個百分點,年均增長不到0.67%。建市後,隨著城鄉土地制度、戶籍制度以及社會保障制度等相關制度的改革,逐漸打破了城鄉分割的二元體制,再加上市場經濟經濟發展的引力,極大地促進了城鄉之間的人口流動,有力地推動了城鎮化的發展。到2004年,張家界市的城鎮化率達到了30.63%,比1982年高出近22個百分點[4]。近年來,尤其在成為國家旅遊綜合改革試點城市後,市委市政府緊緊圍繞“把張家界建設成為國內外知名的旅遊勝地”的總目標,以建立文明和諧城市為總攬,著力推進城鎮建設的提質升級。

  2013年,市委市政府下發了《提質張家界打造升級版――張家界市加快推進國內外知名旅遊勝地建設五年計劃》、《張家界市城市綠化管理辦法》和《張家界市城市管理改堅戰實施方案》等相關檔案,大力完善城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著力推進舊城改造和中心城市、縣城提質擴容。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張家界市城市人居環境大為改善,城市服務功能進一步加強,城鎮化水平快速提升,到2013年,全市城鎮化率達42.23%,同時,在相關政策的刺激和驅動下,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的旅遊風情小鎮隨之湧現。筆者相信,未來隨著一些新政策和制度的出臺,制度創新對城鎮化建設的拉力將使張家界旅遊城鎮化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5 結語

  旅遊城鎮化發展的動力機制是旅遊城鎮化發展的核心問題,是制約和影響旅遊城鎮化發展的根本因素。張家界在推進旅遊城鎮化建設的過程中,只有不斷地理清旅遊城鎮化的動力機制和找準它的動力源,才能使旅遊城鎮化建設得到更好、更快、更健康地發展。旅遊城鎮化動力機制是一個複雜的系統,由多層次、多方面的因素共同構成,牽涉到經濟社會的方方面面,因此,要真正全方位地解析張家界旅遊城鎮化的動力機制,還需進一步深入細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