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述中國古代教育論文

  中國古代教育智慧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中國古代教育同中國文化發展表現出來的民族連續性一樣,也表現出了相當強的連續性和共同性,構成了中國古代教育的特點。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中國古代書院教育簡論》

  摘 要: 中國書院教育起於唐,興於宋,延續於元,全面普及於明清。在我國古代教育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對古代教育的發展和學術的繁榮起著重要作用。

  關鍵詞: 書院 講學 教育

  書院是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特有的一種教育組織形式。它最早見於唐代,只是藏書之所,五代時期南唐的白鹿洞書院是歷史上第一個具備教學與研究職能的書院,以私人創辦為主。宋代時期迅速發展,在隨後的一千多年裡不斷完善,可以說在我國封建社會的教育體系中佔據著一席之地,是迄今為止被人們津津樂道的一種教學方式。

  一、書院的產生

  書院之名最早出現於唐代,分為官辦和私營兩類,但只是藏書和修書的場所,並不是教學機構。安史之亂之後,唐朝由盛轉衰,政治腐敗,經濟凋零,教育事業更受到嚴重衝擊,由國家組辦的官學紛紛關閉。面對這樣的形式,一些有識分子開始到一些清淨、優美的名山勝地讀書治學。隨著這些私人書院的發展壯大,官方也開辦一些書院供學生學習。儘管如此,作為教育機構的書院,多數還是私人創辦的。

  書院從產生到發展興盛再到最後隨著封建社會的解體而銷聲匿跡,可以肯定地說它是我國教育事業的一縷清風,在教育中表現出的閃光之處依然值得我們借鑑。那麼是哪些原因促使學院在封建社會嚴格的政治制度和等級制度中興起又得到不斷髮展呢?粗略概括有以下原因:

  一政治腐敗,官學不興。唐朝末年整個社會局勢動盪不安,朝廷已經無力舉辦官學,學生紛紛失學,一些有識之士,只好召集這些失學學生選擇一處清淨之地進行教學和學習。如歐陽修所說:“五代之亂極矣,干戈興,學校廢而禮義衰。”[1]在這種情況下,私學得到發展,書院開始建立。如北宋著名的嵩陽書院、白鹿洞書院、石鼓書院等都是在那時建立的。

  二受佛教禪林的影響。佛教至漢末傳入我國之後,在魏晉隋唐時期興盛起來,佛教信徒往往會在名勝之地建立禪林作為它們修道講習的場所。書院剛剛興起時,由於辦學經費,師資等問題也學習這種做法。例如,白鹿洞書院在廬山五老峰,而石鼓書院和嵩山書院分別在回雁峰和太室山,都在依山傍林的風景秀美之地。書院講學制度受到禪林公開講經、注重修養的講學制度的影響,如書院設山長、洞主,與禪林設長老、住持是相似的,而書院制定的學規、學約等多仿效佛教清規戒律。

  三官學入學困難。封建社會因其嚴格的封建等級制度,為數不多的幾所官學因路途遙遠,且入學門檻較高使得學生入學困難。許多無法進入官學而求學願望強烈的學生紛紛選擇書院作為其求學之地。書院因其辦學的靈活性、自由性得到更多學子的青睞。這種偏愛無形中推動了書院的進一步發展。

  另外,朝廷鼓勵民間辦學,印刷術的應用等也是促使書院繁榮發展的重要原因。

  二、書院教學與管理的特點

  一既是藏書之所,又進行教學及學術研究。最早的書院是官方藏書、校書的場所,後來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教學成為其最重要的功能,但是其藏書的功能始終未變。在宋朝初年,朝廷曾頻頻賜書於各大書院,以擴充各大書院的藏書量。南宋的書院也重視藏書,朱熹重修白鹿洞書院時,就曾上書請朝廷賜以國子監版本的《九經註疏》。乾隆元年禮部覆準:“各省會城,設有書院,亦一省人才聚集之地,宜多貯書籍,於造就之道有裨。令各督撫動用存公銀兩購買十三經二十一史發教官接管收貯,令士子熟習講貫。”[2]當時的書院為吸引更多學生前來學習,一方面延請大師鴻儒坐而講學,另一方面主要通過豐富的藏書量吸引學生。

  書院最重要的職能還是聚徒講學,雖然這種講學沒有統一的安排和計劃,但正因為這種靈活的講學方式,使得各書院有著自己的學術觀點和主體思想,從而開創了各書院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局面,這也是繼春秋戰國之後我國第二個學術思想的高度繁榮期。

  二教學方式多樣,共同講習與個別指導相結合。宋代書院教學方式多樣,除我們平時熟知的演講式教學方法外,還包括討論式、啟發式、頓悟式等教學方法。其中較為重要的是啟發式和頓悟式,通過為學生提供一定的學習素材,讓學生在閱讀與討論的基礎上產生自己的觀點,教師鼓勵學生闡述自己的觀點並對其他觀點提出質疑。朱熹曾說:“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裡方是長進。”[3]

  正因為書院對學生的自學要求較高,因此所有講學大師對所講主題與觀點都會點到為止,剩下的由學生自行參悟,當不同學生對知識內容有不同理解時,教師根據不同情況給予單獨指導,這就是我們現在提倡的因材施教,應勢利導。

  三自由講學,百家爭鳴。書院的講學主要包括兩種形式,大師親自舉辦的學術傳授式講學,大師、學生共同舉辦的以討論為主的講會。無論哪種形式,“自由”是其最重要的前提。各書院雖有其主體思想,但是不排斥其他思想流派,因此各書院的大師經常被邀請到其他書院講授其學術觀點。而各書院的學生也可隨意到其他書院聽課。這種自由的學術氣氛對書院思想的興盛及當時的文化發展都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四教師以身作則,師生關係融洽,尊師重教。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尊師重教的優良傳統,但魏晉時期師道一度衰落,到宋代書院大盛時期,書院講師一方面是鴻學宿儒,另一方面是孜孜不倦的教師,因此他們都具備高尚的道德水準。在教學與生活中,他們以身作則,對學生循循善誘、悉心指導的同時嚴格要求,注重學生良好道德的培養。教師的這些努力使得學生對教師有著發自內心的尊重與崇拜。因此書院的學生不論資質平庸還是身居高位都不忘書院教師的培養,那時師生關係用“一日為師,終身為父”來形容有過之而無不及。

  參考文獻:

  [1]毛禮銳、瞿菊、農邵鶴亭.中國古代教育史[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2]江凌.試論清代兩湖地區書院的刻書業及其興盛原因[Z].三峽大學學報,2008.

  [3][宋]黎靖德.朱子語類[Z].北京:中華書局,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