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作文名人素材

  寫作文,積累作文素材依舊是一件困難重重的事情。那麼我們可以積累的名人素材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關於的內容,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一

  談到《魯迅全集》:在延安夜晚讀魯迅的書,常常忘記了睡覺

  毛澤東十分愛讀魯迅的著作,從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就開始讀魯迅作品。1938年《魯迅全集》出版後,他得到一套“紀念本”。毛澤東收到《魯迅全集》後,讀魯迅著作,便成為常態了。新華社曾發表過一張毛澤東在延安棗園窯洞裡工作的照片,辦公桌上便放著3卷《魯迅全集》。這套《魯迅全集》,被毛澤東完整無缺地從延安帶過了黃河,帶到了西柏坡、香山,進了中南海。1949年底訪問蘇聯,他帶去不少魯迅作品,閱讀時連飯都顧不上吃,工作人員多次催促,他回答說:“我在延安,夜晚讀魯迅的書,常常忘記了睡覺。”

  二

  一九七八年,有個臺灣青年準備報考美國伊利諾大學的戲劇電影系,卻遭到父親強烈的反對,父親的理由是,在美國百老匯,每年只有二百個角色。但卻有五千人要一起爭奪這少得可憐的角色。父親的反對沒有令青年止步,他一意孤行登上了去美國的班機。青年從電影學院畢業後,終於明白父親當初的良苦用心。因為在美國電影界,一個沒有任何背景的華人想要混出名堂來,簡直比登天還難!可青年為了自己的夢想,還是耐著性子,幫劇組看管器材、做點剪輯助理、劇務之類的雜事,且一干就是六年。青年三十歲,他夢想的事業連一點影子也沒有,更談不上而立,甚至連自己的生活都沒有著落。面對殘酷的現實,青年腦中開始猜疑自己是否太好高騖遠。甚至,他也曾想過放棄夢想的念頭。

  然而,一個成大事的男人背後必定站著一個堅毅的女人,青年的妻子在他踟躕不前之際燃起了他夢想的激情。從此,他又過上了一段妻子主外,他助內的生活。他每天在家包攬一切家務,負責買菜做飯帶孩子。稍有空閒便夜以繼日地讀書、看電影、寫劇本。

  悶在家裡的日子,青年再次迷惘起來,一個男人靠女人養著,畢竟是很傷自尊心的事。

  終於有一天,男人感到了沮喪,無奈地自言一句,還是面對現實吧!

  後來,他揹著妻子,心酸地報了一門計算機課,準備靠一技之長養家,從而平靜地做一個平庸的男人。

  然而細心的妻子還是發現了他的心境,經過幾次的相視無語後,終於一天早晨,妻子在上班登車的一剎那,鏗鏘有力地扔下一句話:“你要永遠銘記自己的夢想!”

  驀然,他的心像被揪了一下,夢想的燈盞再次在他眼前閃爍。沒過幾年,他的劇本得到了基金會的贊助,開始自己拿起了攝像機;再後來,一些電影開始在國際上獲獎……他就是《推手》、《喜宴》、《飲食男女》、《臥虎藏龍》、《綠巨人》等影片的導演李安。

  二00六年的《斷臂山》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獎,當李安捧著奧斯卡的小金人,面對閃閃的鎂光燈,他淚光閃爍。內心止不住激動,默說著妻子曾說過的一句話:“我一直就相信,人只要有一項長處就足夠了,你的長處就是拍電影。學計算機的人那麼多,又不差你李安一個!你要捧起奧斯卡的小金人,就要時刻銘記你的夢想!”

  時刻銘記自己的夢想,成就了李安電影事業的輝煌——幸福地捧起了奧斯卡小金人!倘若,李安當初真學起了計算機,放棄了電影夢,我想,今天他會和眾人一樣被平庸的生活所淹沒。時刻銘記你的夢想,實則是掌好駛向成功的方向舵,時時刻刻下被外界的誘惑、無奈、沮喪、困苦所左右:一心一意直視夢想的燈盞,勇往直前!

  生活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不同的是,有的人時刻銘記,直至成功;有的人率性而為,緊跟著被世俗、平庸吞噬。這恐怕就是夢想能否成真的關鍵所在!

  三

  晉代書法家王獻之是王羲之的兒子,自小跟父親學寫字。

  有一次,他要父親傳授習字的祕訣,王羲之沒有正面回答,而是指著院裡的十八口水缸說:“祕訣就在這些水缸中,你把這些水缸中的水寫完就知道了。”

  王獻之作為書聖之子,字自然很好,他心中不服,認為自己人雖小,字已經寫得很不錯了,下決心再練基本功,在父親面前顯示一下。

  他天天模仿父親的字型,練習橫、豎、點、撇、捺,足足練習了兩年,才把自己寫的字給父親看。

  父親笑而不語,母親在一旁說:“有點像鐵劃了。”

  王獻之又練了兩年各種各樣的鉤,然後給父親看,父親還是不言不語,母親說:“有點像銀鉤了。”

  王獻之這才開始練完整的字,足足又練了四年,才把寫的字捧給父親看。

  王羲之看後,在兒子寫的“大”字下而加了一點,成了“太”字,因為他嫌獨生子寫的“大”字架勢上緊下鬆。

  母親王獻之寫的字,嘆了口氣說:“我兒練字三千日,只有這一點像羲之寫的!”王獻之聽了,這才徹底服了。

  從此,他更加下工夫練習寫字了。書聖看到兒子用功練字,心裡非常高興。

  一天,他悄悄地走到兒子的身背後,猛地拔他執握在手中的筆,沒有拔動,於是他讚揚了兒子說:“此兒後當復有大名。”王羲之知道兒子寫字時有了手勁,這才開始悉心培養他。

  後來,王獻之真的寫完了這十八缸中的水,與他的父親—樣,成了著名的書法家。後來,王獻之的字也到了力透紙背、爐火純青的程度,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並列,被人們稱為“二王”。

  王羲之勸子於學,採用的是“不動聲色”的方法。王羲之對兒子沒有一句說教,卻使王獻之逐步懂得學無止境的道理,從小就開始確立了嚴格的治學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