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相關探究論文

  教育是綜合了心理學、行為科學、社會學等學科的複雜的活動,從來都不是簡單、孤立和片面的,它和教育者、被教育者所處的環境、心理活動息息相關。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探究心理因材施教》

  摘要: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因此對每個人的教育在某種程度上都應有所差別。尤其是高等教育期間,學生正處於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建立和確定的關鍵時期,該階段的教育對於學生未來的發展極為重要。目前我國高等教育存在諸多需要改進的地方,其中教學方法單一、模式簡單重複現象較為普遍。本文分析了教學中存在的這些問題,並提出了改進建議。

  關鍵詞:課堂表現;心理分析;因材施教;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240 文獻標誌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41-0269-02

  教育是綜合了心理學、行為科學、社會學等學科的複雜的活動,從來都不是簡單、孤立和片面的,它和教育者、被教育者所處的環境、心理活動息息相關。我們可以將影響教育效果的因素分為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環境因素外因包括社會的發展現狀、輿論場、朋友圈等等,內部因素包括學生的心理狀態和認知能力,以及成長經歷所積澱形成的各種觀點。內因是決定因素,但外因能夠影響內因的變化,而教育則是影響內因的重要途徑。如何在提高教師對學生心理掌握的基礎上,改善教育的方式方法,調整和改變學生內因的狀態,從而使得教育的內容能夠順利、通暢地被接收,使其逐步具備教育者所期望的科學、技術、素質水平,是教育者的重要工作。本文試圖分析學生在受教育狀態下的幾種主要表現,分析其在此情況下的心理活動,並探討造成此種心理活動的外部因素影響,從而調整、修正被教育者對外部因素的存在形式的認知偏差,從而疏通受教育的接收途徑,使內容能夠順暢到達被教育者的腦中,並逐漸固化,逐漸積累成為學生的基本素養。

  一、教育過程中的幾種典型表現和心理分析

  漫不經心型:這種情況尤其在大學的課堂極為常見,老師在課堂上照本宣科,長篇大論,眼光甚至都不看聽講的學生們一眼,而課堂上的同學們則是東倒西歪、交頭接耳甚至呼呼大睡。在這樣的課堂上,施教者和受教者之間沒有最起碼的交流,往往是既浪費了教師的時間,也耽誤了學生的青春。此種情況下,老師們往往認為學生已經是成年人了,應該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聽不聽由你,反正我講了,從上課一開始,就等待著下課,沒有將教育的目的――讓同學們掌握知識――徹底貫徹和落實,抱著一種無所謂的態度;學生們認為這種課程沒有意義,離自己的距離很遠――至少認為沒有太大意義。這樣一種幾乎沒有發生任何互動關係的教學,效果可想而知。

  恨鐵不成鋼型:這種情況在大學裡不太常見,更多的是出現在中學、小學階段,出現在教師和學生之間。具體表現在講課急躁、迫切地希望受教者能夠馬上掌握自己所講述的內容,相對於上一種表現而言,施教者之急切,使得其難以體察到受教者的感受,很難說這兩種方法之中,哪種更好一些。在這種情況下,施教者的心理是急迫的,在受教者比較落後或者自己認為落後的情況下急於讓他們在成績上追上或者超過自己設定的目標,其功利性也更明顯。這種心態的可怕之處在於,施教者往往具有極強的責任心,從而也更加容易在心理上給自己不斷暗示其行為的正當性,並以正當性作為正確性的依據,往往容易在這條偏激的道路上走得更遠。就教育的效果而言,第二種方式不見得比第一種方式更有效,其實對受教者的額外傷害可能更大。

  二、學習的一般心理分析

  對於未知的知識的學習,學校教育的一般學習過程是,掌握背景,聽從講解,思考,練習,鞏固,再深入思考而有所得,轉化為自己的能力。在這樣一個連續推進的過程中,任何一個過程受到阻礙,都會影響教育效果的落實。而為了順利實施教育的過程,受教者應首先有對於學習內容的興趣。學習者興趣的建立涉及到多個方面,學生的志向、理想都是重要的影響因素,2013年3月17日,同志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會上談到了古人說的“功崇惟志,業廣惟勤”《尚書・周書》,所以,樹立遠大的志向是取得良好成績的基礎。當前的語境中,志向往往流於空洞,變得不切實際,很難引起學生的共鳴,但其實志向跟我們每一個人都息息相關,考取更好的學校,甚至於通過考試改變貧窮的命運,都是志向,它是學習的動力源泉和強大支撐,它使我們在困難的時候看到希望,在取得成功的時候看到差距,在疲憊的時候得到激勵,在懶惰的時候得到鼓舞,從而不斷刻苦努力,並取得最終的成功。孔子云:“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則無所得矣。”就是說,一個人在學術研究的道路上究竟能夠走多遠,堅持多久,關鍵在於設定的目標有多麼長遠,目標越遠大,就越有可能取得更大的成就。當然,“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荀子《勸學篇》,為了達到長遠目標,需要一個個的小目標、短期目標串聯起來,所以,如果想要使得學生對一門自己以前並不熟悉的專業和課程學習好,必須要使得學生首先對所要學習內容的範圍有所瞭解,並根據知識範疇制定不同的長期和短期目標。

  三、教育方法的形式與本質

  在學校教育的過程中,常常發現有資質、興趣、專業基礎相類似的一些學生,老師的方式方法甚至關注度基本一致,但是教育效果並不相同,甚至相差甚遠。導致這些不同的原因,既有方法的形式問題,也有方法的實質問題。方法問題來自於不同的同學有不同的性格和學習風格。比如有的同學擅長獨立思考,喜歡依靠自己去解決問題;有的同學則擅長思辨,能夠通過大家思想的互相碰撞進行總結。教育方法的不同會顯著影響這些同學最終的接受效果。教育的目的是通過各種合適的方法達到使學生掌握知識的目的,現在有一句流行的話叫做“在合適的時候碰到合適的人”,在教育上我們也可以說,需要在合適的年齡,對不同的學生,碰到合適的老師和方法,才能夠取得最好的教育成果。在前面提出的兩種典型課堂形式中,雖然表現形式迥異,但其實存在著如下一些本質上相同的因素,導致最終的教育效果均不甚令人滿意:一是對學生心理的不關注。兩種典型課堂形式中,施教者的責任心明顯不同,但是對於學生心理關注度不夠是相同的,漫不經心型的教師已經喪失了教育的激情,嚴格說不是一個合格的教師,因此懶於或者不屑於關注學生,學生是否會因為課程設定或者難度不適當等問題導致喪失學習興趣,老師其實並不是特別關心,這種情況下,要想取得較好的教育效果,對學生的要求提高了,因此在平均意義上教育效果要差一些;而恨鐵不成鋼型的教師教學熱情高,但也往往忽視了課程難度、設定等問題,容易挫傷學生的積極性,打擊學生的信心,教育效果也會不如人意。二是不能針對性地調整教育的方法,這是上面兩種典型情況的另一個共同點。我們經常說,每一個學生都是不同的,雖然教育研究和教育方法一直在不斷地取得進步,但仍然沒有一個可以適用於所有學生的教育方法,從哲學的意義上來說,任何事物都是發展變化的,所以也不可能有這樣一勞永逸的解決方法。

  四、因材施教的教學實施

  要想達到教育的最終目的,需要教師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時間,針對不同的學生,採用不同的方法,並且不斷在實施過程中通過學生的反饋進行改進,積少成多,不斷取得進步。

  1.首先要摒棄混日子的教育態度。不可否認,現在的大學校園中,教師的壓力是巨大的,教學和科研都需要投入精力大量精力。但就教育而言,沒有對學生負責的態度,是不可能取得好的教育成果的。人們用“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來形容老師的鞠躬盡瘁和無私付出,用“一日為師,終身為父”來表達對老師的尊敬,他們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人類文明的傳承者,必須對自己有更高的道德標準要求,不能有得過且過的心態。這是教育取得效果的基本前提。

  2.不斷了解學生的學習障礙。關注學生,不斷研究學生的學習障礙所在,並解決困難,疏通障礙。教學就像培養一棵小樹,“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是教育界的古訓。在學生學習中,會經常碰到各種各樣的困難,這些困難有些是心理上的,有些是認知上的,有些是能力上的,有些是課程設定所帶來的,對學生的困難進行總結、分類,會逐漸地瞭解並掌握這些困難的特點,通過研究和學習,用心理疏導、課外補課、專業補充、調整課程、專項強化等方法,來幫助學生不斷解決問題,提高學生的能力。

  3.堅持正面激勵為主的教育理念。近些年來,許多人提出了中外教育方法的區別,認為國外教育以鼓勵為主,國內教育以說教為主,這些也已經被許多人的親身經歷所證實,現在有些院校為了管理起來方便,也有的是為了保證安全,對學生提出了許多禁止做的事情,大大地約束了學生們的創造力和積極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對學生堅持以正面激勵為主,將會對學生的興趣、積極性有良好的促進作用,事實也證明,說教往往流於空洞、虛無,讓人失去興趣,也就失去了教育的本質意義。

  4.主動調整方式方法,適應學生能力和興趣點的差異。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不斷碰到各種各樣的困難,而教師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待這些困難,往往難以和學生取得共識,就會產生誤會和各種各樣的認知差異,這些差異往往會令老師講課效果大打折扣。主動接近學生,瞭解他們的難處,對於學習過程中的專業基礎不同造成的學習障礙,應採用不同的方法,幫助他們儘快地達到所期望的水平和狀態。

  人們常說“潛力是無限的”,每一個學生的秉性、品質、經歷、興趣等都有所不同,每個人的潛能和興趣,也是隨著受教育的不同,不斷地發展變化的,作為教育者的最終目的,也是最大的成就所在,應當是儘可能地開發每個學生的潛力,使他們都能夠快樂地做自己所擅長的工作,做出最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魯江.中美基礎教育比較:差異、融合、選擇[J].廣東教育,2009,12.

  [2]劉敏,李新生.五年制師範生思想特點及教育管理工作現狀調查分析[J].齊齊哈爾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4.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