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青春期心理論文

  心理教育既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內容,又是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強大動力。青春期心理教育在心理教育中佔有特殊的重要地位。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青春期心理輔導

  【摘要】隨著社會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的生活水平在日益升高,文化素質也在逐步提高,少年兒童也得到了更好的發展:身體發育早齡化;社會經驗更深。這些“發展”既有他的作用,也存在不利之處。因此,怎樣對步入青春期的中學生進行正確的心理輔導,使他們順利度過青春期,是當代教育所面臨的不可忽視的問題。

  【關鍵詞】心育;寓教於樂;心理輔導;關注

  隨著社會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的生活水平在日益升高,文化素質也在逐步提高,從而使少年兒童得到了更好的發展:身體發育早齡化,60%的學生在小學六年級前後就進入青春期;社會經驗比以往學生更加寬闊、更加深或者說現在的少年兒童比十年以前的同齡孩子所知道的要多幾倍或者十幾倍。這些“發展”既有他的作用,也存在不利之處。

  對幾所小學的調查發現:其一、有的學生對於青春期有關的知識知之甚少,甚至是“無知”,這樣就造成了學生無法進行必要的及時的衛生保健,甚至心理上也出現很大的“波動”,造成思想壓力大、情緒低落、成績大幅度的下降等各種不利的因素。其二、現在小學生也存在“早戀”的現象尤其是六年級的學生,而絕大多數學生對於“早戀”的內涵或者說起概念等等根本一無所知,所以這種現象也可稱之為“幼稚”,但這種現象如果處理不當或者不能及時進行處理,其後果往往是不好控制的。

  因此,怎樣對步入青春期的中學生進行正確的心理輔導,使他們順利度過青春期而健康成長,是當代教育所面臨的不可忽視的問題。針對中學生諸多心理問題,一要通過各種渠道,及時解決;二要採取措施,積極做好預防工作。

  1. 青春期心理輔導

  1.1 寓教於樂

  學校充分發揮心理教育的主渠道作用,進行全方位的心理教育。在教學中,根據實踐與應用性的要求,針對學生的生理、心理特徵,教師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滲透於多種富有情趣的活動中,如角色扮演、繪畫、想象、辯論、演講、表演、參觀、調查等。根據各學科的特點,輔之以適當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訓練,使心理健康教育在“潤物細無聲”中悄然實施。如,在體育課的戶外活動中注意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競爭意識、自我保護的技能以及進行適當的意志品質的鍛鍊;在綜合實踐課上訓練學生的動手能力,培養學生的細心和耐心。學校還應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在團隊活動、課外活動及班級管理中。通過升旗儀式、“手拉手獻愛心”等活動,使學生在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受到陶冶;在班級管理中,讓學生積極參與,在管理班級的過程中發展學生的個性和才能。如我們要求各班開學之初一定要組織學生開展班幹部競選活動。通過競選,同學們培養的是能力,鍛鍊的是膽量,得到的是參與班級活動的熱情。利用校園廣播及板報,設立心理健康專欄,適時舉辦相關講座,內容包括人際交往的方法、學習心理、自信心培養、考前心理調適等,加強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針對性。

  1.2 多方合作

  學生的心理壓力與心理問題不僅來源於學校,也與家庭、社群環境密切相關。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決不能忽視家庭和學校的合作作用。學校環境與學生的心理髮展有著很大的關係。學校應將優化、美化校園及周邊環境當作一件大事來抓。綠化校園,配合社群淨化周邊環境,如清理出售不良報刊的地攤及遊戲廳,減少或消除不良因素對學生心靈的影響,讓學校、家庭、社群形成一張大網,共同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

  2.採取措施,積極做好預防工作

  2.1 預防、矯治、發展三結合原則

  我們對中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其目的就是為預防學生心理問題及心理偏差的發生。我們在對他們進行積極教育的同時,還應及時採取心理輔導,對他們進行補償性教育,以控制或消除他們已產生的心理問題、心理偏差。學校建立心理諮詢室,選擇有心理輔導經驗的教師擔任心理諮詢工作。心理諮詢的方式可以靈活多樣,如口頭諮詢,書面諮詢,電話諮詢,報刊諮詢等,對學生中存在的心理問題進行輔導,矯治。

  2.2 集體輔導與個別輔導相結合原則

  學生健康心理素質的培養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一部分,每個學生由於成長的過程、成長的環境、生理和心理都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差異,這就造成了學生個體的差異。這樣一來,在心理輔導方面,就需要教師做到“個別學生個別對待”、因材施教、因人而異。但作為學生,他們之間又存在著很多共性的地方,因此我們還要採用集體輔導。集體輔導是相對於個體輔導或個體諮詢而言,作為心理輔導主要形式之一的集體心理輔導是在團體情境下進行的。廣大中學生的心理和行為表現從整體上看是健康的,即使有一定數量的學生在心理和行為上表現出某些“問題”,其大部分還是成長過程中伴隨出現的發展性問題。以改善適應、促進成長為主的集體心理輔導在學校有廣闊的發展前景。目前,我國中學生心理諮詢工作正處於發展的初級階段,它所服務的學生群體仍為少數。依託於課程教學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雖然在宣傳心理健康知識上發揮了不容置疑的作用,但由於人數眾多,個體諮詢勢必使一些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出現應接不暇的局面,即心理健康工作者紛紛成為“救天隊員”,疲於應付一個個前來求助的學生,而無法顧及那些同樣需要幫助卻沒有勇氣走進諮詢室的學生們。在增強學生適應能力的過程中,集體心理輔導比傳統的個體輔導更有成效。

  總之,在當前的中小學教學中,心理輔導還處在一個剛剛起步的階段。怎樣有效利用心理輔導對需要幫助的學生進行指導,是一個重要的課題。心理輔導老師作為學生的良師益友,對於學生之間建立和諧、融洽的關係,協助學生健康成長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劉曉明主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東北師大出版社,2005年第1版

  [2]李百珍主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科學普及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

  [3]劉翔平. 周俊華.《學校心理學的服務模式》[J].北京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5.

  [4]孫時進,範新河,劉偉.團體心理諮詢對提高大學生自信心的效果研究[J].心理科學, 2000, 23 1: 77- 79.

  [5]楊眉.大學生社交焦慮的集體心理治療[J].中國心理衛生雜誌, 1997, 11 4: 247- 248

  範文二:文化差異與青春期心理

  摘 要: 現代文明中出現的青少年青春期問題,在米德所描述的薩摩亞社會的青少年身上並沒有表現。本文嘗試從文化層面分析薩摩亞社會青少年平穩度過青春期的原因,以及文化差異對青少年心理髮展的作用,並在此基礎上論述文化多樣性對現代青少年心理髮展的影響。

  關鍵詞: 薩摩亞青年 青春期 文化多樣性

  一、文化與青少年心理髮展

  男女青年們在青春期心理往往出現心情緊張壓抑、情緒混亂、強烈的挫折感等衝突。這類被我們現代文明所普遍認同的青少年心理矛盾並不是從原始文明到現代文明、從西方社會到東方社會一直存在的。隨著研究的逐步深入,早期瑪格麗特・米德的研究結論逐漸被學者們接受。越來越多的學者不再只把青春期歸結於人類基因遺傳的固有屬性,而是認同文化因素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的影響。人類發展的每個時期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其身處環境和社會背景的影響。人們某種心理和行為特徵的出現也不是偶然的,它離不開人們所處社會的文化特徵的影響,每種社會的文化總是在不同程度上制約著個體心理和行為的發展。

  二、薩摩亞青年輕鬆度過青春期的文化影響

  對薩摩亞少青年而言,青春期並不是一段困難、動盪的時期,他們沒有我們文明社會的青年所顯現出的各種心理問題,而是心情平和、情緒穩定。

  一簡單的社會結構

  原始社會的複雜性程度較低,社會結構簡單,使薩摩亞青年沒有要做過多選擇的困擾。在薩摩亞社會,無論是宗教信仰、道德準則,還是職業和配偶的選擇,幾乎都是單一的,不存在相互衝突的選擇。青少年們墨守成規,走著父輩們同樣的路,祖祖輩輩只遵循著同一種簡單的生活方式,生活的意義是既定的,人們易滿足當前的生活狀況,也不必要付出嚴重代價去換取更高的行為準則。薩摩亞人不會為前途的選擇所困擾,沒有選擇就不會感到迷茫,也就不會在迷茫中充滿複雜的內心鬥爭和煎熬。而我們當前所面臨的社會文化環境與薩摩亞社會文化是存在巨大差異的,我們所處的社會結構比薩摩亞社會要複雜百倍。現代社會準則的一個顯著特徵就是其多重性,所以現在社會青少年面臨的社會狀況複雜程度高,面臨的矛盾多、選擇多,並且往往難以選擇。此外,在原始社會青年人的選擇是一個非常坦率而又直接的問題。既不涉及倫理上的糾纏,又不涉及與親友跟誰關係更好的問題,青少年們的選擇不會被人看作是對誰的偏愛。可是在我們的社會,要是誰贊同了某人的一個觀點,人們往往把原因歸結為他更喜歡這位朋友,這在無形中給予青少年們一股壓力和精神負擔,對很多事情都猶猶豫豫,不敢草率做決定。越是嚴肅的選擇產生心理衝突的可能性就越大。正是這種複雜的社會結構使得我們的青少年比薩摩亞青年在成長過程中面臨更多的棘手問題,使青少年們出現騷動不安的現象。

  二特殊的家庭組織形式

  薩摩亞特殊的家庭組織形式消除了可能導致青少年不良感情傾向的因素,在調節人格方面起到了有效的作用。薩摩亞人通常是以戶為單位,本戶裡年齡大的成員或其他戶的親戚在兒童的生活中都發揮著作用。任何一位年齡較大的親戚都有權力要求年輕的親戚提供幫助和批評、干涉他們的行為及活動。在薩摩亞,教育孩子的通常是一群人而不是一個人。孩子們接受各種有個體準則差異的親屬們的教育和管束,而不只是堅持父母的準則立場。在現代文明社會中,父母總是建立一套自認為合理可靠的準則來要求孩子們服從,而反對其他的或許也是行之有效的準則。此舉使得孩子們往往處於高壓狀態,從而呈現緊張的心理。孩子們這種不良情緒無疑是我們社會文明本身所造成的。薩摩亞人的家庭組織幾乎在所有情境中徹底消除了可能導致不良感情傾向的因素。不同人的個體準則差異在調節青少年人格方面起到了有效的作用。親屬們對於每一戶的孩子們都一視同仁,孩子很少有被指責得抬不起頭,也沒有被過度嬌寵,薩摩亞青少年沒有過多的壓力和煩惱,心理狀態比較平衡安寧。此外,薩摩亞嬰兒出生後不久就被母親交給更年輕的姑娘去照顧,孩子們便學會了既不對父母過度依戀,又不對任何人寄予過高希望。他們性格淡漠,對發生的衝突事件也不緊張,對事情總懷有漠然的態度,對於任何衝突和過於強烈的情境都能順利地迴避。如此態度使他們從童年到長大成人都毫無痛苦,沒有過於強烈的心理折磨,對自身有保護的作用。

  三輕鬆愉快的心理矛盾調節手段

  薩摩亞人也存在潛在心理矛盾和衝突的可能性,但他們往往有自己的調節手段。在薩摩亞,舞蹈是男女老幼都參加的唯一活動。青少年們可以從各種小型、非正式舞會中學會舞蹈。孩子在很小的時候,父母就讓他們在各種公開場合隨意玩耍。雖然孩子們心理也會恐懼,但是隻要孩子們有一點進步,大人們總會用掌聲給予肯定和鼓勵,有些孩子很快就超過了其他同伴。舞蹈實際上調節了孩子的心理矛盾和衝突,對孩子個性發展,以及對生活的其他領域中人格的壓抑起到補償的作用。首先,舞蹈緩解了孩子們在通常狀態下受到長輩們嚴格支配而產生的消極情緒。孩子們在舞蹈中不再處於受長輩們嚴格支配的狀態,而是成了群體活動的中心。大人們不斷地誇獎自己的孩子,而暫時掩蓋了平時的論資排輩現象。每一個孩子都盡情地跳,以自己為中心,並能夠通過努力取得自己的成就。舞蹈不要求整齊劃一,孩子在舞蹈中充分發展和展現自己的個性。其次,舞蹈降低了孩子們的羞怯感。薩摩亞的孩子處在薩摩亞文化的舞蹈場合,儘管他們也害怕和緊張,但卻認為這個是無法避免的活動,所以他們每個人都努力地跳著。由於薩摩亞文化的特殊性,青少年們在早年的時候就有了面對公眾的經驗,降低了他們的羞怯感。

  四開放式的教育態度和方式

  由於薩摩亞的生活習慣,青少年們受到的教育總是與工作、生活實際緊密聯絡的,這使得他們在生活經歷中產生的衝突要少。薩摩亞的孩子們都見過出生和死亡,見過許多屍體,也經常目睹許多不同的人之間的性交,他們掌握這些知識的速度超過了其他的知識。薩摩亞人不害怕這些現實世界的東西給孩子們的感情發展留下不良影響,也不會因為要保持兒童的天真無邪而阻止他們瞭解這一切。因為他們認為這是孩子們的各種經歷中很自然並且正當的一部分。薩摩亞成人不會強制性地把這部分經驗從孩子的完整生活經驗中分割出來而只留給他們積極的部分。這樣做有利於青少年從小就能夠獲得豐富多彩的經歷和能夠從各種各樣的經驗中確立自己的感情態度。總之,薩摩亞人如此開放式的教育態度和方式,使他們社會中順應不良的人比我們社會的少,使得他們在自身社會的生活經歷中產生的衝突要比在一種更為嚴格、富有自我意識的文明社會中可能產生的衝突要少得多。

  三、文化多樣性影響青春期的心理建構

  無論是在生物意義上或是文化意義上,薩摩亞人對青春期是不予以任何特殊對待的。薩摩亞社會對青少年的態度或期待沒有因為他們身體外形上的變化而有所變化。薩摩亞青少年的青春期沒有衝突,青春期是一個受到我們忽視的概念。青春期心理問題對薩摩亞社會而言,是不存在的。所以薩摩亞社會給青少年帶來了一個“平穩的青春期”。實際上,生物學意義上的青春期是確確實實存在於青少年中的,無論是處於哪種文化形態中,青少年在生理上的共同變化是無可否認的。但在文化意義上,青春期危機是特定文化的產物,不是所有社會的青少年在青春期都會出現心理危機和衝突。現在的青少年青春期身心失調問題就是現代文明的產物,不具有生物普遍性,是依賴於我們這個時代的特殊文化形態和教養方式而存在的。現代文明社會的青春期問題,究其深層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文化多樣性對青少年心理建構的影響。

  兒童心理髮展的整個過程是個體文化建構的內化過程。但這種個體建構不是獨立的,它還受到外部文化環境的引導作用,即受到特定社會的文化形態和教養方式的影響。個體的心理系統是開放的,在社會文化的傳遞過程中,所有的參與者都積極地改變著文化資訊,參與者的積極作用可以促進對資訊的多種重新建構。長輩們為兒童的發展指引方向,同時兒童個體也會積極分析選擇外界資訊,並對這些成人灌入的文化資訊以自己全新的形式進行重新整合。在這個個體與其文化環境互換的過程中,如果個體在選擇外界資訊時陷入困難的境地,不能積極獲取有效資訊以自己的形式進行重新整合時,心理將出現衝突和問題。我們的現代社會正處在多元文化的衝擊下,青少年面臨的文化種類多,可以選擇的外界資訊繁多,並且很早就開始承受道德準則、學習、就業的選擇等壓力,從而容易在文化浪潮中迷失方向,形成各種相互矛盾的思想觀念。如果成人的介入未能為青少年的選擇提供有效的引導,這就在無形中給他們增添了精神負擔。個體的思想衝突逐漸增多,心情緊張壓抑、情緒混亂、強烈的挫折感等心理問題隨之而來。

  參考文獻:

  [1]瑪格麗特・米德.薩摩亞人的成年[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

  [2]J.瓦西納.文化和人類發展[M].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

  [3]馬效義,海路.教育・文化・人格――《薩摩亞人的成年》對教育的啟示[J].大慶師範學院學報,2007,6.

  [4]張帆.人類學與社會心理學的結合:瑪格麗特・米德之文化決定論綜述[J].社會科學評論,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