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名人事例小學作文素材

  學生為什麼不喜歡作文呢?究其原因,主要是學生缺乏作文素材,感到無話可說。名人素材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關於,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一

  一代宗師季羨林一生精通12國語言。早年留學國外,精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閱俄、法文,尤精於吐火羅文,獲哥廷根大學哲學博士學位。

  1946年,季羨林回到闊別11年的祖國。同年秋,經恩師陳寅恪先生推薦,被聘為北京大學副教授。

  入校一週,季羨林就被破格提拔為正教授,兼文學院東方語言文學系主任。

  按當時北大規定,國外歸來的留學生,不管拿到什麼學位,最高只能定為副教授。當時,大學沒有副教授職稱,與之相當的是專任講師。只有教學成績和學術水平夠格,才能升為正教授,通常需要好幾年的艱苦奮鬥。

  剛建立的東方語言文學系,教員不過五人,學生人數更少,可謂“政務”清閒。

  恰巧,佛學大師湯用彤先生開了一門新課《魏晉玄學》。魏晉玄學的研究,湯先生是海內第一人。

  早就對湯先生的道德文章極為仰慕的季羨林,徵求了湯先生同意,成了一名旁聽生,一聽就是一年。上課沒有講義,老師在上面講,他在下面做筆記,一堂不少,儘量記得詳細完整。

  同時,周祖謨先生在講授中國音韻學,季羨林感到自己這方面知識也欠缺,又徵求周先生同意,做了旁聽生。

  周先生比季羨林年輕幾歲,當時還不是正教授。一個系主任教授隨班聽課,北大還沒有過,很多人覺得不可思議,但季羨林泰然處之。他認為能者為師,何必在學問上論資排輩。

  把做學問作為第一大事的季羨林,正是抱著能者為師的謙遜態度,不顧世人眼光,甘當“旁聽生”。加上埋頭苦幹,辛勤耕耘,勇於創新,才成為中國著名的文學家、語言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翻譯家和散文家。

  二

  18世紀末的維也納,是音樂氣氛最濃的城市。

  在顯赫貴族的客廳裡,音樂表演成了一件高尚和時髦的事。所以貝多芬也就經常處在貴族及擁有各種頭銜人物的包圍之中,可他總是高高昂起他那獅子般粗獷的大頭顱,從不獻媚於任何人。

  一次,在利西諾夫斯基公爵的莊園裡,來了幾位“尊貴”的客人。這幾個不是別人,正是侵佔了維也納的拿破崙軍官。

  公爵為了取悅這幾位來賓,便非常客氣地請求貝多芬為客人們演奏一曲。但貝多芬斷然地拒絕了。

  當公爵由請求轉為要求的時候,貝多芬憤怒到了極點。他一聲不響,猛地推開客廳的門,在傾盆大雨中憤然離去。

  回到住處,他把利西諾夫斯基公爵給他的胸像摔了個粉碎,並寫了一封信:公爵,你所以成為一個公爵,只是由於偶然的出身;而我之所以成為貝多芬,完全是靠我自己。公爵現在有的是,將來也有的是,而貝多芬只有一個。

  正如貝多芬所言,由於偶然的出身,這個世界上的確有過無數的公爵。

  然而,歷史最公正,時光最無情,當這些顯赫一時的公爵一個個都灰飛煙滅,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時,貝多芬卻沒有從人們的記憶中消失。貝多芬沒有高貴的出身,卻有不朽的作品,正是它們,為貝多芬贏得了無尚的榮譽。

  三

  聞一多先生是以一個慷慨悲歌、壯懷激烈的愛國詩人形象傳世的。

  抗戰開始後,他在昆明西南聯大任教。他留了一把鬍子,發誓不取得抗戰的勝利不剃去,表示自己抗戰到底的決心。

  他積極參與社會政治活動,成為廣大革命青年衷心愛戴和無比尊敬的良師益友。

  1945年12月1日,昆明發生國民黨當局鎮壓學生愛國運動的“一二一”慘案,聞一多親自為死難烈士書寫輓詞:“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出殯時,他拄著手杖走在遊行隊伍前列,並撰寫了《一二一運動始末記》,揭露慘案真相,號召“未死的戰士們,踏著四烈士的血跡”繼續戰鬥。

  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樸先生大會上,聞一多先生髮表了著名的《最後一次的講演》,當天下午即被國民黨特務殺害。

  他的這些形象,鐫刻在人們的印記中,提起聞一多,人們自然想到他的那一大把激揚的美髯,他的民族氣節,他的激情四射。但是,對於聞一多先生浪漫、詼諧、幽默的一面,人們就很少提及了。

  有一個故事,發生在聞一多先生在清華大學任教時,他的浪漫可見一斑。

  1932年秋天,聞一多先生從山東大學到自己的母校清華大學中文系任教。為了讓自己的課堂詩意浪漫,他特意要求學校將下午的課換到晚上亮燈的時候。他對學校說,明亮的下午是不適合讀詩的,讀詩要在朦朧的夜晚。

  晚上,校園裡燈光婆娑,教室裡燭光搖曳,聞一多先生身穿一襲長衫,抱著一摞講義飄然進門。

  聞一多先生落座,但是並不馬上開講。他慢慢地從衣兜裡地掏出紙菸匣,開啟,然後對學生和藹一笑說:哪位吸?

  學生們譁然而笑。自然誰也不會真正去接老師客氣謙讓的紙菸的。

  聞先生不說話,默默地自己點燃一支紙菸,深深地吸一口,然後長長地吐出一口打著螺旋的煙霧之後,然後開講了:“痛飲酒,熟讀離騷,方為真名士。”

  聞一多先生長於治印,在治印中有一個著名的故事,彰顯了聞一多先生浪漫幽默的真性情。

  1944年,聞一多給華羅庚教授刻印一方,邊款為:“頑石一方,一多所鑿。奉貽教授,領薪立約。不算寒傖,也不闊綽。陋於牙章,雅於木戳。 若在戰前,不值兩角。”

  一方小小的石頭,聞一多先生卻賦予了它這樣豐厚的文化詩意的內涵,有印章材質的介紹,有刻石功用的說明,有戰爭創傷的影射,有民生遭遇的深情,有教授之間的情感,短短四十字,俗雅具現,不僅僅看出聞一多先生人生的詩意浪漫,更凸顯了他為人做事的高古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