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楊絳和錢鍾書的愛情_淺談錢鍾書語楊絳的生平

  “圍在城裡的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對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的願望大都如此。”錢鍾書在《圍城》裡對婚姻作了這樣精闢的比喻,那麼他自己的愛情,我們又可以做河中的評價呢?下面請欣賞網路編輯為你帶來的談談楊絳和錢鍾書的愛情 ,希望你能夠喜歡!

  談談楊絳和錢鍾書的愛情

  雖然錢氏曾這樣幽默地拒絕求見他的英 國女士:如果你吃了一個雞蛋覺得很好,何必一定要見那隻下蛋的母雞呢?但有段時間我還是因為《圍城》,喜歡那種洞察世事、超然物外的幽默,喜歡那種充滿智慧和諧趣的語言風格,而極想了解那隻“下蛋的雞”。沒有線索,就找來了錢鍾書夫婦《寫在人生邊上》《人獸鬼》、《洗澡》、《幹校六記》、《記錢鍾書和圍城》、《我們仨》等書一一讀來,也買來了《管錐篇》、《談藝錄》,這兩部書啃起來吃力,沒能堅持,不過也由此窺見錢氏學問的淵博。

  把書間的蹤跡拼接起來,感覺楊絳和錢鍾書的愛情婚姻可謂珠聯璧合,是一種深度默契的,類似母子式的、非常難得的情愛模式。從現代人的要求來說,他們是自由戀愛,當年在清華園內,一個仰慕青年才俊的沖天才氣和儒雅風範,一個鐘情江南少女“薔薇新瓣浸醍醐”的脫俗容顏和清雅氣質。從中國傳統的婚姻要求來講,他們是門當戶對,雙方父母都是江南開明的知識分子,家學淵博,兩人學問天姿接近;從西方星象學來說,他們是天作之合,是著名的絕配:錢鍾書是天蠍座,楊絳是巨蟹座,心理上非常融洽。很難想象,如果沒有楊絳的一路陪伴,擋風遮雨,錢鍾書這樣的書呆子能不能活那麼長、出那麼多傳世之作。

  楊絳作品中處處流露出對錢鍾書那種夾雜著母愛的特殊情愛:欣賞、包容、寵愛,一舉一動皆是可愛。而錢鍾書這麼個學貫中西的學者、作家,在楊絳這麼個小巧玲瓏的江南女子面前,卻時時顯出孩子般的淘氣,痴氣,傻氣。比如在英國留學時,楊絳生孩子住院,錢鍾書獨住家裡,去看望她時垂頭作痴傻狀:我犯錯誤了,把墨水瓶打翻了,染了桌布,楊絳說:不要緊,我會洗。隔天他又說:我又犯錯誤了,把檯燈搞壞了。楊絳說:不要緊,我會修。他還在楊絳的臉上畫鬍子,把女兒的玩具放被子裡嚇唬她。最有意思的是,楊絳寫到錢鍾書幫自家養的貓打架。有一次,他們家養的貓和幾隻野貓在牆頭上打架,錢鍾書看到自家的貓好象不是對手,趕緊扛著一根竹杆伸過去幫忙。楊絳寫這些時,娓娓道來,有聲有色,憐愛痛惜之情,溢位筆端。

  有時我想,這種痴氣、傻氣如果在一個過分世俗、不解風情的女人眼裡,可能被嘲笑為愚笨無能,不諳世事,從而把一個可愛的學者逼入一個扭曲的狀態。幸虧錢鍾書遇上了楊絳,他天性中的這一面,帶給楊絳的恰恰是會心一笑,從而生出更多的鐘愛和包容力來。而他的幽默,也因為有人欣賞共鳴,而時有靈感。其實當年的楊絳也是什麼都不會的女學生,剪蝦時發現蝦抽搐,嚇得亂叫,對老公說:它痛得直抽,我們不吃了吧。錢鍾書一撒嬌:我想吃,它不會象你感覺那麼痛的,她也就燒了。可以說,那種母愛式的愛情給了她學會生存、保護愛人的勇氣和力量。

  互動、對流的愛因為難得而總是令世人生羨。錢鍾書對楊絳的愛,則可在詩作中尋見脈絡。如寫自己對楊絳第一面的詩是這樣的:頡眼空光憶當初,薔薇新瓣浸醍醐,不知靦洗兒時面,曾取紅花和雪無。說明臉如桃花,嬌羞清新的楊絳第一眼給了他很美好的印象。戀愛時這位書呆子還創作了不少李商隱風格的愛情詩,如有這樣抒發思念之意的詩句:“依壤小妹劇關心,髫瓣多情一往深,別後經時無隻字,居然惜墨抵兼金。良宵苦被睡相謾,獵獵風聲測測寒;如此星辰如此月,與誰指點與誰看。”可見戀愛時楊絳雖然情深意切,卻從從容容,錢鍾書思念得不輕。結婚後他看楊絳做菜辛苦,擔心油煙薰了愛妻的美貌,他做詩說:捲袖圍裙為口忙,朝朝洗手作羹湯。憂卿煙火薰顏色,欲覓仙人辟穀方。對妻子的痛惜之情藏於諧謔之中。

  錢鍾書和楊絳那種深深的默契還表現在許多方面,如他們一生都身居陋室,淡泊名利,都喜歡看書寫作,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在幹校時,楊絳指著菜園裡的窩棚問錢鍾書:“給咱們這樣一個窩棚住行嗎?”錢認真地想了一下說:“沒有書。”楊絳感慨地寫道:“真的,什麼物質享受,全都捨得,沒有書卻不好過日子。”

  都知道錢鍾書是書痴,連字典都讀得津津有味。其實楊絳也是一生酷愛讀書,功底深厚。她的散文清新別緻,細膩生動,頗有大家風範。記得讀過她在清華園裡寫的一篇散文,叫《收腳印》,寫一個收腳印的魂靈兒,離世前最後一晚去收回人間足跡時的所見所思。意境清馨淡雅,文字飄逸空靈。比如寫這鬼魂在小橋上看到的景緻:“淡月一梳,在水裡瑟瑟地抖……水底的星影像失眠的眼睛,無精打采的閉上又張開。樹影陰森的倒映水面,只有一兩隻水蟲的跳躍,點破水面,靜靜地晃盪出一兩個圓紋。”她寫的貓也是才情並茂。只是月明星暗,先生的光彩蓋了她的。當然,她心甘情願躲在他的光環背後。

  楊絳對錢鍾書那種挾裹母愛的愛情,從晚年錢鍾書生病後的一些細節也可見一斑:那時錢鍾書生癌住院手術,楊絳連續幾十天不離左右地陪伴照顧。有人勸她回去休息,她說:鍾書在哪兒,哪兒就是家。錢鍾書吃安眠藥,她也吃,雖然她當時並不失眠。這是他們夫婦倆的默契。在家時,楊絳吃安眠藥,錢鍾書總要陪吃,說要中毒倆一塊中。

  前不久細讀楊絳的《我們仨》,看到她做那個清冷飄渺的夢,那種找不到愛人的無助的、空落落的感覺,想到她年過九旬,獨居一室,寒衾孤燈,和一生摯愛的愛人和女兒“失散”在陰陽兩界,不由得陷入深深的同情之中。雖然,我深知,她“瘦小的身軀裡蘊藏著感動中國的力量”,終究不能不為她悵然。

  錢鍾書簡介

  ●主要經歷

  錢鍾書1910年11月21日-1998年12月19日,原名仰先,字哲良。曾用名鍾書,字默存,號槐聚,曾用筆名中書君。清宣統二年十月二十日1910年11月21日生於江蘇無錫。一九九八年病逝於北京。是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文學研究家。錢鍾書是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文學研究家。他出身於書香門第,幼承家學,天資過人,青少年時就喜好古經典籍,故而練就了文史方面的“童子功”。他在文學上是一個全才,既是一位大學者,又是一位大作家。他學貫東西,在中國古典詩詞,西方語言文化方面都有所建樹。是中國數千年文化傳統在一個風氣開通、歷史轉型時期的特殊結晶。[2]臺灣著名作家、詩人兼講座教授余光中分析當代中文時,常稱道錢西學列於中國人之第一流,兩岸三地之作家如陶傑、宋淇,行文之時,亦多交許贊之。錢氏於中文一面,文言文、白話文皆精,可謂集古今中外學問之智慧熔爐。

  注:“錢鍾書”的“鍾”字簡化後本作“鍾”,故本應稱“錢鍾書”,但鍾,是“集聚”的意思,由此引申出“感情專注”之義,如“鍾情”,“鍾愛”等。錢鍾書週歲抓週時,一手抓住了書,父母認為孩子愛書,便取名“鍾書”,意思是“鍾愛讀書”。鍾字簡化後與鍾古代打擊樂器意義混淆,根據錢老生前意願,故作“錢鍾書”。

  錢鍾書十歲入東林小學,在蘇州桃塢中學、無錫輔仁中學接受中學教育,十九歲被清華大學破格錄取。錢鍾書出生於詩書世家,自幼受到傳統經史方面的教育,中學時擅長中文、英文,卻在數學等理科上成績極差。報考清華大學時,數學僅得15分,但因國文、英文成績突出,其中英文更是獲得滿分,於1929年被清華大學外文系破格錄取。

  1933年於清華大學外國語文系畢業後,在上海光華大學任教。

  1935年,與楊絳完婚,然後同赴英倫留學。

  1937年,以《十七十八世紀英國文學中的中國》一文獲文學士B.litt學位。之後隨楊絳赴法國巴黎大學從事研究。

  1938年,被清華大學破例聘為教授,次年轉赴國立藍田師範學院任英文系主任,並開始了《談藝錄》的寫作。

  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發,被困上海,任教於震旦女子文理學校,其間完成了《談藝錄》、《寫在人生邊上》的寫作。

  1945年抗戰結束後,任上海暨南大學外文系教授兼南京中央圖書館英文館刊《書林季刊》編輯。在其後的三年中,其短篇小說《人獸鬼》、長篇小說《圍城》、詩論《談藝錄》得以相繼出版,在學術界引起巨大反響。

  1949年,回到清華任教;1953年調到文學研究所,其間完成《宋詩選注》,並參加了《唐詩選》、《中國文學史》唐宋部分的編寫工作。

  1966年,爆發後受到衝擊,並於1969年11月與妻子楊絳一道被派往河南“五七幹校”。1972年3月回京,當年8月《管錐編》定稿 。

  1979年,《管錐編》、《舊文四篇》出版。1982年起擔任中國社科院副院長、院特邀顧問;1984年《談藝錄》補訂本出版;次年,《七綴集》 出版。

  1998年12月1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8歲。

  ●生平年表

  宣統二年1910年出生

  農曆庚戌年十月二十日11月21日,錢鍾書出生於江蘇無錫縣。伯父錢基成,父親錢基博子泉,叔爺錢基厚孫卿。

  宣統三年1911年一歲

  錢鍾書出生那天,曾有人送來一部《常州先哲叢書》,伯父為他取名 “仰先”,取“仰慕先哲”之義,字“哲良”。至此週歲抓週,抓了一本 書,父親為他正式取名“鍾書”。

  1916年 六歲

  在親戚家的附塾附學,曾念《毛詩》。以後由伯父教他讀書。讀了《西遊記》、《水滸》、《三國演義》以及《說唐》、《濟公傳》、《七俠五義》等小說。

  1920年 十歲

  入無錫東林小學。父親為錢鍾書改字“默存”,有要他少說話的意思。

  1923年 十三歲

  考入美國聖公會辦的蘇州桃塢中學。大量閱讀《小說世界》、《紅玫瑰》、《紫羅蘭》等刊物。

  1925年 十五歲

  返家度暑假,乃得知《古文辭類》、《駢體文鈔》、《十八家詩鈔》 等大型選本,從此開始系統閱讀,是一生治學之始。

  1929年 十九歲

  考入清華大學外文系。報考時,數學成績不及格,因中英文成績特優,被破格錄取。

  1929—1933年 十九—二十三歲

  在大學期間,建立了比較文化和比較文學觀念,知識結構正式形成。 因出眾的才華受到羅家倫、吳宓、葉公超等人的欣賞,被看作特殊的學生。1932年,結識楊絳。1933年,與楊絳訂婚。

  1933—1935年 二十三—二十五歲

  在上海光華大學任外文系講師。

  1935年 二十五歲

  以第一名成績考取英國庚子賠款公費留學生,赴英國牛津大學埃克塞 特學院英文系留學。與楊絳結婚,同船赴英。

  1937年 二十七歲

  在牛津大學英文系畢業,獲得副博士B.Litt學位。同年,入法國巴黎大學進修。女兒錢瑗出生。

  1938年 二十八歲

  秋,與楊絳乘法國郵船阿多士ⅡAthosⅡ回國。

  1939年 二十九歲

  夏,自昆明回上海探親,開始寫作《談藝錄》。

  秋,赴湖南藍田國立師範學院任英文系主任。

  1939—1941年 二十九—三十一歲

  在湘西兩年。其間於1940年暑假曾回家探親,因道路不通,半途折回。完成《談藝錄》最初部分,約相當於《談藝錄》初稿的一半。完成《圍城》 的佈局、構思。有《中書君近詩》一冊非賣品。有論文《中國詩和中國畫》1940。此文後來收入了《開明書店二十週年紀念文集》1947、《舊文四篇》1979和《七綴集》1985。

  1941年 三十一歲

  暑假由廣西乘船到上海,時值珍珠港事件。散文隨筆集《寫在人生邊上》由開明書店出版,是“開明文學新刊”之一。

  1944—1946年 三十四—三十六歲

  寫作《圍城》。其時困頓於上海淪陷區時期的經歷和情緒,對《圍城》題旨和書名的確定有重要的影響。

  1946年,短篇小說集《人獸鬼》由開明書店出版。

  1947年,長篇小說《圍城》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1948年再版, 1949年三版。是“晨光文學叢書”之一。《談藝錄》由上海開明書店出版。1949年再版而止。是“開明文史叢刊”之一。

  1949—1953年 三十九—四十三歲

  任清華大學外文系教授,並負責外文研究所事宜。1953年院系調整,清華改為工科大學,文科部分併入北京大學。錢鍾書擺脫教務,在文學研究所工作,實際乾的是《毛澤東選集》英譯的定稿工作。極少發表作品,以靜靜讀書為主。

  1955年 四十五歲

  翻譯德國海涅的《精印本〈堂·吉訶德〉引言》,刊載於北京大學文學研究所編的《文學研究集刊》上人民文學出版社1956年1月版。

  1955—1957年 四十五—四十七歲

  在鄭振鐸、何其芳、王伯祥等人的支援下,窮兩年之力完成了《宋詩選注》,選注了宋代81位詩人的297首作品。

  1957年因父病到湖北省親,有《赴鄂道中》五首絕句,寄寓了對當時形勢的感受。此年父親錢基博病逝。

  1958年 四十八歲

  《宋詩選注》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列入“中國古典文學讀本叢書”。

  五十年代末

  成立《毛澤東詩詞》英譯本定稿小組。袁水伯任組長,喬冠華、錢鍾書、葉君健任組員。小組的工作至爆發暫時中斷。

  1966年 五十六歲

  “”爆發。錢鍾書、楊絳均被“揪出”作為“資產階級學術權威”,經受了衝擊。有人寫大字報誣陷錢鍾書輕蔑領袖著作,錢鍾書、楊絳用事實澄清了誣陷。

  1969—1970年 五十九—六十歲

  1969年11月,錢鍾書作為“先遣隊”去河南省羅山縣的“五七幹校”。不久,“五七幹校”遷至淮河邊上的河南息縣。1970年7月,楊絳也來幹校。在“五七幹校”,錢鍾書一度擔任過信件收發工作。1970年6月,女婿王得一被逼含冤自殺。

  1975年 六十五歲

  此年前後,海外誤傳錢鍾書的死訊,在港、臺、日本等地引起了一陣悼念活動。此誤傳於1977年前後被澄清。《管錐編》初稿完成,此後又陸續修改。

  1976年 六十六歲

  由錢鍾書參與翻譯的《毛澤東詩詞》英譯本出版。詩作《老至》寄寓了對形勢的感受。

  1979年 六十九歲

  4月至5月,參加中國社會科學院代表團赴美國訪問。訪問了哥倫比亞大學,加利福尼亞大學貝克萊分校等,大受歡迎。《管錐編》 1—4冊由中華書局出版。《舊文四篇》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此書收有 《中國詩和中國畫》、《讀〈拉奧孔〉》、《通感》、《林紓的翻譯》等4 篇文章。《宋詩選注》重印。

  1980年 七十歲

  11月,赴日本訪問。在早稻田大學作《詩可以怨》的演講。《圍城》重印。

  1982年 七十二歲

  《管錐編增訂》出版。本年起擔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

  1983年 七十三歲

  以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的身份主持中美比較文學雙邊討論會,並致開幕詞。《人獸鬼》和《寫在人生邊上》被列入“上海抗戰時期文學叢書”,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4年 七十四歲

  《也是集》由香港廣角鏡出版社出版。此書上半部是1979年以後發表的三篇論文:《詩可以怨》1981、《漢譯第一首英譯詩〈人生頌〉及有關二三事》1982、《一節歷史掌故、一個宗教寓言、一篇小說》1983;下半部從《談藝錄》補訂本摘選。《談藝錄》補訂本由中華書局出版。

  1985年 七十五歲

  《七綴集》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此書包括《舊文四篇》和《也是集》上半部的3篇文章,共7篇文章。

   七十九歲

  《錢鍾書論學文選》六卷本由舒展編成,由廣東花城出版社出版。此書包含有錢鍾書新補手稿約20餘萬字的內容。

  1990年 八十歲

  12月,電視連續劇《圍城》在中央電視臺播出,獲得普遍好評。

  1991年 八十一歲

  全國18家電視臺拍攝《中國當代文化名人》,錢鍾書為首批36人之一,但他謝絕拍攝。

  1998年 八十八歲

  12月19日,上午7時38分,錢鍾書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當晚,總書記親自給錢先生的夫人楊絳打電話,對錢先生的逝世表示深切哀悼。在翌日新華社播出的新聞通稿中,出現“永垂不朽”字樣。

  楊絳簡介

  1911年7月17日,楊絳生於北京。

  1923年,楊絳在啟明上學,舉家遷 蘇州。

  1928年,楊絳一心一意要報考 清華大學外文系,但南方沒有名額,楊絳只得轉投蘇州 東吳大學。

  1932年,從蘇州東吳大學到清華大學借讀,並認識錢鍾書。

  1935年,楊絳與 錢鍾書結婚,同年夏季與丈夫同赴英國、法國留學。

  1938年,楊絳隨錢鍾書帶著一歲的女兒回國,回國後歷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學院外語系教授、清華大學西語系教授。

  1943、1944年,楊絳的劇本《 稱心如意》、《 弄假成真》、《遊戲人間》等相繼在上海公演。

  1953年,任 北京大學文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 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的研究員。

  1956年,作品《 吉爾·布拉斯》經大修大改,由 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第一版。

  1965年1月,《 堂吉訶德》第一部翻譯完畢。

  1978年,《堂吉訶德》中譯本出版。

  1981年發表的《 幹校六記》,已有三種英語、兩種法語和一種日本譯本。

  1984年,她寫的《 老王》被選為初中教材。

  1985年,她的散文集《隱身衣》出版了英語譯本。

  1986年,她出版《回憶我的父親》、《回憶我的姑母》、《記錢鍾書與圍城》。

  1992年2月,法譯本《 洗澡》及《烏雲的金邊》在巴黎出版。

  1997年,雜誌第5期《方五妹和她的“我老頭子”》,《十月》發表。

  1997年3月4日,其女錢瑗因患脊椎癌去世。

  1998年12月19日,其丈夫錢鍾書去世。

  2001月,出版《 從丙午到流亡》。

  2003年,她出版作品《 我們仨》。

  2007年,出版《走到人生邊上——自問自答》一書

  2011年,百歲老人楊絳查出患有心衰,但她依舊樂觀豁達,每天讀書寫作從不間斷,晚上一點半睡覺。

  2013年7月17日,楊絳102歲生日。

  2015年7月17日,楊絳先生迎來104歲生日如按照楊絳先生自己的虛歲演算法,是105歲,身體依舊很好,仍然思路清晰、精神矍鑠。

  2016年5月25日凌晨,楊絳在 北京協和醫院病逝,享年105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