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文明禮儀手抄報

  在現代社會的交往活動中,文明禮儀行為習慣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我們是禮儀之邦的國人,我國的文明禮儀行為習慣的養成,離不開幼兒期的教育培養。做文明禮儀手抄報能更加了解文明禮儀知識。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希望大家喜歡。

  的圖片

  圖一

  圖二

  圖三

  圖四

  的資料

  文明禮儀知識

  一、穿著禮儀

  1、不穿奇裝異服,參加重要的集會時候按要求穿規定的校服,。

  2、保持個人整潔,著裝整齊,樸素大方,不把上衣捆在腰間,不披衣散扣。

  3、不穿背心、拖鞋、褲衩在校園行走或進入教室。

  4、課堂上不敞衣、脫鞋。

  5、同學間不攀比如不穿名牌等,不穿中高跟鞋,不穿厚底時裝鞋,以球鞋或平底鞋為好。

  6、不佩戴項鍊、耳環針、戒指、手鍊、手鐲等飾物。

  7、按要求修剪頭髮,不染髮,不燙髮,男生不留長髮,女生不披頭散髮。

  二、行走禮儀

  1、走路要抬頭挺胸,目視前方,肩臂自然擺動,步速適中,忌諱八字腳、搖搖晃晃,或者扭捏碎步。

  2、上下樓、過樓道要靠右慢行,不可以騎在欄杆上向下滑。出入教室、辦公室,會場等按指定線路走,不擁擠,出入各功能室輕聲慢步,不影響他人。

  3、遇到熟人要打招呼,互致問候,不能視而不見;需要交談,應靠路邊或到角落談話,不能站在道路當中或人多擁擠的地方。

  4、行人互相禮讓,主動給長者讓路,主動給殘疾人和有需要的人士讓路。

  5、向別人打聽道路,先用禮貌語言打招呼,如“對不起,打擾您一下”、“請問”等,年輕人問路應選適當稱呼,如“老爺爺”、“阿姨”、“叔叔”等,然後再問路;聽完回答之後,一定要說:“謝謝您!”如果被陌生人問路,則應認真、仔細回答,自己不清楚,應說:“很抱歉,我不知道,請再問問別人。”

  文明禮儀小故事

  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出自《孝經》,是一個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邊侍坐,孔子就問他:“以前的聖賢之王有至高無上的德行,精要奧妙的理論,用來教導天下之人,人們就能和睦相處, 君王和臣下之間也沒有不滿,你知道它們是什麼嗎?”曾子聽了,明白老師孔子是要指點他最深刻的道理, 於是立刻從坐著的席子上站起來,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夠聰明,哪裡能知道,還請老師把這些道理教給我。”

  在這裡,“避席”是一種非常禮貌的行為,當曾子聽到老師要向他傳授時,他站起身來,走到席子外向老師請教,是為了表示他對老師的尊重。曾子懂禮貌的故事被後人傳誦,很多人都向他學習。

  程門立雪

  楊時1053-1135是北宋時一位很有才華的才子,南劍州將樂人今屬福建。中了進士後,他放棄做官,繼續求學。

  程顥1032-1085、程頤1033-1107兄弟倆是當時很有名望的大學問家、哲學家、教育學,洛陽人,同是北宋理學的奠基人。他們的學說為後來的南宋朱熹所繼承,世稱程朱學派。

  楊時仰慕二程的學識,投奔洛陽程顥門下,拜師求學,4 年後程顥去世,又繼續拜程頤為師。這時他年已40,仍尊師如故,刻苦學習。一天,大雪紛飛,天寒地凍,楊時碰到疑難問題,便冒著凜冽的寒風,約同學遊酢1053-1123 年一同前往老師家求教。當他來到老師家,見老師正坐在椅子上睡著了,他不忍打攪,怕影響老師休息,就靜靜地侍立門外等候。當老師一覺醒來時他們的腳下已積雪一尺深了,身上飄滿了雪。老師忙把楊時等兩人請進屋去,為他們講學。

  後來,“程門立雪”成為了廣為流傳的尊師典範。

  文明禮儀詩歌

  1、《人人從我做起來》

  要讓大地綠起來,

  要讓天空藍起來,

  要讓江河清起來,

  要讓空氣淨起來,

  要讓花兒開起來,

  要讓鳥兒唱起來,

  要讓環境好起來,

  人人從我做起來。

  2、《好習慣“三字歌”》

  小學生 要做到 孝父母 遵教導

  會使用 文明語 遇外賓 要知禮

  幫殘疾 樂助人 不打架 不罵人

  要誠實 不說謊 損公物 要賠償

  撿東西 要上交 借東西 要歸還

  不挑吃 不挑穿 惜糧食 節水電

  愛整潔 常洗澡 勤刷牙 習慣好

  不曠課 不遲到 對老師 有禮貌

  好習慣 要養成 人人誇我頂呱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