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的數學手抄報設計圖

  面對複雜的數學題,常常會讓人一籌莫展,但是有些同學會採用手抄報的形式來學習數學。下面是由小編分享的好看的數學手抄報圖片,希望對你有用。

  高質量的數學手抄報素材

  數學手抄報資料:闡述數學的概念

  結構

  許多如數、函式、集合等數學物件都有著內含的結構。這些物件的結構性質被探討於群、環、體及其他本身即為此物件的抽象系統中。此為抽象代數的領域。在此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即向量,且廣義化至向量空間,並研究於線性代數中。向量的研究結合了數學的三個基本領域:數量、結構及空間。向量分析則將其擴充套件至第四個基本的領域內,即變化。

  空間

  空間的研究源自於歐式幾何。三角學則結合了空間及數,且包含有非常著名的勾股定理。現今對空間的研究更推廣到了更高維的幾何、非歐幾何及拓撲學。數和空間在解析幾何、微分幾何和代數幾何中都有著很重要的角色。在微分幾何中有著纖維叢及流形上的計算等概念。在代數幾何中有著如多項式方程的解集等幾何物件的描述,結合了數和空間的概念;亦有著拓撲群的研究,結合了結構與空間。李群被用來研究空間、結構及變化。

  基礎

  為了搞清楚數學基礎,數學邏輯和集合論等領域被髮展了出來。德國數學家康托爾1845-1918首創集合論,大膽地向“無窮大”進軍,為的是給數學各分支提供一個堅實的基礎,而它本身的內容也是相當豐富的,提出了實無窮的思想,為以後的數學發展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

  集合論在20世紀初已逐漸滲透到了各個數學分支,成為了分析理論,測度論,拓撲學及數理科學中必不可少的工具。20世紀初,數學家希爾伯特在德國傳播了康托爾的思想,把集合論稱為“數學家的樂園”和“數學思想最驚人的產物”。英國哲學家羅素把康託的工作譽為“這個時代所能誇耀的最巨大的工作”。

  數學手抄報內容:中國近代數學

  1919年五四運動以後,中國近代數學的研究才真正開始。近現代數學發展時期這一時期是從20世紀初至今的一段時間,常以1949年新中國成立為標誌劃分為兩個階段。

  中國近3年留日的馮祖荀,1908年留美的鄭之蕃,1910年留美的胡明覆和趙元任,1911年留美的姜立夫,1912年留法的何魯,1913年留日的陳建功和留比利時的熊慶來1915年轉留法,1919年留日的蘇步青等人。他們中的多數回國後成為著名數學家和數學教育家,為中國近現代數學發展做出重要貢獻。其中胡明覆1917年取得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學位,成為第一位獲得博士學位的中國數學家。隨著留學人員的回國,各地大學的數學教育有了起色。

  最初只有北京大學1912年成立時建立的數學系,1920年姜立夫在天津南開大學建立數學系,1921年和1926年熊慶來分別在東南大學今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建立數學系,不久武漢大學、齊魯大學、浙江大學、中山大學陸續設立了數學系,到1932年各地已有32所大學設立了數學系或數理系。

  1930年熊慶來在清華大學首創數學研究部,開始招收研究生,陳省身、吳大任成為國內最早的數學研究生。

  三十年代出國學習數學的還有江澤涵1927、陳省身1934、華羅庚1936、許寶騄1936等人,他們都成為中國現代數學發展的骨幹力量。同時外國數學家也有來華講學的,例如英國的羅素1920,美國的伯克霍夫1934、奧斯古德1934、維納1935,法國的阿達馬1936等人。

  1935年中國數學會成立大會在上海召開,共有33名代表出席。

  1936年《中國數學會學報》和《數學雜誌》相繼問世,這些標誌著中國現代數學研究的進一步發展。

  解放以前的數學研究集中在純數學領域,在國內外共發表論著600餘種。

  在分析學方面,陳建功的三角級數論,熊慶來的亞純函式與整函式論研究是代表作,另外還有泛函分析、變分法、微分方程與積分方程的成果;

  在數論與代數方面,華羅庚等人的解析數論、幾何數論和代數數論以及近世代數研究取得令世人矚目的成果;

  在幾何與拓撲學方面,蘇步青的微分幾何學,江澤涵的代數拓撲學,陳省身的纖維叢理論和示性類理論等研究做了開創性的工作:

  在概率論與數理統計方面,許寶騄在一元和多元分析方面得到許多基本定理及嚴密證明。

  此外,李儼和錢寶琮開創了中國數學史的研究,他們在古算史料的註釋整理和考證分析方面做了許多奠基性的工作,使我國的民族文化遺產重放光彩。

  1949年11月即成立中國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