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手抄報內容素材

 沒有別具特色民族文化,必然無法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所以我們要繼承我們國家的傳統文化,做傳統文化手抄報來宣傳相關的知識吧。下面是小編找來的傳統文化手抄報資料,一起來看下吧!

  簡潔的傳統文化手抄報

  傳統文化手抄報資料

  中國古代

  有人說,中國古代的東西是全對的,有人說中國古代的東西是半對的,甚至有人說,中國古代的東西是全不對的。我市第二種意見,但我認為,只有一樣不對。那就是武術。我們不談武術,談的是其他對的。

  一般來講,人們批評的只是這幾個方面。有人說,中國古代的教育太死板;有人說,中國對婦女不公平;有人說,中國古代的科學不發達;有人說,中國太迷信;甚至有人說,中國古代的閉關鎖國,才導致現在的落後。我認為,這些不是錯的,而恰恰是對的。

  洋鬼子信的布林什維克、馬克思等人,他們並不和其他的歐洲人有什麼不同。中國近代著名學者辜鴻銘說,歐洲人是不道德的,這完全正確。在中國,封建、資本、共產,亂七八糟的主意哪個都好,只是中國人的文化是千年不變的。經書流傳五千年,胡適陳獨秀毀一旦。中國人很講禮貌,重禮節、面子,這都是由經書傳下來的。

  中國的落後,並沒有什麼可惜。西方的科學都是偽進步。西方人因為本質是不道德的,但我們中國人不是。洋鬼子沒有倫理道德,所以他們無權影響中國。

  摘錄辜老先生的春秋大義一段:“首先,我們來談談中國的語言。中國的語言也是一種心靈的語言。一個很明顯的事實就是∶那些生活在中國的外國人,其兒童和未受教育者學習中文比成年人和受過教育者要容易得多。原因在於兒童和未受教育者是用心靈來思考和使用語言。相反,受過教育者,特別是受過理性教育的現代歐洲人,他們是用大腦和智慧來思考和使用語言的。有一種關於極樂世界的說法也同樣用於對中國語言的學習∶除非你變成一個孩子,否則你就難以學會它。

  其次,我們再指出一個眾所周知的中國人日常生活中的事實。中國人具有驚人的記憶力,其祕密何在?就在於中國人是用心而非腦去記憶。用具同情力量的心靈記事,比用頭腦或智力要好得多,後者是枯燥乏味的。舉例來說,我們當中的絕大多數兒童時代的記憶力要強過成年後的記憶力。因為兒童就象中國人一樣,是用心而非用腦去記憶。

  接下來的例子,依舊是體現在中國人日常生活中,並得到大家承認的一個事實──中國人的禮貌。中國一向被視為禮儀之邦,那厶其禮貌的本質是什厶呢?這就是體諒、照顧他人的感情。中國人有禮貌是因為他們過著一種心靈的生活。他們完全瞭解自己的這份情感,很容易將心比心推己及人,顯示出體諒、照顧他人情感的特徵。中國人的禮貌雖然不象日本人的那樣繁雜,但它是令人愉快的。相反,日本人的禮貌則是繁雜而令人不快的。我已經聽到了一些外國人的抱怨。折衷禮貌或許應該被稱為排練式的禮貌──如劇院排戲一樣,需要死記硬背。它不是發自內心、出於自然的禮貌。事實上,日本人的禮貌是一朵沒有芳香的花,而真正的中國人的禮貌則是發自內心、充滿了一種類似於名貴香水般奇異的芳香。”

  中國對婦女的問題一直是世界聲討的事情。就這個問題,辜老先生就發表過言論:“女人難以駕馭,所以必須給予限制。孔子曾經說過:‘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也許有人會拿出來其他的證據,但是這些證據中的“證據”部分大多是語助詞。

  科學的問題,應該說,洋鬼子切實應該讓我們學習,但不代表中國古代沒有科學。最重要的成果就是陰陽學。陰陽學,其實就和洋鬼子的物質學是一回事。

  至於閉關鎖國,那是最後一項。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就可以證明:中國派遣的第一批留學生在美國把辮子剪了,長袍脫了,回來不得造反哪!這種情況,不閉關能行麼?

  傳統文化主要種類

  中華傳統文化首先應該包括思想、文字、語言,之後是六藝,也就是:禮、樂、射、御、書、數,再後是生活富足之後衍生出來的書法、音樂、武術、曲藝、棋類、節日、民俗等。傳統文化是我們生活中息息相關的,融入我們生活的,我們享受它而不自知的東西。[2]

  中華傳統文化應包括:古文、古詩、詞語、樂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等;傳統節日均按農曆有:正月初一春節農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節、四月五日清明節、清明節前後的寒食節、五月五日端午節、七月七日七夕節、八月十五中秋節、臘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種民俗活動等;包括傳統曆法在內的中國古代自然科學以及生活在中國的各地區、各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

  至如今,古今中外的學者們尚不能得出定論,除了多維視野的原因外,還有語言學角度的客觀歧義。廣義上講,文化是人類精神生活與物質生活的總和。

  首先,從時間角度上講,有原始文化,古代文化,近代文化,現代文化。

  其次,從空間角度講,有東方文化,西方文化,海洋文化,大陸文化。

  其三,從社會層面上講,有貴族文化,平民文化,官方文化,民間文化,主流文化,邊緣文化姜義華先生分之為規範性文化,非規範性文化,半規範性文化。這種分法比較新穎,所以著重介紹一下。所謂的規範性文化,姜先生認為是以儒家經典為經,以歷代官修史志為緯,在長期流遷演化中廣泛吸收了道,法,陰陽,縱橫,玄,外來文化等諸家學說而形成的經史文化,是中國小農社會的具有最高權威的規範性文化。與此相應的,則是普遍存在於一般民眾中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人與人的種種關係,風俗,習慣,信仰,追求,日常心理,潛在意識及形形色色的成文或不成文制度中的非規範性文化。除去這兩種文化之外,還有介於兩者之間的半規範性文化,指雅俗程度不一的大量文學藝術作品,對經史文化呈半遊離狀態的各種文化教育,宗教娛樂活動,比如《水滸傳》《三國演義》《隋唐演義》《西遊記》等俗文化代表作。當然了,我覺得姜先生的分法似乎只針對中國傳統文化才有效。

  其四,從社會功用上,分為名號文化、禮儀文化,制度文化,服飾文化,校園文化,企業文化。

  其五,從文化的內在邏輯層次上,又可分為物態文化,心態文化,行為文化,制度文化四個層次。

  其六,從經濟形態方面, 又有牧獵文化,漁鹽文化,農業文化,工業文化,商業文化之分。還有人在其中搞著色,黃色文化,藍色文化什麼的。

  除此之外,還有分得更俏皮的,比如張遠山先生在他的《上下五千年》的文化隨筆中,把文化分為頭腦文化,胸膛文化,腹部文化與下半身文化。下半身又被他分為兩段,為胯部文化與胯部以下文化。他說,以唐中葉安史之亂為界,此前是中國文化上半身,此後是中國文化下半身。細分的話,從堯到周,即公元前3千年到公元前552年孔誕生,約2500年,是中國文化史前時期,尚沒有頭腦。孔子誕生前後,春秋戰國,中國進入了頭腦文化時代。秦始皇在一統,集權加專制,胸脯拍得啪啪響,中國進入了胸膛時代。漢朝拍得更響了,拍得匈奴大兵都哆嗦。霍去病墓關的石豬石馬,一看就知道是最沒頭腦的人刻的。最有頭腦的司馬遷,卻被最沒頭腦的武帝閹了下半身。也是這個沒頭腦的漢武帝,宣佈獨尊儒術,導致中國兩千年的知識分子大都成了無腦人。總之,張先生這麼分,分得很俏皮,之所以給大家囉嗦這麼多,無非是想給大家一點啟示,同學們如果有興趣,不妨獨創個分法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