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傳統文化手抄報資料

  從古至今,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內容涵蓋到社會的各個領域。傳統文化手抄報該寫什麼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希望大家喜歡。

  初中傳統文化手抄報的圖片

  初中傳統文化手抄報圖一

  初中傳統文化手抄報圖二

  初中傳統文化手抄報圖三

  初中傳統文化手抄報圖四

  初中傳統文化手抄報的資料

  中國傳統節日

  端午

  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鐘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遊百病,佩香囊,備牲醴。

  端午節的第一個意義就是紀念歷史上偉大的民族詩人屈原。屈原,名平,是戰國時代的楚國人,生於楚威王五年夏曆正月初七,或謂生於楚宣王二十七年,卒於楚襄王九年。

  端午節的第二個意義是伍子胥的忌辰。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裡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節第三個意義是為紀念東漢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後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後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傳統文化資料

  【爵】

  即爵位、爵號,是古代皇帝對貴戚功臣的封賜。舊說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種爵位,後代爵稱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時而異。如漢初劉邦既封皇子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為王,彭越為樑王,英布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為陳王;唐郭子儀被封為汾陽郡王;清太祖努爾哈赤封其子阿濟格為英親王,多鐸為豫親王,豪格為肅親王。再如宋代寇準封萊國公,王安石封荊國公,司馬光為溫國公;明代李善長封韓國公,李文忠封曹國公,劉基封誠意伯,王陽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國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鴻章封一等肅毅伯。

  【丞相】是封建官僚機構中的最高官職,是秉承君主旨意綜理全國政務的人。有時稱相國,常與宰相通稱,簡稱“相”。如《陳涉世家》:“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廣《廉頗藺相如列傳》:“且庸人尚羞之,況於將相乎!”《蜀相》:“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指南錄後序》:“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

  中華傳統文化故事

  薩都刺一字之師

  【傳統故事】薩都刺是元朝的著名詩人。一次他在山上游玩,天突然下起了雨,就只好到附近的寺廟裡避雨。這時,寺廟的晚鐘響了,聲音巨集亮而悠揚。薩都刺靈感突發,寫出了兩句詩:“地溼厭聞天竺雨,月明來聽景陽鍾。”這兩句詩意境空闊,很快在當地傳揚開來,大家紛紛稱讚。不料一位老者聽了,說:“也不怎麼樣嘛。”

  薩都刺聽說後,馬上找到那位老者請教。老者說:“這兩句詩裡,上句有個‘聞’字,下句有個‘聽’字,都是一個意思,不如把‘聞’改成‘看’字。”薩都刺覺得非常有道理,於是拜老者為師,此後經常找他談論詩句。

  【人生感悟】再高明的學者也會有疏漏的地方,因此,即使成就很高的人,也要不斷地向他人學習,這樣才能取得更大的進步。孔子曾說:“我不是生下來就知道很多知識的,只不過喜歡讀書並不恥下問而已。”著名詩人薩都刺的故事,再一次告誡青少年,無論對待何種形式的學習,都要以勤奮鑽研、虛心求教的態度去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