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旅遊景點導遊詞五篇

  北京是全球擁有世界遺產最多的城市,北京旅遊資源豐富,對外開放的旅遊景點多達200多處!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5篇北京旅遊導遊詞,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北京旅遊景點導遊詞一

  現在大家已經來到了北京的遠郊昌平區,那即將進入的就是十三陵景區。利用這段時間,我來給大家講解一下十三陵的歷史背景和說明。

  明朝永樂皇帝朱棣在1407年派了一些風水術士到北京選擇“吉壤”,其實就是吉祥的土地,準備修建陵寢。當時這些人找了很多地方,但是都不成功,開始他們選在了口外的屠家營,可是皇帝姓朱,與豬同音,犯了地諱。然後又選在了昌平西南的羊山腳下,可是後面有個村子叫“狼口峪”,這樣豈不是更危險!後來選過京西的“燕家臺”,有與“宴駕”同音,太不吉利了。最後直到明永樂七年,才選定了現在的這片天壽山陵區,在周圍有蟒山,虎峪,龍山和天壽山。這裡正符合了陰陽五行中四方之神的所在位置,就是東青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還有溫榆河經過這裡,真可以說是風水寶地。從此可見當時皇帝要為自己修建一個陵寢要耗費多少精力啊。隨後,就開始修建了長陵,經過四年終於竣工了。那明朝歷代的皇帝,也陸續在這裡修建了陵寢。而且從1409修建長陵一直到1644年明王朝滅亡,這200多年間,明十三陵的營建工程從來沒有間斷過。在這方圓40平方公里的範圍,埋葬了明代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還有許多的妃子,太子等等。可是這裡也沒能夠完整的保留下來,在清兵入關以後,為了報復金人將清太祖的祖墳毀掉,所以就將這裡燒了。後來在乾隆五十年的時候,為了籠絡漢人,就下令修繕陵區。在新中國成立以後,對這裡進行了大規模的開發,並且開放了的長陵、定陵和昭陵,其中定陵的地宮已經被髮掘了。現在這裡已經成為了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是世界上儲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現在大家可能在想:明朝不是有十六個皇帝麼?怎麼在這裡只有十三個皇帝的陵寢?其實原因很簡單,明太祖朱元璋因為建都南京,所以他的陵墓當然就在南京啦,也就是明孝陵;而明朝第二個皇帝建文帝,因為被朱棣奪取了皇位,屍骨下落不明,所以這裡就沒有他的陵墓;在明朝第七代皇帝英宗的時候,他曾經被宦官王振慫恿,率軍親征,後來在河北懷來的土木堡被瓦刺軍俘虜,這個事件稱為“土木之變”,一國不能無君,所以他的兄弟就被冊封為景泰帝,而後又上演了英宗重新奪取皇位的“奪門之變”,所以在十三陵中沒有景泰帝的陵墓,他以親王的禮節被安葬在西郊的金山口。這樣一來,大家一定都明白了為什麼這裡叫做十三陵了。

  現在大家沿途看到的這一個石牌坊,就是陵區的標誌,是嘉靖年間製造的。這個牌坊是5間6柱11樓,高有14米,寬達到了28.86米,是現在國內儲存下來最大、最精美的石牌坊,上邊的圖案裝飾也都是雲龍圖案,反映了皇家建築的特點。

  大宮門就是陵墓區的正門兒,也叫大紅門。門是南向的,分三洞,在這個門裡邊就是陵墓區。在門兩側都有刻著“官員人等至此下馬”的下馬碑,因為當時規定這些人進入陵區都是要步行,否則可是要治罪的。而且這裡也是禁區,不是一般老百姓可以隨便進入的地方,嚴重的是要被斬首的。而進了這個門兒,也就走進了貫穿陵園南北,能夠直接通到長陵陵門的神道,明朝的神道,也是我國曆代修建的帝王陵中神道最長的,其實他的主要作用就是讓皇帝靈魂通過的地方,全長有7公里。

  我們一邊走著,就可以看到前邊有一個碑亭。這個碑亭是重簷歇山頂的建築,裡邊有贔屓馱著巨碑,這個就是長陵的神功頌德碑,正式建立於1435年,正面就是永樂皇帝的長子朱高熾寫的頌德碑文,有3000多字,而背面則是在乾隆五十年撰寫的《哀明陵三十韻》,裡邊詳細記錄了陵墓的破損情況。碑身的東面是清政府修繕陵墓的花費,西側則是在嘉慶九年論述明王朝滅亡的原因。

  過了碑亭,我們繼續沿著神道行走,會發現在神路兩側,都有很多石雕。其實這裡一共有36座石雕,叫做石像生。緊挨著碑亭後邊的是兩根石望柱,接下來就是獅子、獬豸、駱駝、大象、麒麟、馬,各有四匹,按照先臥後立的順序排列。然後是武臣、文臣和勳臣各有四人。修建這些,都是為了體現帝王生前的儀仗和死後的尊嚴。所以體積都非常大,雕刻的都非常精細。而且這些也都象徵著皇帝在生前可以得到尊崇,到了死後也是同樣得到尊崇。,各方神聖和文武百官還是要為我獨尊。

  再往前走,就可以看到一座櫺星門,也叫龍鳳門,取天門之意。在這個三門六柱的門中央位置上,有三個火焰寶珠,所以這裡也被叫做火焰牌坊。

  我們其實一直都是沿著神道來前進的,來回顧一下,先是石牌坊,然後到了大宮門,現在我們就要已經進入了長陵了。碑亭,石象生,過了龍鳳門,還有一段路程就可以到達長陵的陵門了。而我們所說的整個陵墓群的中軸線其實也就是這條貫穿陵園南北,全長共7公里的神道。

  說到長陵,它是明十三陵中的第一座陵,始建於1409年,在1416年全部建成,是明成祖永樂皇帝朱棣和徐皇后的合葬墓。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當朱元璋死後,朱棣就以靖難為名,從北平發兵攻下南京,並且從當時的皇帝朱允文手中奪得了皇位,改年號為永樂,這件事歷史上稱之為靖難之役。朱棣是一位很了不起的皇帝,當了皇帝以後仍然為了鞏固明朝的統治而連年征戰,並且在1420年做出了遷都北京的重大決定。在他所統治的明朝年間,國庫充實,政局穩定,而且還命人寫作了《永樂大典》這部我國曆史上最大的類書,派鄭和七下西洋,發展了各國之間友好關係。而他的賢內助徐皇后,也就是明朝開國元勳徐達的女兒也是一位有中國古典美的女性,她曾經編寫了《內訓》和《勸善》用以化育人心,在用了五年的時候病逝了。值得一提的是葬入長陵的第一個人並不是朱棣,而是徐皇后。長陵共佔地10公頃,中軸線由陵恩門,陵恩殿,明樓,寶城和寶頂共同組成。陵墓共有三進院,第一進院是從陵門道陵恩門,可以看到左右兩側各有一個小碑亭,但當時上面都沒有文字,現在的文字是清順治皇帝寫上的。陵恩殿坐落在陵墓的第二進院落中,在1412,明永樂十四年建成,是供奉牌位和舉行祭祀活動的地方。它面闊九間,進深五間,是重簷廡殿頂的建築,殿內有60根楠木柱,中間的四根直徑都達到了一米以上,是國內最好的楠木殿。原來陵恩殿中陳列有大佛龕,現在已經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後人製作的永樂皇帝坐像,大家可以繞道坐像的後邊來看一下,可以看到椅背上刻有一條龍,而龍頭則正對著萬曆皇帝的頭部,這象徵著皇帝是真龍天子。而四周則是出土文物的展覽。 隨著參觀定陵的活動結束,我們今天的明十三陵之行也將近尾聲了,相信大家一定都為這座巨大的帝王陵墓群而感嘆,隨著我國文物保護工作的不斷開展,國家投入了大量的資金修繕明十三陵,這座規模巨集大的帝王陵寢也將被永久的儲存下去。同時,我也希望各位遊客能對這裡留下美好的印象,歡迎各位下次再來參觀!

  北京旅遊景點導遊詞二

  現在咱們繼續沿著中軸線行走,面前的建築叫做天庫,而它的正殿就是皇穹宇。皇穹宇建於明嘉靖九年,起初叫做泰神殿,到了十七年,改名為現在的皇穹宇,它的作用就是在平日存放圜丘壇祭祀主神的地方,所以這裡也叫圜丘壇寢宮。殿內正面的圓形石臺上安放的就是皇天上帝的神牌,而前邊兩側的四個方形石臺上安放的則是八位祖先神主,還有東西配殿用來存放從祀神位。而皇穹宇三個字也分別代表了至高無上,天,宇宙的意思,更加顯示出它的神聖和至尊。

  它是一座建築藝術價值非常高的殿宇,總體呈圓形,下邊是高2.85米的圓形須彌座,為青白石築成,有東南西三個方向的出陛,也就是臺階,而在南向出陛還有二龍戲珠的丹陛石。上邊是藍色筒瓦單簷攢尖鎏金寶頂。而在殿內還有八根簷柱和八根金柱,大殿上架沒有橫樑承託,全都是靠各類斗拱層層上疊來支撐,步步收縮,從而形成了精美的穹隆圓頂。這裡邊還運用了物理學中的槓桿原理。這組建築不僅十分精美,而且還有迴音壁和三音石,這和剛才我們說的天心石合稱天壇三大聲學現象。迴音壁就是皇穹宇的外牆,圍牆建造的磨磚對縫,十分的平滑,是很好的聲音載體,可以傳聲,在傳遞途中對聲音損失極小,只要對著牆說話,就算相隔四五十米,見不到面,都可以清晰的聽到對方說話。而三音石則是皇穹宇大殿正前方的三塊石頭,您站在第一塊石頭上拍手可以聽到一次迴音,第二塊石頭可以聽到兩次,而第三塊就可以聽到三次迴音,所以稱為三音石。在後來也有人把它叫做三才石,取天地人三才的意思。

  也許您剛才就已經注意到了,天壇有非常多的柏樹,不錯,它就好像北京一個天然的氧吧。而在這許多古柏當中,有一株500餘歲的檜柏,就是迴音壁西牆外的這棵九龍柏。它的樹幹紋理非常的奇特,佈滿了溝壑,而且旋轉扭曲,好像9條蟠龍纏繞嬉戲,所以叫它九龍柏真是一點也不過分。

  在遊覽過了圜丘壇和皇穹宇之後,我們就即將走進祈谷壇了,而現在我們腳下連線兩個祭壇的就是丹陛橋,也叫做海墁大道,而它也是皇帝登上祈谷壇的唯一通道,長360米,橋面上分為三條道,中間的是神道,東邊是御道,西邊的就是王道。而它作為通道為什麼又要稱為橋呢?這有兩種說法,一種是說路面南低北高,步步高昇,好像與天相連線的橋;而另一種就是說路面下邊建有進牲門,類似立交橋,所以稱之為橋。說到進牲門,就是在祭祀前,牛羊都要通過橋下的一個券門被趕到500米外的宰牲亭宰殺,製成供品,所以這個通道也被叫做鬼門關,因為一進去就有死無生了。

  好,回到正題,現在呈現在您面前的就是祈谷壇的完整建築群。前面的這個石臺是具服臺,在每年孟春祈谷祭祀之前,皇帝照例還是要來到這裡搭建幄次,盥洗更衣,所以這裡還有小金殿之稱。

  到此,祈谷壇的主體建築祈年殿就出現在我們面前了。祈年殿下的基座是三層的圓形石臺,而在正面三層石臺階中,分別裝飾著巨大的浮雕,叫做殿前丹陛石雕。從下之上內容分別是:瑞雲山海,雙鳳山海,雙龍山海。各層排水孔的圖案和浮雕的內容也是對應的。東西兩旁的配殿個有九間,原來是安放從祀牌位的地方,不過在家靖年間,把它們挪到了先農壇,所以現在這裡也就沒有什麼實際用途了。而祈年殿本身就是一座極具中國特色的獨特建築。圓形三重簷攢尖屋頂向上層層收縮,都是用藍色的琉璃瓦覆蓋,以此來象徵天。頂部是鎏金寶頂,抬頭仰視,便是龍鳳藻井,中心是龍鳳成祥的圖案。而巨大的三層殿頂就是靠殿內的28根落地柱支撐的,中間的四柱名叫龍井柱,東南西北方向分別代表了春夏秋冬;而龍井柱外圍的12個紅漆金柱所分割出來的12個開間,則分別代表了一年的12個月份;外面兩環的24個開間有分別代表了一年的24個節氣;同時,這28根大柱,也代表了天上的28個星宿。據說這祈年殿是仿照古代明堂設計建造的。在感嘆殿內建築的同時,也讓我們把注意力逐漸轉移到殿內的陳設上來。這裡的陳設是按照清朝咸豐年間原狀恢復的,正面的雕龍寶座上供奉著的是滿漢合璧的皇天上帝神版,左右兩側的石臺上供奉的是清朝前八位皇帝的牌位。

  和每年的祭天一樣,這裡是用來祈谷的地方。在祭祀的當天,有樂隊在殿外月臺上奏樂,身穿祭服的皇帝虔誠步入神殿,向牌位行大禮,祈禱上蒼,然後把供品送到祈年門外東邊的燔柴爐和燎爐焚燒,送上天宮。祈谷禮節和祭天的差不多。

  到這裡,祈年殿也差不多講完了,而它還有一個附屬建築,作用和皇穹宇差不多,也是存放祈谷壇祭祀神主的地方,就是祈年殿北側的皇乾殿。

  現在我們從祈谷壇的東門出來,可以看到一條連簷通脊的長廊,共有七十二間,俗稱七十二連房,它不僅用來連線神廚神庫,而且也是祭祀時運送祭品的通道,在長廊的東頭,就是宰牲亭,就是前面所說過了鬼門關的牲畜要道這裡來屠宰。而在長廊的東南方向,有八塊巨大的青石,稱為七星石,都是風水鎮石。可是這裡命名有八塊石頭為什麼叫七星呢?原來明代在這裡放的的確是七塊石頭,而最小的那一塊則是清代增添上的。關於七星石的說法每個朝代都不同。在明代,有個道士和皇帝說祈年殿的方位不好,不利於國家,所以就在這裡放了象徵著北斗七星的七塊石頭。而在清代,康熙皇帝為了給滿族愛新覺羅氏尋找從東北如主中原的理論依據,就派人考察山脈,發現泰山是長白山的餘脈,所以就在原來七塊石頭的東北方有放了一小塊兒青石,象徵東北長白山,如果按這種說法,那八塊石頭就應該叫做七峰東嶽。

  北京旅遊景點導遊詞三

  司馬臺長城位於北京東北部120公里的險關重鎮古北口境內,此段長城始建於明洪武初年,是一段偏離原北齊長城基礎的明長城,也是至今仍保留代長城原貌的一段古長城。

  司馬臺長城,全長5.4公里,敵樓35座。整段長城構思精巧、設計奇特、構思新穎、形態各異,它集萬里長城眾多特色於一地,形成一段“奇妙的長城”。

  綜觀司馬臺長城,可用“險、密、全、巧、奇”五字概括。險:司馬臺長城沿刀削斧劈似的山脊修築,蜿蜒曲折,驚險無比,尤其是天梯和天橋兩段,更是險中有險。天梯是單面牆長城,坡陡牆窄,最窄處不足半米,呈直梯壯沿山體上升,兩側更是陡峭懸崖,置身其上,俯首下望,令人目眩。天梯頂端,便是天橋,長不逾百米,寬只有一磚,約40釐米左右,兩側又是懸崖絕壁,令人不寒而慄,英雄氣短,遊客把這兒稱作咫尺天涯。雖然名為天橋,但到這裡的人們卻都說:“過橋難,難於上青天”,這裡可說是明長城中依山設險,險上加險的最險要地段之一。密:是司馬臺長城又一特點,兩敵樓相距最近僅43.8米,最遠600米,一般都在100-------200米之間,若按當時明代築長城的規定,每500米修敵樓一座的話,可見此段長城是一例外。全:是指敵樓和城牆的建築形式奇特多樣。從外觀來看,敵樓有單眼樓、雙眼樓、三眼樓、四眼樓和五眼樓,有單層樓,上下相通的雙層樓和三層樓。它們均為空心敵樓,大小不一、形態組合各異,是按駐軍的官銜等級,駐防人數以及地勢險要程度分別來建造的。從內部結構來看,有磚結構、磚木結構、磚石結構;又有單室、雙室、多室之分;房間佈局有“田”字、“井”字;樓頂變化多端,有平頂、穹窿頂、八角藻井頂、覆鬥頂;就連門窗也新穎別緻,有邊門、中間門、有磚券和石券,還有技藝精湛的雕花花崗岩石門。這是長城史上不可多得的珍貴文物。司馬臺長城東段的仙女樓和望京樓就是兩種具有代表性的敵樓,望京樓是司馬臺長城的制高點,海拔986米,為空心三眼樓,二層磚石結構。這裡視野開闊,隱約可見北京城輪廓,故稱望京樓。望京樓頭,東觀“霧靈積雪”、“蟠龍臥虎”、北看“燕山疊翠”、南瞧“水庫明珠”、壯麗關山,盡收眼底。仙女樓是敵樓中建造得最美的一座,掩映在老虎山腰的樹叢中,下部條石合縫,上部磨磚達頂。內部用青磚砌成兩道大拱,三條甬道,十個券門。頂部正中心砌成蜘蛛網狀的八角藻井,四邊砌四個磚柱,遊人在裡面輕輕放歌便能發出悅耳的迴音。門券上還有並蒂蓮花浮雕,整個敵樓處處給人以精巧、細膩、秀麗之感。彷彿它不是人間戰爭的防禦設施,而是一座仙境樓閣。此外、城牆的構造更是匠心獨運,富於變化。因地形和軍事上的需要,城牆又分為單邊牆、雙邊牆和障牆,有磚砌、石砌及磚石混合砌,城牆上的箭孔疏密也從幾十個直到上百個。巧:體現為進可攻,退可守,步步為營的障牆。而小天梯上的障牆,可謂登峰造極,在20多米的垂直落差內從最頂上的障牆箭孔,一直可以通過所有障牆的射孔,到達最下的射孔,精巧之至,另人讚歎。由此可以想像昔日戌邊將士苦戰禦敵的戰爭場面。奇:構築在溶洞上的長城,洞與城的巧妙組合,在整個明長城中絕無僅有,令人稱奇叫絕。

  司馬臺長城雖以山勢險陡、長城雄奇為主景,卻不乏碧波盪漾、湖光帆影的優美環境,長城角下的鴛鴦湖賦予了這段長城以靈性,清澈的湖水,是由水量充沛、四季涼爽的冷泉和冬季熱氣噴湧、水溫常年在38℃的溫泉匯聚而成的,湖水冷暖各半,經東歷夏,從不結冰。夏季裡盪舟湖上,清風徐來,讓人神清氣爽,心曠神怡。

  司馬臺長城不僅有奇麗的風光,亦是一座文化遺產的寶庫。今年來,在這段長城上發現了許多長城文物,其中:有石刻“題名碑”,碑上記載著當年修建長城時的情況以及與建城有關的官員的名字,同時這裡還發現幾處城牆和敵樓上有帶戳印文字的磚,上面刻的都是參加修建長城的軍隊名稱和年代,如“萬曆五年山東左營造”、“萬曆五年寧夏營造”等等。長城磚上帶有戳印文字,在其它長城上也是及為少

  見。在修復這段長城清基過程中,又清出一批出土文物:有當年守城將士使用過的各種武器,其中有鐵炮、石炮、鐵鏃鐵銃、手雷、三眼銃。鐵彈丸、火藥勺等,還有守城戰士用過的生產生活用具,其中有鋤頭、鐵鏟、菜刀、鐵燈碗等等,以上這些文物很珍貴,它為研究明代長城及明代歷史提供了價值很高的事物資料。

  長城是中國也是世界上非常重要的文化遺產,司馬臺長城則是這份遺產中的一顆明珠,為了更好地保護這段長城,並滿足廣大中外遊客更好地領略長城的風采,司馬臺長城景區一手抓文物保護工作,一手抓旅遊開發建設,使司馬臺長城這一世界文化瑰寶無愧於時代,無愧於著名長城專家羅哲文教授的評價:“中國長城是世界之最,而司馬臺長城是中國長城之最。”

  司馬臺還為遊客提供登城隱形索道、遊覽峽谷索橋、鴛鴦湖上泛舟、游泳、垂釣、住宿、小型會議、山寨野味等服務。6月舉辦司馬臺長城國際滑翔節、8月舉辦文化節、9月舉辦登城比賽。

  北京旅遊景點導遊詞四

  康西草原位於京郊延慶縣八達嶺長城西側,有草場3.2萬畝,為京都第一大草原。她西鄰官廳水庫,北依海坨山,自然景色沁心宜人,那綠色的原野、賓士的駿馬、雪白的蒙古包、嬉戲的牛羊,為康西草原增添了獨特的蒙古風韻。

  草原和湖畔上,生長著苜蓿、野菊等草類植物50餘種,野兔、狐狸、田鼠等動物10餘種,銀鷗、野鴨、灰鶴等鳥類20種,並時有天鵝飛臨。康西草原1997年被評為首都文明旅遊景區。康西草原氣溫恆低年平均8.4攝氏度,溼潤涼爽,是理想的消夏、避暑勝地。這裡有國內最大的國營騎乘跑馬場;有專業性的馬術俱樂部,專門進行馬術、騎術教練;有國內較大的民族民俗度假村;還有較高檔次的國際航空俱樂部。

  康西草原位於北京市延慶縣康莊鄉西側、官廳水庫之畔,是北京境內唯一的自然草原景觀。草原隨湖岸南北狹長,水流蜿蜒,綠草如茵。北郊是垂釣區,西北部是篝火區,南行有跑駝場、跑馬場,再南為蒙古包區、帳篷區。這裡的活動專案非常豐富:遊人可以策馬揚鞭,感受遊牧民族的豪邁激情;可以划船盪漾於湖光山色之中;可以垂釣,還可以下水嬉戲;夏季的夜晚是舉辦篝火晚會的良機。

  晚間,有大型露天篝火舞場、KTV包間、獨具特色的露天燒烤自娛餐廳。夏有草原觀景、冬有冰雪狂歡,有供各界朋友喜慶娛樂的煙花爆竹燃放場。有國內規模較大檔次較高的會員制俱樂部,為國內外賓朋、成功人士提供展示紳士風度、騎士風采的良好契機和環境。

  北京旅遊景點導遊詞五

  北京百花山市級自然保護區將申請晉升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昨天,記者從有關部門瞭解到,北京在擁有一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基礎上,準備再申請將百花山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據瞭解,百花山市級自然保護區建於1985年,位於門頭溝區清水鎮境內,總面積2.17公頃,其中核心區面積0.68公頃,屬於森林生態系統型別自然保護區,是本市目前面積最大的高等植物和珍稀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百花山動、植物資源豐富,素有華北“天然動植物園”之稱,有4個植被型別,10個森林群落,植物種類有130科、485屬、1100種,其中藥用植物400餘種。動物種類170種,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金錢豹、褐馬雞、黑鸛、金雕,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斑羚、勺雞,市級保護動物50餘種。

  據市林業局有關負責同志介紹,目前,北京擁有一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同時,北京還有11個市級林業自然保護區和4個區縣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達12.73萬公頃,另外,還有7個市級溼地自然保護區,總面積0.6萬公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