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的貴州青巖古鎮導遊詞範文

  青巖古鎮,貴州四大古鎮之一,位於貴陽市南郊,建於明洪武十年1378年,原為軍事要塞 。古鎮內設計精巧、工藝精湛的明清古建築交錯密佈,寺廟、樓閣畫棟雕樑、飛角重簷相間。鎮人文薈萃,有歷史名人周漁璜、清末狀元趙以炯貴州歷史上第一個文狀元。鎮內有近代史上震驚中外的青巖教案遺址、趙狀元府第、平剛先生故居、紅軍長征作戰指揮部等歷史文物。周恩來的父親、鄧穎超的母親、李克農等革命前輩及其家屬均在青巖祕密居住過。青巖古鎮還是抗戰期間浙江大學的西遷辦學點之一。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歡迎借鑑參考。

  一

  青巖鎮,是明清時期的一座古鎮,距貴陽約60華里。它地近苗鄉,以前曾是軍事重鎮,用以鎮壓苗民起義;它又曾是遠到川、湘、滇、桂的通衢,往來的商賈都要由此經過。

  其實小鎮有特色且有著深厚歷史背景的建築還有很多。爬上鎮邊一側不算太高的山坡 當地人稱黃家坡可以鳥瞰小鎮的全景,由於小鎮並不是建造在一個平面上而是建造在高低不平的山坡面上,所以從高處望去,整個小鎮的格局給人一種在別的古鎮中難以看到的立體美感。寺廟、城門,這些主體建築在裊裊炊煙繚繞中屹立著,向人們訴說著一個又一個的古老故事。讓人詫異的是,小鎮中除了眾多的寺廟,竟然還保留著一座基督堂和一座天主堂。

  也就是說,小鎮中既有佛教徒、又同樣盛行 天主教和 基督教,無法得知的是這樣的“三教並存”現象是如何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保留下來的,但據鎮上人說,每每到了初一、十五、寺廟裡的香火是不會斷的,而週日到教堂做禮拜的人也是絡繹不絕。而除了寺廟、教堂,鎮上最有文化代表性的東西可能就是儲存完好的古代牌坊,據說古鎮原來是有8座石牌坊的,由於歷史原因,只留下三座了,它們分別是北門 外的“趙彩章百歲坊”、南門內的“趙倫理百歲坊”和靠近定廣門的“周王氏媳婦劉氏節孝坊”,其中以節孝坊的建造最為大氣,坊的上方甚至還鑲嵌著聖旨立匾。更為戲劇化的是,代表西方文化的教堂就建在象徵東方傳統思想的節孝坊對面,高高尖頂屹立了百年之久,這種參差交錯的不對稱美以一種強烈的反差,被渲染到整個文化氣氛中,所以在這裡看似激烈的文化宗教衝突,卻空前地融合起來,讓人不得不感嘆此彈丸之地內的文化包容性是多麼神奇。

  抗日戰爭期間,青巖城牆完好,四座城門依舊,偏僻安全,接納了很多的“避難者”。八路軍貴陽交通站在青巖建立安宣點,把許多革命幹部家屬疏散到這裡來,周恩來的父親、鄧穎超的母親、李克農和博古秦邦憲的家屬都曾經在青巖住過。李克農親屬曾居處:位於青巖鎮北街10號,1939~1941年李克農等共領導人的親屬曾居於此,現仍為民居;鄧穎超之母曾居處:位於南街75號,鄧穎超之母楊振德女士1939~1941年曾居於此,現仍為民居,經營快餐;周恩來總理之父曾居處:位於青巖背街2號,1939~1941年,周恩來父親周懋臣老人曾在此居住,現已對外開放。

  這裡真是石頭砌就的世界。青石板鋪成的古驛道,寬闊而平坦,潔淨得一塵不染。民居則是石瓦、石牆、石凳、石磨。區別只在於富人家的牆用青條石砌就,窮人家的牆用碎石片疊成,只是年深日久,這些房子愈顯得低矮破舊了。置身在這冰冷堅硬的石的世界中,自然更渴望溫馨。於是,家家戶戶都在自己的小院中廣植花木,透過小小的門框,可以看到裡面一派奼紫嫣紅。誰說這裡的人們不懂得創造美、欣賞美呢?

  小鎮的格局也很簡單,古驛道是其中的主幹,兩邊則是一條條小巷,它們也同北京的衚衕一樣,幽深而安謐,走在裡面,頓生遠離塵囂、遺世獨立之想。更何況這小鎮是依山而建,隨高就低,走起來就更有一番樂趣。

  當年,南來北往的客商帶來的不僅是各種貨物,還有不同地域的文化。如今,繁華雖已散盡,卻留下了幾處朱門高牆的會館和幾處佛寺、道觀和天主教堂。但它們僅是外地遊客的參觀景點,對當地人來說,他們引為自豪的只是一座狀元府。

  所謂“府”,其實只是一座殘破的小院,內有一排低矮的三楹瓦房外加一間廂房而已。屋裡擺放著幾件當年的舊傢俱和有關狀元郎的史料。從史料上看,他的政績實在平庸得無可稱道,但他的科考經歷很富於傳奇色彩:在會試時,他僅名列第297名,但在殿試時,他竟奇蹟般地考了第一名,成了新科狀元。也正是因為這個緣故,每年高考前夕,貴陽市的家長們總要帶著孩子驅車來此叩拜。平日寂靜的小鎮頓時一派車水馬龍的熱鬧景象,有時竟然路為之塞。看來,只要我們不改革現行的應試教育,我們的同胞就仍舊會這樣活見鬼,總希望從這位科場寵兒的身上乞得幾分“文運”。

  離狀元府半里許,是一座道觀,它由江西會館改建而成,至今仍保留著原來的建築風格。正殿對面的戲臺雕樑畫棟,朱欄飛簷,十分精緻,只可惜當年臺上竹肉齊發、臺下觥籌交錯的場面已不可復見了。進殿後,不覺啞然失笑,原來那上面赫然端坐的,不是慣常的三清四帝,而是那個以“一人得道,雞犬升天”聞名的劉安。平心而論,想靠著裙帶關係而“昇天”,也確是人之常情。大觀園裡的寶姑娘,不是也說過“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一類的話嗎?只是相對於寶姑娘的委婉得體,這裡就表露得太過直白了,所以總不免讓人覺得有幾分粗俗。

  由此想到了 雲南的 麗江、 山西的 平遙 。它們都曾因荒僻而存留,又因存留而成為遊覽勝地。一部盛衰史,正好反映了社會的滄桑鉅變。但隨著旅遊業的發展,商業氣息也日漸濃厚,在平遙,看著沿街那些鱗次櫛比的鋪面,覺得這座古城其實只剩下一具軀殼。而看到了這保留著更多原貌的小鎮,才覺得是在翻看一頁早已逝去的歷史,從而油然而生幾分感慨,幾分蒼涼。

  二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歡迎各位前來青巖的朋友,下面就由小*我,帶領大家移步青巖感受青巖古鎮這座明代古城的滄桑與內涵,領悟現代文明與古代文化的衝擊。

  青巖古鎮是貴州省四大古鎮之一,其餘三個古鎮是鎮遠古鎮、丙安古鎮和隆裡古鎮。青巖古鎮建於明洪武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378年,距今已經有635年的歷史,它建於貴州建省之前,見證了整個貴州的風雨滄桑。

  作為貴州省歷史文化古鎮,青巖的文物點多達百處,其中23處已收入《中國文物地圖集.貴州分冊》。漫步青巖,古色古香的古鎮勝蹟隨處可見。交錯密佈於鎮內的明清古建築,計有九寺、八廟、五閣、三洞、二祠、一宮、一院等共37處,其中8座石碑坊現存3坊。這些古建築都是設計精巧、工藝精湛的佳作,如慈雲寺的石雕、壽佛寺的木雕藝術均為貴陽市僅見的精品。

  呈現在我們面前的“趙理倫百歲坊”是清朝光緒年間所建,造型獨特,工藝精巧。最為有趣的是兩側石柱上的“下山獅”,最具匠心。中國絕大多數的獅子造型都是站著或者蹲著,這種下山獅的設計打破傳統理念,充分體現當時的建造者們對於建造這座牌坊的重視和匠師的高超技藝。我國著名的建築大師劉海粟先生稱讚這種工藝“實屬罕見”。百歲坊的對面是定廣門,它是青巖古鎮的南大門,建於明天啟年間,距今也已三百多年的歷史。城牆依山勢而建,蜿蜒曲折2000餘米,極富南方山寨城堡特色。城牆高4.5米,厚3.5米,城門洞上方鑲嵌趙西林題的“定廣門”三字匾額。定廣門上敵樓為三開間重簷歇山頂木結構城門樓,疊樑屋架。站在城樓上,目之所及炊煙裊裊,草木蔥榮,一派和諧安寧的景象反襯著當年的硝煙瀰漫、戰鼓喧天。

  古鎮上最有名的人物當數雲貴第一狀元趙以炯。現存的趙以炯故居始建於清代中晚期,為穿鬥式懸山頂木結構二進四合大院,坐南向北,有朝門、兩廂、正房、後房及全井、花園等。佔地面積828平方米,建築面積500平方米。朝門是雙開垂花門,高4米,寬2.1米。懸木製匾額上書“文魁”二字。北側院牆內壁上繪製有百壽圖,用各種顏色書寫各種字型“壽”字100個,現存的有30多個。現在的趙以炯故居為貴州省文物保護單位。

  青巖的魅力還在於在它小小的鎮子裡儒教、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五教並存。行走在青巖古鎮您能領略不同的文化帶給青巖的不同魅力。

  遊覽了這麼久,想必各位已經飢腸轆轆。青巖的美食一定會滿足您的胃,也會滿足您的心。青巖的滷豬腳肥而不膩、瘦而不柴一定會讓您大快朵頤,酣暢淋漓;香甜酥脆、美味可口的百年老字號黃家玫瑰糖是饋贈親友的佳品;濃稠掛碗、酸甜適中、回味悠長的青巖雙花醋開了您的胃,醉了您的心。

  感謝各位遊客,希望青巖之旅帶給大家的是歡樂、是美的感受,青巖古鎮歡迎您的再次到來!青巖與我在這裡等著大家再次重聚!

  三

  青巖古鎮位於貴陽市的南郊,距市區約29公里。這是貴州非常著名的文化古鎮之一,遊客來到這裡,立即就會感悟到悠悠古韻。

  青巖古鎮歷史悠久,自明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設青巖堡至今已有600多年了。明初,中央王朝為了控制西南邊陲,於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置貴州衛指揮使司,以控制川、滇、湘、桂驛道,因青巖位於廣西入貴陽門戶的貴陽番定番,今惠水縣主驛道之中段,在驛道上設傳遞公文日"鋪"和傳遞軍情的"塘"。駐軍於雙獅峰下驛道旁建屯,史稱"青巖屯"。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派30尢大軍遠征滇黔,大批軍隊進入黔中腹地後駐下屯田?quot;屯"逐漸發展成軍民同駐的村寨,"青巖屯"演變為"青巖堡"。天啟四年至七年公元1624-1627年時領青岩土守備,領72寨,控制八番十二司的班麟貴在離青巖堡約1公里的"四隻把"坡地名建土城,時人稱為"王城"音譯漢語為"兵城"或"營盤"之意,這是今青巖城的雛形。土城居高踞險,原青巖堡內寨民為避兵禍,多搬入土城居住,使土城漸具規模,成了南下定番今惠水,此上貴陽,西入平壩縣,東走龍裡縣的十字交通要寨。經數百年曆史滄桑,多次整修擴建,由土城而至石砌城牆、石砌街巷。於今青巖城成了一卒座明清風格的文化古鎮。

  作為貴州省歷史文化古鎮,青巖的文物點多達百處,其中23處已收入<<中國文物地圖集.貴州分冊>>。在那亙古不變的獅子山下,古鎮勝蹟隨處可見。交錯密佈於鎮內的明清古建築,計有九寺、八廟、五閣、三洞、二祠、一宮、一院等共37處,其中8座石碑坊現存3坊。這些古建築都是設計精巧、工藝精湛的佳作,如慈雲寺的石雕、壽佛寺的木雕藝術均為貴陽市僅見的精品。寺廟、樓閣無不畫棟雕樑、飛角重簷相間,雖年久失修,大部分仍風韻猶存。

  青巖鎮的鎮容佈局沿襲明、清格局,至今仍存完好的朝門、腰門以及陳舊古老的石櫃臺和木櫃臺,總給人以悠悠古韻。新建的古鎮商業街更使古鎮遺風韻味得以弘揚。

  ...第 一範文§網整理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原出處所有>>>

  青巖還有自身特有而遠近馳名的土特產品。玫瑰糖原名"麻片糖"閭鸝煽冢?燈秸?砑矣?874年首戶生產傳承至今的百年老字號。青巖雙花醋也有百歲高齡,至今不衰,其醋液濃稠持碗,色如醬油黑中帶紅,酸味適中,曲香回味悠長而略甜,"老貴陽"們對它頗為偏愛。

  四

  巖鎮位於貴陽市南郊29公里處,始建於明洪武十一年,據今已有600年的歷史,最貴州省的歷史文化名鎮之一。

  越過空廓的田野,登上層層的石梯,就看見古城牆的殘垣及堪稱青巖門戶的定廣門,門上飛簷翹角、雄偉壯麗。

  邁過定廣門,是一座歷經600年風雨滄桑的石牌坊,坊上倒臥的石獅子彷彿向人們訴說當年纏足守德的婦女為石坊“殉情”的滄涼。

  青巖古鎮的石巷道、木宅、民居以及富有當地特色風味的豆腐果、玫瑰糖迄今仍保持當年的風貌,倒是增添了些供遊人休息、乘涼的亭臺樓閣。

  青巖還有一座莊嚴的道觀“萬壽宮”和佛寺“祥雲寺”。在經歷千百年滄桑後,如今已沒有當年的旺盛香火,但建築還完好無損,保持著當年的模樣。

  古鎮上還有在清光緒年間經保和殿皇帝殿試,大魁天下,考中第一名狀元的趙以烔的府第和清代著名學者周漁潢的故居以及儲存他著作的“桐 書屋”,既說明了貴陽地區的人才輩出,更增添了青巖古鎮的文化氛圍。

  歷經多年,青巖古鎮仍用它古老的模樣在人們的眼前展現。所以我們更應該好好保護它,讓它繼續為人們訴說古老的故事,不被時代遺忘。

  五

  今年暑假,我和比如世界的哥哥姐姐們坐飛機來到了貴陽市的青巖古鎮。這天清晨,我們坐上大巴一路上歡歌笑語不斷,很快,就不知不覺到達了目的地。

  下了車,在我面前的,是一個灰色城樓,城樓的表面上有許許多多白色的斑點,顯然已經是很古老了,我居然還發現在縫隙間還竄出一棵小草,在風中擺動,很是可愛。走進去,我抬眼看到了一面奇怪的牆,牆上“貼”著像石雕一樣花朵,那些花朵婀娜多姿地綻放著,很是美麗。耳邊聽到導遊阿姨說:“那是一種生活在海底的生物,形態像百合花一樣,距今已有2.3億年,他的名字就叫做海百合,我們現在看到的是它的化石。”原來它是海底的生物啊,我以為它是陸地的花呢,真是奇怪呀!

  接著,我們沿著彎彎曲曲的青石小路來到了一個街巷。街巷兩邊都是特色小鋪,小鋪的房屋都是仿古的灰色磚瓦建造的。我們一邊走,一邊看,看到了各式各樣的店鋪:有賣“臭豆腐”的、有賣“雞辣角”的,大家一定沒吃過吧,我聞了一下,味道怪怪的。玫瑰麥芽糖,看著就很香甜。還有很多的小吃都是放了很多辣椒做的,我可不敢吃。狀元餅我一定要吃,據說吃了能當狀元呢。賣“吉娃娃”的也很多這可不是狗,是一種娃娃,銀質的工藝品也很多……

  我們邊走邊看,就來到了一個府邸,上面寫著鑲金大字“文魁”。聽導遊說,這是光緒年間文狀元趙以炯的住處。走進去,來到了一個大廳,裡邊掛著他們的畫像和字畫,整體房間有一種古樸的感覺。繼續往裡走,裡面居然有兩口井,一個叫“狀元井”、一個叫“聰明井”。怪不得他們家人都聰明,原來是喝這口井長大的呀。我們出了府門,又逛了周他爸爸的住處,也是很樸素的住宅。聽導遊阿姨講這座青巖古鎮住過許多多的老一輩革命家呢!

  最後,我們登上了後城城樓,看到太陽都快要下山了,落日的餘輝映在城牆上好像穿上了黃色的紗裙;照在每個人的臉上,使我們臉上印滿了落日的齒痕。這時,我們才戀戀不捨地結束了這次愉快的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