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系八大行星的祕密有哪些

  眾所周知,太陽系一共有八大行星,但很多人的知識都只停留在八大行星的名字,卻不知道八大行星的祕密。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太陽系八大行星祕密曝光​,一起來看看吧。

  太陽系八大行星祕密曝光

  八大行星中,哪個最大

  木星Jupiter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中體積最大、自轉最快的行星,從內向外的第五顆行星。它的質量為太陽的千分之一,但為太陽系中其它七大行星質量總和的2.5倍。木星與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皆屬氣體行星,因此四者又合稱類木行星木星和土星合稱巨行星。2012年2月23日科學家稱發現了木星2顆新衛星,累計衛星達68顆。

  木星是一個氣態巨行星。氣態行星沒有實體表面,它們的氣態物質密度隨深度的變大而不斷加大。我們所看到的通常是大氣中雲層的頂端,壓強比1個大氣壓略高。2016年3月31日,太陽系行星木星遭到不明物體碰撞,此事件在天文學界引起了熱議。

  木星的結構組成

  木星的高層大氣是由體積或氣體分子百分率約88-92%的氫和約8-12%的氦所組成見方表。由於氦原子的質量是氫原子的四倍,探討木星的質量組成時比例會有所改變:大氣層中氫和氦分別佔了總質量的75%及24%,餘的1%為其他元素,包括微量的甲烷、水蒸氣、氨以及矽的化合物。另外木星也含有微量的碳、乙烷、硫化氫、氖、氧、磷化氫、硫等物質。大氣最外層有冷凍的氨的晶體。木星上也透過紅外線及紫外線測量發現微量苯和烴的存在。

  木星的核心正在被侵蝕,但沒人知道到底有多快

  木星是自身成就的犧牲者。一些複雜的新計算表明,這顆太陽系中最大的行星——質量比其他幾顆行星質量總和的兩倍還要大——已經摧毀了其核心的一部分。然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罪魁禍首恰好是把木星打造成一顆氣態巨行星的氫和氦——隨著行星的形成,其核心的引力對這些元素產生了吸引。這一發現意味著大多數巨大的太陽系外行星可能根本就沒有核心。

  天文學家之所以把木星稱為氣態巨行星,緣於其大部分由氫和氦構成,後者在地球上都是氣體。然而在木星上,由行星引力產生的巨大壓力將大部分氫壓縮為一種能夠導電的金屬流體。氫和氦包圍著一個由鐵、岩石和冰構成的中心核。而這一核心——質量相當於地球質量的10倍——僅僅是質量為地球318倍的行星的一小部分。

  木星的衛星家族

  木星是人類迄今為止發現的天然衛星最多的行星,已發現67顆衛星。木星運動正逐漸地變緩。同樣相同的引潮力也改變了衛星的軌道,使它們慢慢地逐漸遠離木星。木衛一,木衛二,木衛三由引潮力影響而使公轉共動關係固定為1:2:4,並共同變化。木衛四也是這其中一個部分,在未來的數億年裡,木衛四也將被鎖定,以木衛三的兩倍公轉週期,以木衛一的八倍來執行。木星的衛星由宙斯一生中所接觸過的人來命名大多是他的情人。

  黑洞記憶體在宇宙

  我們的宇宙就像是俄羅斯套娃的一部分,可能存在於一個黑洞之中,而這個黑洞則是一個更大的宇宙組成部分。迄今為止在我們的宇宙發現的所有黑洞——從微型黑洞到特大質量黑洞——可能都是通向另一個現實世界的大門。根據4月公佈的一項令人費解的研究發現,黑洞實際上是宇宙之間的通道——一種蟲洞。這項理論指出,正如一些科學家所預測的那樣,黑洞吞噬的物質並不會淪落成一個點,而是從黑洞另一端的“白洞”噴出。

  宇宙之外或存在未知結構

  3月進行的一項研究指出,“暗流”星系團的流動的出現並不是偶然事件,它們的存在說明一些未知的尚未被觀測到的“結構”就潛伏在宇宙以外的區域。2008年,科學家報告稱發現數百個星系團朝同樣方向流動,速度超過每小時220萬英里約合每小時360萬公里。這種神祕的移動無法用當前有關宇宙內質量分佈的模型解釋。因此,研究人員得出一項引發爭議的結論,這些星系團受到已知宇宙外的物質引力拖拽。在2010年進行的研究中,同一支研究小組發現“暗流”延伸到宇宙更深處,超過此前的報告,與地球之間的距離至少達到25億光年。

  2010年最大滿月

  1月末,東部地區迎來2010年的最大滿月。滿月的左側是它的紅色伴侶火星。1月的滿月亮度比其他任何月份的滿月高30%,視面積大14%,原因在於:此時月球與地球之間的距離最近,為221577英里356593公里。

  太陽風暴打造怪異極光

  8月初,美國宇航局太陽動力學望遠鏡SDO搭載的照相機捕獲到太陽表面的一次噴發,數噸等離子體——帶電氣體——直接飛向地球。這種現象被稱之為“日冕物質拋射”。此次太陽噴發導致怪異極光出現,所在地區與極地間的距離超過往常的極光。

  太陽系簡介

  太陽系是以太陽為中心,和所有受到太陽的引力約束天體的集合體。包括八大行星由離太陽從近到遠的順序: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以及至少173顆已知的衛星、5顆已經辨認出來的矮行星和數以億計的太陽系小天體。

  2016年1月20日,美國科學家宣佈,在太陽系發現一顆未為人知綽號"第9大行星"的巨型行星。《天文學雜誌》研究員巴蒂金KonstantinBatygin和布朗MikeBrown表示,他們通過數學模型和電腦模擬發現這顆行星,雖然沒有直接觀察到。該星體質量約是地球的10倍,軌道與太陽平均距離比海王星的遠20倍,這顆新行星繞太陽執行一週需時1萬至2萬年。這行星質量約是冥王星的5千倍,科學家認為這顆行星屬氣態,類似天王星和海王星,將是真正的第9大行星。

  太陽系名詞解釋

  太陽系是銀河系的一部分。銀河系是一個棒旋星系,直徑十萬光年,包括一千億到四千億恆星。太陽是銀河系較典型的恆星,離星系中心大約2.5-2.8萬光年。太陽系移動速度約220㎞/s,2.26億年轉一圈。

  太陽系中的八大行星都位於差不多同一平面的近圓軌道上執行,朝同一方向繞太陽公轉。除金星以外,其他行星的自轉方向和公轉方向相同。彗星的繞日公轉方向大都相同,多數為橢圓形軌道,一般公轉週期比較長。軌道環繞太陽的天體被分為三類:行星、矮行星和太陽系小天體。

  行星是環繞太陽且質量夠大的天體。

  能稱為大行星的天體有8個: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太陽系的概述軌道

  太陽系是以太陽為中心,和所有受到太陽的引力約束天體的集合體:8顆行星、至少173顆已知的衛星、幾顆已經辨認出來的矮行星冥王星、齊娜、穀神星、鬩神星、妊神星和鳥神星和數以億計的太陽系小天體。這些小天體包括小行星帶天體、柯伊伯帶天體、彗星和星際塵埃。

  廣義上,太陽系的領域包括太陽,4顆像地球的類地行星,由許多小岩石組成的小行星帶,4顆充滿氣體的類木行星,充滿冰凍小岩石,被稱為柯伊伯帶的第二個小天體區。在柯伊伯帶之外還有黃道離散盤面和太陽圈,和依然屬於假設的奧爾特雲。

  依照至太陽的距離,行星依序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8顆中的6顆有天然的衛星環繞著。在英文天文術語中,因為地球的衛星被稱為月球,這些衛星在英語中習慣上亦被稱為“月球”moon,在中文裡面用衛星更為常見。五顆矮行星是冥王星,柯伊伯帶內已知最大的天體之一鳥神星與妊神星,小行星帶內最大的天體穀神星,和屬於黃道離散天體的鬩神星。

  太陽系內最大的衛星超過3000公里包括地球的衛星月球、木星的伽利略衛星木衛一埃歐、木衛二歐羅巴、木衛三蓋尼米德、木衛四卡利斯多和土星的衛星土衛六泰坦,以及海王星捕獲的衛星海衛一特里同。更小的衛星參見各個相關行星條目。

  太陽系的主角是位居中心的太陽,它是一顆光譜分類為G2V的主序星,擁有太陽系內已知質量的99.86%,並以引力主宰著太陽系 。木星和土星,是太陽系內最大的兩顆行星,又佔了剩餘質量的90%以上,仍屬於假說的奧爾特雲,還不知道會佔有多少百分比的質量。

  太陽系內主要天體的軌道,都在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平面黃道的附近。行星都非常靠近黃道,而彗星和柯伊伯帶天體,通常都有比較明顯的傾斜角度。

  由北方向下鳥瞰太陽系,所有的行星和絕大部分的其他天體,都以逆時針右旋方向繞著太陽公轉。有些例外的,如哈雷彗星。

  環繞著太陽運動的天體都遵守開普勒行星運動定律,軌道都是以太陽為,焦點的一個橢圓,並且越靠近太陽時的速度越快。行星的軌道接近圓形,但許多彗星、小行星和柯伊伯帶天體的軌道則是高度橢圓的,甚至會呈拋物線型。

  在這麼遼闊的空間中,有許多方法可以表示出太陽系中每個軌道的距離。在實際上,距離太陽越遠的行星或環帶,與前一個的距離就會更遠,而只有少數的例外。例如,金星在水星之外約0.33天文單位,而土星與木星的距離是4.3天文單位,海王星在天王星之外10.5天文單位。曾有些關係式企圖解釋這些軌道距離變化間的互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