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知識的說明文

  閱讀科技說明文,需要整體把握文字的內容,理清文章的脈絡結構,分析文中所用的說明方法,這是閱讀中所要解決的最基本的問題。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的相關資料,希望對你有幫助!

  篇一

  科技說明文的有效閱讀策略

  摘 要:閱讀科技說明文,需要整體把握文字的內容,理清文章的脈絡結構,分析文中所用的說明方法,這是閱讀中所要解決的最基本的問題。在知識與技能這兩個目標達到的基礎上,教師還要引導學生深刻領會其中所體現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思想。旨在以《人類基因組計劃及其意義》為例,探討科技說明文的有效閱讀策略,以助學生解讀此類文字一臂之力。

  關鍵詞:科技說明文;閱讀策略;人文精神

  “要通過閱讀科技作品,深刻領會其中所體現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思想。”這是新課標對說明文的教學要求。《人類基因組計劃及其意義》是蘇教版語文必修五“科技之光”專題的第一板塊“探索與發現”中的第二篇課文,這一板塊側重人在科學領域的探究,把握客觀世界的內在規律,並學習科學家的精神品格,認識和思考科學的價值。作為一篇介紹前沿科學的說明文,準確的表達至關重要,作者在佈局謀篇上,採用總分的結構,先總述什麼是人類基因組計劃,然後分述這一計劃的重要意義,並以一個科學家的責任心,冷靜地意識到科學的“雙刃劍”性質以及防患於未然的必要性。條理清晰,解說嚴謹。為了更好地說明事理,文章還運用了多種說明方法,如,列數字、下定義、舉例子等,使精深的道理變得淺顯化。為了很好地理清文章脈絡、把握說明方法和體悟蘊含其中的科學精神,需要藉助一定的閱讀策略。

  一、通讀全文,整體感知文字內容

  在閱讀科技說明文時,同閱讀其他文字一樣,也需要進行整體感知。通讀全文後,我們就可以基本把握說明物件及其特徵、說明順序、文章結構和說明方法等內容,為下面把握寫作目的和詳細地解析文字打好基礎。在閱讀本文時需掌握一些策略,積極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畫出每一段的中心句、指摘每一段的關鍵字詞、書寫旁批等都是不錯的閱讀方法。例如,文章第一段開頭寫到:“科學家們認為人類基因組計劃是與曼哈頓原子計劃、阿波羅登月計劃並稱的人類科學史上的重大工程。”學生在閱讀中抓住了這句話,也就明曉了人類基因組計劃的重要地位。第二段中“人類基因組計劃的科學宗旨與‘定時、定量、定質’的具體目標,就是測定組成人類基因組的30億個核苷酸的序列,從而奠定闡明人類及一組及所有基因的結構與功能,解讀人類的全部遺傳資訊,揭開人體奧祕的基礎。”在閱讀中,學生抓住這一關鍵句,其實就抓住了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內涵,因為這一句可以看作是對人類基因組計劃下了一個定義,而第一段開頭的句子只是作詮釋。又如,第十一段:“人類基因組計劃已經給社會帶來了很大的衝擊。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學生抓住了這句話,也就明曉了下面幾段的內容都是在談“衝擊”,這是一個提綱挈領的句子。諸如上述的關鍵語句文中還有許多,在學生自主閱讀中,我們要指導學生對這些語句進行圈劃和標記,這樣良好的閱讀習慣的養成與運用,會大大提高閱讀效率和提升速度能力,深入把握作者的寫作意圖。

  二、提取資訊,提高綜合閱讀能力

  提取資訊能力、概括分析能力是科技說明文閱讀教學中需要著力提升的能力。上段中所說的速讀能力是基礎效能力,提取能力則是科技說明文閱讀的終端效能力,我們還要掌握中介效能力――概括和分析能力。具備這幾種能力後,我們對一般科技說明文的閱讀將輕而易舉。例如,在速讀這篇文章時,各個段落中提取如下關鍵詞:第一段中“重大工程”“科學計劃”,第二段中“具體目標”“基礎”,第三段中“意義”,第四段中“規模化”,第五段中“序列化”,第六段中“以序列為基礎”“特點”,第七段中“資訊化”,第八段中“醫學化”,第九段中“產業化”,第十段中“人文化”,第十一段中“衝擊”,第十二段中“共同的基因組”“保護”“平等”,第十三段中“共同財富與遺產”,第十四段中“隱私”,第十五段中“自然進化的產物”,第十六段中“知情權”,第十七段中“非和平使用的可能性”,第十八段中“基因安全”。通過這些關鍵詞句的提取,我們可以捕捉其中的重要資訊,形成對於“人類基因組計劃”這一說明物件的綜合理解。

  三、穿花納錦,巧析說明方法

  恰當地運用說明方法是我們將道理講深講透的重要途徑,因而在寫作說明文時,作者總會綜合運用多種說明方法,一來使深奧的道理淺顯化;二來藉助說明方法增強作品的文學趣味。作為讀者的我們要巧析文中的說明方法,明晰作者想要闡明的道理。例如,在這篇文章中主要採用了列數字和舉例子的說明方法,“人類基因組計劃是由美國政府於1990年10月……技術人員參加。”通過列數字使人類基因組計劃實施的時間、參加的國家數和投入的人員數一目瞭然。“這些細微差異已經足以成為第一代能識別‘敵’‘我’的種族或群體異性生物滅絕武器。舉幾個例子:……極為少見。”通過舉例,讓我們深入理解了“人種之間、群體之間,確確實實存在一定程度的差異”這句話的意思。總之,這些方法的使用都使說明更清楚、通俗。

  四、彰顯人文,咀嚼情感點

  科技說明文同其他文體一樣,也融入了作者的情感態度,人文性在文中處處彰顯,這也正是我們理解課文所不可或缺的。《人類基因組計劃及其意義》是中科院遺傳所人類基因組中心主任楊煥明博士寫的一篇科普文章,學習這篇課文,既要了解人類基因組這一科技成果,更要從中學習科學家在科學的道路上所秉持的人文精神,還要在此基礎上,對科學這把“雙刃劍”有一個初步的認識。

  何為“人文精神”?百度百科上對人文精神如此解釋:“人文精神是一種普遍的人類自我關懷,表現為對人的尊嚴、價值、命運的維護、追求和關切,對人類遺留下來的各種精神文化現象的高度珍視,對一種全面發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人文學科是集中表現人文精神的知識教育體系,它關注的是人類價值和精神表現。從某種意義上說,人之所以是萬物之靈,就在於它有人文,有自己獨特的精神文化。”在學習這篇文章時,我們要深入理解作者流露出的擔憂之情。如作者在文章中所說的那樣,把用曼哈頓原子計劃來比喻人類基因組計劃,會給生物恐怖主義者以暗示,造成“基因原子彈”的爆炸。由此可見,對於科學研究,我們應該培養人文意識,科學研究是一把“雙刃劍”,它可以造福於人類,同樣也會“造孽”。科學要想向著有利於人類更好地生存和發展的方向前進,就必須以人文為引導。這也是作者寫作的意圖之一,從中我們可以深深地感覺到作為一個科學家所擁有的胸懷。在閱讀中,我們要帶著自己的情感與作者的情感互相碰撞,這樣我們可以更加感受到科學的偉大和科學家身上所擁有的人文精神,在生活中和人格塑造上,我們也要著力培養這種人文意識。

  在新一輪語文課程改革中,強化了對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形成與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更為關注激發學生的主動性。新一輪課程的改革,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學觀念,注重學生個體的發展,提高學生的科學和人文素養,教學已不再是僅注重知識和技能兩個方面,而是注重知識、技能、學習策略、情感態度和文化意識五個方面。針對本文,整個課堂的設計應遵循“以學生髮展為本”的理念,大力倡導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使學生真正體驗學習的美妙,讓學生走向成功的彼岸。

下一頁分享更優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