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第十二章讀後感

  論語第十二章,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以下是小編整理分享的的相關文章,歡迎閱讀!!!!

  篇一

  第十二章 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

  本章孔子旨在告訴我們貪生怨。《說文解字》曰:“放,逐也”。《廣雅》以“放”為“置”。《莊子·天運》有語“放風而動”,“放”是依賴,依靠的意思。《新唐書·隱逸傳序》引用孔子語義,曰:“放利之徒,假隱自名。”“放”是追逐的意思。後儒孔安國也說:“放,依也”。他認為每事依利而行是取怨之道。宋代士大夫多用心於義利之辯。今不妨引用不同學派之代表性解讀,綜合參考之。理學家程頤在《程氏經說》中說:“心存乎利,取怨之道也。蓋欲利於己必損於人”。程伊川把義和利對立起來,以損人利己為招怨之道。王荊公後學陳祥道在《論語全解》中說:“利者,外物也。求在我,所以寡慾也;求在外,所以多怨也。所謂多怨者,不怨已多怨乎人,人亦怨乎已”。清儒認為陳祥道多雜老莊思想,寡慾說可證清儒不虛也。然而就“多怨”至簡的說法,陳用之解釋為自己與別人互相埋怨倒也比較中肯。湖湘學派張栻《癸巳論語解》多經朱熹編輯,敬夫、晦庵二人已是多年朋友,可以把《癸巳論語解》看做朱夫子贊成的解釋。張敬夫說“放,依也。放於利而行者,凡事毎求便利於己也。怨,由不得其欲而生。彼雖每求便利而事亦豈能盡利於己哉?不得其欲則怨矣。其胸次擾擾,無須臾以寧也。若夫君子正己而已,無所求利,故無不足。而奚怨之萌哉?”

  綜上所述,“放於利而行,多怨”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一個人做事的原則是逐利或者憑利益行事的話,那麼,當他做事損人利己時他就會招致對方的怨恨,如果他自己的慾望沒有得到滿足的時候,他就會埋怨社會或者別人。其實,古今一人,凡人就有慾望,都有需要。而如何才能夠滿足自己的慾望、實現自己的需要卻有不同的方式和路徑,中國的道家智慧是清心寡慾,道法自然。佛家的智慧就是緣起性空,因果報應。儒家的智慧就是崇德立業,推己及人,以仁為本。今天重新審視孔子的這句話,有了更為開闊的對待人生的考察視野。多怨的人往往多有心理依賴,習慣於依賴個體、依賴家庭、依賴單位、依賴社會,而一旦撤掉依賴或者依賴不在,自然就會充滿抱怨。抱怨他人者自然會被他人抱怨。在民主自由平等的現代社會,儒家的啟示就是培養自我實現的主體性與擔當意識和遵法守德的人生價值的取向。如此,方可樂天知命、少生埋怨。

  篇二

  過去曾有過“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說法。在延續一千多年的科舉時代,《論語》也是國家錄用官員考試的指定教科書。

  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治理國家的環境變了,治理國家的方式自然也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因此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還指望通過兩千多年前形成的《論語》上面制定的治理國家的方式來管理國家,是不切實際的。

  所以我根據開放社會的理論、從國際視野的角度、圍繞怎樣學習文化知識和怎樣學習做人的主題,從整部《論語》中選擇了一半與此有關的部分,按照“教育、孝順、仁愛、誠信、禮節、義利、察人、交友、鬼神、志向、反省、君子”這十二個分類推薦給大家,希望能對大家學會怎樣做人有所參考。另外,為了保證《論語》的完整性,我們同時也在這本書的結尾,附上了整本《論語》的全文。一來可以讓大家瞭解本書所選擇的部分在《論語》中的具體出處,二來也可以為那些有興趣學習整本《論語》的讀者提供一個方便。

  篇三

  要找到一本能夠長遠地影響中國發展程序以及對中國人的精神品性有著千絲萬縷的滲透的書,恐怕也只有儒家的經典之作--《論語》。

  孔子的至理名言,比不上老子的意味深長,比不上莊子的逍遙灑脫,卻是一劑樸素的靈丹妙藥,短短几句,往往就能使人受益一輩子。

  論語中,給我印象最深的幾則,莫過於“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第一則說孔子想住九夷那蠻荒之地去,大家覺得奇怪,就去問他怎麼去住那麼落後的鬼地方呢?他卻答”君子住在那,又怎麼會閉塞落後呢?“此話又說到了兩個方面,一是君子不回在乎外界環境的好壞,畢竟自身內心的清淨重要於外界環境的清淨。二是人改變環境,還是環境改變人,有一則小故事說把胡蘿蔔放到開水裡,胡蘿蔔變軟了,把雞蛋放水裡,蛋清蛋黃都凝[讀文章網作文頻道]固了,把咖啡豆磨碎了放開水裡,水就成咖啡了,這足以說明三種對於外界環境的態度,是”窮忍著,富耐著,睡不著眯著。“直到被環境慢慢改變還是與環境對抗,亦或者是如咖啡豆一般的改變環境,孔子正是說,君子能到九夷去像咖啡豆一般的改變環境,那裡就不會閉塞落後了。

  我每到一個新的班級就會有這樣的感受,每一個看似不起眼的同學,都可能有自己的幾個獨門“絕技”有籃球猛將,堪稱喬丹第二,有數學天才,堪稱華羅庚再世,有科學愛好者,大有創造超越《相對論》的《絕對論》的雄心壯志……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想像大海一般的淵博,就得學會向身邊的人學習一點一滴的精華,如此的好學精神,才造就了孔子那樣的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