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手抄報圖片簡單又漂亮圖片

  無論古代還是現代,讀書都被認為是很重要的事。既然讀書如此重要,那麼,我們的語文學習更離不開讀書,而且是學習語文的第一要務。做讀書手抄報,也是學習語文的一種方式。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希望大家喜歡。

  1:韋編三絕的典故

  出處:《史記?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

  釋義:“韋”是熟牛皮;“韋編”指用牛皮繩編連起來的竹簡書。“三”是概數,表示多次;“絕”是斷的意思。孔子為讀《易》而翻斷了多次牛皮帶子的簡。後人用“韋編三絕”這個成語加以概括。用來形容讀書刻苦勤奮。

  故事:春秋時的書,主要是以竹子為材料製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籤,稱為竹“簡”,用火烘乾後在上面寫字。竹簡有一定的長度和寬度,一根竹簡只能寫一行字,多則幾十個,少則個。一部書要用許多竹簡,這些竹簡必須用牢固的繩子之類的東西編連起來才能閱讀。像《易》這樣的書,當然是由許許多多竹簡編連起來的,因此有相當的重量。

  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讀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內容。不久又讀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點。接著,他又讀第三遍,對其中的精神、實質有了透徹的理解。在這以後,為了深入研究這部書,又為了給弟子講解,他不知翻閱了多少遍。這樣讀夾讀去,把串連竹簡的牛皮帶子也給磨斷了幾次,不得不多次換上新的再使用。即使讀到了這樣的地步,孔子還謙虛他說:“假如讓我多活幾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與質了。”

  圖一

  圖二

  圖三

  圖四

  圖五

  2:伊索的故事

  一場大規模的奴隸起義在古希臘某地區爆發了。起義軍攻打城市、佔領莊園。奴隸主驚恐萬分,一方面調動軍隊,鎮壓奴隸起義;另一方面對奴隸起義領導者許以高官厚祿、華宅美女。有的人動搖了,想通過投降謀取好處。起義軍面臨著瓦解的危機。

  寓言家伊索約公元前6世紀知道後,給動搖者講了一個寓言故事:一個大雪紛飛的冬天,百鳥絕跡,千獸怒吼。凍得全身發抖的獵人在森林裡發現了一頭巨大的野熊,他小心舉起了獵槍,瞄麻野熊的咽喉,準備扣動板機。野熊十分危險,突然,他對獵人說,“何必一定要開槍呢?”有些吃驚的獵人降低了槍口,回答說:“我想要一件溫暖的熊皮大衣,抵擋嚴寒!”

  “行啊!”野熊仍然鎮靜自若他說,“我也沒有什麼別的要求,只要能吃飽肚子就行,這樣吧,咱們再具體談判條件!”

  於是,獵人同野熊坐下來談判了,通過一番喋喋不休地爭吵,最後達成妥協。過了一會兒野熊獨自走開了,它滿足了要求——填飽了肚子,而獵人也如願以償,穿上了他想要的溫暖的熊皮大衣。

  伊索最後說:“原來,野熊把獵人吃掉了,它就填飽了肚子;野熊把獵人吃掉,獵人就在熊肚中‘穿’上了熊皮大衣。這樣,兩者各自的要求似乎都達到了,雖不違反他們的談判協定,但獵人卻喪失了生命。如今奴隸主勸降,我們如果和他們講和,不就像獵人和熊談判,會有好結果嗎?到頭來把起義軍斷送在敵人手裡,誰還逃得了任人宰割的厄運呢?”

  那些動搖者聽了伊索的一番話,開始回心轉意,再也不提和談的事,繼續英勇地堅持鬥爭。

  以上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歡迎大家閱讀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