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霧天出行注意安全的手抄報

  霧,在水氣充足、微風及大氣層穩定的情況下,如果接近地面的空氣冷卻至某程度時而產生的一種天氣現象。小編為大家整理了,希望大家喜歡。

  霧的定義:

  1、凡是大氣中因懸浮的水汽凝結,能見度低於1千米時,氣象學稱這種天氣現象為霧。

  2、霧是接近地面的雲。

  3、霧是由懸浮在大氣中微小液滴構成的氣溶膠。《環境監測》中的描述

  霧的成因:

  當空氣容納的水汽達到最大限度時,就達到了飽和。而氣溫愈高,空氣中所能容納的水汽也愈多。1立方米的空氣,氣溫在4℃時,最多能容納的水汽量是6.36克;而氣溫是20℃時,1立方米的空氣中最多可以含水汽量是17.30克。如果空氣中所含的水汽多於一定溫度條件下的飽和水汽量,多餘的水汽就會凝結出來,當足夠多的水分子與空氣中微小的灰塵顆粒結合在一起,同時水分子本身也會相互粘結,就變成小水滴或冰晶。空氣中的水汽超過飽和量,凝結成水滴,這主要是氣溫降低造成的。這也是為什麼秋冬早晨多霧的原因。[1]

  如果地面熱量散失,溫度下降,空氣又相當潮溼,那麼當它冷卻到一定的程度時,空氣中一部分的水汽就會凝結出來,變成很多小水滴,懸浮在近地面的空氣層裡,就形成了霧。它和雲都是由於溫度下降而造成的,霧實際上也可以說是靠近地面的雲。

  白天溫度比較高,空氣中可容納較多的水汽。但是到了夜間,溫度下降了,空氣中能容納的水汽的能力減少了,因此,一部分水汽會凝結成為霧。特別在秋冬季節,由於夜長,而且出現無雲風小的機會較多,地面散熱較夏天更迅速,以致使地面溫度急劇下降,這樣就使得近地面空氣中的水汽,容易在後半夜到早晨達到飽和而凝結成小水珠,形成霧。秋冬的清晨氣溫最低,便是霧最濃的時刻。

  由大量微小水滴或冰晶在貼近地面空氣層中組成的懸浮體。出現霧時,水平能見度顯著降低。一般把水平能見距離低於1000米的霧稱霧;而能見距離在1000米到10000 米的霧稱輕霧。

  霧中的水滴稱霧滴,其半徑多數為2~15微米 。單位體積空氣中霧滴的水量總和稱含水量,霧中含水量一般為0.1~1克/立方米,氣溫高於0℃的霧稱暖霧 ;低於 0℃但仍由液滴組成的稱冷霧;當氣溫極低時,水汽直接凝華成冰晶的稱冰霧。

  霧天天氣的預警與防範措施:

  黃色預警

  定義: 12小時內可能出現能見度小於500米的霧,或者已經出現能見度小於500米、大於等於200米的霧並將持續。

  霧防範指南:1、有關部門和單位按照職責做好防霧準備工作;

  2、機場、高速公路、輪渡碼頭等單位加強交通管理,保障安全;

  3、駕駛人員注意霧的變化,小心駕駛;

  4、戶外活動注意安全。

  橙色預警

  定義:6小時內可能出現能見度小於200米的濃霧,或者已經出現能見度小於200米、大於等於50米的濃霧且可能持續。

  防範指南:1、有關部門和單位按照職責做好防霧工作;

  2、機場、高速公路、輪渡碼頭等單位加強排程指揮;

  3、駕駛人員必須嚴格控制車、船的行進速度;

  4、減少戶外活動。

  紅色預警

  定義:2小時內可能出現能見度小於50米的霧,或者已經出現能見度小於50米的霧並將持續。

  防範指南:1、有關部門和單位按照職責做好防霧應急工作;

  2、有關單位按照行業規定適時採取交通安全管制措施,如機場暫停飛機起降,高速公路暫時封閉,輪渡暫時停航等;

  3、駕駛人員根據霧天行駛規定,採取霧天預防措施,根據環境條件採取合理行駛方式,並儘快尋找安全停放區域停靠;

  4、不要進行戶外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