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經典名句

  養生一詞,原出《管子》,是保養生命以達到長壽的意思。中國的養生理論與實踐以古代哲學和中國傳統醫學理論為基礎,顯得尤為博大精深。它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希望對你有用!

  

  1、《黃帝內經》:“五勞損傷”:

  久視傷神,久行傷筋,久立傷骨,久坐傷血,久臥傷氣。

  2、《黃帝內經·素問》:

  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

  3、孔子,君子“三戒”:

  少年之時,血氣未足,戒之在色;及其壯年,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年,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4、莊子,“六字長壽經”:

  “少私、寡慾、清靜”。

  少私:私為萬惡之源,百病之根。鬼迷心竅,私慾纏身,斤斤計較,患得患失,夜不成寐,日不安神,食之無味,形勞神虧,積累成病,焉能長命。

  寡慾:欲不可絕,亦不可縱。縱慾招禍,絕欲不生。少私寡慾,清靜為正。少淫慾,不欺男霸女;節物慾,不圖財害命;淡利慾,不奪權爭勢;寡名欲,不投機鑽營。

  清靜:清之靜之,心態安寧,穩中自控,靜中養生。頭空心靜,身輕神寧。利於健身,利於防病。

  5、西漢 董仲舒:

  仁人之所以多壽者,外無貪而內清靜,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養其身。

  6、晉代道教學者、著名煉丹家、醫藥學葛洪養生“除六害”:

  “善於養身者,必先除六害:禁聲色,薄名利,廉錢財,捐滋味,除佞忘,去嘴嫉。”

  7、唐代醫學家“藥王”孫思邈,養生“三慎”:

  慎情志:淡然無慾,神氣自滿。於名於利,若存若亡;於非名非利,亦若存若亡。勿汲汲於所求,勿悄悄於懷恨。

  慎飲食:安身之本,必須於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全生。食當熟嚼,常學淡食。食慾數而少,不欲頓而多。切忌:飲酒過多,飽食即臥。

  慎勞逸:養生之道,常欲小勞。介紹:“天竺按摩法,老子按摩法”。以此三遍者,月餘百病除。天馬行空,補益延年。能食,能睡,輕捷,明目。不復疲矣。

  8、“藥王”孫思邈,養生忌“六多”:

  多思則神殆,多念則智散,多欲則智昏,多事則勞形,多言則氣乏,多愁則心懾。

  9、呂洞賓,養生“三寡”:

  寡言語以養氣,寡思慮以養神,寡嗜慾以養精,精生氣,氣生神,神自靈也。

  10、宋代蘇軾,養生“四味”:

  “一曰無事以當貴,二曰早寢以當富,三曰安步以當車,四曰晚食以當肉。”

  11、宋代周守忠,養生“五知”:

  知喜怒之損性,故豁情以寬心;知思慮之銷神,故損情而內守;知語煩之侵氣,故閉口而忘言;知哀樂之損壽,故抑之而不有;知情慾之竊命,故忍之而不為。

  12、明代醫學家萬密齋,養生之“四法”:

  一曰寡慾,二曰慎動,三曰法時,四曰卻疾。

  13、明代醫學家袁坤儀,養生“五曰”:

  聚精之道,一曰寡慾,二曰節勞,三曰息怒,四曰戒酒,五曰慎味。

  14、.明代醫學家汪綺石,養生“六節”:

  節嗜慾以養精,節煩惱以養神,節憤怒以養肝,節辛勤以養力,節思慮以養心,節悲哀以養肺。

  17、清代養生家石成金,吃食“七宜”:

  食宜早些,不可遲晚;食宜緩些,不可粗速;食宜分,不可過飽;食宜淡些,不可厚味;食宜溫暖,不可寒涼;食宜軟爛,不可堅硬;食畢再飲茶兩三口,漱口齒,令極淨。

  15、清代養生家石成金養生“八樂”:

  靜坐之樂,讀書之樂,賞花之樂,玩月之樂,觀畫之樂,聽寫之樂,狂歌之樂,高臥之樂。

  16、孔子養生“九思”: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維,見德思義。

  17、夏不睡石,秋不睡板。春不露臍,冬不矇頭。白天多動,夜裡少夢。

  18、睡前洗腳,勝吃補藥。晚上開窗,一覺都香。貪涼失蓋,不病才怪。

  19、早睡早起,怡神爽氣, 貪房貪睡, 添病減歲。夜裡磨牙, 肚裡蟲爬。

  20、一天吃一頭豬,不如床上打呼嚕。

  中國老話經典名句

  1. 井越掏,水越清;事越擺,理越明。

  2. 無理心慌,有理膽壯。

  3. 牛無力拖橫耙,人無理說橫話。

  4. 認理不認人,不怕不了事。

  5. 認理不認人,幫理不幫親。水大漫不過船,手大遮不住天。

  6. 水不平要流,理不平要說。

  7. 水退石頭在,好人說不壞。

  8. 以勢服人口,以理服人心。

  9. 讓人一寸,得理一尺。

  10. 有理說實話,沒理說蠻話。

  11. 有理的想著說,沒理的搶著說。

  12. 有理不怕勢來壓,人正不怕影子歪。

  13. 有理不在言高,有話說在面前。

  14. 有理不可丟,無理不可爭。

  15. 有理贏,無理輸。

  16. 有理擺到事上,好鋼使到刃上。

  17. 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

  18. 有斧砍得樹倒,有理說的不倒。

  19. 有志不在年高,有理不在會說。

  20. 吃飯吃米,說話說理。

  21. 吃人的嘴軟,論人的理短。